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女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末或十四年(819年)初。韩愈是儒家的忠实卫士,主张排斥佛道。唐宪宗晚年信佛好道,任方士柳泌为台州刺史,让他去天台山找灵花异草以炼长生不老之药。韩愈对此极力反对,并于元和十四年春作《论佛骨表》而遭贬。此诗反映了佛道二教的泛滥,并借华山女以色相诱骗人们信教及被皇上召入后宫一事,揭露了道观及宫廷的肮脏和丑恶。

诗的前四句写佛教声势之盛:“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东街、西街到处都在开坛讲经,宫廷里也在吹螺撞钟,大做法事。和尚们大肆宣传福罪之说诱惑和威胁人们。来听讲经的人互相邀约,拥挤不堪,有如水上的浮萍,大堆大片,推来推去。整个社会迷信佛教之风于此可见一斑。这无疑会动摇儒家孔孟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这是韩愈之所以一个劲儿地以道统自居,力主排佛的主要原因。

与佛教盛大的场面相对的是道教的衰落,“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穿着黄色道袍的道士也在开坛讲经,座下听讲的人却寥若辰星。这与佛事之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为下文华山女以其“灵异”和“色相”来争取信教之人做好了铺垫。这两句过渡得自然贴切,毫无牵强之感。

接下来诗人转入正题,开始叙述华山女是如何以“非常”手段来招揽听众和信徒的:“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华山女家世代信奉道教,面对佛教势力的猖獗,她想驱除佛教,让大家重新信奉道教。可是,一个小女子凭什么去力挽道教江河日下的局面呢?这就引出了下文:“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帔”,道袍。“扃”,门扇。“骅骝”,这里泛指大意:女道士着意打扮,戴上道冠,穿上道袍,搽粉涂脂,深画眉毛,然后升坛作法,演示“真诀”,并声称不许人开门打扰。却又暗中差人四下宣传,这样一来,整个京城为之轰动。前来观摩者络绎不绝,“街东街西讲佛经”再没人听了;先前高僧讲经时“听众狎恰排浮萍”的热闹场面移到了道观中,高车大马迤逦相随,前来听讲者相望于道。道观内外人满为患,以至于后来者竟无插足之地,无法听到女道士讲经的声音。那些来听经的贵妇人当场解下她们的首饰和环,慷慨施献财物。刹时金玉成堆、金光闪闪。在这场佛道争夺信徒的较量中,华山马。“辎”,车的前帏。“”,车的后幔。“辎”代指车辆。“青荧”,形容金玉的光泽。此段女凭借“高明”的手段,终于取得了胜利。诗人在刻画出华山女“高明”手段的同时,也揭示了人们的愚昧无知。

民间信仰由佛转道,佛事日衰而道事日盛,这不能不引起皇帝的关注。于是乎,“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幕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浪凭”,漫凭、任凭。“青鸟”,我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和侍者。《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有三青鸟如乌,夹侍王母旁。”“丁宁”,即叮咛,嘱咐的意思。此段大意:太监手捧皇帝诏书前往道观召华山女入宫,皇上身边的六宫粉黛也争先恐后想一睹这女道士的风采。皇上召见了华山女后,对华山女的姿容道貌非常满意,特许她回去收拾完毕,然后前来宫中长年住下,为自己讲经说道。其实先前那些富家子弟根本就听不懂道家的那一套理论,只不过惊羡华山女的美貌而不断地在她的周围打转,现在华山女深居宫中,“云窗雾阁”、“重重翠幔”,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其身份、地位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接近的,那些富家子弟也只能凭借青鸟传递消息与她秘密相约,保持联系而已。此段多用比喻,将皇宫喻为天宫,将其中物事也喻为天宫中的物事,好像华山女果真上天了,然而却“俗缘重”、“通丁宁”,一个传道之人尚如此,又如何渡化他人。华山女之“道义”学说不攻自破,其以色相诱骗信徒之举昭然若揭。在辛辣的讽刺后,也影射了皇帝的迷信之深。

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以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为题材,反映了佛道之争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混乱。并借对华山女讲经说道的欺世之举的刻画,否定了神仙之说,规劝人民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