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

是欧阳修的好友,怀才不遇,靠祖上的功勋才勉强在东南蛮荒之地做了一名县尉,心里颇感不平,加上其少多疾病,而南方条件艰苦、医疗设施极差,若长此以往,恐怕不利于身心健康,于是欧阳修作此文对其劝勉。文章开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调琴可以治病。继而以生动的语言着力描绘琴声,说明弹琴对人所起的作用,希望杨“取其和者”,“平其心以养其疾”,表现了作者对杨的真挚情谊。

【原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译文】

我曾因为过度忧劳而患病,辞职回家安居静养,也没能治好。不久,向朋友孙道滋学弹琴,竟然学会了宫调的几支曲子,久而久之就爱上它,在不知不觉中也就不知道那病在自己身上了。

弹琴是一种技艺但却是小技艺,可是,一旦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宫声音响洪大,羽声音调尖细,只要你抚着琴弦急骤地弹奏,能在突然之间变更声调,快速的曲调能够使人感到凄凉急促,缓慢的曲调能使人感到舒畅而平和。有时像山崖倒塌,巨石断裂,高山上涌出了泉水;忽然又像是狂风暴雨在夜里到来。有时又像失去配偶的男人或者死了丈夫的妇女在悲哀地叹气,突然又像一对小鸟此唱彼和,非常融洽。那忧深思远的琴声,简直就是虞舜和周文王、孔夫子遗留下来的声音;深秋悲哀愤慨的琴声,简直就像是尹伯奇那样的孤儿、屈原那样的忠臣的哀叹声音。喜怒哀乐的曲调,令人深深地感动;而纯正、质朴、恬淡的明净的曲调,同尧、舜和三代的言论、孔子的文章、《易经》的担忧的心思、《诗经》的怨恨讥刺的歌声毫无二致。如果仔细聆听它,用手指应和它,选取其中平和的曲调,来疏导那些郁闷的心情,抒发那些深埋在心中的思想,那么,感动人心之处也一定能够得到表达而且能够达到。

我的友人杨君,爱学习,会写文章,屡次应考进士,不能称愿。后来靠了上代的功勋,才到剑浦去做县尉,那里地方很小,又在东南方几千里以外,这样,他的心里不能平静。再者,他又从小多病,而南方又缺医少药,加上风俗、生活习惯的不同。以他多病的身体,不平的心情,处在不同风俗习惯的地方,怎能忍受长久的闷闷不乐的生活呢?因此,为了使他的心平静下来,从而治好他的病,建议他学习弹琴,弹琴对他的病一定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写了这篇《琴说》,以送他远行,并且邀请孙道滋来一起喝酒,送给他一张琴作为临别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