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公元1~400年)

这个时代,罗马帝国不断扩充,获得了最大的版图。随之而来的,罗马人也把他们的文化浸透到了欧洲广大的领域。罗马帝国分为前期和后期,其间“三世纪危机”是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前期帝国实行“元首政治”,强化了帝国的统治。后期帝国是废弃共和制形式的“君主政治”时期,也是罗马奴隶社会没落和崩溃时期。与此同时,帝国境外的“蛮族”在民族大迁徙中开始大规模移往帝国境内,而后又大举袭击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屋大维后期统治

公元10年,屋大维继续采用帝国的高压政策,奴隶弑主逃亡或以各种方式争取自由的斗争此起彼伏。军人是帝国政权的支柱。内战结束后,屋大维即着手整编军队,犒赏士兵。他把原来70个左右的军团缩编为28个精锐军团,军团兵驻守在行省与边疆。此外,还创立近卫军9个大队,每队千人,驻守罗马、意大利并护卫屋大维本人。屋大维还使罗马军队完成了向常备雇佣军的过渡,暂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屋大维总揽军权,以强大军队作为对内镇压奴隶、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工具。屋大维对西班牙的北部日耳曼部落继续推行侵略政策,而这种侵略扩张的过程,也是被征服部落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的过程。公元9年,日耳曼人掀起反抗斗争。罗马派兵镇压,结果遭到围击而全军覆没,整个莱茵河以东地区又重归日耳曼人。

尼禄暴政

尼禄是阿格里皮娜的前夫之子,17岁时(公元54年)登基。他是罗马历史上的著名暴君,耽于淫乐,骄奢无度,不理政务,而由母后当政。尼禄为寻求支持,极力用布施和娱乐收买近卫军和流氓无产者,结果使财政日绌,而增加苛捐杂税勒索又引起不少反抗。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延烧6天,城中14个区被焚毁者有10区,而尼禄却登楼观火取乐。他把“纵火案”嫁娲于当时还是社会下层的基督徒,对他们加以残酷迫害。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的烽火燃遍巴勒斯坦各地。起义者全歼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前去镇压的罗马军队又接连败北。犹太起义未平,公元68年,西班牙和高卢起义又起,起义者反对罗马的繁捐重税,号召推翻尼禄暴政。近卫军也背叛尼禄,元老院则宣布尼禄为“祖国之敌”。尼禄于公元68年在逃亡途中自杀。

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公元96年,由元老院推举,旧贵族元老出身的涅尔瓦当上了皇帝,开始了安东尼王朝的统治时期。安东尼王朝是帝国皇权最为稳固的时期,被称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在涅尔瓦统治期间,元老院的地位又得到恢复,并且实施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但涅尔瓦遭到了军界特别是边疆的统帅们的反对。涅尔瓦在位两年后死去,战功卓著的日耳曼总督图拉真被推举为皇帝。图拉真即位后,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改善与元老院的关系,关心人民的疾苦,把帝国的疆土扩展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从共和国末年起,罗马城内聚集了大量无产的自由民,大约不下数十万之众。历代皇帝为了笼络这些人支持自己的政权,便利用发放救济粮和金钱补贴、举办娱乐活动和提供各种施舍的手段来收买他们。政府在节日里为市民举办各种娱乐表演,演出奴隶角斗、斗兽、戏剧、海战和骑战等。公元106年,图拉真为庆祝他对达西亚人的胜利,在大角斗场举办了持续117天的恐怖角斗表演,包括达西亚战俘在内的近万名角斗士,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进行血腥的殊死搏杀。这种娱乐节日的天数是逐年增加的。据统计,公元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日为66天,2世纪时增加到123天,3世纪时增至175天。

哈德良时代重建的万神殿内景图

奴隶主们的生活穷奢极欲,越来越腐化。他们把体力劳动和文化教育工作都交给奴隶去做,自己尽情享乐,竞尚豪华。奴隶主的宅院里,厅堂壁画,庭园池水,无不齐备。而在这些高楼大厦之间,却是大片的贫民区。图拉真的后继者哈德良,却独断专行,激起人民反抗。公元132年,犹太人终于掀起大规模起义,他们占领罗马殖民地,杀死殖民者,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但终遭残酷镇压。继哈德良之后的安东尼·庇阿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最为安定并且繁荣昌盛的时期。他对外采取防御政策,对内与元老院和睦相处。但好景不长,到马可·奥勒留统治时期,罗马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1世纪至2世纪,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止,罗马境内的广大地区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当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农业上出现了带轮犁、割谷器,工业上则开始使用水磨、滑车和排水器械等工具。手工业发展尤为显著,不仅门类增多,而且分工十分精细。传统的手工业,如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阿普亚的青铜制造业、莫纳德的制灯业都兴盛一时,产品远销外地。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水陆商道畅通无阻,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对外贸易西达不列颠,东到印度、中国。这种规模广泛的海陆贸易,促进了罗马帝国各地城市的繁荣。这一时期,罗马兴起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不列颠的伦丁尼姆(伦敦)、高卢的鲁格敦(里昂)等等。罗马城已经成为全国的中枢,阿普亚、那不勒斯等城市也都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迦太基等曾被摧毁的城市也开始复苏,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内外贸易的枢纽。

1世纪至2世纪罗马帝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技术和残酷剥削奴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繁荣局面不可能持久。到2世纪末,奴隶制帝国的危机已经开始明显暴露出来,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至此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作为罗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也是古罗马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罗马的建筑在共和国末期开始发展,到帝国时代达到空前规模。罗马最著名的建筑物,是屋大维时代修建、哈德良时代重建的万神殿,这座神庙是古代神庙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1世纪晚期修建的哥罗赛姆大剧场,是罗马剧场建筑的典型,整个剧场可容纳观众5万人,其规模之宏大,让人惊叹。

图拉真

图拉真是罗马皇帝(公元98~117年在位),公元2世纪大部分时间得以持续繁荣和国泰民安的最主要的奠基人。他是生于西班牙的意大利人,公元91年成为执政官。公元97年意外地被皇帝涅尔瓦收为义子,并担任日耳曼总督。公元98年涅尔瓦去世。公元99年他以新皇帝的身份抵达罗马。公元101~102年和公元105~107年征服达契亚(约今罗马尼亚),把帝国在欧洲的疆界伸展到多瑙河之外。在两次达契亚战争中,他获得了大量的金银和5万名身强力壮的俘虏。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直到哈德里安时期,工程建筑的势头从未减弱,壮观的广场、浴池、剧院、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马戏场、竞技场、水道和港口设施的遗迹,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的富裕和辉煌。图拉真公元105年征服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纳巴泰王国,使其成为罗马的一个省。其后在叙利亚至亚喀巴湾间修筑道路,并派舰队巡防红海。公元113~117年与安息交战,图拉真吞并了亚美尼亚,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其中包括安息都城泰西封。他在远征安息的归途中去世,所占领的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很快又被哈德里安放弃。

普林尼

普林尼(约公元23~79年),罗马学者,曾任军官和文职官员,出身于意大利北部一个中等奴隶主的家庭,少年时代到罗马求学。他热爱学习,兴趣很广。在外地任职时,他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史资料,考察民族语言,平时工作之余,他总手不释卷。他一生虽历任公职,仍能博览群书,从事著述。他写过七部作品,保存下来的只有《自然史》。书中引用了146个罗马作家和327个非罗马作家的著作。由于他所引的著作大多散失,他的记载成为后世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他正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官,不幸身亡。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

耶稣向12门徒传道

代表耶稣众多追随者的12门徒围坐在耶稣周围,听他讲道。其中,因犹大后来出卖耶稣,故他头顶的光环为黑色,以示背叛。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的“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和昔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耶稣物语

耶稣是以色列犹太人,他出生于以色列北部的伯利恒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到30多岁时,他一直做木匠,后来,他放弃了木匠的工作开始巡游全国,致力于说教和给人治病。不久,有众多的信徒追随他,他从中选了12个人作为门徒。他们是后来以信徒而闻名的人。耶稣最有名的说教是“山上的垂训”(圣经“马太传”)。在这个说教中,耶稣基于对神和全人类的爱,展示了人的新的行为规范。

被耶稣的说教激怒了的犹太统治阶层,说服了罗马的犹太总督彼拉多,给耶稣定罪。据说裁判有欠公正,连彼拉多也没拿出耶稣的罪证。但被宗教领导者们煽动的犹太群众,都要求处死耶稣,彼拉多不得不将他钉死。

基督教的重大节日

圣母进殿节:圣母玛利亚幼年时期就自愿献身在耶路撒冷圣殿里侍奉上帝,立志终生守贞,每天读经祈祷,打扫卫生并替人做些女红,所得收入献给圣殿,后来人们把11月21日定为“圣母进殿节”。

圣母领报节:纪念圣母玛利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旨意,得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圣母行洁净礼日:纪念圣母玛利亚在生育耶稣洁净期满后,为婴儿进殿和为自己行洁净礼,并将耶稣献给上帝。

耶稣受割礼日:纪念耶稣在诞生后,根据犹太教的规定,于第8天行割礼和命名。

主显节:为纪念耶稣曾3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他受洗后,圣灵化作鸽子降在他身上,显示出他是天主的儿子。

棕枝主节:纪念耶稣受难前不久,骑驴进耶路撒冷,当时群众手执棕枝热烈欢迎他。

耶稣升天节:根据《新约》记载,耶稣复活后第40日升天,他死后第50日,圣灵降临,所以教会规定死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

濯足节:逾越节前夕,耶稣知道犹大出卖了他,在最后的晚餐之前,离席站起来,脱下外衣,拿一条毛巾束腰,把水倒进盆里。给门徒洗脚,用束腰的毛巾擦干。并教导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老师,尚且为你们洗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后来教会根据这个教训设立“濯足节”(定为圣周的礼拜四)和“濯足礼”,表示彼此相爱,也表示虚心谦卑。

在基督教众多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圣诞节和复活节。

圣诞节:耶稣的诞辰日,也称为耶稣圣诞节、耶稣圣诞瞻礼和主降生节。

复活节:又称耶稣复活节或主复活节、耶稣复活瞻礼,因为它和基督教的重要神学思想相联系,因此成了基督教十分重要的节日。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罗马帝国的衰落

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的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在罗马帝国前期,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劳动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这是罗马帝国前期的“黄金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到了2世纪以后,由于罗马长期的奴隶制统治,人们开始鄙视劳动。伴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罗马出现了流氓无产者人数急剧增加的现象。他们逃避劳动,完全靠社会养活,成为寄生在罗马社会肌体上的赘瘤。更为严重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及其统治机构日益腐朽,规模日趋庞大,各种开支浩繁,娱乐奢侈之风日盛。这种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财源枯竭,财政日益紧张,从而导致捐税不断增加,货币的含金量锐减,再加上国内混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

“三世纪危机”在经济上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衰落,农业的衰落又导致了手工业的衰落和商业及城市的萧条。手工业作坊是靠奴隶和隶农的劳动支撑的,由于奴隶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行省手工业产品的竞争排挤,各城市在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也逐渐衰落下来。农业的衰落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而社会动荡、蛮族入侵、海盗猖獗、商路阻塞以及政府强令城市征收捐税,再加上新发行的劣质货币不受欢迎,高成色的货币又被大量收藏,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加剧了经济的萧条。

农耕图

3世纪,罗马农业上的衰落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世纪危机”在政治上表现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混战不休。军人干预政治,尤其是近卫军直接控制皇帝废立的现象,使中央政权处于严重瘫痪状态。公元192年,安东尼王朝的末帝康茂德被杀后,在短短6个月内近卫军就先后拥立了两个皇帝。行省驻军也混水摸鱼,各自拥立自己的皇帝,罗马内部于是发生了一场四帝争夺王位的混战(公元193~197年)。

针对这种状况,在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年)的建立者塞维鲁统治时,采取了抑制元老院、优抚军队的政策,但却又引发了“士兵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军人的权力反而更加膨胀。

临死前,他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们说:“要厚待士兵,让他们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后继者几乎皆为近卫军或哗变士兵所杀。公元238年一年内,元老贵族推出4个皇帝,不久全被士兵所杀。此后15年间,罗马竟换了10个皇帝。其后还出现了一个军团和行省自行拥立皇帝的所谓“三十僭主”时期,政局一片混乱。

公元284年,在对波斯作战期间,罗马军中再次发生谋篡事件。近卫军长官阿培尔谋害了皇帝努米里安,不出一月又杀死了他刚继位的儿子。回师途中,至尼科美地方,同为近卫军长官的戴克里先在士兵集会上揭发了阿培尔的谋逆罪行,引起士兵公愤,纷纷要求让其偿命。士兵们齐声呐喊,为戴克里先助威。失道寡助的阿培尔心慌意乱,稍一分神,顿成刀下之鬼。尔后,全军一致拥立戴克里先为罗马帝国新皇帝(公元284~305年)。

戴克里先正式取消元首制,采用“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完全抛弃了残存的共和外衣。他自称“多米那斯”(意为主人),身穿镶金的紫绸长袍,头戴缀满珍珠宝石的冕旒,并实行东方专制君主的朝仪,臣民觐见时须行跪拜礼,奉之若神明。他实行四帝制,即由正副“奥古斯都”和正副“恺撒”对帝国分块治理。但分而不割,最高权力仍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使罗马境内的广大奴隶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在忍无可忍中,他们终于揭竿而起。时断时续、大大小小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让本已处在崩溃边缘的罗马帝国更加迅速地走向灭亡。

罗马内部的危机和动荡,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东方,萨珊波斯攻占了罗马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并继续向西扩张,进攻叙利亚。在东北,多瑙河以北的哥特人南下掠取拜占庭,袭扰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在北方,日耳曼人越过罗马边境,进入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并在西班牙的东北部站稳了脚跟。阿尔曼尼人则乘机南下深入意大利中部。随着日耳曼人大量涌入罗马,罗马帝国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戴克里先改革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为加强专制统治而实行的改革。戴克里先改元首制为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帝国划分为四部分,由四个统治者共同治理,形成“四帝共治制”,但最高统治者是戴克里先。改革后,原有的辖区较大的行省被划小,行省总数增加;各行省中,军权和行政权分开;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军团变小,以便调遣。戴克里先还统一税制,取消某些免税特权;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不准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以保证税源。为稳定币值,确定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并颁布了物价敕令,但收效都甚微。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禁止举行礼拜,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日耳曼部落入侵

从3世纪起,帝国北部各日耳曼部落加强了对罗马的渗透。公元375年,日耳曼又开始大规模的武装入侵。西罗马帝国在苦撑了百年之后,终于彻底覆亡。在古典帝国的废墟之上,日耳曼人建立起十几个国家政权,开始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革故鼎新的使命。因为这些落后民族,凭借新兴的国家政权给予罗马社会以后以最后一击——废除了奴隶制度,从而为西欧文明的继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日耳曼人

日耳曼部落很早就居住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维斯瓦河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法兰克人、哥特人、萨克逊人、汪达尔人和伦巴第人等。他们一般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使用相近的语言。其社会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最上层为世袭贵族,通常是大地主;大多数日耳曼人是自由民,一般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而没有土地的人只好当佃农,替贵族劳动;最底层是既非自由民又非奴隶的阶层,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但不能被单独出卖。这种奴役形式同罗马帝国的隶农制相似,是中世纪盛行于西欧的农奴制的先驱。

日耳曼人性情憨厚、质朴,身体强悍有力,作战非常勇敢,他们视死如归,很少有临阵逃脱者,连丢掉盾牌或是遗弃伤员都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又长又直的宽尖双刃剑,多用于砍杀,而不是刺杀。青年人要经过正式仪式,才能获得佩剑的权利。中世纪由扈从晋升为骑士的仪式就起源于此。每位杰出的武士首领都有一支扈从队,他们战时守卫在首领身旁,效忠他,服从他。首领则向他们提供给养、武器及战利品。这种制度有助于后来封建制的形成,因为封建制正是建立在骑士对封建领主忠诚的基础上的。日耳曼人的首领或国王主要是根据勇猛程度和出身选举产生。作战英勇、贵族出身的部落成员更有希望成为首领或国王。打仗时首领和国王身先士卒,奋勇冲杀,至于权力则较为有限,许多事务都由部落会议决定。

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重演了“三世纪危机”时的悲剧。

“三世纪危机”时期,随着罗马帝国隶农制的进一步盛行,隶农逐渐成为罗马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隶农的身份和地位也日益恶化。这个悲剧的结果是,奴隶逐渐被排斥出生产领域。罗马统治阶级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政权,只好千方百计地维护奴隶制生产关系,从而致使罗马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奴隶、隶农和其他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4世纪以后,罗马境内发生的人民起义,影响巨大的有三次:巴高达运动、阿哥尼斯特运动和西哥特起义。3世纪中期曾经爆发过的巴高达运动被镇压下去后,4世纪末期又重新发展起来,并由高卢蔓延到西班牙,到5世纪中期,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致使罗马在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的统治完全瓦解。阿哥尼斯特运动于4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非爆发,很快达到高潮,其参加者主要是奴隶、隶农和农民。公元373年,其起义主力遭到残酷镇压后,余部仍坚持斗争,直到汪尔达王国的建立。这次运动极其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在北非的统治。

罗马帝国内部的危机和人民起义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散布在帝国北境之外的半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开始不断地侵犯罗马边境。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如法兰克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等。在罗马人眼里,他们都是用牛油涂发,满身腥臭的“蛮族”。公元378年,不堪忍受奴役的西哥特人举行起义,经亚得里亚堡一战,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4万罗马军团全军覆没。瓦伦斯受伤后藏进一间茅屋,结果被烧死在里面。这之后直到5世纪,一支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涌入西罗马。当地的奴隶、隶农和农民把他们当作“解放者”,同他们站在一起反对本国统治者。

公元395年,阿拉里克(约公元370~410年)被推举为西哥特人首领。从401年起,他两次三番侵扰意大利,皆为罗马统帅斯提利克所败。但斯提利克却无意将其彻底击垮,意欲利用他与东罗马帝国对抗。阿拉里克坚持要从西罗马的国库中支取4000镑黄金,激起罗马人民对斯提利克的不满。公元408年,西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公元395~423年)下令处死斯提利克,并拒绝阿拉里克的要求。阿拉里克遂率军来攻,这时罗马人已无大将可用,不得已遣使求和。到4世纪70年代,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仅剩下受过多次攻击的意大利半岛没被占领。

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奥多雅克废黜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洛。至此,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最终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罗马奴隶制危机、封建制因素成长的必然结果。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罗马社会的基本矛盾,即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奴隶制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奴隶、隶农和其他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从内部动摇着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基础,那么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混战则进一步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另外,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以及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巴高达运动

公元186年,高卢(今法国、比利时、瑞士、卢森堡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巴高达”奴隶起义。“巴高达”在高卢语中是战士的意思,起义首领是一个叫马特努斯的士兵。马特努斯不满罗马的腐朽统治,率领几百名奴隶发动了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很多城镇和田庄,打开监狱,放出囚犯,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官员、贵族和奴隶主纷纷逃亡。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马特努斯提出了“让奴隶主变成奴隶”的口号,受到了许多奴隶的积极拥护,许多农民、牧民也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农民当步兵,牧民当骑兵。起义军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甚至攻克了重镇奥古斯托敦。罗马皇帝听说后,又惊又怒,急忙派军队前去镇压。马特努斯决定将军队化整为零,分成许多小股部队,乔装改扮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约定的日子会合,攻克罗马城,杀死罗马皇帝。但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告密,计划失败。公元188年,起义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

公元283年,在高卢塞纳河和罗亚尔一带,巴高达起义再次爆发,很快全高卢都陷入了起义风暴之中。起义军的力量迅速扩大,攻克了许多城镇和农庄。巴高达的两位首领埃里安和阿芒德在各自的控制区登基称帝,管理地方事务,铸造钱币,宣布脱离罗马帝国,对罗马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立即派马克西米连率军前去镇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起义军效仿当年马特努斯的方法,将军队化整为零,不断派小股军队袭击、骚扰罗马军队。罗马人不堪其扰,斗志全无,竟然纷纷临阵脱逃。马克西米连大怒,杀死了许多逃跑的士兵,强迫士兵们打仗。马克西米连率领罗马军队将起义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渐渐的,在罗马人的优势兵力进攻下,起义军败退到马恩河与塞纳河交汇处的一个城堡坚守。在罗马军队的长期围攻下,城堡陷落,很多巴高达战士英勇战死,但突围的巴高达战士仍然坚持在高卢各地坚持斗争。

公元408年,巴高达运动再起,罗马统帅撒拉率领一支罗马大军从高卢返回意大利。在经过阿尔卑斯山时,巴高达战士袭击了毫无防备的罗马人。罗马人的武器辎重全部落入了起义军手中,从此起义军的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战斗力大大增强。公元435年,巴高达首领巴托率领起义大军向罗马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在高卢的许多地方建立了政权。在巴高达起义的影响下,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班牙、北非、色雷斯、多瑙河流域等地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公元449年,罗马大军再次击败起义军。起义军余部被迫转移到西班牙,继续进行斗争。

巴高达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恢复了自由的农村公社生活,比公元前1世纪的斯巴达克起义更加声势浩大,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君士坦丁的后期罗马帝国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统治经过“三世纪危机”,在社会阶级、阶层中,只有大地主的势力发展起来。公元268~283年,5个皇帝中有4个出身于伊利里亚的军人,史称伊利里亚诸帝。他们竭力组织自己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镇压奴隶、隶农起义,消灭了争夺帝权的对手,暂时遏止了“蛮族”的进攻,为帝国争得了暂时的稳定。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取得政权。戴克里先对内镇压高卢和北非的起义,迫害基督教,对外积极与波斯、日耳曼人作战,暂时稳定了边防。戴克里先在内政方面实行了一些强化措施。公元305年,戴克里先与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经过争夺帝位的混战,政权落在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手中。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其竞争者,另一个“奥古斯都”被杀之后成为唯一的独裁君主。他废除四帝共治制,扩充官僚机构,由皇帝亲自任命民政和步、骑兵长官等高级官员。同时,将帝国划分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和东方4个大行政区。大行政区之下设行政区,再下为各行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首都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号为新罗马。

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也是罗马帝国皇帝。他以信仰基督教,并且将帝国行政中心由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而闻名。他通常被称为君士坦丁大帝。出生于麦西亚的内索斯。根据戴克里先创立的四人统治制,君士坦提乌斯于公元293年被任命为西罗马帝国的凯撒(副皇帝),而马克西米安为西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公元305年,马克西米安与戴克里先退位,君士坦提乌斯和伽勒里乌斯晋升为皇帝。公元306年仲夏,君士坦提乌斯去世,不列颠军队拥护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但伽勒里乌斯提名塞维鲁为奥古斯都;为安抚君士坦丁,授与他凯撒头衔。公元307年塞维鲁被杀,伽勒里乌斯任命李锡尼为西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君士坦丁再次被降为凯撒。公元311年伽勒里乌斯死后,罗马帝国由四位奥古斯都瓜分。君士坦丁与李锡尼联盟,两个人共同执政的10年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互不信任,有时甚至公开对敌。公元324年李锡尼被打败,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直到公元337年去世。君士坦丁执政期间,对外事务扩展很成功,亦扩大戴克里先时代对人民的管制,重视农民的赋税与义务役,制定实际可行的金币与铜币制度。然而君士坦丁最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两项成就,是将首都由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以及他与基督徒的联盟。

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

西罗马帝国衰落灭亡这段时期,也是西方一些基督教思想家系统地阐述对尘世和上帝看法的时期。这些思想家的神学理论,对此后大约800年间西方思想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政治衰落与神学思想的发展同时产生,并非偶然。随着西罗马帝国衰落并为蛮族王国取而代之,对有思想的基督教而言看来比以往更为清楚的是,古典文化必须重新进行审视,上帝只是把尘世视为一个临时性的试验场。与此相关,这些推论的结果就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约公元380~525年之间,西方基督教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他们的成就彼此密切相关。这些人中最出类拔萃的当属圣奥古斯丁,但其他一些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督教的合法化

公元前1世纪,罗马四处征战,不堪忍受罗马残暴统治的人民纷纷起义,但遭镇压。基督教由此而生,在1世纪中叶到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教会组织、经典文献、宗教仪典逐渐完善。到2世纪中叶,在已编定的《新约大全》中增加了泛爱、忍耐等内容,于是,基督教开始演变成统治阶段可以接受的宗教,为帝国政府所容忍。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4世纪前后,教派之争突出表现在教义之争上,又集中在上帝基督的属性问题上。“正教”派主张圣父(上帝)、圣子(基督)、圣灵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同体,是神而非人。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从公元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公元185~254年)和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等人,而这套神学则被称为“教父学”。4~5世纪,罗马帝国各地已经普遍建立了基督教会、教堂,教徒遍布各地。公元392年,皇帝提奥多西(公元379~395年)曾下令严禁异教,以基督教为国教,奉异教者罚。从此,基督教残酷迫害一切异教,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古代文化,使大批建筑物、艺术珍品和文献遭到毁灭。但是,采取这种强暴手段并不能达到宗教的完全统一,也不能消除基督教内部的教派之争。

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是世界各国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将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是罗马天主教皇莱伯里乌斯在公元354年规定的。之所以要选择这天,据说是为了同世俗的神农节一致。因为公历12月24日是冬至日,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从12月25日开始便白昼变长,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给人间的温暖和光明,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罗马教会把耶稣的降生比作太阳的再生,他就像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和正义的太阳一样。

大事年表

公元10年,屋大维进入罗马后期统治,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公元14年,罗马进入和平与繁荣时期。

公元43年,克劳狄远征不列颠。

公元60~61年,伊塞尼族女王鲍狄卡反抗罗马尼禄的暴政。

公元68年,尼禄亡。

公元96年,罗马重新进入一个强大、稳定的政府时期。

公元116~117年,在图拉真皇帝的领导下,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顶点。

公元132年,印度爆发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者大起义。

公元180年,马可·奥里略皇帝去世,“罗马和平”结束。

公元186~449年,高卢爆发巴高达运动,虽然多次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但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三世纪危机”。

公元193年,罗马内部爆发了一场延续4年之久,为争夺王位的混战。

公元212年,罗马把公民权赋予帝国内全体自由居民。

公元235~284年,罗马帝国持续内战。

公元271年,瓦列里安皇帝在罗马开始建大城墙。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皇帝创立了帝国由4个皇帝共同统治的体制。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继承罗马皇位。

公元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国被公认。

公元330年,举行了罗马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开都典礼。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死后,罗马帝国统治集团又进行了16年争夺皇位的混战。

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皇莱伯里乌斯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公元360年,来自中亚的匈奴族首次入侵欧洲。

公元378年,罗马帝国东帝瓦伦斯在亚德里亚堡之战中战死。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即为拜占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