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囚徒困境——如何破解背叛(6)

在这场博弈中,其实还有其他参与者为保梁王之命出了力。首先是梁王和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窦太后日夜哭泣,等于是向景帝求情,也是施压,让景帝不得不顾虑杀弟后母亲的身体和心情。其次,还有韩安国、田叔等重臣在处理此案时谨慎妥当。一是让梁王手下人替罪,二是让梁王负荆请罪,最终缓和了梁王与景帝的矛盾。

但王长君从中扮演的角色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一环。王长君本来置身事外,完全与此事无关,但邹阳却能把祸事引到他身上。因为窦太后不但是后宫之主,管理着皇后及众嫔妃,还干预着朝政,她要想迁怒于人,那也是非常可怕的,估计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有可能遭殃。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太后不会找别人麻烦。但即使是万分之一的可能,王长君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况且,若是帮了梁王,他还能变困境为顺境,得到实际好处。所以邹阳就抓住了他的心理,让他去为化解梁王困境打重要的头一炮。

除了官场上遭遇危险可转嫁困境,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即将战败的一方也常用转嫁困境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周纪五

赧王下五十三年(前262)记载: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军大败,被秦军坑杀降卒四十万。但对于长平之战的起因,估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源头还要从秦伐韩说起,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拿下韩国的野王郡。野王郡失守,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就被切割到秦军与赵国之间了,上党太守冯亭面对逼近的秦兵,与属下商议,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冯亭说:“道路已绝,秦兵日进,我们得不到接应,不如将上党送给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郡,秦必攻之,而赵国受敌,则定与我韩国结盟。赵、韩两国合力,则可以抵挡秦兵。”

很明显,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一是不想白白便宜了秦国,二是引火烧到赵国,让赵国与韩国共同抵抗秦兵,有转嫁危机、拖累赵国之意。当赵国接到上党太守的献地消息时,与内部大臣展开了讨论。取上党,无异于火中取栗,取还是不取,各有说法。平阳君认为不可取,韩国把上党送给赵国,就是想嫁祸于赵国。赵国坐收上党,等于是挑战强秦,引火上身。而平原君认为,应该接收,即使是火中取栗,也应该取之。有人评价平原君和赵王目光短浅,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秦国大军。其实,当时的情势是,不管赵国接不接收上党,与秦国开战都不可避免。上党地区是当今的山西长治,是战略高地,易守难攻。秦得上党,则可进一步窥视赵国,将赵国作为下一个进攻目标;而赵得上党,则可将其作为缓冲地带,作为抵抗秦军的战场。所以,接收上党,对赵国来说,并不见得是一项错误决定。

长平之战发生的原因,自然与赵国接受上党有关,但其惨败的原因,却是与赵王用人不当有关。假如赵王一直用廉颇为将,而不用赵括,也许历史会稍稍改写一下。

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赵国接收上党带之而来的一连串后果。且说韩国将上党献于赵国,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做法。在这场博弈中,韩国自己守不住上党,那是必然的,所以与其让仇敌秦国攻下,不如献于友邦。赵国接收上党,则上党太守成功将危机转嫁给赵国,让赵国和韩国一同受敌,增强了抵抗力,就有打败秦军的可能。即使最终结果没能如上党人所愿抵抗住秦兵,但起码让秦兵付出更多的兵力和时间来夺取上党。这对韩国而言,既保全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也最大限度地消耗了敌方的实力,是一场成功的博弈。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当处于困境之中,做了别人的“囚徒”时,不要着急着慌,自乱阵脚,而需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待分清了形势,你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困境而制造他人的困境,从而让别人帮你解决难题。这也说明,世间没有无解的难题,只要你肯动脑,会审时度势,揣测人心,你就能在困境中反败为胜,轻松化解危机。

以变制变,以应万变

一旦陷入“囚徒困境”,被困的人常常是深感进退两难,到最后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其实,越是处于困境,越感到被束住手脚,越要懂得应变的道理。做到“因利而制权”,以变制变,方是应万变的不二法则。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渔夫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便出海打墨鱼,结果打到的全是螃蟹,他把螃蟹倒了,失望而归。他上岸后才知道,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贵。于是,第二天出海,他决定只打螃蟹,结果他这次遇到的都是墨鱼,他又一次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他决定不管是墨鱼还是螃蟹,只要碰到都要,可是这次他遇到的都是鳕鱼,渔夫第三次失望而归……

这显然是个死脑筋的渔夫,不知道变通。渔夫打鱼的目的是为了把打捞到的海产品拿到市场上卖钱,而不是墨鱼、螃蟹或鳕鱼,只要他转换一下思路,不管遇到什么就捕捞什么,绝对不会空手而归。换句话说,只要能卖钱,不用计较捕捞上来的是墨鱼、螃蟹还是鳕鱼。卖钱是目的,而捕捞到不同的海产品,则代表不同的思路或方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懂得变通,就能达到目的。现实生活中,当然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但当人处于困境时,却常常会表现得如同“渔夫”一样,不知变通,束手就擒。其实,只要能变通一下,重新组合一下资源,不能直中取,便向曲中求,一样能在囚徒博弈中取胜。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泰始七年(271)记载: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自文帝时宠任用事。帝之为太子,充颇有力,故益有宠于帝。充为人巧谄,与太尉、行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荀勖、越骑校尉安平冯相为党友,朝野恶之。帝问侍中裴楷以方今得失,对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侍中乐安任恺、河南尹颍川庾纯皆与充不协,充欲解其近职,乃荐恺忠贞,宜在东宫;帝以恺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会树机能乱秦、雍,帝以为忧,恺曰:“宜得威望重臣有智略者以镇抚之。”帝曰:“谁可者?”恺因荐充,纯亦称之。秋,七月,癸酉,以充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侍中、车骑将军如故;充患之。

……

贾充将之镇,公卿饯于夕阳亭。充私问计于荀勖,勖曰:“公为宰相,乃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辞之实难,独有结婚太子,可不辞而自留矣。”充曰:“然孰可寄怀?”勖曰:“勖请言之。”因谓冯曰:“贾公远出,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劝帝纳贾公之女乎!”亦然之。初,帝将纳卫瓘女为太子妃,充妻郭槐赂杨后左右,使后说帝,求纳其女。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后固以为请,荀、荀勖、冯瓘皆称充女绝美,且有才德,帝遂从之。留充复居旧任。

在西晋建立之前,贾充一直是司马家族司马师、司马昭身边的总管式人物,办事干净利索,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所以深得司马师、司马昭的信任。虽然贾充没有特别硬的家族背景,但凭借与先王的关系,他又赢得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宠信。贾充为人,善于媚上,能讨巧于皇帝,很得武帝的喜欢。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自然也拉拢一批人诸如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荀勖和越骑校尉冯等与他构成同一个利益圈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既然有盟友,也就有政敌。当时的侍中任恺、侍中裴楷、河南尹庾纯等人就是他的政敌。双方互相看不惯,也互相排挤。适逢鲜卑人侵扰秦雍之地,不少战将都与之交锋败北,战死沙场。武帝深以为患,任恺为排挤贾充,便向武帝建议说:“宜得威望重臣有智略者以镇抚之。”武帝又问谁是这样的合适人选,任恺则马上推荐了贾充,盟友庾纯附议。于是,武帝任命贾充为都督,掌管秦、凉二州的军事。贾充曾心血来潮,向武帝要求到边疆建功立业,被武帝驳回。现在,武帝真让他带兵去打仗,他又害怕了。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不幸为国捐躯,那可就不划算了。

贾充知道这是任恺等人给他使的绊子,可是就算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他也不敢不服从皇帝的任命。身处“囚徒困境”,又不能明着拒绝。怎么办呢?于是贾充向同盟荀勖问计,让他帮自己想个办法,既不用触怒武帝,又不用去前线。荀勖也是聪明,转了转眼珠就想到了让贾充与太子联姻的办法。他说:“您现在是一国宰相,不能直接辞去这趟差事。除非太子娶亲,和皇帝联姻,就可以不用推辞而自然留下来。”贾充一听,大喜过望,真是山不转水转啊,只要肯想办法,什么难题都能解决。试想,还有比太子成亲,皇帝娶儿媳妇更重要的事吗?

于是,贾充让妻子去贿赂皇后身边的宫人,让皇后到武帝跟前说情,求皇帝让太子纳自己的女儿为妃。本来,太子已定下卫瓘的女儿为妃,连武帝都知道卫女白、高、美、贤、多子,而贾女黑、矮、丑、妒、少子,但皇后坚持要太子纳贾女为妃,于是卫瓘女儿的太子妃之位泡了汤,而贾充成了未来皇帝的老丈人,他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京城,达到了他原先的目的。顺便说一句,这位太子就是后来晋朝的傻皇帝司马衷,而贾女就是后来引起八王之乱的贾后贾南风。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在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改变了后面的历史。

总之,贾充用以变制变的策略,摆脱了自己的困境,而且攀上皇帝这门亲家,那更是威风八面,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估计任恺等人早知道是这个结局,是断不肯出阴招让贾充到前线打仗的。他们哪里会料到排挤贾充的结果,竟然是逼他走旁门左道,成全他成了皇亲国戚。对贾充而言,明的不行,就来暗的;直来直去不行,就采取曲线救国。反正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以变制变,以应万变,就是他的生存法则。

在这场博弈中,任恺等人本来是稳操胜券,但结果却输得惨败。这也告诉我们,任何困境都是可以化解的,哪怕你的对手是强大的政治集团,抑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魏纪九

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记载:先是,丹杨太守李衡数以事侵琅邪王,其妻习氏谏之,衡不听。琅邪王上书乞徙他郡,诏徙会稽。及琅邪王即位,李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以至于此。吾欲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民耳,先帝相拔过重,既数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以此北归,何面目见中国人乎!”衡曰:“计何所出?”妻曰:“琅邪王素好善慕名,方欲自显于天下,终不以私嫌杀君明矣。可自囚诣狱,表列前失,显求受罪。如此,乃当逆见优饶,非但直活而已。”衡从之。吴主诏曰:“丹杨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司败。夫射钩、斩祛,在君为君,其遣衡还郡,勿令自疑。”又如威远将军,授以棨戟。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在孙权去世后,政局并不安稳。因为孙权选了小儿子孙亮做继承人,掌握朝政的权臣宿将为争权夺势经过了几轮清洗,后来,孙亮也被废,皇位落到琅邪王孙休的头上。孙休是孙权的儿子,之前他的几位哥哥弟弟前后被立为太子或皇帝,他离自家的权力中心还远着呢。所以,他虽然是个王爷,却经常遭到丹阳太守李衡的欺侮。李衡见这位王爷没人重视,所以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想怎么刁难就怎么刁难。搞得孙休竟上书请求迁移他郡,以免受李衡的欺负。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在孙休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可是没想到,这位势单力孤的王爷竟然有一天也能成为皇帝。这对李衡来说,简直不啻晴天霹雳,惊得他魂都没了,只哆哆嗦嗦地要逃往魏国。而他的妻子习氏,却不赞成这么做。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女人比男人明白,男人个个草包,色厉内荏,遇到事情脑子就成了一团糨糊,而女人却能洞悉世事,通晓厉害。习氏首先说:“叛逃到魏国,无面目见国人。”意思这是下下策,辱没祖宗,对不起先帝。那怎么解决眼前的困境呢?要知道人家现在可是做了皇帝了,要报往日之仇诛你九族那都是一句话的事。习氏说:“琅邪王向来素好善慕名,方欲自显于天下,终不以私嫌杀君明矣。”琅邪王向来喜欢博得好名声,他现在刚刚即位,正是要向天下立名的时候,断不会在这个时候为报私怨而杀人的。习氏分析得非常准确,只要是爱名声的人,就不会干损名声的事。她还特别提出让李衡自囚入狱,上表请罪,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曾得罪于皇帝,求皇帝降罪。一来,公开认罪,孙休作为皇帝要顾忌名声,就不能暗中报复;二来,如此大张旗鼓地请罪,也是让孙休出一口怨气,又等于是公开向皇帝提出一个要约,相当于做一个交易。一方坦白,一方宽大,孙休获得一个宽宏大量的虚名,而李衡夫妇获得活命的实惠。习氏预料得不差,孙休绝不会在天下尽知的情况下,没风度地杀掉李衡,而是既往不咎,放过了李衡,而且还让他做了威远将军。多么宽以待人的皇帝,百姓会欢呼的。

在这一场与皇帝的博弈较量中,李衡能想到的就是出逃魏国,还好他没愚蠢到把当初欺压琅邪王的事情都推到老婆或其他人身上,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真正的博弈高手是他的老婆习氏,她看透皇帝的心理,对症下药,然后取得这场生命博弈的胜利。习氏所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以变制变,以应万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囚徒困境,逃避或坐以待毙都不是好方法,只有行动起来,从博弈的主导者身上下功夫,就能找到突破口。时局变化,困境也是会不断变化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想不做被困死的“囚徒”,那就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