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鉴赏 大全集
- 《唐诗鉴赏 大全集》编委会
- 791字
- 2020-06-24 12:58:50
蓟门行(五首)
这组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分别从老卒、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全面生动地反映了紧张、惨烈的边塞生活,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以了深切的同情,歌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善战,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
其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这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蓟门,地名,即蓟丘,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古老,一作“故老”,称老年人。氛氲,思绪深长貌。句意为:在蓟门碰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开篇点明处所,是在塞外蓟门。“逢”,有不期而遇之意,想必诗人适遇心情郁纡,步出居室闲步消遣,正见一老兵若有所思地立于营寨门外。“独立”,写出老兵孑然一身的孤苦寂寞之形,也写出了他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心情抑郁之神。随之“思氛氲”,确非诗人臆测,而是仔细观察后的传神刻画。“立”字,亦极传神:老年人多喜坐卧,而此老于思索时宁愿站着,可见其骨骼依然硬朗,这“独立”营寨之外放眼沙场的神态,颇有几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势。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零丁,孤单貌,语见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头鬓,头发。句意为:单身一人十分孤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这是诗人与老卒攀谈,老卒自诉凄惶之身世:年纪老迈,茕茕孓立,形影相吊。诗人通过仔细观察,用敏锐的笔触传神地将老卒的孤单寂寞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读来令人怆然生悲。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勋庸,即指功业、功劳,语见《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已矣,完了,逝去。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借指边将。句意为: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啦,我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老卒将自己的境遇向诗人倾吐一番后觉得壮气全消,唯余叹息。那份失落与绝望令人不忍卒读。霍去病是汉朝名将,曾立下赫赫边功,老卒以他指代边将,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将领也是杰出之辈,另一方面更希望能追随他建立功勋。可惜连见都没见过,这份期望与失望的反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我们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凡几,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其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这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汉家,借指唐朝。穷,尽。异域,外国。句意为:唐朝的统治者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企图进一步开拓边疆。“能”、“穷”二字揭示了唐玄宗竭尽民力,不择手段地对外扩张的好大喜功心态。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因为汉朝就曾因长期对外用兵而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至由盛而衰的。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戍卒,守边的战士。厌,饱,后作“餍”。糟糠,语见《史记·孟尝君列传》:“今君后宫蹈绮而士不得短褐,仆妾馀梁肉而士不厌糟糠。”意即酒糟和谷皮,比喻粗劣食物。降胡,据《旧唐书·北狄列传》载:“(契丹)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奚酋长李诗琐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帐来降,诏封李诗为归义王兼特进左羽林军大将军同正,仍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移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句意为:戍边战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饥,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其实唯有戍卒精良,战斗力旺盛,才会迫使胡人无机可乘,曳旗来降,可唐统治者利欲熏心,目光短浅,只看到胡人投降似乎带来了暂时的胜利和利益,于是本末倒置,重“降胡”而轻“戍卒”。诗人以其远见卓识,尖锐地提出了这个不合理的问题,发人深省,同时反映了士卒们的苦痛,为之打抱不平。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沾臆,泪水浸湿胸前。句意为:到关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泪满衣襟。士卒们长期只食“糟糠”自然身体孱弱,意志消沉,诗人“一望”而“涕”之泪是为戍卒们悲惨无助的情形而洒落,亦是为边疆,为唐王朝的前途命运而洒落。如此战士,如此条件,怎能抵挡如狼似虎的敌人,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边疆危急,国家危急。诗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同情戍卒故能见此缺衣少食、士气低迷之“微”,正因为诗人胸怀天下,高瞻远瞩,故能于此“微”中见识到李唐王朝边境潜在危机之“著”。形诸笔端,警醒世人。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其三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骑射,骑马和射箭。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重,崇尚,看重。横行,纵横驰骋,在征战中所向无敌。句意为:幽州地区的人大多擅长骑马、射箭,年轻人十分崇尚勇武。幽州乃边境之地,战事频繁,因此这些地方的人民崇尚武勇成为传统。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句意为:一旦能跟随将军征战沙场,很快就能以军功赢得美名。幽州人善武不是为好勇斗狠,而是希冀在保卫家国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因此诗人对他们十分赞许。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秋原,秋天的原野。角弓,用角装饰的弓,语出《诗经·鲁颂·泮水》:“角弓其角求,束矢其搜。”句意为: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纵横驰骋狩猎,四处发出弓弦的鸣响声。此联写阔大的秋猎场面,角弓鸣和,纵横驰奔。可见骑射已不仅是他们所掌握的技艺,而且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追逐猎物的身影一旦摇身而成纵横沙场的斗士,那我们的边防岂不就成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中国有句古语叫“好男不当兵”,因为以农立国而形成的安土重迁的习俗否定任何离开乡土的举动,当兵不但背井离乡,而且还可能客死他乡,因而为人们所讳言。但幽州人民因其狩猎生活而激发的尚武天性使他们乐于在争战中体现自己的勇敢,这样的健儿才是边境安宁的天然屏障。诗人在游历边塞时有幸目睹了这精彩的一幕,遂以豪放的笔触对其加以记录。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终究未能亲见他们驰骋沙场的身姿,只是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其四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黯黯,一作“茫茫”。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句意为:太阳落下后,长城之外一片阴暗,空中烟雾飘浮,尘土飞扬。古代筑长城是为了抗拒胡兵,因此长城之外即是塞外地区。这些地方往往战争不断,动荡不安,在诗人眼里仿佛永远是暗无天日之所。此时正当两军交战之时,诗人更感如身处地狱一般,悲伤忧虑,难以自已。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凭陵,侵凌,进逼。汉兵,指唐朝军队。句意为:胡人的骑兵凶悍地进逼,我们的军队奋不顾身地反击。此联极言战斗的残酷、激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古树,即枯树。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句意为:空旷的关塞满是枯死的树木,扬起的沙尘令人郁悒窒息。枯树隐喻战死者的尸体。此联写一场战斗结束后,尸横遍野,大军撤离时扬起的沙尘在空中久久弥漫,预示着更惨烈的战斗还会来到。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我们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了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抑的悲愤心情。
其五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霏霏,形容雨雪细密,语出《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意为:十一月里,边塞城池笼罩在一片缥缈的雨雪之中。此联极力渲染冬日里一派凄怆的景象,意指关隘内,战士们困守绝境,心中十分迷茫、痛苦,士气颇为低迷。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诗经·小雅·六月》中有:“元戎十乘。”毛传曰:“元,大也。夏后氏曰钩车……殷曰寅车……周曰元戎。”也指主帅。《周书·齐炀王宪传》载:“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幽冀。”这里指胡人主帅。句意为:胡人的主帅号令严明,军队、马匹矫健,装备精良。诗人委婉地道出我军士气低迷,战斗力堪忧后,毫不讳言地指出此时敌人正是兵强马壮之际,两相对比,边境形势之严峻迫在眉睫,朝廷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句意为:这些胡人没有穷尽的时候,征伐战争何时才能罢休,战士们何时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敌我对比的结果,使诗人感到用武力是难以解决边境问题的,当局者应该慎重考虑如何对解决边患作出长远规划。
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
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确地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看,这首边塞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