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社交场合的小动作(3)
- 别说你没有这句口头禅:小心100句话暴露你的内心秘密
- 芳琼
- 4920字
- 2016-05-23 13:39:00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施暴者仅有一个人,即使她有足够的能力制服对方,可能也不会如此残暴。但是当施暴者的人数变成十之后,就发生了以上的事情。
没有底线的合群,人类会走向疯癫。
群体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个词语叫做群体效应,指的是:个体形成群体之后,通过群体对个体约束和影响,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使群体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由此可见,群体确实会使个体的心理发生转变。当然,也不是一定会往坏的方向发展。有些时候,群体效应也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这时候,群体对成员有促进、提高效率的效应。
群体活动中成员的行为是在一定的集体氛围中进行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涉及群体的评价、监督和鼓励等因素,在竞争意识和成就需要的引导下,个体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人会尽力完成任务,希望得到群体的肯定、赞扬和尊重。
也就是说,我们的能量在群体中会变得更强大。不过,如果是正能量变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当然都有好处。如果群体滋生了负能量,比如说“犯罪集团”,那么就会危害到社会。
你可能会说,我接触的群体都是比较好的群体,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真这么想,你就太天真了。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接触过网络没有?
你知不知道,网络这个群体将给人们带来何种心理变化?
2008年9月,韩国著名女影星崔真实在家自杀。
崔真实面容可爱,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永远的灰姑娘”。但是在网络上,她屡受攻击,许多人诬蔑她放高利贷并逼死他人。
谣言被不经验证地疯狂传播,给崔真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她哭诉着“人言可畏”,死在了自己的家里。
事发后,韩国人被震动了,大部分人认为,是网络暴力间接逼死了崔真实。此后,韩国政府和执政党积极着手修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法律,拟立法实名上网,以杜绝类似悲剧发生。
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例是不是让每个人都心头一震?我们都觉得自己生存的环境是好的,但是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各种罪恶和阴暗层出不穷,如果不甄别就加入到一个集体中,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改善贴士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或许我们不具备改变群体的能力,但是,至少我们拥有选择群体的自由。
所以,当你选择加入某个集体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集体给你带来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不要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网民一样,不经思考就加入到了某个群体当中。
口头禅30:大家来/大家看/你们知道吗
——喜欢成为谈话焦点,喜欢集体行动,容易寂寞
现场情景
质检部到柜台检查,发现柳依依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将小样摆放在柜台上让顾客试用或者赠送给顾客,而是自己私自截留了下来。
柳依依在被批评时,还一个劲地为自己辩解:“大家都这么做,再说我又没有少给客户东西。不就是小样嘛,用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
质检部的人没有说什么,只是按照规定罚款。事后,柳依依不平地说:“凭什么就罚我啊,大家都这么做,为什么就不罚别人呀?”
这话恰巧被销售部经理听到了,他问柳依依到底怎么回事。柳依依把事情说了后,满脸不情愿地说:“大家都这么做,也就是说这已经是行业默认的规定了,怎么我收起小样就不行呢?”
经理生气地说:“你不要动不动就拉出大家来给你垫背,大家是谁?你把他揪出来,我一样会罚他。现在你犯了错误,你就要承担责任,别总是扯上大家!”
一句话的产生
在谈话时,动不动就扯上“大家”这个群体性的概念,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随大流”的盲从性以及跟随性。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如同雁群中的大雁一般,只会跟着集体行动。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而这一小部分人,才是社会的精英。
那些大部分只会随大流的人,都是碌碌无为,为生活挣扎的“被动者”。
所以,当我们感觉自己总是把“大家”放到口头上的时候,先不要喜滋滋地认为自己是个有“集体观念”的人,而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只是一个只会随波逐流的盲从者,是不是一个深度“公众角色心理”的受害者。
公众心理
所谓的公众角色心理,是指公众在社会中,由于扮演相对固定的社会角色,从而形成了某种心理定势。
公众角色心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心理概念,它包括性别角色心理、年龄角色心理、职业角色心理、文化心理特征等。一个人,一旦融入某种角色,就会情不自禁地按照角色所处的情境去行事,丧失自我决策的能力。
改善贴士
想要改变动不动就把“大家”放到嘴边的这个毛病,首先就是要树立自信心。要注意克服事事都想依赖别人的习惯、充分相信自己,面对困难时,要敢于说“我能行”这样的话。只要认定目标,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其次,是做事要有主见、有原则。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辨是非、分良莠,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以别人的好恶来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
最后,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管什么事儿,都要多想几个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被他人所影响,不能盲目地随大流。对那些经过独立思考、比较成熟的见解,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口头禅31:咱们走着瞧……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外强中干,喜欢说大话
现场情景
“晓刚,明天和我参加婚礼去。你看看比你小的都成家了,你呢,女朋友都没个影子。”老爸一说到结婚又开始喋喋不休地叨叨他。“好了,我知道了。咱们走着瞧,以后我媳妇肯定会让您满意的。”晓刚满不在乎地说。
“走着瞧?你跟谁走着瞧。”老爸听了又添了把无名火,“你说说你现在说话怎么这么不懂事?”晓刚委屈地说:“我说话怎么不懂事了?”
一句话的产生
“咱们走着瞧”听起来超耳熟的对不对?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平时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吃亏的一方一边走一边狠狠地说“咱们走着瞧”,意思就是这事还没完,下次咱们接着打。这句话总是与打架成双成对出现。
你是觉得这样说很男子汉,很酷。由此可以看出你是一位性格很冲动的人。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因为没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会让心情变糟的人在一起,没有谁喜欢和一个有挑事嫌疑的人在一起。大家都会认为,你是个喜欢恐吓别人、具有暴力倾向的危险分子。
恐吓心理
喜欢恐吓别人的心理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一旦恐吓成立,就会涉及犯罪。
所谓的恐吓,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去威胁别人,使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恐慌。在许多国家,这是一项刑事责任。不管有没有向对方采取暴力行动,即使只是语言上威胁,也会被认定为犯下了恐吓罪。
从心理学上看,恐吓别人的人,大多数是心理比较极端的人,也往往是极端自卑的人。他们无法用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获取胜利,所以才会采取恐吓这种行为。说他们是外强中干一点儿也不过分。
改善贴士
恐吓是一种低级而愚蠢的竞争手段。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竞争就竞争,用规则容许的方法打败对手才最光荣。试图走捷径,走邪路,是不可取的。
口头禅32:你别解释,我不想听……
——这种人没有同理心,是个典型的目标动物
现场情景
江总的下属犯了一些错误,他忐忑地来到江总的办公室,还没有开口,江总就说道:“你别解释了,我不想听,这件事情我已经知道了。”
下属心里非常委屈,他本想好好说明一下事情的真相,但是这样一来,他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一句话的产生
“你别解释,我不想听。”这句话一般是上级说给下属听的。他们或许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真相,或许是只想要结果,不管过程。
但是无论如何,这句话一说出口,就等于将一个人的嘴堵上了,对方即便有再多的话也难以说出口了。同时,他们的情绪也被堵在了心里。要知道,情绪是会累积的,日子久了,被别人压抑着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
到时候,事情可能就会变得更加糟糕。这一切,都是因为情感宣泄效应在作怪。
情感宣泄效应
情感宣泄效应又叫做“霍桑效应”。
霍桑是一家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名字。当年,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个厂请来了心理学家,找工人谈话两万余次,耐心地听取工人的各种不满,让他们尽情宣泄。
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这种心理学现象就被称做是“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指出: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能接受到主观方面的激励。前提是,他们需要有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而动不动就说“我不想听你解释”的人,无论是上司还是家长,显然不能够给员工或子女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他们的怨气会憋在肚子里,因此丧失了自我激励的可能。
改善贴士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必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的所做所想,如果他们心里有什么想要对你说的话,请你千万不要堵回去。因为那样会严重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在心中慢慢积累,影响他们的效率及热情。
正所谓兼听则明,事实上,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仅对你自己有好处,也会对他人产生释放负面心理的积极作用,进而让集体获利!
口头禅33:你先听我说……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爱表现,有强迫症倾向
现场情景
正当大家争论此次的研究方向时,比利腾地站起来,双手向下压了压,说道:“你们先听我说。”于是大家的讨论气氛立刻降了下去,再也没有新鲜的创意涌现出来。
主管拿着比利的计划书,对他说:“这项计划书我觉得意义不大,这项产品生产后的利益不能和研发它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正比。”
比利打出“停”的手势:“你先听我说,我之所以认为这项计划可行,是因为……”
“不用说了,我认为这项计划没有实施的必要,你去工作吧。”主管忍住被打断的不悦,面无表情地走了。
聚餐时,大家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比利又一次打出他的招牌动作,还没等他开口说“你们先听我说”,所有人纷纷找借口离开了,剩下比利一个人尴尬地站在那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一句话的产生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说“你先听我说”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周围是什么人,在别人谈论中途他都会突然加进一句话“你先听我说”,等到大家停下谈论后,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向你们阐述他的观点。
其实爱说这句话的人,不仅仅控制欲强、爱表现,还因为他带有潜在的强迫症倾向。只不过他的强迫症是强迫听他讲话的人都必须认可他的观点。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有这种病症的人,虽然明知自己的做法不对,但无法控制。虽然他们的行为完全来源于自身,但是却无法有效控制地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那些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的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只不过他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罢了。
强迫症如果严重的话,会出现精神病的症状。因此一定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改善贴士
强迫症作为一种“流行病”,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人说:要是没有个什么强迫症,你都不敢说自己赶得上潮流。但事实上,没有那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多也就是有心理上的一些小问题罢了。
就拿打断他人讲话的这个强迫症来说,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尤其是小孩子,经常喜欢打断大人讲话,我们不能把这种情况看得有多么可怕。
即便是你意识到自己开始不由自主地喜欢打断别人了,也无须害怕。这时你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不理”。在心理学界,“不理”这两个字被公认为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如果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那么时间久了,它自己也会感觉“无聊”,而慢慢消退了。
口头禅34:谁这么缺德呀……
——自私而无知,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现场情景
“谁这么缺德呀。”周一早晨李晨就嘟嘟囔囔个不停。同事不解地问:“怎么回事?谁惹到你了?”
李晨很是不满地说:“谁这么缺德呀,把豆浆放到我桌子上,撒了一桌子。”
同事听后顿时一脸黑线:“这,擦擦不就好了吗?有必要这么说吗?”
这时,客户服务部经理走过来说:“李晨看到我给你带的早点了吗?”
李晨不假思索地说:“谁这么缺德呀,我还说是谁呢,原来是你。”
经理一脸奇怪地问:“怎么了?”李晨口不择言地说:“还不都是你,要不是你这么缺德地把豆浆放我桌子上,你看看文件会湿吗?”
经理听了非常生气,嘴上说:“好吧,我不该给你带早点,弄湿了你的文件。”心里却在想:这小子也太不知道好歹了。
一句话的产生
我们看到一个小偷,往往会说“这人真缺德”,有的子女不赡养老人,也会被人评论为“缺德”,或者在别人排队的时候,忽然有人插队,也会被人冠以“缺德”的帽子。缺德,顾名思义就是缺少道德。如果某人被大众指为缺德,那是一个极为负面的评价。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不仅受到法律的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更多的是被道德所约束。所以当一个人某方面道德缺失的时候,我们才会说这个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