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权臣多奇辈(1)

1.摄政先驱是圣人

武王身边大乱臣

周武王准备东征灭商前,曾经会盟诸侯组织了一次大阅兵。他在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了将士们的士气,却雷到了后世的观众!

“商王受(即著名暴君商纣王)的手下有很多很多,但他们离心离德,必败无疑。我的领导班子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必定会取得革命胜利。”

乱臣!周武王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有十个“乱臣”,还同心同德。这不科学!他是吃错药了,还是忘吃药了?

都不是。周武王说的话一点逻辑问题都没有。要怪就怪古汉语演变至今,词义发生了不少变化。“乱臣”当然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恰恰相反,其真实含义是理乱之臣,即拨乱反治的能臣。所以周武王才会高调宣布自己的团队有十大杰出“乱臣”。

周初十大乱臣排行榜,排第一位的是师尚父(即姜子牙),第三到第十分别是召公奭、毕公高、曹叔振铎、散宜生、南宫括、太颠、闳夭、武王后邑姜。孔夫子重男轻女,坚持把武王后排除在外。他最崇拜的是排行第二的著名乱臣——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按照先秦传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否则周公的名字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食材读音相同。他是周文王正妻所生的嫡子,排行老四。周武王是他二哥。

在周武王十大乱臣中,最厉害的是姜太公老爷子与周公旦。两人同样文武全才,但周公旦更加多才多艺。姜太公是周文王时的老臣,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叔叔辈元老。大周朝的未来,还得靠周公旦。至少周武王是这么想的。

少年时的周公孝顺又仁慈,活脱脱一个如玉君子。他的才气在兄弟中出类拔萃,被周围的人视为王族的栋梁。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贵族教育,让周公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谦和有礼的高端人才。

周武王即位后,以姜太公为老师(还是岳父),以周公旦为辅佐,召公奭、毕公高等王族子弟也在决策团队中。姜太公主要负责翦商战略和国防建设。召公奭与毕公高为武王跟随左右,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周公旦协助周武王掌握大局,磨炼出一身治国安邦的扎实功底。

“牧野之战”胜利宣告殷商王朝倒台。周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随行护驾。周公旦武功如何无从考证,不过由此可见他在二哥心中很有分量。

改朝换代后,如何处置前朝遗族,是一项重要课题。处置不当会跟后来秦王朝一样,灭得飞快。

周武王发扬军事民主精神,咨询群臣的意见。经过一轮头脑风暴,大家总结出三个办法。

方案一:斩草除根,统统消灭。提出者是资历最老最富有大将风范的姜太公。

方案二:有罪的杀,无罪的放,区别对待。这是召公奭的意见。召公奭是周文王庶出子中最能干的人,与文王嫡子周公并称西周双璧。

方案三:让他们各回各家,安心种田去,不要受改朝换代影响,亲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再有过错,都要把责任推到商纣王一个人头上。这是周公的提议。

最后中标的是方案三。因为周武王原本就倾向于怀柔政策。殷商虽灭,但毕竟曾经是天下共主。殷民比周民多,大开杀戒恐怕不利于维稳。周武王根据周公的意见,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为商侯,继续留在殷商故地;同时留下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位周王族诸侯在那里监视殷商异族。

周公因为脑电波频率跟周武王最接近,被内定为大周朝的首席执政官。

打下江山后,奖赏功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那时的人还没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小心眼。周武王出手阔绰,大行分封。异姓功臣与同姓亲属个个有份。

周公被封于曲阜(孔子故里),建鲁国。旁边紧挨着姜太公的齐国。周武王把最能干的两位顶尖能臣分封在东部地区是有深远考虑的。这个战略布局的作用将在不久之后得以体现。

姜太公乐颠颠地走马上任了,一到封地就跟东夷集团的莱侯干了一架。不过,周公却没有前往封国。周武王把他留在中央继续辅政,让他的大儿子伯禽去鲁做首任国君。

新王朝建立后,一代雄主周武王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兴。他回到西周王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后整夜整夜睡不着。周公心细如发,便问二哥为何失眠。周武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殷商称王天下数百年,曾经用过360个贤士,就这样还被灭了。我们周朝的寿命能不能超过殷商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当哥的睡不着啊!四弟,老哥要勤勤恳恳守好大周朝的西土。

但东部中原地区是殷商王朝老根,离关中较远,比较难控制。虽然留下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视武庚禄父,但老哥还是不放心。伊水洛水交汇之处地势平坦,以前是夏人的地盘,很适合建个陪都……

西周建立第二年,天下还没真正安定。殷商遗民归附不久,商军残余势力活跃在东海之滨,东夷集团尚未降服。形势严峻,工作繁重。但周武王却病倒了,让满朝文武急作一团。

周公向上天虔诚地祷告,并把祷告记录锁进金匮里,严令诫守者不得泄露内容,否则施以重罪。

他的努力最终没能改变命运,周武王不久后病逝。天下迅速陷入大乱,殷商遗民在武庚禄父的领导下反叛大周朝,东夷集团也积极响应。更糟糕的是,叛乱者中居然还有管叔鲜、蔡叔度两位周王族重量级人物。

此时周成王尚年幼,完全不具备执政能力。朝中最有实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三巨头。

为什么周朝那么快爆发政治危机?为什么管蔡要勾结叛乱势力?太公和召公持什么态度?周公又该怎样挽救这场规模空前的政治危机呢?

东征统帅镇乱流

周成王是大周朝合法继承人,但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周公旦是周武王钦定的托孤大臣,代理天子行使最高权力。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时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还没正式确立。周文王之父王季就不是嫡长子,周武王是嫡子中的老二。所以,周武王死后由某个能干的弟弟继承兄长的王位,在旧传统中是靠谱且可行的。此时正值社会转型,一切都有可能。

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叔叔们杂念多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周公怕诸侯叛周,便以摄政大臣身份代行王权。这令众兄弟十分不爽。

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早逝,周武王发是老二,周公旦排老四。在他前面是三哥管叔鲜。就算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也轮不到他老四。谁知道老四代行王权会不会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老三不服,要清君侧。

老五蔡叔度坚决站在三哥这边。老六霍叔处态度不明,但没有阻止。

管蔡两位监督官为了夺权,把周王族的节操都丢光了。他们到处拉帮结派,组成反对“坏旦”专权统一战线。参与者成分很杂,有管蔡等周王族元老,商侯武庚禄父,商周共同的宿敌东夷集团。这是典型的猫鼠合作。

他们的政治诉求各不相同。管蔡是要夺王位,武庚禄父想复辟殷商(他暗中联系了由殷将飞廉率领的商军残部),东夷要跟中原王朝争地盘。

殷商遗族、东夷集团、周室叛臣三股势力合流,大周的江山岌岌可危。周朝是二世而亡,还是国祚绵长,历史重担完全压在了摄政大臣周公身上。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周公旦是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大周朝第一才子。他临危不乱,着手准备平叛。管蔡搞统一战线,周公也不会傻到单打独斗。叛乱的消息一传来,周公就马上去找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和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他是另一个武王托孤大臣)。

太公、周公、召公是周武王生前最器重的三个大臣。他们的才能冠绝所有功臣,对周王朝的忠诚度都是没得说的。但三人能否同心协力,却是未知数。

管叔鲜和蔡叔度在发动武装叛乱前,放出风来说周公要对成王不利。太公与召公对三监勾结殷商余党和东夷谋反高度警觉。但他们也怀疑周公是否真要谋朝篡位。姜太公是外戚功臣(周武王的国丈),召公奭不是嫡系王子。他俩在周王族嫡系内斗中该如何站队,情况比较微妙。两人分别掌握一个大诸侯国,又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他们的态度,对这场战争极为关键。

周公亲自上门为自己辩护,一番道理说下来,折服了老战友太公与召公。哥几个毕竟共事多年,知根知底,解除误会后,立刻投了信任票。西周王朝最杰出的三巨头联手,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周王室倾斜。

姜太公年事已高,且为齐国君主,不宜再统帅西周王师。另一辅政大臣召公奭留守后方稳住朝局。统兵东征的任务就由周公旦亲自承担。

这一仗并不好打。诸侯群臣倒是支持中央平叛,但对胜利普遍缺乏信心。周武王灭商回镐京后,马放南山,牛放桃林,刀枪入库,士兵大量复员,表示从此不再打仗。牧野之战打得流血漂橹。诸侯群臣都还记得胜利后哀鸿遍野的惨象,满脑子只想过太平日子,厌战情绪浓厚。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众人的思想麻痹为管蔡之乱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管蔡的军队奉命监视前朝遗族,随时保持临战状态。其战斗意志强过已被“振兵释旅”的周王师。

周公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再次发挥了自己出色的口才(武王《牧誓》是周公所作),用文王大龟卜辞和存亡道理给诸侯群臣士兵打气。这次战前动员讲稿题名《大诰》,被后人收入《尚书》。

在统一思想后,周公亲自带兵东征。他非常感激周武王深谋远虑,在东方分封了齐、鲁两国。

管蔡与武庚禄父的叛军集结在中原河洛地带,商军残部与东夷在江淮活跃。姜太公打败莱侯,东海夷人不敢妄动。鲁国恰好隔断了管蔡武庚叛军与江淮夷人(主要是徐、奄两国势力)的联系。西周腹地关中与东海齐鲁两国,恰恰对管蔡叛军形成了分割包围之势。

为了便于平叛,摄政王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派召公宣布一项重要的命令:“(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齐国获得代表周天子征伐诸侯的特权。

现在内部思想统一,战略布势完成,轰轰烈烈的周公三年东征也拉开了序幕。

三年东征战争结果表明,正当盛年的周公是继太公望之后大周朝最强的军事人才。周公如何调兵遣将,史书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按照顺序,周公东征第一年应该是先击败了管蔡叛军,第二年拿下武庚禄父及殷商军残部的基地,第三年继续东进征服了徐奄等东夷诸侯。

周公旦杀了管叔鲜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度。殷将飞廉的部队也在海边被西周王师杀戮殆尽。三大动乱势力被肃清,天下终于安定了。

由于周公的力挽狂澜,西周王朝没有像后来的大秦帝国那样二世而亡。周王室对四方的控制力远超周武王时期。自从夏商以来,中原王朝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这般强悍绝伦。

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的王权秩序来统治天下诸侯?周武王生前为此思虑过度,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周公旦回到镐京报捷后,思绪飞得很远。

摄政四叔称元圣

《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摄政王周公权倾朝野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年。但正是这七年彻底改变了华夏文明的未来。

尽管五百年后,大一统文明成为了古中国的新主流,但周武王分封诸侯并没有错。

西土关中是周人腹地,而中原、东方、南方、北方还有殷商遗民、夏遗民及四夷等族群,各族群的文化差异很大。从夏到商,民族融合像滚雪球一样,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把功臣与王族分封到各地,才能维护大周朝的统治。

管蔡之乱表明诸侯分封制还不够健全。平叛战争削平了地方族群的山头,为周公旦重组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站在周武王的肩膀上,对周朝的统治秩序做了全面升级。

周武王分封的规模不大。摄政王周公旦先后分封诸侯七十一个。其中由周王族子弟做国君的姬姓诸侯,就占了五十三个。周人对天下各族有绝对的统治优势。

光有数量优势还不够,得确保周王室的外藩屏障实力够强,而且占遍所有的重要地理位置。例如姜太公的齐国控制东方,伯禽的鲁国监视东南,召公奭的燕国镇抚北方。这三个国家负责代表西周王朝继续阻击并征服东夷集团和北方戎狄。

平叛之后,原先管蔡与武庚禄父所在的殷商故地空出来了。中原之地辐射四方,必须严格控制。尽管殷商遗民大多参与叛乱,但周公旦没有赶尽杀绝,依然是以怀柔为主,用打太极来以柔克刚。

殷商遗民多,不能让他们再聚拢一堆。摄政王周公一道命令,把殷商王族和殷商族民给拆分成三大坨。

殷商王族余脉被分封为宋国,首任国君是商纣王的庶兄殷商贤人微子启。他统治的人民大多数都不是殷商人。殷商族民分为十三族,分置两国。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被安置在新分封的卫国,国君是周公的九弟康叔封。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被安置在周公的封地鲁国。

从此,殷商遗民再也无力搞复辟活动,被宋、卫、鲁等国给消化了。

在管蔡之乱中,黄河、汾水之东的唐国涉案,被周公毫不客气地灭了。这块土地是尧帝旧墟,风华富庶,而且又在镐京与伊洛之间的重要位置,必须由信得过的王族子弟去治理。派谁去好呢?

恰在此时,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做游戏。少年天子把一片桐叶削成珪的样子送给弟弟,一脸正经地说这是你的封地。唐叔虞接过叶子,表示谢恩。俩小屁孩都没当真,但摄政王四叔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