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将人生悲苦隔在外(1)

幸福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幸福?这是很多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不过,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生活似乎充满了纠结、烦恼,那么,让我们学会利用禅的哲理,化解人生的悲苦吧。

人生的快乐在于你的内心

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到身外去找寻,因为它就藏在你的内心里。从心理学上来看,快乐与痛苦都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人的内心。

昙照禅师开示(佛门中,高僧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信徒的时候,常常会大声唱道:“乐哉、乐哉,人生好不乐哉!”

可是,有一次,昙照禅师在病中,他不时大声叫喊:“苦哉、苦哉,贫僧好不苦哉!”

住持听到了,就责备他说:“你是个出家人,有病也不该老是喊苦呀苦呀。”

昙照禅师说:“身体健康时快乐,身体生病时痛苦,这是本性使然,我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就问昙照禅师:“有一次,你掉进河里,我看你快要淹死了却一点儿也不害怕。现在,你那种不怕死的精神到哪里去了?以前你总是讲乐哉,现在有了这么一点病痛你就喊苦哉。”

昙照禅师对住持说道:“住持,就像你说的,我以前讲乐哉、乐哉,现在说苦哉、苦哉,那请你告诉我,这有什么不对的吗?那么您倒是告诉我,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住持无言以对。

苦和乐是身体最真实的感受,它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很多时候,美丽的风景、巨额的财富和名誉并不能让你得到永恒的快乐。

从修炼内心开始,关照心灵的感受,增强心灵对痛苦的抵抗力,你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人生箴言

苦与乐都来自自己,所以追求快乐,很多时候就是在修炼自己的内心。只要多追求心性的纯洁,那么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如何烦躁,我们都不会觉得痛苦。

持平常心就会有幸福心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小窗幽记》中的一副对联。从这副对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多么平静,无论外界怎样风起云涌,他依然可以幽然独坐,以平常心泰然处之,他心灵的那方净土不会被任何声响和外物所打扰。

一位年轻人有幸得见一位得道高僧,就问:“高僧,为什么你是受人敬仰的高僧,而我却是常人,你我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高僧答道:“有!”

“那是什么?”年轻人问道。

高僧回答:“我想吃饭的时候就吃饭,想睡觉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年轻人不屑地说。

高僧答道:“当然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的?”年轻人问道。

高僧说:“很多人感觉到饿了,却不能专心吃饭,思绪总会跑到九霄云外;困了,也不能安稳地入睡,看似睡着了,但潜意识还在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梦。而我就不是这样,吃饭就一心一意地享受人间美味,其他什么事情也不想;困了,就平静地入睡,从来不做梦。”

高僧继续说道:“尘世中的人很难做到这样专心致志,因为他们没有一颗平常心。他们总是不停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权力等一些身外之物,为了一些利害得失,迷失了自我,更感受不到幸福的味道。只有将一颗平常心融入自然界,并遵循自然规律去感受生命的真谛,才能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

常人之所以不能成为被众人敬仰的得道高僧,就是因为心存杂念,不能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功名利禄所左右,他们的情绪会因成败得失而起伏不定。

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不惜透支健康、出卖尊严。到垂暮之时,你会发觉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东西是那么虚无缥缈,这时你就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明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是真谛,才是福气。

如果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就可以将世事看穿、看透、看破,到了这时,你就可以宠辱不惊,做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

其实,生活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喧嚣,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人生箴言

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美色所诱,不为金钱、地位所惑,不为尘世的奢华而意乱情迷。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正含义。

你的心决定你的幸福

因为留恋尘世,才会被尘世的喧嚣扰乱了心绪,所以佛家常说:“心乱只因心在尘世,心静是因心在禅中。”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是由外在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由心境决定的。

保持心灵的纯净,就不会贪恋世间的物质和繁华;拥有平静的心态,就会视尘世间的一切妄念为生命中的过眼烟云。

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如何让自己的心真正进入禅中呢?

寺庙中,有一个徒弟请示师父道:“师父!我心无杂念,早睡早起,打坐,念经,从不懈怠,可以说是本寺庙中最用功的一个了,为什么我还是不能开悟呢?”

师父拿出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徒弟,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然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会儿,徒弟又来找师父,说道:“葫芦口太小了,盐块无法融化,我用筷子搅拌,又搅不动,我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请师父指教。”

师父接过葫芦,倒掉了里面的一些水,然后拿着葫芦摇了几下,很快盐就化了。师父语重心长地说道:“心就像这装满水的葫芦一样,因为水装得太满,所以摇不动,也搅不动,盐又怎么化得开呢?”

徒弟疑惑地说:“难道不用功也可以悟道吗?”

师父微笑着说:“悟道之本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刻意,你把悟道看得太重要了,就会偏离了悟道的本质。比如弹琴,如果琴弦太紧就容易断,而琴弦太松则弹不出声音,只有松弛把握得当,才能弹出优美的琴音。”

徒弟听后茅塞顿开。

其实,做人也一样,要想得到幸福,就要学着给自己留一点点空间,这样可以给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不要过于执着,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让生活过得不急不缓,不紧不松,这样才可以看到身边美好的东西,才有时间去感受幸福。

人生箴言

心灵纯净,就不会被外物所左右。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有利于人们更加清醒深刻地认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苦与乐只是一念间的事

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觉得不快乐,找到快乐,你就会不生气,人是否快乐源于心态。那些位高权重,住着洋房别墅、坐着宝马香车的权贵们未必能够拥有快乐。尽管他们在人前笑逐颜开,可是你无法看到他们在人后的忧郁。事实上,物质上的满足远不如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让自己的心态更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时候,人生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如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乐观积极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能充满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悲伤,是心态左右着我们的情绪。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他的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两句话给人以深刻的点拨,很多人慕名而至,前来问佛参禅。

有一天,有一位达官贵人前来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并希望南隐禅师能够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

南隐禅师眯着眼睛问道:“你是何人?”

达官贵人说:“在下是一位官员。”

南隐禅师嘲讽地“哼”了一声,并极其刻薄地说:“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官员!真是笑死人了!”

达官贵人听了大怒,立刻让身边的仆人打南隐禅师。南隐禅师一边跑一边喊:“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这就是地狱!”

达官贵人一听,马上明白了南隐禅师的意思,不由得愧疚万分。于是,他走到南隐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在听到南隐禅师的辱骂之后,这位官员忍不住勃然大怒,一念之间,便坠入了地狱;反之,当他以平和的心境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天堂也就在眼前了。

我们的心,每天都在天堂与地狱间逡巡。诸事顺心便是天堂,郁郁寡欢便是地狱。也许,天堂地狱一念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生箴言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物,而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情随心而动,要想获得人生的快乐,就应该学会掌控我们的心。

没有贪念,才不会招魔

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所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财富、权力、地位、美色……我们如何分清陷阱,又如何避开陷阱呢?

陷阱为什么那么有诱惑力,是因为它抓住了人心中那处最软弱的地方,用人们最向往的东西作为诱饵,人们会像飞蛾一样,着了魔似的投火自焚,不能自拔。其实,大家只要相信“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谨记“无功不受禄”,机遇和陷阱就可以分清。

从前有一位禅师名唤无果,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年。在这期间,有一对母女常来照顾他。可是,他觉得这20年来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于是最后下定决心离开这里,出去云游并寻师问道。

走之前,无果禅师向这对母女告别。

母女俩听说禅师要走,她们于是请求道:“高僧,您就再多留几日吧。你此行路途遥远,这几天我们为您做件衣服,您带着上路不是更好吗?”

这对母女的好意让无果禅师无法推辞,于是只好答应再留几日。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她们又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作为路费。

无果禅师心中无比感激,他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走。

到了晚上,无果禅师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跟着许多人在吹拉弹奏。他们扛着一个很大的莲花台,来到无果禅师面前说:“禅师,请上莲花台!这就是您要去的地方。”

无果禅师心里嘀咕道:“我的修行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假的吧!”于是便没有加以理会。

童子又说:“禅师,请您坐上来吧,机会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抵不住童子的纠缠,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拂尘插在莲花台上。

童子与诸乐人便高兴地离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无果禅师正要动身时,那母女二人来到他家,手里拿着一个东西,问道:“高僧,昨晚我家母马生了一样东西,我们看像是您的物品,不知是怎么回事,特地拿来给您看看。”

无果禅师看后十分吃惊,说道:“如果不是我的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他将马蹄银子还给了母女二人,作别而去!

莲花台就是一个陷阱,还好无果禅师识破它是假的,否则就被投入母马的肚子里面,成为一只小马了。

可见,掉进陷阱的人,十个当中有十个是因为贪恋不属于自己的那份东西,结果得不偿失。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仅关系到日后的生活,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自己,人生的道路可以自己选择。我们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付出努力,但要想得到自己的东西,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我们要活得心安理得,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过得幸福快乐。

人生箴言

在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面对种种诱惑,更要用一双简单、淳朴的眼睛来透视这一切,并用美好、朴素的东西来充实我们的心灵,让自己在平和、自由的生活中体验幸福。

人毁于欲,福于寡

佛语云“一寸适九寸魔”,“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如何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呢?如何才能免去贪欲之害呢?我们要做的只有忍耐。

从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一天,他们听说佛陀要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相约一同前去听法。

很快,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炎炎,二人挥汗如雨,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找到一滴水喝。正当两人口渴难耐时,突然,他们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口井。两个人欣喜不已,赶紧前去打水。可是,当他们把水打上来后,却发现水里有虫。

这时,其中的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另一位比丘却默默地站立在井边,并没有着急去喝水。

喝了水的比丘奇怪地问:“你不是很渴吗?现在有水了,怎么不喝呢?”

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戒,水里面如果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劝他说:“你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没喝水的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最后,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因为口渴而死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这位死去的比丘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而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

佛陀虽然早已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但还是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于是比丘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给了佛陀。

佛陀呵斥他说:“你这个蠢人,虽然现在你看到了我,但是却没有真正地看到我,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经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还说:“有些懒散、懈怠的比丘,即使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看不见他;有些用功、精进的比丘,即使不能经常看到我,但我却看得到他们。”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如果那位喝水的比丘,能够忍住一时饥渴,抵御住诱惑,那么他一样能到达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其实幸福就如同比丘所向往的佛所,人如果想得到幸福,就要学会克制和忍耐。

一个人如果贪念太多,就不容易得到满足,就不会感受到快乐。如果对自己的欲念再不加克制,随意放纵自己,就会走到可悲的境地,甚至会自取灭亡,更不用说获得幸福和快乐了。

“人毁于欲,福于寡。”我们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就要常思贪欲之害,及时浇灭心中的欲望之火,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人生箴言

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消除心中的杂念,回到本真自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幸福的人生之路。

幸福就是看自己好的一面

幸福如同阳光一样,普洒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虽然生活中的幸福无处不在,但它是金钱买不来、权力夺不走的东西,得到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心去体会。

一阵凉风吹来,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工心中感慨:“能感受这一丝凉风多幸福啊。”

煤炭工人将头伸出井口,开心地说:“能看到鲜活的生命是多么幸福啊。”

溺水后被救上岸的人感叹道:“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是多么幸福啊。”

刚刚复明的人欣喜地说:“能再次看到阳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