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施密特Me P.1103与P.1104

当德波边境的第一声枪响过去了5年后(1944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炸弹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尽管这完全是咎由自取——面对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危局,需要思索的不仅是德国空军或是东普鲁士的狼穴,将战争支撑下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德国全民性运动。此时,如何将衰落的德国空军重新武装起来,抵挡住越来越猛烈的盟军战略轰炸则无疑成为德国各飞机公司的首要任务。

作为德国航空工业的主要支柱,梅塞施密特公司对于德国空军提出的“微型战斗机Spec”自然无法置身事外。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拿出了几款价廉易造的火箭飞机方案,这显然是一种共性思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德国第一种实用型火箭战斗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Me 163所积累的经验,梅塞施密特公司在火箭飞机的设计制造方面显然具有最大的发言权。

由Me 262拖曳起飞并进入战斗空域的Me P.1103/II示意图。

Me P.1103

梅塞施密特Me P.1103项目的设计工作始于1944年初,与该项目同步展开的还有容克斯的Ju EF 126/127、巴赫姆的Ba 349“蝮蛇”、及福克·沃尔夫的Volksjäger(人民战斗机)。作为以“简易、实用”为指导思想的火箭动力截击机,Me P.1103在结构上被有意设计得极为简单,并主要采用木制材料建造。

在1944年7月6日提出的最初版本Me P.1103方案中(以下简称Me P.1103/I),由于使用了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使得“简易、实用”的口号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贯彻,该版本的Me P.1103实际上是一架加挂了机腹固体火箭助推器的高速滑翔机!准确地说,其机体仅仅是一具带翼座舱而已,或者将其说成是用来包裹飞行员的容器也不为过。为了应付火箭飞机的高过载,其驾驶舱还被特意设计成俯卧姿操纵。

到了1944年9月12日,由于此前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被RLM认为工作时间过短,所以Me P.1103进行了重新设计,改版后的Me P.1103(以下简称Me P.1103/II)在机尾塞入了一台瓦尔特RI 202液体火箭引擎,为此机体被延长,飞行员也改为正常的坐姿驾驶,以获得空间去容纳必要的燃料箱及瓦尔特发动机本身。两个版本的Me P.1103之间另一区别在于,机翼由1944年7月方案的下单翼改为了1944年9月时的上单翼。

Me P.1104

至于Me P.1104则是个相当令人困惑的项目,从项目编号及设计本身来看,它似乎都应该是继Me P.1103之后的产物。然而,Me P.1104实际的出现时间却是在1944年8月10日,当时第二个版本的Me P.1103(即Me P.1103/II)尚没有提出,但此时的Me P.1104就已经具备了相当多Me P.1103/II的基本特征,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使用了一台瓦尔特HWK 109-509 A液体火箭发动机,后者则是前面提到过的瓦尔特RI 202。由于瓦尔特HWK 109-509 A发动机的燃料箱体积要稍大于瓦尔特RI 202,这使得1944年8月10版的Me P.1104(以下简称Me P.1104/I)在机体结构上与Me P.1103/II稍有差异,后者的座舱罩在机背上形成了凸起,而前者则相当光滑。到了1944年9月22日,又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Me P.1104方案(以下简称Me P.1104/II),与此前的Me P.1104/I相比,这个方案仅在驾驶舱方面有所改进,并进行了装甲强化,机翼由此前的中单翼布局改为了现在的上单翼布局,总之改动相当有限。

我们综合上面的信息就会清晰地意识到,Me P.1103/ Me P.1104实际上根本就是一个项目,它们之所以在某些地方让人觉得摸不清头脑,大概是战争末期管理上的混乱所致。Me P.1103/ Me P.1104两个项目共4个版本的方案基本上大同小异,因而我们大可以抛开细节上的某些差异来探讨一下它们在设计上的共性。所有的Me P.1103/ Me P.1104方案都拥有相同的军械系统——飞行员座椅下的一门MK 108 30mm机炮;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机翼/尾翼设计——形状平直的实心结构,丝毫没有加工难度(如果以时间为序,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4个Me P.1103/Me P.1104方案的机翼布局位置在逐次提高:下单翼(Me P.1103/I)——中单翼(Me P.1104/I)——上单翼(Me P.1103II/ Me P.1104II));都采用相同的起飞作战方式——由一架Bf 109G或Me 262拖曳起飞并进入战斗空域,任务完成后自行返回基地。

当然,无论几个方案间的差异也好,共性也罢,都是些很粗糙的应急设计则是个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它们的最后结局也完全相同——由于巴赫姆Ba 349“蝮蛇”赢得了RLM的订货合同,Me P.1103/Me P.1104计划随即全面终止。

Me P.1103/I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在机背的隔舱中看到用于回收的降落伞,这种方式与巴赫姆Ba 349“蝮蛇”有些类似,但并不需要像“蝮蛇”那样先在空中解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回到地面,相比之下Me P.1103/I的这种回收方式显然对飞行员的生存性较为有利。除了Me P.1103/I的方案是使用降落伞回收外,其余方案都是依靠滑橇进行正常降落。

Me P.1103/I三面图及主要数据:

Me P.1103/II结构示意图。与1944年7月6日的Me P.1103/I方案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机身被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延长,结构也要复杂一些。

Me P.1103/II三面图及主要数据:

Me P.1104/I结构示意图。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瓦尔特HWK 109-509 A(用于Me P.1104/I和Me P.1104/II)与瓦尔特RI 202(用于Me P.1103/II),这两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燃料箱体积上的巨大差异。

Me P.1104/I三面图及主要数据:

Me P.1104/II结构示意图(一具燃料箱被置于机首)。

Me P.1104/II三面图及主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