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工作场合的小动作(2)

自负的人,往往将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往往希望自己能处于支配地位。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最后,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地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才能够走出自负的怪圈。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

认识自己,不能主观地孤立地去评价自身,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考察,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有优点和过人之处,同样,也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人不能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别人的短处,这是有失公平的。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人、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负的心理。

口头禅4:也许你说得对吧……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看起来顺从,实际上内心的逆反心理相当严重

现场情景

经理拿出一项提案,说道:“我认为这项提案不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刘星说:“也许你说得对吧!”

“嗯?看来你有更好的想法?”经理听后问道。

“没有啊!”

经理生气地说:“既然你没有更好的想法,那什么叫做‘也许你说得对’,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也许’?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一句话的产生

你是不是也在想,为什么你和别人一样都用“也许你说的对吧”,怎么好事就永远落不在你的身上呢?同样是“也许你说得对吧”,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发现,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常博得满堂喝彩,而你呢,只会换来“倒彩连连”。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公平呀?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能够驾驭语言的人能给他带来成功,而一个被语言掌控的人,就只能成为边缘角色,默默地画着圈圈。

我知道你不比别人差,如果那些机会有一两个落在你的身上,你都能一鸣惊人,成为天之骄子。但每一次你似乎都与机会失之交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大部分都和你这句“也许你说得对吧”有关。

你不懂这句话应当出现在什么时候,如果时机不恰当,你要说些什么才能让这句话听起来既幽默又能化解尴尬。例如当别人受批评说自己真倒霉的时候,你脱口而出“也许你说得对吧”这不是往别人伤口上撒盐么?

如果你这样说,“也许你说得对吧,你得到的是只有亲信才能得到的批评”。这样的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的心情阴转晴,既领了你的情又被你的机智所征服,说不定以后他还会常常念着你的好呢。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但是,“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所以,模糊语言也具有这种特性,即他不能准确地传达意愿,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这种情况在人际关系中会造成沟通障碍,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这种语言不宜出现在职场中。

改善贴士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同样在语言方面,人们也愿意亲近对自己有善意的一方,很少有人会反其道而行。如果遇到一些难以处置的问题,容易引起争议,这时候,首先要满怀着善意去对待周围的人。如此一来,周围人对他的善意也就越来越多。而刘星不懂得如何将生硬的口头禅“也许吧”变成有利的工具,即使他表现得再圆滑,经理也还是会不高兴。

让别人快乐,别人会加倍还给你快乐。没有谁会以德报怨,所以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口头禅5:我表示压力山大……

——性格胆怯的人爱把这话挂在嘴边,承压能力也不强

现场情景

海利和客户谈完合作后,客户说:“海经理,这次咱们这个产品能不能有个好销路就全靠您了。”

海利听后连连摆手:“别,千万别,我表示压力山大。”

过了一会儿,海利又很严肃地说:“销路这个问题不能仅仅靠我们的广告,否则我的压力可不是山大就能形容的了。最重要的还是咱们的产品必须得好,是不是。”

客户听了很不爽,说:“既然你都感觉压力山大了,那我看就不要给你压力了。”

结果,客户取消了和海利公司的合作。

一句话的产生

当你被委托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时,不妨带点自嘲地调侃一句“我表示压力山大”。对方在听了你的话后,即会了解这件事对你有很大的难度,也会谅解你,为你找很多方法解决,或者是主动表示放弃让你做这件事情。而这样既不伤害你们之间的关系,又不会显得你这个人比较自私,不愿意帮他人的忙。

但如果常常把“我表示压力山大”这话挂在嘴边那可就是个错误了。不能同事找你借根笔、让你帮忙带个早餐、朋友让你帮忙做点什么事你都要说句“我表示压力山大”呀!如果是你,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人未免也有点太小题大做了一点吧!这人是怎么回事啊,要是不愿意就直接说,这么说算是什么啊,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

怯懦性人格

将这句话作为口头禅的人通常性格比较胆怯,属于典型的怯懦性人格。

这种人格的人,渴望融入周围的圈子,但是却又害怕进入圈子后要承担责任。

并且他们善于为自己找借口,一旦出问题或者事情完成得不那么圆满,他们就会振振有词地说:“我早就说过了,‘我表示压力山大’。”

别人听后会想这人的能力这么差劲,这个职位他是怎么升上来的,难道其中有黑幕?有些心思多的人甚至会想,他为什么会说“我表示压力山大”?这件事对他而言真的是比较困难吗?还是因为他不想做这件事找的借口?还是他需要一些好处,所以用此话婉转地表达?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想法,你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能力不足、拈轻怕重的印象。

改善贴士

不妨试试将“我表示压力山大”换成“加油”、“肯定行”这一类奋发向上的口头禅,你一定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以你为中心,领导对你也越来越器重。

口头禅6:还不是为了钱/算加班吗?

——这是不隐藏欲望的人,容易引起别人防备

现场情景

周五的时候,经理对大家说:由于甲方急着要设计方案,所以大家这个周末都辛苦一下,来单位加个班吧!

陈新立马就问:算加班费吗?

经理笑着说道:“怎么?不算加班费你就不来了吗?”

陈新回答说:“来工作都是为了钱嘛,加班费当然要问问喽!”

经理说:“好,没有加班费,你明天不用来了。”

一句话的产生

在工作中,动辄就谈加班费,动辄就说自己工作只是为了钱的人,其实都是在和公司讨价还价。

人之所以要讨价还价,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时时刻刻在衡量“值不值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值得做的呢?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结果值得做的事情没有做。而那些真正不值得做的事情却又做了不少。

就拿陈新来讲,他认为如果不给钱就加班,那是不值得的。而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逼问”老板有没有加班费,是值得的。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要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一种金钱的交易,更有一份责任和义务。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靠着责任心去工作,但是也绝不能单纯地为了钱而去工作。

在工作中动不动就谈钱,会给人留下一种胸无大志、唯利是图的印象,这会让你的职业生涯蒙上阴影,反倒影响了你的“钱途”。

因此,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才是值得的,什么又是真正不值得的。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去做。这个定律看起来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往往被人们滥用、错用。一个人,如果主观地认定一件事不值得做,往往就会体现出一种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做事态度。在此情况下,做事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避免不值得定律负面效应的关键,在于界定值与不值的界限。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是价值观。对于我们而言,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说工作,就是我们一定要认清它除了获取金钱之外的其他重要价值。只有你认识到了工作的责任,才不会完全用金钱去衡量工作,避免说“还不是为了钱”这样的话。

其次是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自己的个性气质有冲突的工作,是非常难做好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工作的目的只剩下了钱,你真应该考虑一下,是否该换一份能激起自己激情的工作了。

最后就是要有远见。很多事情,在现在看来是不值得做的,但是若干年后你再看,就会发现当初不值得做的事情变得非常有意义了。当然,等到若干年后再看出有意义,那就太晚了,我们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值不值得做。如此一来,可能你就不会觉得“不给钱就我让加班”是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了。

改善贴士

成功的秘诀在于抓住重要的目标不放。所以,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要完全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对个人来说,你应该有自己更高的奋斗目标,毫无保留地为之付出。正所谓“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你的激情,不为外物所羁绊。

口头禅7:我担心……/我怀疑……

——这样开始说话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敏感,过度在乎自己

现场情景

“老王说晚上要请你吃饭。”同事对刘敏说。

“哦,是吗?他为什么要请我吃饭?我怀疑有什么问题啊!”

“刘敏,我说你这个人,咋就这么多疑呢?吃个饭能有什么啊!”

刘敏还是不放心地说:“我担心他是想让我帮他做那个方案。”

……

一句话的产生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与陈宫一起逃到了吕伯奢的家里。曹吕两家是几代的交情,吕伯奢见曹操前来,就想杀一头猪来款待他,于是就让妻子在后院磨刀,可是曹操听见了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就起了疑心,以为吕伯奢要加害自己,于是便不管青红皂白,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同样,刘敏对人的不信任,也是来源于他的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历来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如果掉进猜疑的陷阱,就会显得非常神经质,他们往往事事捕风捉影,对别人不信任,甚至对自己也不那么相信。因此,猜疑心理不仅仅会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更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猜疑心非常重的人,就如同上文中的刘敏一样,他们整天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认为每个人都不值得信任。

例如,有的人见到别人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他人若对他的态度冷淡一点点,就会觉得是故意在冷落自己、敌对自己。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也要琢磨半天,并试图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

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是很累的,不但自己累,别人也会觉得累。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人心有疑惑却不愿意公开,喜欢在心里暗自揣测,这样就会使误会越结越深。

这些人,最终也会因为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而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猜忌心理

猜疑心理具体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过严重。什么叫做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

猜疑是一种恶性循环,从恶意的想象开始,绕一圈之后再回到想象中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疑人偷斧”的故事了。

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由于这个人有了这种想法,所以他再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就觉得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和偷斧子有关,结果,他用一堆假设去得出了一个假设的结果,断定偷斧子的贼就是邻居的儿子。但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回头再去看邻居的那个儿子,就觉得对方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贼了。

在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和这种恶意的想象有关。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相反,不相知,就会“长相疑”。不过,信任的缺乏,在很多时候,也和“自信”的不足有关。疑神疑鬼的人,看起来是在怀疑别人,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怀疑自己。有些人认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就会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而那些相对自信的人,则不容易产生这种心态。

改善贴士

猜疑心理每个人都有,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首先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自我反省。要想想自己的怀疑是不是理性的,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在斧子丢失之后冷静地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忘记带回家了,或者丢落在路上了,那么就很可能找到斧子丢失的原因,而不是猜忌他人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是非常可笑的,然而我们却往往陷入可笑的猜忌中无法自拔,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自信。前面说过,很多猜忌心理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自信心。不要总想着别人会“算计”、“欺负”、“议论”自己。当我们充满信心地去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担心自己是个弱者,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在挑剔、为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