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公元前500~公元1年)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期间,希腊进入古典时代。从希波战争开始,到马其顿征服希腊各城邦为止,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然后趋于衰落。从公元前509年“王政”结束,到公元前3世纪初期,这200多年的罗马历史中,罗马的国家机构通过内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得到调整,从而加强了共和国的统治;对外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罗马奴隶主并不以征服意大利为满足,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吞并了迦太基,同时还侵占了其他广大地区。公元前2世纪后叶,罗马成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公元前52年,恺撒征服高卢,罗马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希波战争

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直接导因是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反对波斯统治的暴动。公元前494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了小亚细亚希腊人起义后,借口雅典等邦的介入,遂向希腊本土进军。公元前492年,波斯第一次入侵因海军被风暴吞没而夭折。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许多城邦表示臣服,斯巴达动摇不定,雅典坚决抗战,在马拉松会战中大败波斯军队。公元前480年,即位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亲率陆海军发动第三次入侵。斯巴达战士坚守温泉关,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与300名战士壮烈牺牲。但在萨拉米斯海湾决战中,以雅典海军为主的联军舰队获胜,迫使波斯军队撤出希腊。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放弃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承认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历经43年的希波战争至此结束。

这幅瓶画表现了一个希腊人被击倒后反戈一击,举剑砍向波斯人的情景。

《希腊波斯战争史》

《希腊波斯战争史》常称为《历史》,它的作者是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全书共九卷,按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导引出东西双方冲突的起源,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主要部分,集中叙述了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公元前549年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反波斯统治的起义写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色雷斯的赛司托斯城。

《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该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是第一部用历史叙述体写成的历史著作。希罗多德创立的以史实为中心的记叙体成为后来欧洲历史著作的正规体裁。

雅典的海上霸权

公元前478~前477年,在雅典的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反对波斯的全希腊人的海上同盟,因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史称“提洛同盟”。该同盟在早期希腊反对波斯的战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渐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雅典自组成海上同盟之后,逐步加强对同盟国的控制,使同盟国降至附庸地位。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雅典不但不解散海上同盟,反而利用它发展海上霸权。雅典在公元前443年将同盟国分成5个区,这实际上是纳贡区域。雅典利用同盟国的贡金和其他捐税收入,供应国家开支。雅典的法律、币制和度量衡也向各盟国强力推行。

马拉松战役

这是希波战争中,在雅典外部的马拉松平原上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派陆军数万、战舰四百艘第二次远征希腊。侵略军横渡爱琴海,于9月在雅典东北沿海马拉松登陆,该地有道路直通雅典。雅典急遣约一万重装步兵迎战,盟邦普拉提亚也派出约一千人助战。波斯军人数量远较雅典军人多,且有一支约八百人的骑兵。雅典统帅米尔提太巧妙布阵,加强两翼,主动出击。位于中央的波军将雅典中军压退,但两翼却被对方突破,暴露后翼,造成四面受敌局面,死亡6400人,逃离战场。雅典以牺牲192人的代价取得反波斯二次入侵的决定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城邦的抗战决心,为整个希腊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说信使奔跑了40千米回到雅典,在宣布胜利之后,力竭而亡。

萨拉米斯海战

萨拉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古代战争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公元前480年,波斯大举入侵希腊,陆军攻破温泉关,占领雅典,海军抵达雅典法利隆湾,形势危急。雅典海军统帅铁米斯托克里力主联军舰队在萨拉米斯湾与敌交锋,并有意造成被封锁局面,迫使联军舰队死战。9月20日破晓,庞大的波斯舰队约一千艘先驶向海湾,希腊海军约三百八十艘舰船奋力迎击,战斗开始。希腊舰船形体小巧,运动自由,用撞击战术,破坏了波斯舰船的队形。而波斯舰船船身庞大而笨拙,在狭小的海湾调整不开,既受到希腊的攻击,又自行相撞,损失惨重。双方激战从清晨进行到夜晚,波斯海军在狭窄海湾中又不能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加之成分庞杂,战斗力不一,损舰数百艘,被彻底击败。这次战役使一度不利于希腊的战局被扭转,从此波斯处于战争的被动地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

从公元前457年开始,已经形成的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提洛同盟和伯罗尼奔撒同盟(科林斯、迈加拉等)不断交战,于公元前448年签订了30年和约。迈加拉是雅典的宿敌,公元前432年雅典禁止该城的商船进入雅典同盟的一切海湾。促使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激化。公元前433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诸国在斯巴达的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向雅典宣战的决议,要求雅典解散提洛同盟,放逐伯里克利,遭到雅典公民大会的拒绝,战争由此于公元前431年爆发。公元前404年,长达27年的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按年代顺序记叙战争,分八卷,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卷,是绪论,共11章。第一章是序言,说明早期希腊的历史及作者著作历史的方法和目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说明这场战争的远因和近因。第二部分是第二卷至第五卷第二章,叙述公元前431~前421年的10年战争的情况。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卷第三章至第七章,叙述订立尼阿斯和约至西西里远征之间五年半的历史。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第七两卷,记载公元前415~前413年间雅典人的西西里远征及其全军覆没的情况。第五部分即第八卷,共8章,记载战争的最后阶段最初两年间的历史,写到公元前411年冬季突然中断。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为西方古典史学名著,开创了狭隘政治军事史的体例。修昔底德对史料采取科学的处理原则,不是任何一则材料尽信之,而是考证真伪,对史实叙述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同时还采用人本主义史观,没有把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决定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在书中还体现了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这在西方史学著作中尚属首次。

伯里克利改革

自公元前443~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当选为首席将军,主持国家事务。他对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取消贵族会议的政治职能,允许公民不受财产资格限制担任高级公职;向参加公共生活的公民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公民大会享有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权利,对国家大事做出决定,由它投票选出10位将军;陪审法庭为雅典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关。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主张对附属国严加控制,在许多地方建立军事移民点。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奴隶主民主宪法最后完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但是,享有公民权的人不到雅典居民总数的1/10,广大的奴隶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制度。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西部山区称上马其顿,东部沿海地区称下马其顿。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一些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混合而组成的。公元前5世纪是王位世袭制。国王阿刻劳斯(公元前419~前399年)时期,马其顿国家初具规模。阿刻劳斯文武兼修,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堡,发展教育,大力提倡希腊学术文化。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实行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货币改革,兼用金币和银币,两种货币按固定兑换率兑换。当时希腊用银币,波斯用金币,马其顿金币银币并用,既便于通商,又可以和两种货币势力抗衡。腓力二世依靠精悍的兵力,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马其顿、色雷斯的沿海地区,此后扩张指向希腊各城邦。公元前340年,马其顿实现了在北希腊的统治,中希腊各邦在雅典反马其顿派首领德摩斯梯尼领导下组成反马其顿联盟。不久马其顿军南下,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双方发生了决定性战斗,结果希腊联盟军战败。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帝国是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马其顿位于希腊半岛北部,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希腊相互毗连的部分。公元前5世纪后期至公元前4世纪初期,马其顿王国初步形成。随后的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独立时代的结束和马其顿在希腊霸权的确立。

公元前336年夏,正当马其顿与希腊联军准备进军波斯之际,马其顿发生了宫廷政变。在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后,腓力二世在其女儿的婚宴上被刺身亡,年仅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随之继位。亚历山大少年时曾师从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并一度随父参加喀罗尼亚战役。因此,他即位时已是一位具有相当政治、军事才能的人物了。当时,国内形势非常紧张,腓力二世创造的希腊联盟以及先后征服的北方属地,都纷纷叛变。亚历山大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击败各种反叛势力,巩固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

平定内乱后,亚历山大立即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和战舰160艘,向波斯大举进攻。这时,波斯帝国已趋衰弱,大流士三世又昏庸无能,根本无力同强大的亚历山大军队相抗衡。马其顿、希腊联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半岛。第二年,亚历山大又挥师南下,攻打叙利亚,与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60万兵马展开了著名的“伊苏之战”。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最终覆灭在亚历山大的铁骑之下。

亚历山大在伊苏斯(现今的土耳其)打败了波斯帝国的国王大流士。占领波斯后,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地中海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他的扩张并没有停止。

后来,亚历山大还进兵中亚细亚,遭到游牧部落的强烈抵抗。公元前327年,他率军南下入侵印度,又遭到印度人民的反抗,加之士兵水土不服,厌战情绪空前高涨,亚历山大才不得不停止远征,于公元前325年返回新都巴比伦,历时十年之久的东侵到此结束。

亚历山大经过长达10年的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其疆域西起希腊半岛和马其顿,东到印度河上游流域,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亚的药杀水(今锡尔河)。其领土之广阔,可谓空前。随着他的远征,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习当地的科学与文化,直接促进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互补和交流;为了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他竭力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人通婚,自己首先带头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亚历山大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把希腊推向了鼎盛。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逝世,终年33岁。

亚历山大帝国的衰亡

亚历山大虽然以武力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帝国,但这个帝国既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共同的语言,所以其解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病逝。他的部将为争夺对帝国的控制权而长期彼此征战,帝国迅速瓦解。到公元前3世纪初,庞大的帝国一分为三,形成3个较大的王国:一个是马其顿王国,它恢复原状,成为一个疆域不大的民族王国,虽然未能直接统治其南面的希腊诸城邦,但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地区;另一个是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埃及王国的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又有大海和沙漠做坚固的屏障,因此后来也成为三个王国中维持最久的一个;最后一个是塞琉古王国,它由帝国的亚洲诸行省组成,是三个王国中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来临,但这些国家奴隶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城邦政治普遍为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些王国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到公元前30年,便先后被罗马所灭亡。这标志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神话至此已完全终结,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是古代世界的名城,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埃及时(公元前332年)建立的。后经托勒密王朝历代诸王的经营,成为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和与东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中心。该城城市布局合理,道路铺设完美,主街道宽达30余米。同时建有宏大的剧场、雄伟的宫殿、巍峨的寺院等建筑。城外法罗斯岛上矗立着一座高120米,从40千米之外可见灯光的灯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还有公元前3世纪初在该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由于该馆规模庞大,设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等,并且馆藏图书70余万卷,吸引了当时希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如欧几里德等。博物馆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还对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希腊大思想家,出身于医生的家庭,曾就学于雅典,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

数年后,亚里士多德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开设的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修辞学、辩证术、物理学等;同时潜心总结前人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种学科都进行了探索,著作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制》、《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文艺理论》、《修辞学》、《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

欧几里德与《原本》

欧几里德大约生于公元前330年,死于公元前275年,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欧几里德涉及的学科不只是数学,除《原本》外,还有《数据》、《光学》、《现象》等。《原本》中还有关于圆的性质的讨论,如弦、切线、割线、圆心角等等。当时的天文学一直认为地球赤道面与地球绕日公转面的交角是24°,即是圆周的1/15。于是,欧几里德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了正15边形。欧几里德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公理法则用到几何学中,推演出几何学的五条公理。《原本》13篇中共有467个命题。这些命题和推理所建立起来的几何学体系是相当严谨和完整的,科学界都把《原本》看作是一部经典奇书。

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在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小希腊城邦国叙拉古。阿基米德年轻的时候来到亚历山大城,在欧几里德的继承者门下学习,在数学领域初步显示才华。学成后他回到叙拉古潜心研究学问。著有《球体与圆柱》。在罗马围攻他所住的城市叙拉古时,晚年的阿基米德运用科学知识来保卫家乡。在阿基米德的指导下,叙拉古军民制造了许多防御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在罗马长时间的围攻下,阿基米德被杀。阿基米德被后世数学家尊称为“数学之神”。在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三位数学家中,阿基米德占首位,另两位是牛顿和高斯。

布匿战争的受害者阿基米德

这是拜占庭壁画中的局部,描绘了罗马大军攻破叙拉古城时,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仍沉醉于数学的研究之中,他却用双手保护着正在使用的计算工具。

罗马征服意大利

罗马最初仅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邦,时常受到邻近部落的侵扰,因此它同一些拉丁部落结成同盟自卫。公元前5世纪,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衰落,给罗马带来转机。公元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这是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第一步。战争的胜利使罗马人控制了台伯河右岸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90年,罗马人在与高卢人的战争中屡遭败绩,罗马城一度失陷,高卢人在得到罗马1000磅黄金之后,撤出了罗马。但罗马人的雄心并未因此而受挫,他们很快重整旗鼓,迈出了对征服意大利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与萨谟奈人作战,征服中部意大利。萨谟奈战争从公元前343年开始,一共进行了三次,一直到公元前290年萨谟奈人战败。其间,罗马人历尽艰辛周折,遭受了公元前312年在考地安峡谷之战惨败后的屈辱,可还是赢得了战争。罗马的版图已扩展到了意大利南部。公元前282年,罗马同希腊移民城市塔林敦发生冲突。塔林敦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率军突入意大利,虽数次击败罗马军,但终于在公元前275年退回希腊,3年后,塔林敦被迫降服于罗马。罗马至此征服了除波河流域外的全部意大利。

布匿战争

迦太基人是地中海西岸腓尼基人的后代。公元前4世纪,地中海的贸易被希腊人控制着,迦太基人就和罗马人结盟,共同对付希腊人。击败了希腊人后,为了争夺富庶的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霸权,迦太基和罗马反目成仇,进行了三次大战。罗马人把迦太基人叫做布匿人,所以这三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布匿战争”。

公元前275年,罗马人击败皮洛士以后,很快统一了意大利半岛。随后,他们开始越过海峡,向海外扩张。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岛上的两个小城邦叙拉古和墨西拿发生争端,迦太基和罗马同时介入,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展开激战。凭借战斗力极强的罗马军团,罗马人占领了富庶的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并于公元前262年攻占了迦太基在西西里岛西南岸的据点阿格里真托,但西西里岛西部和沿海的一些要塞仍控制在迦太基人手中,他们凭着海军优势封锁了西西里海岸和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在陆上的胜利,并不能击败迦太基的海上舰队。公元前261年,罗马人做了极为勇敢的决定,迅速建立一支拥有120艘大型战舰的海军。公元前260年,尚未成熟的罗马海军企图攻占梅萨纳,结果失败。如何在海战中发挥出罗马军团的陆上优势呢?罗马人发明了新的海上战术:他们在战船上装一个在桥板顶端下面安有长钉的木板桥,也叫接舷吊桥,又称“乌鸦”。前进时,木板桥可以直立起来,用来阻挡敌人投掷的武器;接近敌船时,板桥可以左右摆动,当它落在敌船甲板上时,钉子马上把敌人船只抓住。这时,罗马军团就可以迅速通过板桥,与对方展开肉搏战。

罗马人对所有战船做了改进后,便开始向西西里北部进发,在米列海(今米拉附近)与迦太基海军相遇。用这种木板桥,罗马兵团把迦太基将士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次战役使罗马不仅在陆上,而且在海上也成了强国。

公元前256年,罗马人派出一支拥有约5万人、330艘战船的庞大军队,开始进攻迦太基,迦太基海军损失惨重。但是,远征迦太基本土的罗马陆军惨败,统帅雷古卢斯被俘获。前来接应的罗马海军收拾残兵败将,然后返航。不幸的是,罗马舰队在回国途中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损失惨重。

公元前242年,罗马统帅卡托拉斯指挥200艘战船向西西里岛的利利贝奥和德里帕那发起突然进攻。罗马“乌鸦”战船击沉迦太基战舰50艘,降俘70艘。结果,罗马大胜,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合约,迦太基把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全部让给罗马,并赔款3200塔兰特。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218年,罗马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

汉尼拔闪电般地击败了在西班牙的罗马人,随后,率领5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开始了远征。当他们到达意大利北部时,全军只剩下2万步兵,6000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与罗马有仇的高卢人纷纷加入汉尼拔的队伍。

经过短暂的修整,汉尼拔的大军主动出击。罗马人惊惶失措,以为汉尼拔是从天而降,仓促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连罗马人的执政官都被杀死。

公元前216年,8万罗马大军与6万汉尼拔大军在坎尼(今意大利奥方托河入海口附近)相遇,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直到黄昏后才结束。罗马人有5.4万人战死,1.8万人被俘,1.4万人突围逃走,而汉尼拔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战役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

后来,罗马人改变战略,开始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回援,结果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于公元前201年又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汉尼拔为了躲避罗马人的追杀,四处逃亡,最后被逼自杀。52年后,公元前149~146年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灭亡了迦太基。

拉丁语

罗马人属于拉丁族,拉丁人住在意大利半岛中西部沿海(包括罗马)的拉丁姆地区,他们的文字称为拉丁文。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文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拉丁语也传到各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逐渐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后来,拉丁文逐渐成为死文字,但它在基督教、法律和科学领域长期留下影响。今天,许多疾病的西文名称和西药的名称都来自拉丁文。拉丁字母简单易写,其他语种如英文、德文、北欧各国和许多东欧国家的文字,以及越南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采用拉丁字母。

罗马奴隶起义

面对新的形势,罗马奴隶制社会长期酝酿的各种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各种斗争错综复杂,日趋尖锐。在这期间,爆发了两次著名的奴隶起义—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

西西里奴隶起义发生过两次(公元前137~前132年,公元前104~前101年),优努斯和克勒翁、萨维攸和阿铁尼奥分别是起义的领袖。他们曾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并一度分别在恩那城和特里奥卡拉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西西里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拉开了罗马共和国后期斗争的序幕。

当罗马忙于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的时候,意大利本土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80年,希腊东北部的色雷斯被罗马征服,战将斯巴达克被俘后沦为奴隶,成为一名供罗马贵族娱乐的角斗士。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利,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带领70多名角斗士杀死卫兵,逃到维苏威深山里。斯巴达克被推选为起义首领。许多逃亡的奴隶和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很快发展到1万人,起义军的势力日益壮大起来,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增到12万人,已具相当规模。于是,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了由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部队。此外,斯巴达克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起义军声威大震,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不久,斯巴达克决定继续北上,但是他的副手克里克苏由于和斯巴达克产生分歧,拒绝北上,带领3万余人原地留守。

罗马元老院对起义军的发展极为担忧,遂命椤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统帅2个军团对起义军进行围剿。首先给了留守的克里克苏部致命一击,克里克苏阵亡。然后,罗马军又兵分两路夹击斯巴达克军。斯巴达克集中兵力先打击堵截的罗马军团,后又乘胜回头对追兵发起了猛攻,罗马军团再次惨败。

取得这场胜利后,斯巴达克不再向北转移,而是挥师南下,向西西里岛进军。罗马当局惊慌失措,派克拉苏统帅6个军团约9万人镇压起义军。这时斯巴达克大军已挺进到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准备从这里渡海去西西里岛。但是被西西里收买而毁约的海盗没能给他们提供船只。斯巴达克只好组织起义军编制木筏,但海上的风暴使他放弃了计划。这时罗马大军赶到,起义军被围。斯巴达克打算趁夜率军冲破罗马防线渡海去希腊,但未能实现。

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命精锐骑兵攻击敌人较弱的地方,自己率军集中攻击中路。斯巴达克被敌人重重包围,中枪十余处,壮烈牺牲,6万多士兵战死。斯巴达克的余部继续战斗达十年之久。

斯巴达克起义使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遭到沉重打击,城邦制的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了。统治阶级进一步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式,以加强对奴隶等被压迫阶级的统治。斯巴达克起义也深刻影响了罗马奴隶制经济。此后,授产奴隶制剥削方式逐渐被奴隶主所接受,隶农制也开始出现。

斯巴达克起义后,罗马社会各种矛盾更加白热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快了罗马由城邦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步伐。

格拉古兄弟改革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133~前121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公元前2世纪罗马城邦扩张为地中海的霸国,财富的增长和奴隶占有制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改革方案,其中著名的是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年兄提比留·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过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提比留被反对贵族杀害后,土地改革运动至此中断。10年后,弟盖乌斯·格拉古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与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法案,目的都是吸引改革的拥护者以实现土地法。公元前121年,反对改革的元老贵族杀害了盖乌斯,但其提出的法案大多保留了下来。

格拉古兄弟改革,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打击了大土地所有制,使罗马的土地集中现象得到缓和,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前三头同盟形成

公元前60年,恺撒和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同盟,即所谓“前三头同盟”。实际上这是个三人“独裁”政治,但它却被罩上一层“民主”的外衣。按“三头”预谋,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他在任期内提出土地法,分给多子公民和庞培老兵以土地。为了笼络骑士,免掉他们拖欠国库的包税金1/3。他还促使庞培在东方的各项措施得以通过。

恺撒的经历

公元前80年在土耳其首次参加战争,因勇敢而受表彰。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一起开始了“前三头”政治,第二年当选为执政官。公元前58~前50年征服高卢。公元前49年,从高卢率军攻入罗马,放逐政敌。公元前45年被任命终身执政官。公元前44年在罗马被暗杀。

后三头同盟和共和国的灭亡

恺撒死后,罗马发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公元前44年,凯撒的密友与恺撒同为执政官的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势力最强。但元老院不愿支持他们,而把眼光投向了一个尚不满20岁的青年人,即恺撒养子屋大维,元老院想利用他来对抗安东尼和雷必达。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难公开结成同盟,即所谓“后三头同盟”。经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认可,“三头”获得统治国家五年的权力。“三头”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摧毁敌对力量,在为“恺撒报仇”的口号下发布公敌宣告,实行大屠杀。献上“公敌”头颅者可重赏,为奴者可获自由和公民权。大约有300名元老(包括西塞罗)和2000名骑士被杀,财产被没收,罗马和意大利又陷于恐怖混乱之中;而三头和形形色色的投机分子,却从中发了横财。在慑服了意大利之后,公元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率军来到巴尔干,在马其顿的腓力比附近最后打垮共和派,喀西约和布鲁图相继自杀。这样,“三头”便确定下来。公元前36年小庞培失败,逃往东方被杀。同年,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衔。“三头”鼎足又变成“两头”对峙。公元前37年,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丽奥帕特拉七世结婚,他俨然成了东方的帝王。宣称要将他统治下的领土赐予克丽奥帕特拉所笺儿子。这种公然的叛卖为罗马元老院所不容,也成为屋大维反对安东尼的最好借口。公元前32年双方正式破裂。公元前31年9月2日,屋大维同安东尼、克丽奥帕特拉会战于阿克兴海角(希腊阿卡那尼亚西海岸)。安东尼和克丽奥帕特拉后均自杀。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凯旋罗马,成为“内战”时代最后的胜利者。共和国终于结束,军事独裁的帝制成了罗马历史的现实。

伟大的征服者——恺撒

画面中心恺撒一手托起地球,象征着世界在握,他的败敌被他的马踩于蹄下;左侧一些手持镰刀的人物象征着死亡;右侧恺撒身后飞舞的人暗示着他伟大的征服。

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建立

屋大维在相继战胜政敌后,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尚要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所以他并未立即采用“君主”的名义,而是采用“元首”称号,这种统治形式称作“元首政治”。

在古代,元首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近代一般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表示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

罗马共和国时代,元首是指元老名单中的第一名,即首席元老。它一般都由监察官根据财产、声望等,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元首虽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不担任行政长官,只是当执政官征询意见时,元首有权第一个发言。

公元前29年,屋大维重新统一了古罗马。

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了“清洗”。清洗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了屋大维的权力工具。表面上,屋大维宣布恢复共和制,实际上他已攫取了罗马共和国的一切重要官职,他是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及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意思是“神圣的”和“至尊的”)及“元首”的称号,元首与执政官合二为一。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罗马行省的建立

屋大维为了加强与扩大帝国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阶级的地位,扩大他们的特权。屋大维为扩大统治基础和加强对行省的统治,也在一定限度内实行授予外省人以罗马公民权的措施。屋大维的措施无疑为以后罗马公民普选打下基础。奴隶大众始终是罗马奴隶主国家加以严厉统治和残酷镇压的主要对象,帝国时期更变本加厉。从公元前16年起,罗马进军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于公元前15年建立西里西亚(今瑞士一带)和诺里克(今奥地利一带)两个行省。公元前12年以后,又征服了多瑙河中、下游,先后建立了潘诺尼亚(今匈牙利一带)和美西亚等行省(今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一带)。罗马军队经过长达18年(公元前12~公元5年)的血腥征伐,终于吞并了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地区,于公元5年设立日耳曼行省。帝国疆域基本上固定下来。

罗马的社会转型期

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的结束,到公元前30年前后的这段时期,是罗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罗马多年的对外征服和扩张,掠取大量的财富,侵占大片的土地,俘获数以千万计的奴隶,这为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罗马社会经济的普遍高涨,也为大规模经营和使用奴隶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这一时期的奴隶劳动,广泛应用到农业、手工业以及矿山等各个生产领域,转化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这便是奴隶制进入发达时期的一个主要特征。奴隶的来源除战俘外,还有海盗掠夺的奴隶、非罗马人的债务奴隶等。

大事年表

公元前490年,雅典军在马拉松战役中打败了波斯军。

公元前480年,在温泉关海战中,波斯军占领雅典。秋天,希波又在萨拉米斯展开海战,此战希腊海军重创波斯舰队。

公元前443~429年,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31年,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发展海上霸权。

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标志着希腊古典时代的结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国王腓力二世实行一系列改革,马其顿王国兴起。

公元前348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签订通商条约。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顿召开全希腊会议,希腊与马其顿结盟,对波斯宣战。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在准备东侵前夕受刺身亡。之后其子亚历山大即位。

公元前5~前4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萌芽。

公元前336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建学校。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东侵结束。

公元前264~前242年,罗马和迦太基发生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25年,在特拉蒙战役中,罗马打败了凯尔特人。

公元前218~前201年,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6年,罗马军在坎尼战役中惨败给汉尼拔。公元前212年,罗马军攻占西西里岛的城市卡普亚。数学家阿基米德被杀。

公元前207年,罗马军在麦塔维鲁斯的战役中打败迦太基军。

公元前168年,罗马灭亡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希腊。

公元前149~前146年,发生了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121年,高卢南部被罗马征服成为属州。

公元前73~前71年,在意大利发生了由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克拉苏组成“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58~前50年,恺撒征服高卢,将罗马的统治范围扩展至西欧。

公元前45年,恺撒掌握了罗马世界的统治权。

公元前43年,屋大维、雷比达、安东尼组成“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称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