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大全集
- 星汉
- 2211字
- 2020-06-25 06:07:40
七、自知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因此,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1.自知的清醒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称轻了容易自卑;称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称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生命需要自己把握
人的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二是他人。人生时空本是一个浑融的圆,所以无论自处,还是处人,就像在画圆,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所画出来的就是那个人生时空的圆。
要想将这圆画得圆满,最重要的莫过于认识自己。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缘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原?”
六祖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在神会禅师双手合十的刹那,你是否在一片智慧禅光中看到了自己呢?
做人应该做一面镜子,时时刻刻通过对自身的观照来反省,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而现实中,人们常常“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笈。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不在于多,而在于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跌跤。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感到自己的学识越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的境界。
心不动,方识自身
阿瑟刚当上军官时,心里很高兴。每当行军时,阿瑟总是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阿瑟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阿瑟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阿瑟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阿瑟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说:“你们瞧,阿瑟带兵打仗还没打过一个胜仗,他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
阿瑟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得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己的路自己走,与人何干?谁能代替你走路吗?谁能代替你做决定吗?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主宰。人,要依据自己的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能总被外界的境遇左右。
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前六识)占有,他们常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这样才能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
其实,我们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六尘所诱惑,亦不会被六识所蒙蔽。
2.自主的意识
盲目跟随别人意见行动的人,是可悲的。别人的喜好不代表自己的喜好,别人的见解也未必就很客观。盲从他人最终只会导致一事无成,枉费心力。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听从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有自我评判标准
不要让众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才能和个性。一味地听从别人的意见,你就会迷失自我。你只需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画家画完一幅杰作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他特意在他的画作旁放上一支笔。这样一来,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都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圈点。
当天晚上,年轻画家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他十分懊丧,对这次的尝试深感失望。
他把他的遭遇告诉了另外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一种方式试试。于是,他临摹了同样一张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之处标上记号。
等到他再取回画时,结果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是美好的。”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物时,持有相异的观点,往往会发出不同的感慨。有时同一个人关于同一事件的观点,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果我们想用追随他人的喜好的方法来讨好他们的话,那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啊。因为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人生来就有差异,喜好、兴趣、性格等也由此不同,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佳的生存方法。
坚持自己的主张
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最终将导致一事无成。
鹤拿起针线要在自己的白裙子上绣一朵花。刚绣了几针,孔雀过来问:“鹤妹你绣的什么花呀?”
“我绣的是桃花,这样能显出我的娇媚。”鹤羞涩地说。
“咳,干什么要绣桃花哩?桃花是易落的花,不吉祥,还是绣月月红吧,又大方、又吉利!”鹤听了孔雀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把绣好的金线拆了改绣月月红。正绣得入神时,只听锦鸡在耳边说道:“鹤姐,月月红花瓣太少了,显得有些单调,我看还是绣朵牡丹吧。牡丹是富贵花呀,显得多么华贵!”
鹤又觉得锦鸡说得对,便又把绣好的月月红拆了,重新开始绣牡丹。
绣了一半,画眉飞过来,在头上惊叫道:“鹤嫂,你爱在水塘里栖歇,应该绣荷花才是,为什么要去绣牡丹呢?这跟你的习性太不协调了,荷花是多么清淡素雅,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多美呀!”鹤听了,觉得也是,便把牡丹拆了改绣荷花……
每当鹤快绣好一朵花时,总有人提不同的建议。她绣了拆,拆了绣,最终没有绣成一朵花。
很多人都有一种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他们做事的动机往往不是那么明确,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通往成功、幸福、快乐之类的道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可是,长此以往,人就会逐渐失去自我。
个人品性的锻炼应该从认识自我开始。人能够突破环境,就是在基于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的双重思虑中产生的出色动力。
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不但影响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我们处处以他人为镜子,将使自己的个性不够完善,导致自我的迷失。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能在无数人的否定中肯定自我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能走向成功的人。能够在无数人的打击中昂然挺立,坚持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有所成就?
凡事不可先入为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但是不能凭空判断,陷入先入为主的境地。固执地以自己的原则为他人设定框架,一旦他超出我们设定的框架,我们就感到失望,感到烦恼和痛苦。
一位老禅师和一位老农坐在一个小城镇的道路旁下棋。一位陌生人骑马来到他们的身边,把马停下来,向他们问道:“师父,请问这里是什么镇?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哪种类型?我正想决定是否搬到这里居住。”
老禅师抬头望了一下这位陌生人,反问道:“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人,是属于哪一类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说:“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素质十分低下,我住在那儿感到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这儿来居住。”
老禅师说:“施主,恐怕你搬到这里来住也会感到失望的,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与你离开的那个镇上的人完全一样。”
过了不久,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老禅师打听同样的事情,老禅师又反问他同样的问题。
这位陌生人回答说:“啊,我以前居住的小镇上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人在那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因此我们搬出来了,尽管我们还很留恋以前的城镇。”
老禅师说道:“年轻人,你很幸运,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相信你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一旁的老农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老禅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甚至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老禅师告诉他:“念由心生,如果你以欢喜之心待人,自然看万事万物都欢喜,如果你以悲苦之心待人,自然看万事万物都悲苦。”
虽然每个人心目中所认为应该的,或我们对每个人所认为应该的,各有不同,但包含“应该”之念是一致的。换言之,我们大多数人常以理想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来要求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却也由此对别人、对世界产生了失望之情。所以,自主不是随意的一己之念,而是以深入了解为前提的。
3.反思的勇气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静坐常思己过
佛家提倡自省自悟之道。自省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我,善于承担生命给你的那一份责任。
许多人不善于反省自己的过错,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推给上天。生活中这类人太多了,如夫妻吵架,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却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过错。
一个女人背着自己的丈夫经常偷偷地出去会情人。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边去会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没有等到情人。在这时,有一只狐狸叼着一块肉路过这里,它看见水里的鱼儿,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鱼,鱼儿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狐狸没有捕到鱼,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却被一只正好路过的乌鸦叼走了。那个女人看见狐狸这样,就讥笑狐狸说:“馋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鱼,结果弄得两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讥道:“你这个女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偷偷来会情人,情人却没有等到,现在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那个女人只顾指责狐狸,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样的错误。
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在我们迷路时,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认识过去,才能知道未来,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都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自己经过的事,不要轻易将其抛诸脑后,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视以前的经验教训,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费周折。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一座“仙人居”位于山巅。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能够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和尚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和尚,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和尚睡眼蒙眬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和尚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辩,但转念一想,也许老和尚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沿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又睡过去了,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上前推了推老和尚,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和尚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想不明白老和尚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和尚。
以前经历的事情要作为现在行事的指南,以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不能混混沌沌、糊糊涂涂地度过一生。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规划未来的方向。
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能够改过自新的人我们就应该对其既往不咎。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伤害,也能给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却缺乏改过的决心,知错而不能改过。的确,承认错误只需要几分钟,而改正过错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既然都已经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为什么不持之以恒,而去重蹈覆辙呢?
古人有句名言: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里跌倒的,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知错能改便是好样的!
观水自照,知得失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能“自知己短”,弥补短处、纠正过失。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达到水一样的境界,在至柔之中发挥至刚、至净的威力,培养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弘一法师曾说:“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你我的心灵便如同一间房屋,久不打扫就会沾染尘埃,为了保持它的洁净,需要以自省为帚,经常打扫。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地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师视禅房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微笑着对官员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官员思索了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地说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了点头,说道:“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官员恍然大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时刻自省,还有什么痛苦烦恼不能排遣、摆脱的呢?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是至洁的,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若能时常自省,使心如水,那么品德便会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
观水学做人,时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尘,愈深邃愈安静;便能至柔而有骨,执著而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时常自省,便能激浊扬清,蓄浩然之正气;时常自省,便能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时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时常自省,便能润泽万物,达济天下。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佛门中也有类似的警训,就是《缁门警训》中佛眼禅师著名的“三自省察”:
是身寿命如驹过隙。
何暇闲情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须绍门风。
谛审先宗是何标格。
道业未办去圣时遥。
善友师教诚不可舍。
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随家丰俭。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第一项自省是说我们的生命宝贵而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把握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为无聊的事情耗费生命。既然入了佛门,就要去弘扬佛法。
第二项自省是说,佛法修行艰难,想要解脱进入极乐世界,就要重视良师益友的教诲,勤加学佛,不可懈怠。
第三项自省是说,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境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苦还是乐,都应该随遇而安,因为这些都是因果循环。要心地清净,做到无动无静,无寒无暑,否则就要生惭愧之心,自我检讨。
4.自强的胆量
度人必须先度心。人世间的饭食可以解一时之饥,但是那却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粮。人世间的金钱可以满足一时的欲望,那也不是真正的生命之光。只有真正地自强,才能立于世。
让自己成为珍珠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女郎,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非常失望,认为没有伯乐来赏识她这匹“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她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她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妇人从这里走过。老妇人问她为什么要走绝路,她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得不到欣赏和重用……
老妇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女郎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地上,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女郎说。
老妇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女郎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当我们抱怨现实对我们的不公之时,先问一下自己到底是珍珠还是沙子。
如果暂时还不是珍珠,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珍珠,相信沙子再多,也掩盖不住珍珠的光彩。生活中,怀才不遇时,不妨审视一下自身,看看是否还存在某些不足。但不管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人都应该端正心态,能屈能伸,只有这样,你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赢来生活的转机。
富贵不在天
“贫富都一样,大难无处藏”,每个人都有佛性与善良的一面,以法理或良知唤醒世人心中的真诚与善良,才能从根本上救度世人远离邪恶,脱离苦海。同样的道理,送人一袋金钱,不如启发他的善心,因为诚心善念才是一个生命能够走向未来的最根本的保证。
一天早上,一位只有一只手的乞丏来到一座寺院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丏说:“你帮我把这些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丏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砖头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这么捉弄人呢?”说完他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方丈什么话也没有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头,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得到,你为何不愿去做呢?”
乞丏便不再争辩什么,就用他的一只手依方丈的话搬起砖头来。
他整整搬了一个上午,才把砖搬完。
最后,方丈递给乞丏一些银子,乞丏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的劳动赚到的钱。”
乞丏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不久,这座寺院又来了一位乞丏。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屋前,我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丏却鄙夷地朝方丈瞪了一眼,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丏把砖头从屋前搬到后院,这次你又叫乞丏把砖头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头放到后院,还是屋前?”
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对我们来说,砖头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与不搬对乞丏来说就不一样了。”
若干年以后,一位衣着体面的人来到寺院拜望方丈。他气度不凡,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左手,原来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头的那位乞丏。
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手劳动,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奋力拼搏,终于有所成就。而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丏如今还依然在村落中行乞。
故事很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靠自己的头脑思考,从自身发现自我。可是我们放眼望去,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两种最基本的品格呢?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无愧地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呢?
那个一只手的乞丏,在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所在,他认为自己是个残疾人,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能力,从而自暴自弃,放弃了可以依靠自己有尊严地生活的可能。但是方丈的言行触动了他,让他有机会思考,有机会认识到他虽然少了一只手,可并不妨碍他用劳动给自己创造生存下去的机会,而且可贵的是他勇敢地去做了,最后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双手健全的乞丏,他很直接地放弃了给自己一个发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丝毫也不理会方丈的一番良苦用心,所以就注定这个人不可能走向成功。
其实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知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然后去努力拼搏最终走向成功。
破茧成蝶要历尽磨炼
释迦牟尼在涅槃前,曾说:“以自己为岛屿、为舟航、为明灯。”肯定了“自我皈依”和自我拯救的力量。
佛住世期间,曾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在佛陀的祖国遭到邻国琉璃王灭族的大屠杀时,他也无法用神通加以救济。这并不违背佛普度众生的宏愿。因为佛能够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自己来修善、积福、消灾、免难。
佛度众生,实际上是众生自度,否则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和因果的秩序。
世间一切外在的帮助,都只能教给你行走的方法,而绝不能借给你一双高飞的翅膀。
草地上有一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一段时间,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很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里面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救助而见到天日的幼虫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蝴蝶——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
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洞穴恰是帮助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历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不仅不能飞,而且不久后便死去了。
别说是小男孩,即使是佛祖,也不能够施舍给他人一双奋飞的翅膀,因为这双“翅膀”只能是自己历尽磨难之后才会变得坚硬、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带着自己飞向未来的天空。
人生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拯救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自己。如果我们能正视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而不是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自我沉沦,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
娜拉小时候学芭蕾舞时,父亲对她严格得近乎残酷。每当她想停下来休息时,父亲总是问:“你竭尽全力了吗?”娜拉便咬着牙继续练,到精疲力竭无法站立时,才瘫坐在地上休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练功生活使娜拉觉得学芭蕾舞简直是一种痛苦,她开始厌烦练功,打算放弃芭蕾舞。
父亲得知她的打算后问:“当初是谁决定让你学芭蕾舞的?”
娜拉惭愧地说:“是我。”
父亲说:“你今天放弃了芭蕾,明天还会放弃别的,因为干任何事情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艰难。如果你决定去做什么事,你就要用尽全力去做,否则你会一事无成。”
娜拉委屈地说:“可我天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练功。”
父亲说:“任何一个学芭蕾舞的人都是这样,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除非你是弱者。”
娜拉不想成为弱者,她用父亲经常说的“你竭尽全力了吗?”这句话反问自己,练功累了就用海绵擦洗一下四肢,借以恢复体力。最后她的舞步练得灵巧如燕,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
“你竭尽全力了吗?”任何一个渴望改变现状而没有什么变化的人都该这样问问自己。有了前进的目标,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地去实现它。只有竭尽全力地付诸行动,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如果犹疑不决,三心二意,成功只会与你失之交臂。
如果你感觉自己奋斗了,可是境况却没有什么变化,你一定要问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
5.自我认同的能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害怕自己没有位置,他们只会害怕自己没有才能。真正等到自己的才能具备了,学问真的达到了,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处了。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彩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只桶里,怎么也出不来。老鼠吱吱地叫着,它发出了哀叫,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它开始咬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大象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的性命!你真的很强大!”
“不,其实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老鼠。”小老鼠平静地回答。
每个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一面,即使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够拯救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大象。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即使别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是卑贱的人,他也不受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别人来了解、来重视。他依然会在自我的生命驿旅中将智慧的种子撒播到世间各处。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凋零的叶,一张平白的纸,或只是流转的岁月长轴中平淡的一抹笔调,但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信仰,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
选准适合自己的角色
从前,一位陶工制作了一只精美的彩釉陶罐,他把这只精美的陶罐搬回家中放到了屋角的一块石头上。
陶罐认为主人把自己放错了地方,整天唉声叹气地抱怨说:“我这么漂亮,这么精致,为什么不把我放到皇宫里作为收藏品呢?即使摆放到商店展出,也比待在这儿强啊!”
陶罐底下的石头听了忍不住劝它:“这儿不是也挺好吗?我比你待的时间还久呢。”
陶罐听了讥讽石头说:“你算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一块垫脚石罢了,你有我这么漂亮的图案么?和你在一起我真感到羞耻。”
石头争辩说:“我确实不如你漂亮好看,我生来就是做垫脚石的,但在完成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
“住嘴!”陶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送到皇宫成为收藏品……”它越说越激动,不提防摇晃了一下,“哗啦”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
一年一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许多事情,一个又一个王朝覆灭了,陶工的房子早已倒塌了,石块和那堆陶罐碎片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块石头。
人们把石块上的泥土刷掉,露出了晶莹的颜色。“啊,这块石头可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呢!”一个人惊讶地说。
“谢谢你们!”石块兴奋地说,“我的朋友陶罐碎片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也发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把陶罐碎片捡起来,翻来覆去查看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堆普通的陶罐碎片,一点价值也没有。”说完就把这些陶罐碎片扔进了垃圾堆。
社会是一座舞台,要想在这个舞台上当一名好演员,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素质、才能、兴趣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能演配角就不要去争当主角,适合当士兵就别奢望当将军。如果认不清自己,不满足于普通的角色,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到头来只会白费力气,一事无成。反之,一旦选准了适合的角色,走向成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永远不要贬低自己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里高举着一张10美元的钞票,讲了一句开场白后,面对大厅内的听众,他问:“谁想要这10美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我打算把这1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接着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当钞票变得又脏又皱的时候,他才捡起来,说:“现在谁还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个人的才能如同那张钞票,即使会受到刁难否定,它的实际价值也不会变的,它依然是1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逆境,这使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似乎一文不值,结果被现实击倒。其实,才能本身是不会贬值的,能使才能贬值的是一颗怀疑、不自信的心!
我们的才能不是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我们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你、诋毁你、践踏你,你的能力依然存在。因此,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你的能力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在生活中,谁都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承认。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准适合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什么东西让自己站得起来。古人认为三件不朽的事业为:立德、立功、立言,这些成就或许很难达到。对于普通人来说,“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孔子曾对仲弓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天地之神不会把有用的材具平白无故地投闲置散的。孔子是在告诫仲弓,你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别人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不必担心没有机会的!只要自身有真本领,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毛遂最初在平原君门下当食客,整整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1个人,却怎么挑也觉得不满意。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去楚国呢?”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您说的话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像锥尖子钻出口袋,我还会将整个锥子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长得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后来凭着毛遂的帮助,终获成功。
世间沧海桑田,总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便是其中的一种。要相信自己,不轻贱自己,不要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则,即使你再有才能,也如同蒙尘的珠玉,被视为毫无价值的沙粒。
6.自尊自爱的品性
君子不重则不威,不自重则自取其辱。唯有自爱者自尊,自尊者自强。
做真实的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无法爱他人。
有一只乌龟在沙滩上晒太阳时,几只螃蟹爬过来,它们看到乌龟背上的甲壳,便嘲笑道:“瞧瞧,那是一只什么怪物啊,身上背着厚厚的壳不说,壳上还有乱七八糟的花纹,真是难看死了。”
乌龟听后,觉得很羞愧,因为它自己早就痛恨这身盔甲,可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没法改变,它只能把头缩进壳里,想来个眼不见、耳不听,还能落得个清静。
谁知螃蟹们见乌龟不反抗,便得寸进尺:“哟,还有羞耻心呢,以为把头缩进去,就能改变你一出生就穿破马甲的命运吗?”乌龟没有应答,螃蟹自讨没趣,于是走了。
乌龟等螃蟹们走后,伸出头,迈动四肢,找到一处礁石,把它的背部靠在礁石上不停地磨,想磨掉那件给它带来耻辱的破马甲。
终于,乌龟把背磨平了,马甲不见了,但弄得全身鲜血淋漓,疼痛不堪。
这天,东海龙王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宣布封乌龟家族为一等伯爵,并令它们全体上朝叩谢圣恩。
在乌龟家族里,龙王一眼就瞧见了那只已没有马甲的乌龟,大怒道:“你是何方妖怪,胆敢冒充乌龟家族成员来受封?”
“大王,我是乌龟呀!”
“放肆,你还想骗朕,马甲是你们龟类的标志,如今你连标志都没有了,已失去了本色,还有什么资格说是乌龟!”说完,龙王大手一挥,虾兵蟹将们就将这只丢掉本色的乌龟赶出了龙宫。
可怜的小乌龟并不知晓自己甲壳的作用,最后将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被赶出乌龟家族。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没有像我们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遗传学告诉我们,人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二十四条染色体组合而成的,这四十八条染色体决定了这个人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人类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奥妙。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崭新的、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要独立自主,发展自己,只有靠自己。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一定要标新立异,并不表示我们要奇装异服或是举止怪诞。事实上,只要我们在遵守团体规则的前提下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做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们只需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本色,就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虚荣吞噬一切
有一只高傲的乌鸦非常瞧不起自己的同伴。它到处寻找孔雀的羽毛,一根一根地藏起来。等搜集得差不多了,它就把这些孔雀的羽毛插在自己乌黑的身上,直至将自己打扮得五彩缤纷,看起来真有点像孔雀为止。然后,它离开乌鸦的队伍,混到孔雀群中。但当孔雀们看到这位新同伴时,立即注意到这位来客穿着它们的衣服,忸忸怩怩、装腔作势,大伙都气愤极了。它们扯去乌鸦所有的假羽毛,拼命地啄它、扯它,直揍得它头破血流,痛得昏死在地。
乌鸦苏醒后,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它再也不好意思回到乌鸦同伴那里去。想当初,自己插着孔雀羽毛,神气活现的时候,是多么地看不起自己的同伴啊!
最后,它终于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同伴们那儿去。有一只乌鸦问它:“请告诉我,你瞧不起自己的同伴,拼命想抬高自己,你可知道害羞?要是你老老实实地穿着这件天赐的黑衣服,如今也不至于受这么大的痛苦和侮辱了。当人家扒下你那伪装的外衣时,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说完,谁也不理睬它,大伙一起高高飞走了。
地面上,那只梦想当孔雀的乌鸦被孤零零地留下了。
莎士比亚说:“轻浮的虚荣是一个十足的饕餮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远离虚荣,以免被它撞得头破血流。
虚荣是虚妄的荣耀,是掩耳盗铃的现代解释,是无知无能的人最想依赖而实际上最依靠不住的心灵稻草。稻草人是用来吓唬乌鸦及其他动物的,而你是人,是有智商的,你想用稻草人来保护自己,真是愚蠢至极。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虚荣心强的人往往不惜玩弄欺骗、诡诈的手段来炫耀、显示自己,借此博取他人的称赞和羡慕,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由于这种人自身素质低、修养差,经常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分,往往把肉麻当有趣,将粗俗当高雅;打扮不合时宜,矫揉造作,不伦不类,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产生恶心之感。
乌鸦,因为贪图虚荣,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结果弄巧成拙,留下了笑柄。
没错,华丽的外表无法掩饰心灵的空虚。很难想象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总是把一些浮在表面上的东西作为提高自己地位的条件,而不是扎实地生活和工作。由于虚荣心具有许多负面的东西,是一种扭曲的人格,它多半会遭到他人的反感和敌意,甚至攻击,因此要尽量克服它。
要克服虚荣心,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不可过分地追求荣华富贵、安逸享受,否则就真的陷入爱慕虚荣的怪圈了。
虚荣心会将你带入无知的深渊。你如果只是追求名誉、地位,看重他人对你的看法,那你就会在无意中将真实和真理拒之于千里之外。追求虚荣是一种心态,是与追求真理相悖的一种肤浅意识。
活着只为充实自己
从前,在夏威夷有一对双胞胎王子。有一天,国王想为大儿子娶媳妇了,便问他喜欢怎样的女性。
大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子。”
知道了这消息的岛上年轻女性想:“如果顺利的话,或许能攀上枝头做凤凰。”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开始减肥。
不知不觉,岛上几乎没有胖的女性了。不仅如此,因为女孩子一碰面就竞相比较谁更苗条,甚至出现了因为营养不良而得重病的情况。
但后来却出现了意外的情况,大王子因为生病一下子就过世了,于是,国王决定由其弟弟来继承王位。
于是,国王又想为小王子娶媳妇,便问他同样的问题。“现在女孩都太瘦弱了,而我比较喜欢丰满的女性。”小王子说。
知道消息的岛上的年轻女性,又开始竞相大吃特吃。于是,岛上几乎没有瘦的女性了,岛上的食物也被吃得匮乏,甚至连为预防饥荒的粮食也几乎被吃光了。
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
王子的理由是:“不胖也不瘦的女性,更显青春和健康。”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的命运是可悲可叹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活着,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觉得:老实巴交吧,会吃亏,会被人轻视;表现出格吧,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吧,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之间、男女之间……天晓得怎么会生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会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领导办公室去了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必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会说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的议论和窃窃私语,可以说是无处不生,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再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漩涡,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但能改变自我的想法。想要讨好每个人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献媚别人,无时无刻地去顺从别人上,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却是容易的。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太在乎别人随意的评价,自己不努力自强,人生就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响我们的心情。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为别人的看法而耿耿于怀,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