蒙娜丽莎微笑的背后

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幅名为《蒙娜丽莎》的油画。如今,这幅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作品之一。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艺术爱好者,在它面前流连忘返。这幅人物肖像画由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于1502年。几百年来,画中人那神秘、悠远的微笑,不知让多少人浮想联翩。人们对神秘微笑了几百年的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产生了众多传闻和猜测。

天才画家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由于是一名私生子,因此他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的意思是“芬奇镇的列奥纳多”之意,而没有冠之以父亲的姓氏。年轻时,达·芬奇跟随佛罗伦萨画派画家韦罗基奥学画。1481年,他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之后应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邀请,前往法国,在法国他度过了自己的一生,1519年在克劳城堡去世。

达·芬奇雕像

达·芬奇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多个领域都很有建树。他不但是一位天才的大画家,还是一位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不仅以其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的超时代的发明,而这些设计后来都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了。同时,达·芬奇还推动了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他是欧洲第一位描画风景的画家,他画中的人物真实、栩栩如生,构图严谨、稳重。他最著名的画作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著作有《绘画论》。

达·芬奇这位当时世界的天才,其主要才能表现在科学发现和想象上。他曾经设计过直升机、飞行器、热气球、攻城器以及城市防御体系、排水系统,还研究过人体解剖、比例、透视,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更有趣的是,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而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从达·芬奇留给后人的12幅绘画作品和7000多页手稿、设计图来看,他对科学的兴趣要比对绘画大得多,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决不亚于他的艺术成就。他曾提出“太阳是不动的”这一超时代的结论,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他当时就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甚至幻想过如何去利用太阳能。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他关于物体惯性的描述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达·芬奇对解剖学和生理学也很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为了让艺术造型更加准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他在解剖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图解,而这种样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他是设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绘制过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图。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并画出了心脏瓣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

在军事和机械领域,达·芬奇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达·芬奇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信科学,常常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倦。他认为认识起源于实践,知识的获得要依靠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他的实验工作方法经伽利略从实践上加以发展,后来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在生前,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这些天才的产物才被人们发现。正如一位科学史学家评论的:“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因此,恩格斯就曾称达·芬奇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

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美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在世界人物史上也很鲜见,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着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对达·芬奇一生的创造也有人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指出,达·芬奇的科学创造,都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与真正的科学发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得不承认,达·芬奇是一个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于一身的奇才。

被后人视为旷世奇才的达·芬奇为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的财富,即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对于后世大多数人而言,似乎认为他只是一名画出了永恒微笑的画家,这幅画,就是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作为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象征,这幅名画拥有着超越时空的无穷魅力。首先就是画中女子那神秘的微笑,几百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流连忘返,试图从不同角度捕捉她的神情,却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其次,关于画中女子真实身份的猜测,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她的原型到底是谁,与达·芬奇又有什么关系,一直是世界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悬案。

寻找蒙娜丽莎的原型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达·芬奇所创作的这幅名画,是世界上最永恒的女性阴柔美的象征。画中的女子天生丽质,带着谜一样的迷人微笑。从风格上讲,这幅画和同时代其他的画都不一样。更让人产生疑问的是,画上面没有签字,也没有日期,更没有透露画中人的名字,那么达·芬奇创作时的原型究竟是谁?对此,学术界和民间一直争论不休,因而长期以来流传着不少有关蒙娜丽莎身份的说法。

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原型是达·芬奇自己。从这幅《裸体的蒙娜丽莎》可以看出,她的面相与达·芬奇本人确实相像。

很多人认为,画中人可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层的某位贵妇人,他们还提出几位极有可能的候选者,包括伊莎贝拉·德艾斯特、伊莎贝拉·古亚兰达以及塞西利娅·加莱拉妮等。另有一些人认为,蒙娜丽莎不是别人,其原型就是达·芬奇的情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画中人是当时佛罗伦萨城内的一位名妓。此外,也有人声称画中人是达·芬奇的母亲。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有人对达·芬奇的面部线条与画中人的面部线条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二者的线条非常相似,于是得出结论:这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而他之所以把自己画成女人,只不过是因为达·芬奇天性好玩。像前一段时间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就坚定地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的女版自画像,甚至更进一步推测达·芬奇很可能是个极其自恋的同性恋者。还有一些人则干脆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即兴发挥,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型。

种种争论,一直持续了400多年的时间。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似乎正逐渐澄清着史实。该项研究表明,“蒙娜丽莎”的真名叫丽莎·吉拉迪妮,她是一位名叫弗兰西斯科·吉奥康多的意大利丝绸富商的妻子。更有趣的是,早在1550年,便有人提出了这一观点,只不过直到今天才找到证据而已。

就在前不久,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在经过了25年的时间对达·芬奇的一生进行研究后,将自己的成果全都写进了他的著作《蒙娜丽莎真有其人》中。该书出版发行后,立即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在25年当中,吉乌赛普·帕兰蒂一直在研究佛罗伦萨市的档案,试图在这里获得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明显的证据。经过研究发现,达·芬奇一家与丝绸商弗兰西斯科·吉奥康多的关系非常密切。1495年,吉奥康多娶丽莎·吉拉迪妮为妻。帕兰蒂还指出,其实早在1550年,专门描写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传记作家吉奥·瓦萨里便认为这位丝绸商的妻子是《蒙娜丽莎》的原型,因为这位作家本人与吉奥康多一家的私交甚好。如今看来,瓦萨里的这一说法是可信的。实际上,《蒙娜丽莎》这幅画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拉·吉奥康多”,这个名字正好与瓦萨里的说法相吻合。

《蒙娜丽莎》解析图

《蒙娜丽莎》包含的“恋母情结”

据说蒙娜丽莎原型在作为模特被画时已经怀孕,画中女人手臂肿胀和脸颊微胖,而且手上没有戒指,在当时的佛罗伦萨,一个富有的夫人不戴指环的唯一的解释是怀孕导致手指变粗,以致她不得不摘下戒指。

弗洛伊德用“恋母情结”解码了蒙娜丽莎“微笑”的含义,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对母爱的渴望。弗洛伊德认为蒙娜丽莎的现身,勾起了私生子达·芬奇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他通过绘画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倾诉孤独的身世,在她的肖像上涂满了隐秘的激情。

在对佛罗伦萨市的档案进行了长年研究后,帕兰蒂发现,达·芬奇的父亲、公证人赛尔·皮埃罗·达·芬奇与赛尔·弗兰西斯科·吉奥康多相识多年,建立了密切的社会关系,为后者做了很多事,包括帮助他们兄弟写契约,还于1497年帮助他解决了与佛罗伦萨修道士的货款纠纷。据帕兰蒂考证,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父亲朋友的妻子,她的名字叫丽莎·吉拉迪尼,出嫁前居住在基安蒂市。帕兰蒂发现的丽莎的结婚登记表证明,1495年3月5日,16岁的丽莎于与年长她14岁的赛尔·弗兰西斯科登记结婚。弗兰西斯科的第一任妻子卡米拉·鲁塞拉伊在1494年去世,丽莎是吉奥康多的第二任妻子,出嫁时只有16岁。

在自己的著作中,帕兰蒂指出,吉奥康多非常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专门在家中修了个小礼拜堂,使妻子能在那里祈祷。在临终前,吉奥康多立下遗嘱,将全部财产都留给了丽莎,并把她称为“心爱的、忠实的妻子”。此外,帕兰蒂还透露,当时佛罗伦萨城中一位酒商也认识丽莎,这位酒商曾在日记里写道:“丽莎·吉拉迪尼的生命属于佛罗伦萨和基安蒂……我也是基安蒂人,我想记下她的故事。”丽莎24岁那年,达·芬奇的父亲请儿子为她画像。当时达·芬奇正被一场财务纠纷所困扰,为了帮儿子一个忙,达·芬奇的父亲自己拿出一笔钱,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丽莎和她丈夫出的画像费,于是,达·芬奇欣然完成了这幅人物肖像。

此外,帕兰蒂还找到了,这对夫妇生下的5个孩子中的4个孩子的档案:皮埃罗生于1496年;卡米拉生于1499年;安德里生于1502年;吉奥康多生于1507年。其中,卡米拉和妹妹后来成为修女。

帕兰蒂表示,他一直没有找到丽莎的死亡档案,但具体时间可能是在1540~1570年之间。因为从1540年开始,当地居民的死亡档案管理混乱,许多档案都是空白,但自1570年后,死亡档案步入正轨。帕兰蒂还发现,1570年,也就是丽莎的丈夫去世一年后,她把在奇安蒂的一个农场转让给自己的小女儿鲁多维卡修女,这个农场是丽莎的嫁妆。帕兰蒂认为,丽莎之所以转让这个农场,可能是为了换取鲁多维卡修女同意照顾她,因为当时她已经60岁了。

由于破解蒙娜丽莎之谜的贡献,一些学者给予帕兰蒂很高的评价,不过仍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对此,帕兰蒂强调自己并没有进行任何虚构,只是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书而已。他说:“我不是写小说,我要用事实说话,我的书里只有真实的历史资料。”

关于这幅名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谜团之一。前不久,意大利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找到了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工作室,而这正是《蒙娜丽莎》诞生的地方。

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桑蒂西马·安兹亚塔修道院里,三名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从修道院通往一个工作室的隐藏的楼梯和门口。经考证,人们发现这就是达·芬奇在16世纪初进行创作的画室。画室还用壁画进行了装饰,其中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一张被群鸟围绕的有翅膀的天使的脸。专家认为这表现的是“天使报喜”的主题,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保存的达·芬奇创作的一幅“天使报喜”图使用的是类似的技法。专家们认为,这些壁画是达·芬奇和他的学生们画上去的。也正是在这个地方,达·芬奇遇到了激发他创作出名画《蒙娜丽莎》的那个女人,也就是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吉奥康多的妻子,因为吉奥康多一家在这座修道院有一个小礼拜堂。当时,达·芬奇还在这里创作了《圣女和抱孩子的圣安妮》,目前保存在意大利国家美术馆里。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这座修道院一直由军事地理研究所占用。直到最近对修道院的部分设施进行修缮时,专家们才发现了达·芬奇的这个工作室。佛罗伦萨保存与恢复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亚西迪妮表示,发现这个工作室是一件令人激动不已的事件,她说:“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发现这些壁画的确鼓舞人心。”

几百年前,专注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的传记作家吉奥·瓦萨里曾在《艺术家们的生活》一书中写道,当修道院的修道士带他进入他们的房间时,他看到过达·芬奇当年使用的东西。可是直到现在,达·芬奇的工作室才被确认。达·芬奇研究专家阿莱桑德罗·维佐西表示,达·芬奇工作室的发现可以使学者们更好地理解达·芬奇当年的创作情况。

永恒的神秘微笑

无论什么人,只要置身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必定会被画中女子的微笑深深吸引。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的微笑似乎一掠而过,却又能恰好被人捕捉。她的笑,视你的心情而变化,在你沉静时,你看她的笑,真是清水芙蓉,翠山之黛,不由你不沉醉;若你欢欣时去看,此时倘或带些轻浮的意念,那么画中的笑,又是冰清玉洁,如断臂的女神,教你油然生出庄重之感;或者你是在心情悲寂的时候去看,那么这笑容里又有一丝哀绪与你共鸣,又有一份关心抚慰你正在抽搐的心……总之,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引人遐想。

为什么这幅画会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呢?是因为出手于大画家达·芬奇之故,还是跟这幅画的模特有关?自从这幅画问世以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争论不休,可惜仍然不能拨开云见日,解开这个尘封已久的谜团。

有人用审美心理学的原理解答这个问题,说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来观赏,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观赏,其感受和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人们欣赏一件艺术品,往往是以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实在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争论这个问题,就好比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立几个天使一样无聊。比如说我国的一首曲词《天净沙·秋思》,无论何人,我想只要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哈哈大笑的;又比如有人吟诵李白的《将进酒》或者苏轼的《大江东去》,即便是他当时再不开心,也断然不会让另一个人感受到他所吟诗歌的悲凉气氛。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并不是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会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因此争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绝非是毫无意义的。

后人模仿《蒙娜丽莎》的画作

无论从艺术表现力上,还是从光学、解剖学等方面而言,它都充满着神奇色彩。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画时,总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这也是它令全世界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的原因。

美国旧金山斯密斯凯特威尔眼科研究中心的一名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视觉讯号的干扰可改变他们对《蒙娜丽莎》面部表情的判断,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不同人对她的微笑有不同看法,有时看来哀伤、忧心忡忡或快乐。而她的微笑可能源于人们脑部的判断受到视觉噪音干扰,就像收不清台的电视机上的“雪花”。

这位专家指出,传送到我们眼睛的讯号的自然“噪声”似乎会改变我们看到的影像。照射到视网膜的光子数目随着不同时刻而变动,有时会对我们所看到的视觉图案造成误导性的干扰,效果跟电视受到干扰相似,令面部和对象的轮廓模糊不清。

有研究者分析,具备科学天才的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嘴巴时,运用了模糊轮廓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为“像烟般蒸发”。而美国哈佛大学一名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其著作《视觉和艺术:观赏的生物学》中提出一个理论:以模糊手法绘画的微笑,在周边视觉下较为明显,所以当你集中望向她的嘴巴时,笑容便会消失,就像我们观看暗淡的星星时,直接望上去星星便会消失。他认为,这不只是单纯的模糊手法,达·芬奇绘画时还试图“欺骗”人类的视觉,令欣赏者要从侧面观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丽莎”的笑容。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关注一下达·芬奇这个将科学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天才。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达·芬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具备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正是因为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精通,才使《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体现为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甚至一直到印象派出现之前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而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12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画家的地位。

今天,面对着这幅《蒙娜丽莎》,人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就像一部艺术史著作所总结的:“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更有甚者,有人从医学的角度别出心裁地对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进行了一番检测,结果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点肿,这些“大夫”们指出,这或许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吧?

后来甚至关于蒙娜丽莎的年龄,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早不是什么妙龄少妇了,已经“人到中年”,很可能已经40岁往上了。这无疑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