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古陆大平原可否再现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8米,最深处也不到百米。说渤海曾是一个地势坦荡、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依据是什么呢?地处渤海东部的庙岛群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当渤海尚未形成时,庙岛群岛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带,山丘高度约200米。当时气候寒冷,强劲的西北风和冷风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陆平原上飘来了大量的黄土物质。风沙不仅填平了古陆上的沟壑,而且还堆起了山丘,如今庙岛上独具特色的黄土地貌就这样形成了。黄土中有许多适宜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和鹿等动植物化石。这些动植物化石表明,当时渤海古陆平原生机勃勃。

大约两万多年前,当时的渤海湾是一片酷似现代沼泽的海滩,生长着众多的棕树、栏树和日桂树。许多大型的哺乳动物已形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平原逐渐消失,加上古人类的大量猎杀,致使一些物种灭绝。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块从渤海海底捞起的披毛犀骨头使学术界对渤海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了对渤海地形地貌的历史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冰川范围的扩大,原先最深处也不过80米的古渤海海平面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区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陆,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了许多动物的家园。

在距今大约1.2万年的时候,渤海古陆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这是因为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渐消失。曾在渤海平原上奔腾不已的黄河、滦河和辽河,也随着海水重新浸入渤海而逐渐沉没于海底。

如今的渤海,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错综复杂,变化十分复杂。岸线有进有退,变化完全相反,并且这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还将继续下去。那么,曾一度繁荣的渤海古陆大平原,会重新露出海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