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主持人独白(3)

因为仅就上面三点,很多节目就彻底败了,说个夸张点儿的词儿叫:尸骨无存。但《NBA最前线》存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这就很有意思了。其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身兼CCTV和NBA两大官方背景,既然独此一份,没道理不支持,尽管播出时间常不固定,但只要有最好的独家NBA长片或短片,一定先拿到《NBA最前线》放;只要有来华的“大星”“小星”,一定到《NBA最前线》做客;再加上聪明伶俐的姑娘刘语熙很会带着大伙儿聊天儿,两位前方的老大爷总能放下身段儿逗大伙儿一乐再乐,这个节目的确会因为和其他节目很不一样而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运行状态。

在刘语熙之前,体育节目有不少女主持人;在张卫平指导之前,体育节目也有不少驻外记者。但为啥是他们撑起了这个节目?很关键的一个词儿:识逗。很多女生和长者对于节目当中开玩笑非常介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想让篮球节目的受众(年轻男观众居多)乐于观看并且期待下回,就必须有点儿自我牺牲精神了。这一点,能自己把“乌贼刘”和“张合理”挂在嘴边儿,也允许大伙儿随便拿这俩词儿插科打诨的这一少一老,就能撑起《NBA最前线》的大半边天了。怎么逗都不急,节目就能轻轻松松;做这样的节目不同于说球,在我看来,说球还是个偏正经的营生,不逗不行,但光逗没用;但做节目必须能逗,还得各种乱逗,只要不涉及“三俗”、下流的内容,语言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加上大伙儿熟络,逗人一句,对方也能接得住,就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说,按着传统曲艺的分工,有人逗,我就是那个捧的;有人逗和捧,我就是那个腻缝的。有人问:“啥叫腻缝?”盖房砌墙的时候,砖与砖之间打“腻子”来保证墙更牢固,保证房更稳当。一块儿搭帮做节目,腻缝得不起眼,但必须说到点儿上。话到你这儿,不能掉地下,最好还能有个回手,这就很理想了。刘语熙往中间一站,说出话来奔着能让大伙儿记住的路子(以及表情),苏群老师是专家,和刘语熙风格迥异,书包随掉随有,知识常用常新。能在他们两位之间游刃有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既无潮人的发型和心态,又无对自己容貌的哪怕一点点自信,能凭借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和完全大叔化的容貌与这两位愉快地把节目做下来,我得特别感谢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多年的张卫平指导,为此我已经无数次在节目里推广“卫平·布莱恩特”这个雅号了。

《NBA最前线》就这么不疾不徐地向前,一晃已经三年。其间好玩儿的事情,用一篇文章恐怕也写不完,很感谢节目负责人梁玥和季彬给我这个机会,主持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节目的同时,还能为这个节目的“三年记”的书目里添上一点儿文字。说实话,能看完,我感谢您,我继续努力。

“那一跪”和“三百帽”/杨健

不知不觉《NBA最前线》已经开播三年了,近一百期。前两天见到节目负责人、我的好朋友梁玥(节目中的梁大头),我们感慨了半天,最后他真诚地望着我说:“‘杨小贱’,这节目当年你那一跪是开了先河了!”熟悉节目的观众都知道,他说的是第一季开局,我们拍摄情景剧中,我在央视新大楼37层,面对张指导那“惊天一跪”。当时的故事背景是张指导要长时间赴美国NBA前线,节目需要一个剧情的交代和介绍。

我们的情景剧完全没有剧本,全靠节目组思想火花的迸溅。那时候,也不记得是哪位大哥急中生智,说:“杨健,你得惊悚地单膝下跪,表达你对张指导离去的慌乱,另外也算是给一直以来为你引路、帮你颇多的老师表达谢意。”我觉得很有道理。结果大家看到的是,《NBA最前线》情景剧中一个黑色的近乎200斤的物体轰然倒在身在央视大楼顶层的张指导的面前。当时所有人鼓掌,大家真是看痛快了。

之后我们连续拍摄了很多集,现在回想起来,我由衷佩服我们即兴创作的能力,我们在几乎没有场地、人员、设备和剧本的情况下,真的是凭借大家的一腔热情干了起来。除了节目组导演先有个思路,具体怎么拍全凭大家现场一起想。“下跪”这一集,从联系场地、设备到拍摄完毕、后期制作,到最后完整出“活儿”一共7个小时,而且效果还不错。《NBA最前线》节目真的是锻炼和极限挖掘了节目组这个小团队的无限潜能,大家怀揣热情,鞠躬尽瘁。回想起来,早期情景剧节目真的是激发了我们很多创作灵感,包括“乌贼刘”、“变态准”和“三百帽”,都是我在节目中产生的灵感,后来证明这些真的是最让球迷津津乐道,也最有生命力的传播元素。

《NBA最前线》节目有挑战性,对主持人来讲,需要回溯大量比赛;而对于过去比赛集锦的梳理,我们又不能停留在炒冷饭和简单评论的层面上。所以,平心而论,三年来我个人为这个节目付出的精力还是巨大的。一周中不断跟节目组沟通、交流、设计,节目当天基本都是提前四五个小时到单位进行准备。当然,不只是我,跟这个节目有关的每个人都很用心。

当然,不要以为我们只有压力,如果你有机会来节目直播前的化妆间看看,你就能听见以“乌贼老前辈”为主的不间断的高亢笑声。我一直觉得,做节目得先自己高兴了、美了,才能传达、影响观众吧!

有一段网友的留言,让我觉得这哥们儿真懂我:

“笑死我了,好羨慕你们呀。哥们儿几个在一起说说球、打打球,再相互损一下对方。呵呵,这就是生活,多好!从初中到大学毕业,自己也有很多同学天天没事到球场上挥汗如雨。现在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都各奔东西了。那种青春洋溢的日子也不复存在了。面对生活,加油。”

所以我在微博上给他回复了:“我只想说,现在大家混得不易,生活艰辛。我们也不是这样轻松的,但是只要您看得开心了,我们就值了。这位兄弟,无论你在哪里,祝福你,守好本分,没事给自己找点乐子!”

守好本业,在压力中寻求乐趣,这也是我们做节目的动力!

从小白到大白/刘语熙

2013年初,接到《NBA最前线》梁玥和季彬两位老师的邀约,我的内心是雀跃的。在此之前,我主持过很多类型的节目,健康美食、生活休闲和文化娱乐类的不说,连大爷大妈们爱看的调解节目我也做过,却唯独没有体育类,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挑战,也是全新的学习过程。

节目定在春节后开播,我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准备功课,去官网上找找资料和新闻时,第一次把www.nba.xom打开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球队的名字那么长,球星一个个长得那么像,这怎么记?从小看NBA的球迷不会理解这种感受,就像是期末考试快到了,你却还剩7科没复习,无从下手。好在身边有一些球迷朋友,此前从未和他们聊过NBA和篮球的我,现在拿着纸笔乖乖当起学生,他们也以球迷的视角给我补充了一些基础知识:

“空接之城”是快船,“雷霆二少”是威斯布鲁克和杜兰特,吉诺比利、邓肯和帕克叫“GDP”;千万别说你喜欢科比或是詹姆斯,虽然会有很多人赞但也会有很多人来喷……

春节后开始做第一季第一期节目,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原因如下:一,因为是直播,我这边在演播室打个嗝,您那边立马就能听见,话不容有错;二,我和搭档之间很陌生,他们彼此都很熟,但于我来说,因为之前确实没怎么看过NBA,所以谁都不认识,只记得那天下午见到了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卫平·布莱恩特”爷爷),一个“山羊胡”眼镜男(杨毅),一个高个儿胖子(是的,那时的于嘉还是“微胖界”人士);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一定是要比观众了解得多,才能去做某种类型的节目,特别是体育类的,可作为一个NBA球迷,我根本就是个“生瓜蛋子”。

菜鸟赛季是付出、没取和收获的时候。Old Players没有捉弄我这个Rookie,反倒教会我许多:无论电视上还是生活中,卫平老爷爷都是乐呵呵的,敬业、好脾气、耐心,NBA段子一箩筐,开口就是故事;苏老师从业多年,观点独到,总能和大家分享以往采访中的趣事;于老师有着多年直播经验,每次节目快结束,导播在耳机里倒计时的时候,不论是剩三五分钟还是十秒八秒,于老师总能用最合适的话填满;杨健准备节目非常认真,通常都会写满一整篇的笔记;杨毅的才气自不用我赘述,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我觉得这么写我的搭档们就太没意思了,其实他们是这样的:

张指导对我们是好脾气,对他们家林老师是没脾气。做完节目等林老师来接,即便林老师跟闺蜜聊天忘了这茬儿,张指导在台里咖啡厅枯等两三个小时,但跟林老师打电话时还是会乐呵呵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你,你慢慢来……”

于老师对健身的爱是疯狂的:车不开,上下班几十公里靠跑步,在台里有电梯不坐,却选择爬楼,一遍不够,上下来回蹿;马拉松比赛跑了个遍,生生从“微胖界”跑到了“精瘦界”,从“五花”跑成了“里脊”……

苏老师上次在节目中跟我打赌,说总决赛我要是能猜准每场的比分就输我辆跑车,我乍一听,真有钱嘿,细一想,歇了吧,这比连中三次彩票大奖的几率都小。

“杨小贱”人如其名,每次我们仨(他、我与杨毅)在化妆间时都格外欢乐,有时我都快笑岔气了。做第一、第二季节目时,他俩还会帮着我,到了第三季,可能觉得我对NBA也熟了,跟我也熟透了,话风陡转,经常在节目中给我挖坑,镜头一切走我不知道对着他们翻了多少个白眼。

当然,我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们,包括节目组啰唆的节目负责人梁玥老师(梁大头)和季彬老师,谢谢他们对于我这个NBA小白的包容,《NBA最前线》大家庭就像大白一样,温暖、高能、充满热忱。

接触了体育节目,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三个赛季了,我对这个节目的感情日渐加深,我希望它能做五年、十年,甚至一直做下去。

最后,答观众提问。大家老喜欢问我:“你觉得杨健和杨毅谁更帅?”别这样,他们和帅有半毛钱关系么?一个“猪腰子脸”,一个“鞋拔子脸”,让人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