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的故事逗人发笑,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呢?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别人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结果呢?自己受了十二分的委屈,却被人家批评“没性格”。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喜欢他的臣子们有纤细的腰身,那些大臣、妃子们为了讨楚王的欢心,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努力节食,每天只吃一顿饭。早上起床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这些人一个个饿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系,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这种荒唐事不只中国的典籍里有,外国也有!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里有两位王子。一天,国王想为儿子娶媳妇,便问大王子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大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子。”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全国的年轻女孩都开始减肥,梦想成为王子的新娘。几个月后,国内几乎没有胖女性了,所有女孩子见面时的第一件事就是比比谁更瘦,女孩子们为了减肥甚至出现饿死的情况。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大王子突然因病去世了。国王悲痛之余,决定由小王子继承王位。小王子却说自己喜欢丰满的女性。于是所有年轻女孩又开始竞相大吃特吃,不知不觉间,全国几乎没有瘦的女性了。结果全国出现粮食短缺,为预防饥荒而储存的粮食也几乎被吃光了。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孩。
人生箴言
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顾及每个人的立场,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如果我们老是按照别人的看法去生活、去做事,并且还要让每个人满意,结果就是让所有人都不满意,而且每个人都会嘲笑你!而你也同时失去了自我,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所以,要幸福,就要学着自己拿主意,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对照故事里的女人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为别人“减肥”或者“增重”?很多时候,我们踌躇不前,是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你很出色,本应胜任更高职位,却怕别人说你“攀高枝”,只好窝在原地错失良机;你喜欢一个人,别人说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于是你就把爱深埋,丧失了好姻缘……
这些遗憾虽然不至于毁掉你的终生幸福,却让你活在一大堆遗憾之中,使幸福指数大打折扣。反过来,若你关上那面叫作“别人”的镜子,认真跟自己的心对话,听听“我”的想法,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去争取,就不会让人生写满于事无补的叹息。
别做“植物人”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14岁的男孩患了“无痛感症”。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4年时间里,感觉不到任何疼痛。他曾经将十指咬断,也曾经遭受脚趾溃烂导致截肢,却从来不知道疼的滋味。他这一生,永远都无法理解“疼痛”这个词语。
与此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成年人遭遇一场车祸,高位截瘫,终日只能瘫痪在床上,几乎麻木。只有偶尔的全身阵痛会提醒他还活着。
妻子在一旁照料他,经常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却安慰妻子说:“能够感受到疼痛,就说明我还活着。我从来没有觉得,疼痛也这么幸福。”
每一个正常人都怕痛,甚至堂堂七尺男儿也有害怕打针的。可是,通过上述两个故事的比较,我们不得不承认,“疼”的那个更幸福些。至少他有知觉、有体验。
和“疼痛”一样,幸福也是需要去感知的。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好,工作待遇不好,或者伴侣不够体贴,家庭不够和睦。如果你也发出过类似的抱怨,不妨尽快反问自己:究竟是幸福离你太远,还是你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你要知道,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力是不同的。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每天回家吃到爱人为你做的饭,你觉着幸福吗?
有人会说:“这很幸福哇!”进而就联想到爱人亲手烹制的那喷香的排骨、美味的蔬菜、营养又好喝的靓汤。
有人会说:“还行吧,至少比外面饭店的饭菜干净,而且价格便宜。”
有人会说:“那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是应该的!”
这样一比较你就能看出了,同样一件事,人和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第一个人非常沉醉于这种幸福;第二个人相对麻木些,只看到最“实质”的东西;而第三个人几乎是个“植物人”,把爱人的奉献完全当作理所当然。
对于后面两类人来说,他们不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所以,在他们的心里,对生活幸福的感知很少。所以有人会这样描述幸福:“幸福原是一个水晶球,掉到地上,碎成一片一片,有的人捡到多一点,有的人捡到少一点。”
有一对小夫妻,是大学时期的恋人,毕业之后共同到北京做“北漂”。他们租了远离市区的一间小平房,每天一大早就挤公交车进城上班。为了节省餐费,他们中午都是用饭盒带饭,在单位的微波炉里热一下。晚上回家也尽量在家做饭。他们吃的、住的、穿的都是最简单的,尽量把所有的工资都存起来——为了以后买房子结婚。
单位同事看他们每天其乐融融,还以为他们都是家境殷实的“幸福花朵”,哪知他们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草根,做着最基层的工作,拿着最基本的起步月薪。但是他们彼此珍爱,相互关心,记录着“北漂”以来共同打拼的点点滴滴。同事前辈中,大多数人比他们工资高,也有少数人已经有车有房,但都羡慕他们的那份幸福感。
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绝对”不幸的,也没有谁是“绝对”幸福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它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去发现,去珍惜。当我们感到不幸福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我失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人生箴言
幸福是一种感知能力。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拥有的幸福,假如你没有这种意识,给你再多财富、再高地位,你还是觉得不幸福。一个人的幸福感与外物有关,但是更取决于你的心灵感应能力和对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心存美好的期盼,我们一定可以看见美好的未来。
把幸福“吸”过来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师,他生活在塞浦路斯,终身未娶——他把所有的爱和倾慕都放在了爱神维纳斯的身上。他立志要雕刻一尊最完满、最生动的维纳斯的雕像。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终用象牙制成了一尊爱神雕像。这尊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雕像神韵兼备、超凡脱俗,简直像活的一样。皮格马利翁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这尊爱神雕像,甚至相思成疾,整个人憔悴不堪,以至于奄奄一息。
直到生命即将枯竭,皮格马利翁还不忘记向爱神维纳斯恳求,希望她赋予这尊雕像生命。终于,维纳斯被他的痴迷感动了,同意了他的恳请,赋予了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的病也神奇地不治自愈,并且和有了生命的雕像举行了婚礼。
这则故事对后世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的是一种暗示的力量——你心中想什么、相信什么,事情就会怎么发展;你期待什么、渴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好的结果,那么请给自己充满自信的美好期待,你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你相信自己是幸福的,那么你就能拥有幸福。
美国保罗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新闻记者,但他的成名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他是以“难民”的身份抵达美国的,那时他才6岁,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讲。有同学嘲笑他,对他做出不够友好的事,他就大打出手,打不过就狼狈逃走。在这样压抑的生活中,他心中逐渐形成了若干消极负面的想法,例如:能够这样就不错啦;到了人家的地盘上就听天由命吧;好事轮不到你……
这种浑浑噩噩、苟且偷安的状况在一次夏令营活动的时候出现了转机。那时,保罗正缩在人群里企图埋没自己,一位带队老师却让他担任夏令营里最有地位的职务——岸边指导员。
保罗条件反射地说:“这种好事怎么会轮到我头上?”那位老师亲切地说:“为什么不呢,孩子,你具备这样的资格和能力呀!”
保罗的生命里就像忽然亮起了一盏明灯。“啊,我居然可以!”他激动地欢呼起来,往日所有的阴霾和悲观通通一扫而光。从那一刻起,他立志要做一个独立、自信、把握幸福的人。
有一种“吸引力法则”认为,你的大脑电波会制造一种磁场,把你想要的东西吸过来。如果你总是抱怨,满肚子怨气,那你吸引来的就都是负面的能量。如果你积极乐观,凡事往好的一面想,就能吸引正面的能量。心想事成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如果你渴望成功,就多做正面的心理暗示,吸收成功所需的能量。如果你渴望幸福,就多想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幸福感就会如期而至。“想好事”,这三个字会指引你变成期待的那个自己。正因为你爱自己,你的生命才会珍爱你。
人生箴言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你不自觉,但是每个人都会朝着自己心理暗示的那个方向去塑造自我,如果你想成为幸福的人,那么请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别敏感,要钝感
看电影《天下无贼》的时候,有些人感慨“盗亦有道”,有些人惊叹“演员有突破”,更多人还是嗟叹傻根儿的“幸福”生活。他怀揣着厚厚的一沓钞票做长途旅行,坚信这世界上没有贼,踏踏实实地睡安稳觉。两伙盗窃团伙绕着他斗了个天翻地覆,他还睡得倍儿香甜,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到了《士兵突击》里,那种“傻人有傻福”的情节和桥段更让人唏嘘不已了。印象最深的是许三多被送到边防小站驻守,其他几个老兵都抱着“破罐破摔”混日子的想法,让自己怎么舒坦怎么过,那个傻呵呵的许三多就是死心眼,每天按时起床、叠被子、踢正步,好像跟自己有仇似的。实在闲得没事做,他居然在沙漠里修了一条石子路。
许三多这样的做法让其他几个人很不爽,大家嫌他呆,给他起绰号“许木木”,他还开心地答应着。班长婉转地提醒他:“狗窝里有几只小狗,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跑。唯独有一只小狗跟其他同伴反方向跑,大家都讨厌它。”许三多笑了:“我明白了,我就是那只反方向跑的小狗。”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背道而驰”。偏偏就是这个“傻子”成为首长钦点的红人,让他一路绿灯进了人人艳羡的“钢七连”。
有人说,许三多赢就赢在“钝感”。
钝感,是相对“敏感”说的。
提到敏感,似乎多指女人。男友花心了,老公偷吃了,同事给自己穿小鞋了,上司挤对自己了……女人总是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能做出非常快速的反应。其实,不光是女人,现在的男人也同样有“敏感”的症状存在,思维细腻,性格柔弱,抗挫折能力差……
敏感是人类共有的本能,没有男女之分,那是由于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造成的。但是,如果这种感觉强烈到极致,就成为过度敏感了。
主要表现是: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想得过细;主观武断地做出判断;对恩恩怨怨斤斤计较;总是想当然地去看待问题;自以为是;总有难以排解的心绪。除此之外,过分敏感的人还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设防,时时疑心,让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于伟是生于80年代末期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学习和工作都是一帆风顺,又因为是独生子,在家里万般宠爱集于一身,所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习惯,也经常对旁人的评论表现得敏感多疑。同事的一句品评或一点儿刺激都会让他琢磨好一阵。
某次,上司让他做一个文案,他收集了很多资料,加班加点做好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信心满满地送到经理那里。没想到,经理匆匆翻了两页就把文案往办公桌上一丢,不耐烦地说:“这么粗糙让我怎么看!你还重点大学毕业的呢,就这水平?”
于伟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骂,几乎控制不住脾气当场就要顶撞。幸好经理的秘书和他关系不错,对经理说“有重要电话”,转移了经理的注意力,把于伟拉到茶水间去。
秘书开导于伟说:“经理做事要求严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他不光这样骂你,比你资格老的人他照骂不误。他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你这像个炮仗似的点火就着,不就更让他抓到了把柄,说你心无城府受不住摔打吗?”
于伟一拍脑门:“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他尽快整理了情绪,回到工作岗位,把自己那份文案又认认真真修改了一遍,果然发现有很多忙中出错的硬伤!他后怕不已,赶紧写了邮件给上司道歉,并且加倍小心地重新做起来。
于伟的“敏感”让他险些错上加错,倒是秘书的“钝感”救他于水火。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写过一本名为《钝感力》的书,他说,人生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凡事不必看得太重,也不该太敏感。他用两个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来说明“钝感”的含意。某甲被蚊子叮咬后无法忍受,反复抓挠,最后造成皮肤溃烂;某乙则不去碰触,泰然处之,反而很快就好了。这个某乙就有“钝感力”。
渡边淳一说:“在人际关系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钝感力。被领导批评或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还有恋人或夫妻产生矛盾时,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郁郁寡欢,而要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不愉快。”
对待开心的、幸福的事,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去感知。对待不开心的、郁闷的事,就要表现得迟钝一些。所谓“难得糊涂”,你不去计较,那些烦心的事也就烦不到你了。
人生箴言
老祖宗说了,为人处世要“大智若愚”,就是劝人心胸宽广,遇事大度一点,豁达一些。常言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过分敏感就是典型的“没事找抽型”,自己活得累,也让身边的人跟着疑神疑鬼,活得很累。撕掉“小心眼”的标签,要从“神经大条”开始,有道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人间便是好时节。
摘下面具透透气
从前有位德行高尚的人,他行为高洁,待人友善,为人亲切又富有慈爱之心。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注意细节,几乎没出过什么差错。同时,他又敬畏神灵,对各种信仰都心怀谦卑和敬重。他本人则成了乡亲们的“模范教科书”,大家都觉得他堪称“圣人”。
一转眼,那位“圣人”到了80岁高龄,体力渐渐不如从前,身体变得虚弱不堪。他知道自己的大去之期不远,就把全家老小都叫到床前来交代后事。
听说“圣人”病危,远近的乡邻们都赶来探望,大人和小孩挤满了他家的房子、院子。看到这么多人前来为自己“送行”,那位“圣人”不但没有欣慰,反倒哭出来。
大家以为他是怕死。
儿子安慰他说:“父亲,您不要太难过。您是大家最尊敬的人,您永远都是我们的荣耀。我们会谨遵您的教导,努力做最优秀的人。”
老人却说:“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一辈子都活在条条框框里,唯恐有一件事做错,唯恐有一句话违背了圣贤教诲。但是当我问自己,你是否真实地生活过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我戴着面具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