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
- 吴荣华
- 5920字
- 2020-06-25 00:50:41
首飞蓝天
为了摆脱外购飞机的被动局面,1924年9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军事技术发明局向中央茹科夫斯基流体力学研究院下达了研制重型轰炸机的任务。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性能为:在2000米高度最快飞行速度为170-189公里/小时,爬升到2000米高度速率为18分钟,载弹量1.2吨,续航时间6小时,在机头上方、机体中部方向和机尾下方各装备1挺航空机枪。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新一代的苏联飞机设计师们开始崭露头角。年轻的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附属于中央茹科夫斯基流体力学研究院)仅用了短短的1年多时间就在1925年11月26日完成了安特AHT-4重型轰炸机的首次试飞。之后,在此基础上于1928年2月17日研制成功特勃-1(TБ-1)重型轰炸机,从1929年12月开始,第一批该型飞机开始装备远程轰炸航空兵部队。
卓越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
特勃-1型轰炸机三视图
特勃-1型飞机在20世纪20年代属于最大型的飞机之一,它大量采用了高强度的波纹铝蒙皮和后三点起落架构造。机头是多块平面玻璃构成的投弹手座舱,稍后是位于机背的“敞篷式”驾驶舱。它那面积巨大的机翼(这是日后图波列夫安特系列重型轰炸机共有的一个设计特征)上装有两台M-17水冷式活塞发动机。机翼为张臂式厚翼型机翼,机翼中间有5根翼梁,机翼表面敷以波纹型硬铝蒙皮,全机只有尾翼才用张线加强。
苏联邮票上的特勃-1型轰炸机
飞机翼展28.7米,机长18米,机高6米,机翼面积115.8平方米,起飞重量6.722吨;最大飞行速度202公里/小时,实用升限4700米,最大航程1350公里(载弹情况下);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载弹量730公斤,机组成员5-6人。后来特勃-1的地位逐步被特勃-3取代时,它依然发挥着余热,成了民航部门的Г-1货物运输机。
在这型苏联第一款重型轰炸机上,采用了ОПБ-1型轰炸瞄准具,这款瞄准具装备在了苏联红军空军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主要轰炸机和侦察机上,例如特勃-1、特勃-3、爱尔-1、爱尔-5和斯勃轰炸机等。该瞄准具影响深远,直到二战后在一些直升机和空降运输机上还看得到它的身影。它是一种望远镜式光学瞄准系统,放大倍数0.2倍,视界32度,可测高低瞄准角和偏流角,可在平飞中进行投弹、布雷和施放鱼雷瞄准。飞机侧向瞄准数据与投弹时机是根据与预先编好的表和曲线计算确定的。借助这种瞄准具和秒表可以测出飞机偏流角和地速,从而算出风速和风向。
在如此短的时间,年轻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原理研制出这型飞机,并且制造出第一架全金属悬臂式单翼飞机,成为世界飞机制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使得这位日后的著名飞机设计师一举成名。截止1932年1月,该型飞机共生产了216架(包括66架特勃-1П浮筒式重型轰炸机)。要知道,图波列夫可是苏联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的门生之一。
特勃-1型轰炸机
这型飞机采用的“科利丘根”铝合金以及各种铝型材,也是1925年图波列夫与И·И·西多林教授建议在科尔楚金斯基工厂安排生产的。除了该型飞机,苏联在1926年生产了第一架全金属小型三座单翼机安特-2和第一架全金属双座双翼侦察机安特-3(爱尔-3)。
“科利丘根”铝合金是В·А·布塔洛夫领导下的科利丘根斯基有色金属厂在1922年试制成功的,它成了苏联的第一代国产铝合金,性能与德国的“杜拉铝”不相上下。而铝合金的发明则归功于德国科学家威尔姆(Wilm),他在1911年研制成功,从而向飞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种更符合航空技术要求的坚固轻金属。由于当时德国的铝合金主要在迪伦市(Düren)的迪伦冶金厂试制成功,所以就按城市和材料名称定义为“杜拉铝”。铝合金经过时效处理后抗拉强度可以达到36-38公斤每平方毫米。
当然,竞争永远存在。年轻的图波列夫在设计这一飞机时遇到的最大对手就是苏联的歼击机大王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波里卡尔波夫(Николáй Николáевич Поликáрпов)在1927年设计的特勃-2(TБ-2)重型轰炸机。
特勃-1П型轰炸机三视图
波里卡尔波夫在一战中就是莫斯科的“杜克斯”航空工厂实习工程师,十月革命后,他先是和之前的同学兼同事西科尔斯基去了美国,之后在1918年9月选择回国为苏维埃服务。回国后,他设计生产了爱尔-1侦察机,实际就是德-哈维兰D.H.4与D.H.9的混合体,飞机在1923年开始批量生产,共生产了2800架,这型飞机成了苏联空军早期重要的机型之一。为了表彰他对苏联航空事业的贡献,1923年1月,他被任命为改组后的“杜克斯”工厂即国家第一飞机制造厂的总负责人。
特勃-2轰炸机安装了2台BMW VI发动机,单台功率500-680马力,飞机翼展27米,机长17.6米,起飞重量6.77吨;飞机最大平飞速度216公里/小时,升限6800米,航程1200公里;飞机乘员5人,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最大载弹量1.5吨。不过由于采用了德国的发动机,等到一切齐全生产出样机,已经是1930年的春天了。此时特勃-1轰炸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特勃-2的进度太慢,尽管之后在1931年5月又做了改进,最终此项目还是在1932年被取消。
苏联歼击机大王波里卡尔波夫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红军空军在1930年拥有作战飞机2600架(歼击机630架、轰炸机50架、侦察机1800架、海上侦察机120架),同时,他们在西方的对手们拥有5930架飞机(战斗机1800架、轰炸机80架、侦察机3500架、海上侦察机550架),在东方的对手们拥有2440架飞机(战斗机550架、轰炸机40架、侦察机1550架、海上侦察机300架)。
连环计划
在自己的第一代重型轰炸机装备部队后,如何有效为其护航也成了一个课题。苏联的一些航空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其中在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的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瓦赫米斯洛夫(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 Вахмистров)在1931年6月提出了一种为轰炸机护航的方法:将歼击机安放在轰炸机的机翼上。这就是著名的“Звено计划”(通常译作“连环计划”),亦称寄生歼击机计划,这将是一项长达十年的研究计划。而特勃-1型飞机也成了这项计划的第一个载机。
瓦赫米斯洛夫
第一个方案是Звено-1(“连环-1”)方案,由2架伊-4(设计局内部编号为安特AHT-5)歼击机安装在1架双发全金属轰炸机特勃-1机翼表面上方,整个系统的起飞重量超过12吨。
特勃-1于1929年开始生产,到1932年才停止生产,在红军一线部队一直服役到1936年。该机可靠性很好,服役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因设计原因造成的事故。而作为子机的伊-4歼击机同样也是图波列夫的作品,该机是苏联第一种全金属歼击机,共制造了369架。
Звено-1的第一次试飞在1931年12月3日,2架伊-4歼击机在3000米的高空同时脱离母机。依照试验得出的结论,由于不需要起飞和爬升,伊-4歼击机的航程将由548公里增加至598公里,同时,特勃-1轰炸机在正常载弹量的作战半径349公里至400公里之内将得到伊-4歼击机的全程护航,证明了寄生歼击机计划是可行的。
在Звено-1方案之后,苏联陆续推出了很多方案,直到最终真正形成战斗力的ЗвеноСПБ方案。以下将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方案:
Звено-1A方案:1933年9月首飞,与之前的最大变化就是子机变成了伊-5歼击机。
Звено-2方案:1934年8月首飞,由特勃-3轰炸机和3架伊-5歼击机组成,2架安放在轰炸机的机翼上方,第三架则被安放在机身上方。这个方案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使用新式的特勃-3轰炸机作为母机,此后所有进行试飞的Звено计划都统一采用特勃-3轰炸机作为母机。
Звено-3方案:于1934年夏天首飞。预定由1架特勃-3轰炸机和2架И-Z单翼歼击机组成。2架歼击机将通过专用制造的悬挂机构像荡秋千一样悬挂着在特勃-3轰炸机机身下身,这个“秋千”可以在起飞前和飞行中进行调整,但这种设计造成连环计划中唯一的悲剧,在И-Z歼击机脱离时这个秋千发生故障,不幸撞上特勃-3轰炸机的机翼,试飞员不幸以身殉职。
Звено-1方案
Звено-4方案:只停留在设计阶段。
Звено-5方案:飞机于1935年3月23日首飞,该系统的母机是一种经过改装的特勃-3轰炸机。在该轰炸机机身下方有一个吊架,吊架上联结了1架伊-Z歼击机。吊架以铰接的方式装在轰炸机的后部,可以旋转下来发射和回收歼击机。在歼击机机身上部的驾驶舱前面,有一个系紧刹车和抓钩。试飞时成功地在该机上实现世界上首次在空中回收子机。
Звено-6方案:于1935年8月首飞。方案为1架经过改装的特勃-3轰炸机每个机翼下面各悬挂1架伊-16歼击机,用固定的三角形装置连接着。为了加强歼击机与轰炸机之间的联络,它们之间装有内部通话装置,燃油管和机油管将子机与母机连接在一起。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此方案最终被放弃。
Звено-7方案:于1939年首飞,经过改装的特勃-3轰炸机每个机翼下各连接有1架伊-16歼击机,通过吊架连接。吊架在外置的引擎舱的外侧,沿着翼展的方向。在吊架内部的末端,安装有枢轴,可以向内向下旋转,用于发射和回收歼击机。歼击机的驾驶舱前部有一个销子,这个销子与吊架上的一个横杆咬合在一起。通过飞行实验发现,这个用于钩吊的吊架系统过于复杂,而且有时还会失效,最终该项目被取消。
Звено-Авиаматка方案:即“空中防卫母机”的计划,于1935年11月首飞。该母机的设计使命是携带着4架歼击机进行5-6个小时的远程巡航,负责对偏远地区和漫长的海岸线进行巡逻和守卫。
反映Звено-1方案中2架伊-4歼击机脱离特勃-2时情景的画作
根据苏军的估算,4架这样的母机编为一组,轮换飞行,可以取代24架普通的歼击机。为了证实这种理念,瓦赫米斯洛夫决定把三种型号的Звено结合成一种混成体。
这个组合体由1架轰炸机和5架歼击机组成——2架伊-5双翼歼击机装在外翼上的一个形同装置上,2架伊-16单翼歼击机装在机翼下的管状结构上,1架伊-Z单翼歼击机装在机身中腹下的吊架上。轰炸机携带着伊-5和伊-16歼击机起飞,不过伊-Z歼击机要单独起飞,在飞行中再与母机联接在一起。
要知道整个连环由6架4种不同类型飞机组成,而且所有歼击机都将同时脱离母机,复杂程度不言而喻。根据未经证实的说法,苏方曾经进行5架子机同时脱离母机,然后全部重新由母机同时回收的试验,但笔者无法证实这种说法。虽说试飞取得了成功,然而该计划最终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它的操作实在太过复杂,除了最优秀的试飞员,几乎没人能操纵它。
与苏联英雄称号的渊源
特勃-1轰炸机的装备,使得苏联空军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铁拳,而且它还与“苏联英雄”称号有着渊源。
众所周知,1934年4月16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定,为表彰对国家立下英雄壮举的个人和集体,对有关人员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36年7月29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苏联英雄”称号的条例》。1939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设立“金星奖章”,颁发给为国家立下英勇功劳的“苏联英雄”。而首批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就是救援“切柳斯金”号(Челюскин)探险船的特勃-1飞行员。
苏联金星奖章
探险船“切柳斯金”号
这艘探险船是一艘崭新设计的运输船,由丹麦布尔梅斯特-韦恩公司哥本哈根船厂(B&W,Copenhagen)船厂建造,设计用于勒拿河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线上。该船1933年3月13日下水,同年7月3日开始首航,于7月5日到达列宁格勒。排水量7500吨,船主尺度92X12.6X6.5米,功率2450马力,航速12.5节,船员60人。
1933年7月12日该船离开列宁格勒去北极探险。8月10日,“切柳斯金”号离开了摩尔曼斯克港。8月13日,探险船在喀拉海与浮冰相遇。8月22日,船被浮冰包围,已经无法行进。之后,船被冻在冰上,随着巨大的冰块一起漂浮。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它经过了北冰洋的喀拉海、拉普帕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来到了楚科奇海。11月1日,它经过了杰日涅夫角经线。考察队一直坚持到1934年2月中旬。
2月13日,船只在楚科奇海的海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苏联政府通过无线电报告得知了“切柳斯金”沉没的消息。莫斯科立即组成了营救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营救冰上的人们。为了营救遇险者,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派狗拉雪橇前去,失败了;派破冰船前往,又来不及;最后只有派飞机了。
为了完成营救“切柳斯金”号的任务,最后选定了两种飞机——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爱尔-5侦察机和图波列夫设计局的特勃-1轰炸机。在这次成功的搜索和救援行动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飞行员利亚皮杰夫斯基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第一个成功地用特勃-1轰炸机把遇难者从“施米特营地”转送到乌埃连。据记载,共有7名飞行员由于成功救援“切柳斯金”号探险船上的104名遇险人员而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们也成了首批这项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他们是利亚皮杰夫斯基(А.В.Ляпидевский)、利瓦涅夫斯基(С.А.Леваневский)、莫洛科夫(В.С.Молоков)、卡马宁(Н.П.Каманин)、斯列普尼奥夫(М.Т.Слепнев)、沃多皮扬诺夫(М.В.Водопьянов)和多罗宁(И.В.Доронин),之后他们也成了金星奖章第1-7号的获得者。
利亚皮杰夫斯基
1935年的海报上,7位首批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
加里宁、斯大林和古比雪夫在红场欢迎北极救援飞行员
这里有必要对第一位“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利亚皮杰夫斯基做一介绍。利亚皮杰夫斯基的全名是安纳托利·瓦西里耶维奇·利亚皮杰夫斯基(Анатолий-Васильевич-Ляпидевский)。他于1908年出生,1926年加入红军,1927-1928年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航空军事学校和塞瓦斯托波尔海军航空兵学校。毕业后,他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1933年开始在民航远东局工作。1934年4月20日因参与救援“切柳斯金”号探险船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第一人)和列宁勋章,1939年11月4日获得首枚金星奖章。1935年再次在空军服役,1939年毕业于茹可夫斯基航空学院。二战中历任第19集团军空军副司令和空军第7集团军地勤司令,1946年晋升为空军少将。战后担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1961年退役。1983年4月29日在莫斯科去世,曾先后获得3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枚二级卫国战争勋章、1枚劳动红旗勋章和3枚红星勋章等。
国内战争结束时,苏联空军共有41个航空兵大队,但仅有1个重型轰炸机大队。20年代中期的1个大队装备有8架飞机。20年代末,随着特勃-1重型轰炸机的大量装备,组建了新的重型轰炸航空兵大队,每个大队有12架飞机。之后,随着轰炸机数量的增多,于1929年开始组建轰炸航空兵旅。此后在1932年新组建了重型轰炸航空兵旅,每个旅编有3-4个大队(每个大队12架飞机),2个大队装备特勃-1型,1个大队装备特勃-3型,1个大队装备爱尔P-6(安特ANT-7)侦察机。1933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重型轰炸航空兵军。
30年代初,红军的远程航空兵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在空军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却展开了一场争论。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的图哈切夫斯基与空军参谋长赫里平等都主张积极发展远程航空兵,大量组建战略轰炸部队,认为空军应该脱离陆军而单独遂行战略任务。而另一派则认为空军只是合成军队的空中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当然最终后者的意见占了上风,不过远程航空兵还是得到了一些发展。
特勃-1的双联路易斯航空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