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与交流
——古代帝国的强盛
公元前500~公元1年,伟大的思想家不断出现,如印度的佛陀,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对后世的思想和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上最初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作出了贡献。这种由民众表决的民主制度,在产生后约2500年的今天,虽然转变为各种形式的政体,但仍是世界上最广为实施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国于公元前207年灭亡,取代它的是汉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大王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大发展。
古希腊人建立了数个小城市国家,但这一时期的世界,更适合称为帝国世界,它是由拥有多民族的、有强大力量的几个帝国支配的。由伊朗裔的波斯人建立的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80年达到鼎盛时期,但于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所灭。亚历山大三世建立了西起希腊,东至印度的庞大帝国。在西欧,罗马帝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在北非,腓尼基人建立了城市迦太基,成为地中海西部强大的军事、经济大国。在苏丹,库什人建的城市麦罗埃,作为交易的中心开始繁荣。埃及继续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波斯之后是托勒密王朝,到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吞并。在这个时代末期,世界人口约有2.5亿人,其中半数以上住在欧洲的罗马、西亚的波斯和中国的汉朝。中美的玛雅和秘鲁的摩奇等小规模帝国,在这一时代也开始出现。
亚洲
(公元前500~公元1年)
这一时期,亚洲发生了很大变化。波斯帝国兴起(公元前538~前330年),征服了整个西亚、埃及以及其他地区,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中国,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成为最早的皇帝。不久秦王朝灭亡,汉王朝继承了它的遗产,政治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很多重要发明。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城市和国家再度普遍兴起,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特别是佛教的兴起。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统治北印度,到阿育王时代,征服南印度,至此,孔雀帝国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摩揭陀王国
约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的部落大多过渡为国家,这样的小国有数十个。经过兼并战争,出现了十六个大国,如鸯伽、摩揭陀、居萨罗、迦尸、跋祗、末罗、跋沙、居楼、般罗、阿般提、犍陀罗等。这一历史时期诸邦林立,史称列国时代。也有人考虑到佛教的兴起和巨大影响,将佛陀所生活的公元前6~前5世纪称为佛陀时代。
在互相争雄的十六国中,恒河中下游的居萨罗、迦尸、摩揭陀等国逐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家。最初,伽尸强盛一时,同居萨罗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后来,居萨罗征服伽尸,发展成为强国。与此同时,摩揭陀开始强大起来,并逐渐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
摩揭陀位于今比哈尔邦南部。约前9世纪时,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曾发生一场大战,当时北印度的很多部落都被卷入进去,这在《摩诃婆罗多》大史诗中有生动描述。在那场大战中,摩揭陀部落是般度族的同盟者,后由部落转变为城邦。频毗娑罗(即瓶沙王,约公元前544~前493年)是摩揭陀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国王,他通过联姻与居萨罗、跋祗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又用武力征服了位于恒河三角洲的鸯伽国。据说,他曾管辖8万个村镇,并在这些村镇设有村长和村议会。在中央,他设立了一个由8万个村长组成的大议会。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不过也透露出这样的情况:摩揭陀国可能是由许多村镇以某个政治中心组成的。另外,他还在中央设立了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的机构。由于这位国王信奉佛教,首都王舍城便成了当时保护和传播佛教的中心。频毗娑罗王之子阿世(约公元前493~前462年)开始反对佛教,后来也成为佛教信徒。
皈依佛陀后,阿世王“维护佛教教团甚力”。相传,正是在他的大力赞助下,佛教于王舍城外毕波罗窟举行了第一次“结集”,首次写定佛教经典。
阿世之后,先后有4位继位者都是弑父称王的。最后一位残暴的国王被市民起义推翻,大臣希苏那伽被拥立为王。从此开始了希苏那伽王朝(约公元前414~前346年)的统治。希苏那伽统治时期,摩揭陀出兵征服了阿般提,国势逐渐强大起来。其子迦腊索伽统治时,把首都迁至华氏城。约公元前346年,出身低微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死希苏那伽王朝末王,建难陀王朝(约公元前346~前324年)。在难陀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基本上统一了北印度。南印度的羯陵伽和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被纳入摩揭陀的版图。难陀王朝的末王达纳·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兵力强大。达纳·难陀贪婪无度,横征暴敛,引起平民的不满。公元前324年,难陀王朝被旃陀罗笈多推翻。
旃陀罗笈多崛起
公元前518年,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将其作为一个行省。至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国后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并征服其居民。这时,东方的恒河流域基本上在摩揭陀的难陀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亚历山大还想渡过印度河上游最东一条支流(贝阿斯河)向恒河流域入侵,但由于士兵的厌战和东方难陀王朝的强大,不得不于公元前325年顺印度河而下,回到了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东下,很快攻占摩揭陀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
孔雀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317年,马其顿希腊的驻军全部撤离印度。从此,整个北印度在旃陀罗笈多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称此王朝为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他所开创的帝国通常被称为孔雀帝国(又称摩揭陀帝国),其首都为华氏城。孔雀王朝传到阿育王时(或称无忧王,约公元前272~前232年在位),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阿育王不仅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的疆域,而且大力宣扬他的教法,以加强对帝国臣民的精神统治。古代印度至孔雀帝国时代,成为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即告分裂。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帝被其将军所杀,孔雀帝国灭亡。
印度阿育王石柱 公元前3世纪
这块光滑异常的沙岩石柱是阿育王下令在今尼泊尔边境附近修建的佛教建筑,高达32英尺,重50吨,石柱顶部刻有一头威武的坐狮。阿育王下令将他的佛教谕令刻在石柱或岩壁上,以此来晓谕广大疆域内的臣民们。
古代印度艺术
在古代印度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前者的基本内容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最后编订于公元4世纪,传说作者是毗耶娑(广博仙人);后者的基本内容可能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最后编订于公元2世纪,传说作者是跋弥(音译)。《摩诃婆罗多》“(摩诃”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王族名)共有18篇,长达10万颂(一颂两行诗,每行16个音)。这部史诗的大部分篇幅是讲婆罗多王族的两支后裔居楼与般度进行王位争夺的故事。双方的内部斗争不可调和,最终爆发了战争。经过18天的血战,般度族取胜。该史诗是一部诗体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伦理、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印度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罗摩衍那》(亦译《腊玛延那》)意为“罗摩的漫游”。全诗共7篇,2.4万颂。写的是居萨罗国阿逾陀城十车王的儿子罗摩与妻子悉达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罗摩本应继承父位为王,但遭到继母陷害,被放逐到森林,并在那里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因经常追杀恶魔而激怒了魔王罗婆那,罗婆那设计将罗摩的妻子悉达劫往楞伽岛。后来罗摩在大猴王的帮助下,打败和杀死了魔王罗婆那,救出悉达,一起回国复位。这部史诗生动曲折,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摩诃婆罗多》史诗
此图描绘了《摩诃婆罗多》史诗中讲述的般度族与居楼族之间的一场大战:站在马车上的射手是般度族的一位王子,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黑天则伪装成一位驭手。
《佛本生经》是一部民间故事集,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该书有500多个故事,写的是佛陀前生前世的一些事迹。尽管一些故事被佛教徒进行过加工,但仍保留着民间故事的特征,其寓意深刻,爱憎分明。它约在公元前3世纪编成。
古代印度雄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大都开始于孔雀王朝,其中以桑奇建造的大窣堵波(即佛塔)最为著名。这座名为桑奇大塔的建筑是一个直径约36.6米的半圆形房子,顶端有一平台,台上有一方坛,坛上立有伞形柱。该建筑是用来奉祀佛骨的,是敬拜佛的地方。大塔有4个大门,每个门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以佛教为中心题材的画面。其中以大塔东门上的“树神托架像”最为典型。这位美丽的女神双手托着繁茂的大树,扭动的身躯形成“S”形,外轮廓线给人以节奏韵律感。这件人体雕像接近人体比例,具有写实性,对性部位也无遮掩,被誉为印度东方美的典型作品。
阿旃陀石窟是亚洲最早的石窟,始凿于公元前1世纪,完成于公元7世纪。阿旃陀石窟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集散地,是东方石窟艺术的源头。该石窟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深山中,开凿在距地面100多米高的山腰间,共有29窟。阿旃陀石窟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世界艺术的宝库。
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继承王位,薛西斯决定继续波斯在西面的征服,并且以公元前480年的“希腊征服之旅”而闻名,那是一场以发生在塞莫皮莱、萨拉密斯和布拉底的战斗而出名的战役。公元前485年,薛西斯成功镇压在埃及发生的一场叛乱。其后,他对希腊进行了多次进攻,最初获胜,并占领希腊北部地区。但在之后的几场战役中薛西斯均告失利,其女婿马多尼奥斯更于普拉提亚一役中战死。希腊的城邦最后保持了一致行动并击败了薛西斯,这标志着波斯帝国开始衰落。由于失败刺激了他的自尊,薛西斯决定引退。在他最后的几年里,薛西斯把从贸易和税收里获得的庞大财产全部花费在了建造巨大的建筑物上,但大多数都未能完成。薛西斯时代的波斯有4个首都:苏萨、爱克巴坦那、巴比伦、帕赛波里斯,波斯国王及其宫廷一年四季轮流驻跸于每个都城。公元前465年,薛西斯被谋杀。
帕提亚安息王朝建立
帕提亚游牧部落,东伊朗语支的帕勒·大益人(达赫人),起初在里海以东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草原游牧,公元前3世纪初期进入帕提亚与属于北伊朗语支的土著居民融合,统称为帕提亚人。其语言称为帕提亚语。帕勒部落首领阿尔萨息领导了部落群众起义,于公元前247年称王,号阿尔萨息一世,建立阿尔萨息王朝,定都尼萨城(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西北)。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按阿尔萨息的音译称其国为安息。
安息君主制
公元3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欧亚大陆并存着三个强大国家:安息、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但无定制,既传子侄,也传兄弟。国王继位必须经两个贵族会议(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的共同选举,权力受两个贵族会议的限制。贵族,如卡林、苏林、伊斯帕赫帕特等控制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公元前36年,罗马将军安敦尼率军10万再度入侵安息。安息王弗拉特斯四世(公元前37~前2年在位)大力反攻,罗马惨败,损失4.2万余人。公元51~63年,罗马东侵亚美尼亚,安息出兵应战,争夺激烈。最后,双方签订和约,亚美尼亚国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罗马皇帝加冕。
秦朝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起,用了10年时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嬴政自称“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的起义队伍攻占秦都咸阳,煊赫一时的秦王朝灭亡。
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年)秦始皇,秦王朝开国皇帝。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在位37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建立从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全国币制。在文化思想上,推行“书同文”,制定小篆,颁行全国;为钳制人们的思想,下令焚书坑儒。在军事上,为防御北方民族侵扰,修筑万里长城;为扩大帝国版图,肆意征服外族。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他巡游返至平原津染病,死于途中。
西汉
项羽兵败,在乌江岸边自刎后,刘邦随即平定楚地,不久其他地方也渐渐投降归附。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诸侯王都上疏请求尊奉汉王为皇帝。刘邦于是在汜水(在河南省)之阳即皇帝位,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初期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打击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国家进一步统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通西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实行盐铁官营、货币专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发展。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奴婢数量激增,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外戚王莽于公元9年灭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整个西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显著改进,大规模水利工程在各地兴修。手工业生产门类众多,绚丽多彩的丝绸、精致轻巧的漆器等,都达到很高水平。商业和交通更为发达,海外贸易也有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
中国汉武帝时的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汉王朝和中、西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凿空西域,在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以及东西方交通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巨大影响。
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西汉最大的威胁。他们不断地南下,掠夺人口、牲畜和财物,侵扰汉朝的北部边境,有一次甚至逼进首都了长安附近的甘泉宫。汉朝虽想进行军事反击,但由于汉初实力不够,而无法实现,因此,一直以和亲的方式羁縻匈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进入全盛时期,国富兵强,汉武帝开始筹划反击匈奴。
此恰逢匈奴单于杀死游牧民族大月氏人的王,继位者很想报杀父之仇。汉武帝探知这一消息,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派人去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特使,带领堂邑父和随从100多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此行充满了危险。当时匈奴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西域,控制了天山一带和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是通往大月氏的唯一通道,张骞一行刚一进入,就遇见匈奴骑兵。张骞等人被捕后,匈奴兵来夺张骞的旌旗,张骞义正词严地说:“旌旗是我出国的凭证,你们胆敢侮辱我!”匈奴兵无奈,只好把他押去见单于。单于扣下张骞、堂邑父以及他们所带财物,把他的随行人员分到各个部落去当奴隶。匈奴人不断地提审盘问张骞,却一无所得。单于软硬兼施,下令把张骞和堂邑父押送到匈奴西边的游牧地区,表面上优礼相待,暗地里则严加看管,还指派一名美女给张骞当妻子。
但张骞不忘使命,公元前129年,他抛下妻儿,逃离匈奴,继续西行,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可是西迁的大月氏征服了富饶的大夏以后,已不想再与匈奴交战了。张骞在大夏地区考察了一年多,起程回汉。归途中虽然改走天山南路,但还是不幸地再次被匈奴俘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趁着匈奴内乱,带着妻子和儿子,逃了出来,回到汉朝。
西域城邦国家分布示意图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是却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进一步发展汉朝和西方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芝麻、石榴、黄瓜、大蒜、胡萝卜、蚕豆等,在中原地区生根落户;西方的毛皮、毛织品、玻璃以及名马、骆驼、狮子、鸵鸟等珍禽异兽也都源源东来;中原地区的丝绸、铁器、农产品、铸铁技术、井渠灌溉方法等也相继传到了西域、波斯、印度等地。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进步,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公元前122年,张骞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连续派出了十几批使者试图打通去往身毒(印度的古称)的道路,继续寻找前往西方的道路。这一举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却恢复了内地和西南的交通,加强了汉族和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后来汉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汉朝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汉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加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联系,孤立打击匈奴在西域的残存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建议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再次派他出使西域。但是由于乌孙的内乱,汉乌联合之事被搁置下来。张骞只好派部属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访问考察。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第二年就去世了。
张骞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一位英勇的将军。在汉匈战争中,他凭借自己的西域经验,寻找水源和草地,指点行军路线,为汉军的胜利屡立大功,被封为博望侯。
后来,汉朝不仅和乌孙结成了同盟,还在西域设置了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管辖。汉朝和西域各国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大事年表
公元前479年左右,在马拉松和布拉底的战役失败后,波斯帝国放弃了征服希腊的计划。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七雄并起,争霸中原。
公元前4世纪,恒河东部谷地出现了摩揭陀王国。公元前366~前358年,在阿尔塔薛斯三世和阿尔塞斯的统治下,波斯王国重新强大。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土耳其。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叙利亚。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自立为王,后开创孔雀王朝。
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
公元前247年左右,阿尔萨息一世在波斯建立了帕提亚安息王国。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称帝。
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著成。
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灭亡。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00年左右,通过丝绸之路,罗马和中国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
公元前1世纪,犹太人开始流亡世界各地,直至今日。
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东侵安息。
公元前64年,罗马灭亡了塞硫古王国。
公元前63年,罗马军破坏耶路撒冷。
公元前53年,罗马前执政官克拉苏率领罗马军团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帕提亚人交战,全军覆没,克拉苏被帕提亚人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