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曾经的狄仁杰囿于对娄师德的厌恶,根本不知其“善”,也不屑于“知其善”。结果犯了识人不明的过失。按照儒家君子的标准,狄仁杰在这个方面做得很欠缺。
狄仁杰是唐朝一代良相,娄师德慧眼识才举荐他为宰相,却从不以“伯乐”自居,也不告诉其他同僚自己就是让狄仁杰当上宰相的主要功臣。即使后来狄仁杰对他态度轻慢,娄师德也丝毫不以为意。这种宽容之心,恰恰是对“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精神升华。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上一些喜欢或讨厌的人,其实,在他们的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坦然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不仅是儒家倡导的君子德行,也是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应有的处世态度。
不理性的待人态度,既容易与亲朋好友发生冲突,也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褊狭,无法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遭受更多不必要的挫折。
断案如神的狄仁杰,尚且因为偏见而险些错看了娄师德,更何况普通之人。由此可见,人们在为人处世上很容易受好恶情绪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狄仁杰经过这次教训后,一改先前作风,在保持刚直本色的同时,也向娄师德学习。后来的唐朝名臣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都是狄仁杰亲自举荐的。于是有人称赞狄仁杰说:“天下能臣,都出自您狄梁公的门下。”狄仁杰却谦虚地回答道:“我举荐贤良是为社稷着想,而非为自己打算。”他与娄师德一样不夸耀功德,只以公道宽厚之心行事。
总之,当我们喜欢某人时,要时不时地注意一下他的缺点。按照儒家之道,有德君子应当规劝友人不要出错,这样才叫作有情有义。当我们反感某人时,也该多看看他的长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对他存在偏见。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变得更加公正客观,离仁人君子的境界也就更近一步。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始终把人格的力量置于一切有形的诸如刀枪剑戟之类的武器之上。这种人格的力量,就是后天通过修身而培育成的品德。具有了这种品德,也就具有了从政的内在素质。如果把它付诸于实践中,就可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种实践过程,就是德化百姓、德化天下的过程。
因此孔子对道德的力量大为推崇。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这种效果,也是儒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为此,在《中庸》第三十章中,就有了对道德力量的赞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是: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在《荀子·议兵》中,荀子同样对道德的力量大为推崇。他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意思是:大凡兼并别国人民的有三种方法,有依靠德行去兼并的,有依靠强力去兼并的,有依赖财富去兼并的。哪个国家的人民是景仰我的名声,赞赏我的德行,想做我的人民,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打开国门清除道路障碍来迎接我进城;我依靠这个国家的民众,而百姓都安宁,对我制定的法律与颁布的命令也就没有人不顺从了。我之所以得到了土地而且权势更大,兼并了别国而让自己的兵力越来越强,所依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对此,荀子得出结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意思是: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可以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只会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最终会贫穷,这种情况古今都是一样的。荀子是从战争的角度得出道德力量强大的结论。孟子更是从国家政权变易的角度得出的道德力量强大的结论。
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中,孟子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倚仗实力假装爱民的人是霸道的,行霸道是可以建立大的国家的;依靠品德爱民的人是王道,行王道不一定要大国;商汤凭借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百里国土,就使人心归服;倚仗实力迫使人民服从,并不能使人民心服,那是因为实力不能供养人民;依靠品德使人民服从,人民心中喜悦,就会诚心诚意地服从。
荀子和孟子所谓的“德”当归于大德之列。所以,它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安邦定国、趋众向善和淳化社会风气。其实,社会就是由人和人群组成。所谓的大德,实质上也是基于众德之上的一种民心归集。所以,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来说,儒家更是注重他们的品德修身。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就体现了对个体失于品德修身的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一些人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知道怎么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犯了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随后,在该篇中他指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孔子的这些话,既道出了修身的必要性,也道出了对修身的要求。这种修身也就是对所谓的小德的培育。
儒家的修身是为将来治国平天下打下立世的人格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修身,首先就要在内心中树立道德观念,并让道德成为一种处世的境界。这是一个培育“入德”的过程。在《中庸》第三十三章中,孔子针对君子,道出了怎样才算“入德”:“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意思是:君子的道,淡泊而不厌倦,干练而讲文明,温和而守道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孔子的这番话,实质上也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真德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是否适合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判定依据。
孔子从道德修身的角度,把人分为五等,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他眼里的庸人指的是: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行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整个人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这样的人,身上连小德都没有,也就不能让他们去治国平天下了。在其余的人中,士人虽有一定的操守,恪守做人的原则,但他们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合格的治国平天下者。在剩下的三种人中,他们的道德境界一个比一个高,到了圣人阶段,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他就可循天道、行天道了。不过,孔子认为,修身到君子阶段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
相对于兼济天下的大德来说,君子自身所具有的品德当归于小德范畴。但这种小德,恰是符合立世规范的一种真德。这种真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淡,即淡泊。对身外之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完全顺乎心性地熄灭内心中因外界引起的诸如名、利、情、色等各种欲念,并且终生坚守,永不厌倦。其次是简,即不拖沓。这是一种行事风格。不论是自身行为,还是待人接物,都要形成一种干练的办事风格。尤其是属于个人分内的事务以及职责所在,要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并且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同时,在行事方式上要做到文明,杜绝野蛮。再次是温,即温和。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人是有个性的,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会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而大发脾气。这样一来,就会由争执而上升为争斗,从而引发出动乱来。一个好的态度,能起到减少摩擦、熄灭纷争的作用。但是,这种好的态度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坚守住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要求人们始终做到头脑清醒,保持理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见。儒家道德修身的目的是济世。所以,修身之人要有智,能够厚积薄发,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由远知近、由小见大、由表象知本源。这些既是真德的特点,也是儒家对济世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必有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实现梦想,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本性的道德修身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品德修身,不同于一招在手就可行遍天下的技艺,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精神境界;如同江河川流,既要广纳百川,又要奔涌向前。这样奔腾着,总有一天能融入宽广无垠的大海的怀抱。这时,他就拥有了一种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同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功德无限。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他们所倡导的道德修身,就是为今后治国需要而做的立身准备。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所倡导的道德修身无疑带有人生规划的性质。儒家认为道德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在《尚书·周官》篇中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行事遵从道德,就会热情洋溢且每天都能获得安宁;弄虚作假,就会因忐忑不安而让内心每天都处于心力交瘁之中。也就是说,积德行善,能让人获得快乐;弄虚作假,只能让人处于不安之中。
那么,做什么样的事或者说秉持什么样的准则行事才会感到快乐呢?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孟子说道:“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意思是: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先看第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在《中庸》第二十章中,孔子说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和朋友这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知、仁、勇这三种。从孔子的这番话中可知,处理人际关系靠的是品德。所以,儒家推崇的孝悌,是道德力量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是家庭成员间讲究道德而促成的结果。它所折射出的是一种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平淡、安宁和充满着亲情意味的居家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