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计划:第三帝国秘密空军装备
- 邓涛编著
- 2229字
- 2024-11-03 09:30:04
第二章 烈焰之箭 面对空导弹项目
对于刚刚迈入1943年的德国空军而言,这似乎是一个转折与希望并存的年头,本土空防的头等大事显然是如何抑制愈演愈烈的盟军战略轰炸。由于1941年底德国装备了更多更好的预警和跟踪雷达、新的探照灯障碍物、第一批夜间战斗机中队、数量更多的高射炮而大大加强了防空力量,结果给英国轰炸机部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以1942年年中为例,在1942年5月,英国轰炸机部队共出动了2702架次,损失114架,损坏256架;6月份,出动4801架次,损失199架,损坏442架;7月份,出动架次降为3914,但损失却没有成比例地减少——损失171架,损坏315架;8月份,只出动2454架次(1941年8月则为4242次),损失142架,损坏233架。由于本土战斗机部队的努力,1940年至1943年德国本土空中形势尚好,盟军的战略轰炸效果并不理想,英美战略空军反而数次接近10%的战损率,几乎难以为继,盟军内部对于战略轰炸的怀疑论调也因此甚嚣尘上。
然而,即便就在这看似形势大好的三年中,德国空军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却已经未雨绸缪地开始了对未来的思索与焦虑。这部分人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意识到,正是由于满足于以雷达为基础的防空所带来的持续成功,很可能致使德国空军司令部并不愿意从前线抽调十分需要的人力、飞机和高炮,这将使目前尚能为继的本土防空作战陷于困境——在战略领域里,任何一种行动过程都不会无止境地持续进行,这一行动过程势必会发展到自己的反面,除非参加者所处环境中发生的某些外在变化压倒战略的逻辑力量。若非发生这种外在变化,战略逻辑将会引起一种自我否定式的演进,这种演进有可能达到整个转化的极端,从而使战争与和平、胜利与失败连同它们所包含的一切不复存在。
实际上到1942年末,战略防空作战就已经有些开始跟不上英美方面层出不穷的反措施步伐了,英军在1943年整个春天的夜间轰炸剧增便是个明证,而美第8航空军在白天的出击更是使情况有恶化的趋势。不幸的是,德国空军中一些目光短浅却又身居高位者虔诚地相信手中现有的武器有着不可逾越的优点,当敌方的多种反应否定了他们过去所认定的有把握的成功时,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对此感到吃惊而束手无策。同时反过来说,当时间的指针尚停留在1943年初时,这些正对目前效率甚佳的武器产生依赖感的人们则很容易忽视超越了当前系统成功顶点的危险性,结果便是牺牲太多的进攻力量去维持那些本应放弃的东西。所以以长远的观点来看,德国本土防空作战的情况肯定是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尽管在此前的作战中卓有成效,但1943年德国本土的防空系统也并不就是铁板一块。德国夜间战斗机总监约瑟夫·卡姆胡伯(Josef Kammhuber)中将用将近2年时间建立起了一整套昼/夜间防空体系,被称为“卡姆胡伯防线”,该防线约有1000公里长,北起丹麦,南至法国东部,主要构成是雷达、夜航飞行观察机、高炮群和昼间、夜间战斗机中队,整个系统由密布的电话网络并联,便于指挥调度。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套堪称世界最先进严密的国土防空系统却仍然漏洞百出,不堪重负。
事实上,“卡姆胡伯防线”空防体系在探测与通讯系统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但从德国空军本土防空部队对盟军四发重型机群的两种主要火力(硬杀伤)拦截手段来看,其毁伤效率始终都是低下的,这使“卡姆胡伯防线”空防体系的系统性效率甚低——大口径高炮只能对高空飞行的四发重型轰炸机群起有限的弹幕阻碍作用(根据统计,德国本土防空作战中的高炮部队每发射100万发左右的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至于昼/夜间战斗机虽然表面看起来作战效率很高,经常有某架德国夜间战斗机单机击落多架盟军四引擎轰炸机的经典战例,如在纳粹覆亡前的1945年2月21日夜,从20∶43到21∶03的短短20分钟内,德国空军夜战第一人,NJG4的海茵茨·沃尔夫冈·施瑙费尔少校(座机为Me110G-4/U2)还在多特蒙德上空,一举击落了7架四发重轰炸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战例只能发生在极少数精英身上,而对于绝大多数德国空军飞行员来讲,黑暗的夜空无论对敌还是对己都是危险而致命的。所以考虑到装备有大量精密电子设备的双发夜间战斗机那昂贵的造价,以及基本无法补充的精英飞行员的损耗,那么在长期的本土防空作战中,防空战斗机部队的前景同样是令人沮丧的。显然,如果不进行任何尝试,“卡姆胡伯防线”空防体系被铺天盖地的飞行堡垒与兰开斯特们吞没的一幕,总有一天将会在德国上空上演。
以小搏大的赌注
客观地说,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德国空军高层并非没有意识到“卡姆胡伯防线”空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一味地用饮鸩止渴的方式从东西两线抽调兵力用于本土战略防空作战,显然也只是一剂救急的猛药,最终在消耗战中被压垮的命运仍然是注定的。所以面对本土防空作战中硬杀伤手段有限且作战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种具备真正高作战效率——与有人驾驶防空截击机的作战效率持平甚至超出,但同时造价又相对低廉的杀伤手段被补充进“卡姆胡伯防线”空防体系便势在必行了。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空防作战装备能够同时满足上面这些苛刻的要求呢?回答是肯定的。
其实,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的空中还是19世纪60年代的海面,这两个不同年代、不同维度的战场所面临的形势却是惊人地一致,扬基们的空中堡垒与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皇家海军战列舰看起来都是如此地气势磅礴而不可摧毁,也就是说类似的情形早在70年前便已经发生了——而当年的转折则是鱼雷的发明。
1867年1月,在阜姆(奥匈帝国时期的一座城市,现名里耶卡,是黑山共和国一座港口城市)展出了一种以高压气体为发射动力的自动推进鱼雷发射系统——“白头鸟”自航鱼雷。奥地利皇家海军于1869年交付试验,1870年开始购置鱼雷,一年后拥有了制造权。
理论上讲,这个鱼雷系统似乎有可能非常有效地打败造价比鱼雷高出不知多少倍的战列舰。那些用来与其他大型战舰进行海战的战列舰所装备的是大口径长管舰炮。这些舰炮俯仰角度有限,不能够以很低的弹道去打击利用夜幕掩护逼近战列舰的鱼雷快艇。加之鱼雷快艇目标较小且不稳定、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射击。就战列舰本身来讲,其坚固和造价昂贵的重铁甲都集中于甲板与上部以抗击敌舰炮发射的穿甲弹。因此用鱼雷攻击舰体两翼没有重铁甲的水下部分就能收到毁灭性的效果。结论似乎已很明显:随着鱼雷快艇的出现,造价高的战列舰已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只要克服保守主义的惰性,海上力量就可建立在一个更加经济的新基础之上。
法国海军军官中的“新派”就持这个论点。这个论点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影响了法国的海军政策。持此论点者不仅理所当然地在希望战列舰退出舞台的一些小国家海军中找到了支持者,甚至在英国皇家海军中也找到了支持者。但究其本质,鱼雷的发明无非是涉及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技术效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国空军在1943年所面临的问题核心便是围绕着这四个字做文章而已,于是历史又一次重演。
技术效率通常指收效与投入的比率,这是既充分又唯一可靠的定义。技术效率是所有物质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只能以数学的精确性应用于对机器(包括战争机器)价值的评估中。评估的方法是把最初购置费与经常性磨损费相加,然后与最后的收效进行比较。当然,在评估机器时技术效率并不是唯一的评估标准,这是因为经常性收效与经常性投入的比率不能指出机器性能(可靠性)可能有的耐久性和所需要的维修费用。但是尽管如此,在对不同种类的货车、机床或步枪、坦克进行选择时,技术效率仍是可靠的选择标准。
技术效率的一般性提高可通过下列方法:使用较好的材料或对定型设计作局部改进,甚至在机器内部做些小的调整。现在的货车与20年前的货车相比虽然生产成本相同,但前者比后者的货运量大且耗油量低,这是采用了上述方法而提高了技术效率的结果。然而,若想大大提高技术效率,通常需要推出具有新型构造的机器设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时需运用不同的基本原理,就像从手工打字机演变到今天的文字处理机一样。
提高效率的另一种方法则是将一机多用的机器设备用专用机器或成套的机器系统来代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这样的机器都具有一些新颖的设计特点,效率有明显提高,但只有一种用途。例如,开罐头时用开罐头刀要比用多用途的刀更省力。再如在码箱子时,移动式起重机就不如叉车的效果好,尽管移动式起重机具有一机多用的性能。
而从军事角度来讲,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更有意义。事实上,正是高度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对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每一次阶跃,新的专门武器都显示出可以打败比它们更精致、造价更高的武器装备的动人前景。尽管后者是多用途而昂贵的,但却易受专业化武器唯一“输出”的攻击——这便是为什么小而造价低的鱼雷快艇有可能摧毁大而造价高的战列舰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度专业化所产生的极高效能,这种新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海军实力的平衡。
就在新兴的鱼雷处于成功的上升曲线时,上述新概念迅速地变成了人们大张旗鼓的行动。人们不断改进鱼雷的机制以增加射程和提高航速,并且还专门建造了一种发射鱼雷的具有高速推力的体积很小但能远渡重洋的新型战舰。1877年至1903年间,法国建造了多达370艘鱼雷快艇,想以此来改变法国海军战列舰总不如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的状况。至1904年,甚至英国也建造了117艘I级鱼雷快艇。新崛起的德国海军也没有忽视这种创新,日趋现代化的日本海军同样如此——1904年2月,日本海军用鱼雷快艇突袭了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并取得巨大成功。于是以鱼雷这种高效率武器的发明为契机,19世纪70年代的海军改革者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反对“老派”海军将领的保守主义,鼓吹建立超效率的海军力量。
从鱼雷出现后的情况看,可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很久,军人们以小搏大,或者说是以廉搏贵的理想就完全实现了。也正因历史上有了这样一个可以借鉴的先例,德国空军自然希望这一幕可以重演,发明出一种能够用于防空作战的“鱼雷”以打破欧洲上空的堑壕,将欧洲上空那些复杂而昂贵的空中无畏舰用最小的代价轻松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