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大全集
- 星汉
- 1818字
- 2020-06-25 06:07:41
一、随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看似偶然的背后都隐藏着必然,而必然又等待着偶然来成全。也许,这就是缘妙不可言的地方。
1.随缘自在
顺水推舟,乐天知命,不求开悟,但求一份内心真正的逍遥自在。
生命之舟顺水推
禅宗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是指引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是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而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这便是缘起缘灭。
人在缘中,如大海中的朵朵浪花。用古龙的名言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整个世界就是大江湖,人就是这江湖风波里的一片落叶,一缕浮萍。
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放旷于天地之间,首先要有一颗自由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顺着因缘而行,豁达坦然,就能凡事得心安。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那里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契悟入道。
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天,天下大雨,他就在途中的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
法眼禅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
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
法眼禅师听后,如中雷击,明了“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云卷云舒,水流潺潺,适性随缘,自由自在。法眼禅师一心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道,所以脱口而出“云水随缘”。
缘起缘灭,顺其自然
赵朴初曾有诗句云:“因缘不思议,新昌喜再来。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开。”
这其中道尽了因缘的巧妙。因缘是复杂的,我们很难去看清或者去把握。因缘之妙也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议。世人皆是不知不觉中随着因缘走,弘一法师的出家也是因缘作用的结果。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这样写道:
我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后来,人近中年,在杭州的一所学校当老师时,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和夏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丏尊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原因了。
后来,我便经常跑到寺庙去小住一段时间,与寺中的法师聊天,一起探讨佛经。那时候就已经穿出家人的衣裳了,而且预备转年就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来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就对我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劝,于是就赶紧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传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以就在那天落发。
一个人的缘起是存在于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上的。个人常常被外界的人、事、物所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着外界的人、事、物,这种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相依相成的缘起关系。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这是对待因缘的大自在的态度。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人在生的过程中是应该随缘随性的。
心无障碍,入时观自在
有一位禅师,因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袋而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佛为渡济世人转世而来。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于是便上前和他聊了起来。
居士:“敢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云游四方,布袋中都有什么行李呢?”
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称作乾坤袋,从他随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这个布袋代表着布袋和尚的心境和胸怀,别人给他什么他都会收下,即使是不好的东西,只要装进他的布袋,都会变成好的东西。他还常常将里面的东西送人,好像永远也掏不完。对他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论善恶、好坏、是非,在他面前都会变得没有障碍,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开时可以遍及十方,甚至连虚空也能装进去。
“入时观自在”,因为心无障碍,所以不论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彻,自然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心;将它修炼成一面墙,不论做什么用途,都能够保持不动;同时又能像仓库一样,不管储藏了多少东西,既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会成为引发傲慢情绪的引子。
2.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佛法,恢复本原亦是佛法。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正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各自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自在存在,这就是顺其自然的道理。
随性随意,随缘随喜
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揠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或美或丑、或大或小,感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同的是它们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惬意,那才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个过程便是境遇,一种无法抵抗的客观事实,你只能顺其自然而为之。
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禅院故事很好地阐释了顺其自然的真意: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种子刚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是的,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
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
许多人探讨过烦恼的来源,从某个角度看,来源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但这都是有代价的,只是当事人不知道而已。上帝是很公平的,赋予的同时总伴随着索取。佛认为,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某物的执著和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而事实则正好相反,但我们却依然执著于当初的意愿,这便产生了所谓的“烦恼”。
白石老人有一把飘然若仙的美髯,睡觉时一向是顺其自然的:或安于被内,或露于被外,悉听尊便。但某一天,一个友人突然问他:“将长髯放在哪里睡觉更舒服?”白石老人开始琢磨长髯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一琢磨,竟觉得无论放在哪儿都不舒适。结果,一向睡眠挺好的白石老人,竟被那美髯的位置折腾得彻夜不眠。
顺其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反而会成为一种累赘。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倘若我们去刻意雕琢或者追求则会导致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局。
蜈蚣一向爬得挺好看的,可是有一天,一位美学家建议说:“为了使您爬得更好看,当您向前迈出左侧第十二条腿时,一定要注意右侧第十六条腿是怎样配合的。”蜈蚣居然采纳了这条建议,并且开始注意这一“美学原则”。可是,这么一注意,这条“百足之虫”,竟再也爬不好路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能有某种体验就足够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不属于你的,大概永远也不会属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然而至,它将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像放风筝似的,死死抓住它不放?
我们不妨让很多事情都顺其自然,这样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思想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的确,顺其自然可以说是经历了万千风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转之后的空灵;也是一种幽幽暗暗、反反复复追问之后的释然。
或许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佳的结果。
抛却求全妄想
在《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位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位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柳眉、凤眼、樱桃小口,但美中不足的是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丈夫对太太的鼻子始终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用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们。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决定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用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试试。”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漂亮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辛苦买回来的端正漂亮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并且还受到无妄的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是叫人可怜!
花开花落任天然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地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的喃喃自语:
“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几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样的安详、庄严,以至于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悯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
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愿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
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只不过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却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自然而然就会豁达、超脱起来。
3.佛度有缘人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是指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了作用,这是一种客观规律。
无可无不可,自在天然
在现代文明中找到真性情,越来越难。多数人迷失在物质世界中,被世俗偏见、生活所迫,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与生俱来的一点真性情被磨灭得剩不了几分。他们将生活本末倒置,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禅启示我们,找回自己最天然的真心,这样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木棍,上面有一个铁打的方方的东西,叫做铲子。
和尚们背着这个铲子上路,一来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将一块洋芋,切成四块埋在有泥巴的地方,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用来做饭,就不用化缘了。二来可以在路上看到死的东西就埋掉。这对师兄弟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是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却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因为人死了最后都会变成泥巴,摆在上面变泥巴,埋在下面变泥巴,其本质都一样,所以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或者不埋,都是个性天然的体现,都是一种真性情,所以,禅师才说他们都开悟了。这种真性情正是禅宗的精神核心。
禅机妙意其实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自己平时没有觉察到而已。每个修禅有所成就的人,总是会显现自己的天然个性,这种个性,无为无不为,无可无不可,自在天然。
花和尚也能成佛
鲁智深,人称花和尚,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
鲁达本在渭州小钟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投奔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临别时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为高俅所逼,再次逃走在江湖上,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武松做了行者后,也来入伙。
呼延灼连环马为徐宁所破,投奔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惹出事端,于是有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义,攻打青州。宋江引梁山泊好汉下山增援,成功后一众人等同上梁山,鲁智深方与林冲重聚。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齐后,排定座次,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在战斗序列中为步军头领之首。不久,宋江在《满江红》词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等受招安后,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临别时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宋江征方腊,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的光明磊落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喜爱这个人物也是因为他真性情,敢作敢为,直来直去,他最终能够成佛,也是一种必然。
佛本来是最有情的人,如果佛没有情感,他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而人的真性情就是真正的大喜大悲,是活泼长存的生命。
其实,如果你遍览禅宗典籍,就会看到千千万万禅师的生命是那样的活泼、自在、返璞归真、灵气盎然,这不正体现出一种洒脱自然的真性情吗?因此,禅宗所修的,最终也就是这种生命中活泼的自在。
行善福为缘
明朝有位刘大司寇(刑部尚书),他的儿子,名字叫璟,幼时身体极为虚弱,时常生病。他上面曾有五个哥哥,都已短命死了。刘大司寇对于仅存的第六子这样多病,心中非常担忧。遇见看相算命的人,总要将刘璟的命相,托他们推算。但是不幸得很,大多数星相家,都说刘璟到十九岁上,有个很大的厄难。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忧虑。正巧有位四川相士周士涟,挟术来游京师,为人谈相,甚为准确。一时间,周相士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内外。因此,刘大司寇就邀周士涟来家,请他给刘璟看看终身的禄寿。
周相士看了半晌道:“论公子的贵格,恐难度十九岁之关,但你们切勿因此灰心,需知‘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大凡一个人的禄寿厚薄,实关系到宿生所造业因的善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宿世杀生者,今生需受短命报。这样讲来,公子前生的杀业一定是很重的。我们既知道他短命相的原因,那就可用对治的方法,戒杀放生,广修各种善业来加以补救,便不难易短命而为长寿了。譬如患病的人,病原已经诊明了,只要对症服药,自能霍然而愈。但讲到修善,必需尽心竭力去做。总要做到今生的善业,远胜宿世的恶业,才能有实效可得。假定公子的宿世恶业有八分,今生忏恶修善,必须做到十分,方能将命相注定的禄寿,增加挽回。倘只做到六七分,或勉强够八分,那就善不胜恶,这好比病重药轻,难以起死回生,恐难立刻见效。但并不是说行善会落空无用,这些善事对于来世种点善根还是有用的,世人每见修善作恶的人,有许多并无明显报应,就疑天道无知,这就是因为肉眼看不见三世因果、宿业强弱的缘故呀。万望贤父子深信佛语,真实不虚。竭诚去做,公子定能福寿绵长,这是不必忧虑的。”
这时刘璟年方十七,资质聪明,且很知自勉。听了周相士的话,认为至理名言,就对天立下誓愿,下决心除恶修善。周相士复教以奉行功过格为入手方法,《太上感应篇》亦可参照。刘璟遂依照办理,并将篇中的善恶条款,逐一录出。善者贴在东壁,每行一善加一红圈;恶者贴在西壁,每犯一恶加一黑圈。虽举心动念,也严自苛责,不敢自恕。对于戒杀放生,尤能力行不稍懈怠。这样行了三年,竟得安然渡过了十九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因事乘舟渡扬子江,看见渔人网得一只很大的乌龟。刘璟看了触发慈心,就命从人买来放生。说也奇怪,那龟放到水里好像有灵性,昂首点头,跟在刘璟船后送他,直到五六里路之遥,还恋恋不舍。这夜刘璟在旅店,梦见一皂农短胖的道人,对他道:“公子力行《感应篇》,三年不倦,天帝很嘉许你,现在已得增禄延寿。但你体质薄弱,难保寒暑不侵。贫道现有小术相授,依之调摄可保身安无病。”说毕,即传以调息祛病之法。
刘璟醒来,知系神龟报德,从此依法用功,果然日渐康健。后来再请周士涟来家,谢他昔日指教之恩。这天刘璟就和周士涟联床同睡,夜半周士涟醒来,觉得刘璟鼻息极微,扪之竟同死人一般,出息毫无。次晨起来,因向刘大司寇称赞道:“别来数载,公子骨相,与前大异,睡中视之,知系传得龟息,非但身体健康,寿命久长,而且后福绵延,未可限量。这正是贤父子诚心行善的福报呀。”后来刘璟活到九十八岁,后嗣贤俊,福寿双全,果然应了周士涟的预言。
有缘是上天给人生指引的一个方向。而想要这一缘分发生,将自己与佛之缘联结上,就需要时时刻刻准备,而心存善念,则是联结佛缘的最好纽带。
4.量力而为
拿破仑的一句话被很多人广为引用,那就是:“不愿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并非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这不是打击个人积极性,而是一个事实。
不必人人当将军
美国的巴顿将军曾说过:“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切都是渺小如芥草。佛的世界深邃如大海,浩瀚如星空,真正的大师都清楚自己所取得的只是海洋中的一滴海水、璀璨星空中一颗小星星,不足挂齿。正是因为有自知之明,才使得大师们一生不断精进。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瞔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瞔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瞔。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啊!
不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做螳臂当车的无用功。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这才是智慧的人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好高骛远,没有自知之明是很可怕的。
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生命有涯,学无止境,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精益求精。人生也是如此,看准了一个适合的目标,然后矢志不移地顽强拼搏,只要向前、再向前,人生就能多走些直路,少走些弯路。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虚有禅师量盘子钓鱼的故事: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海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没想到钓者回答:“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即使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永远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用世俗的眼光看,垂钓者的做法很愚蠢,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一条重要的生活禅理:确定了目标,不为利益所诱惑,才是真正的钓手啊!
然而,确立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因此,如何克服这重重障碍是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只有自信才能达到目标。
相信这个合适的目标一定为自己预备,只要你安下心来一定有一条适合你心中盘子的鱼。
行动永远第一位
一个人被生活的困苦折磨久了,于是有了一个想要改变的梦想,那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是若想看见成功的大海,只走一步又有什么用呢?
连绵秋雨已经下了几天。在一个大院子里,一个年轻人浑身淋得透湿,但他似乎毫无觉察,满腹怒气地指着天空,高声大骂着:“你这该千刀万剐的老天呀!我要让你下十八层地狱!你已经连续下了几天雨了,弄得我屋也漏了,粮食也霉了,柴火也湿了,衣服也没得换了,你让我怎么活呀!我要骂你、咒你,让你不得好死……”
年轻人骂得越来越起劲,火气越来越大,但雨依旧淅淅沥沥,毫不停歇。
这时,一位智者对年轻人说:
“你湿淋淋地站在雨中骂天,过两天,下雨的龙王一定会被你气死,再也不敢下雨了。”“哼!它才不会生气呢,它根本听不见我在骂它,我骂它其实也没什么用!”年轻人气呼呼地说。
“既然明知没有用,为什么还在这里做蠢事呢?”
“……”年轻人无言以对。
“与其浪费力气骂天,不如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自己动手去把屋顶修好,再去邻家借些干柴,把衣服、粮食烘干,好好吃上一顿饭吧。”智者说。
坐着不动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现状的,同样,坐着不动也是永远做不成事业的。只有傻瓜才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就是没有行动,那就自然不会有收获。不论是运用你的大脑,还是运用你的体力,你一定要“动”起来才行。日本一家公司的训导口号是:“如果你有智慧,请拿出智慧;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那么请你离开本单位。”事业在于“运”、“动”—运用你的智慧,动用你的体力,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你事业的辉煌。否则,成功对于你来说永远都是“海市蜃楼”。
5.随缘人生,乐观而行
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自由与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人生境界。有的人追求物质的快乐,有的人追求享受自然的快乐。然而在佛教的观点中,人生本就是苦海,无法脱离苦的本质,所以便有很多人在对快乐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
人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要具有智慧“,智慧就是对万事万物的豁达和看透一切的力量。别人看到外,你看到内;别人看到相,你看到理;别人看到点,你看到面。”唯有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待人生的苦乐,才能参透生活的真相,解决问题时才可做到四两拨千斤。
云照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面容慈祥,常常带着微笑,生活态度非常积极。每次与信徒们开示时,他总是会说:“人生中有那么多的快乐,所以要乐观地生活。”
云照禅师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所以在众人眼中,他俨然已经成为快乐的象征。可是有一次云照禅师生病了,卧病在床时,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寺院,住持听说了,便忍不住前来责备他:“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个出家人总是喊‘苦’,是不是不太合适?”
云照禅师回答:“既然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痛苦时为何不能叫苦?”
住持说:“曾经有一次,你不慎落水,死亡面前依然面不改色,而且平时你也一直教导信徒们要快乐地生活,为什么一生病反而就一味地讲痛苦呢?”
云照禅师向着住持招了招手,说:“你来,你来,请到我床前来吧。”
住持朝前走了几步,来到他床前。云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你刚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讲快乐,现在反而一直讲痛苦,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快乐与痛苦都没有对错。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不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能得到的,但却可以追求。人这一生,快乐与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乐的精彩,必然会在安逸的陷阱中丧失警惕;若长期沉溺于痛苦的深渊,又将在绝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生活总是苦乐参半的,不要期待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也不要偏执地认为人生毫无快乐可言。正视快乐的短暂,不回避痛苦的现实,在快乐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时积极应对,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源自于人内心的洒脱与淡定。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璞归真却难;潇洒地享受快乐容易,坦然地面对痛苦却难。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就能够长久地保持洁净的状态,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就越容易变质;而甘于现实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所有的苦与乐,能享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这样的人,就可以长久保持思想的洁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初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10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的大厅时,一下子被大家围了起来,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这时,只有一名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是水泄不通了,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
于是他错过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他觉得自己也许已经错过了机会,于是有些懊丧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异国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目光茫然地望着窗外,他想:身在异国的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不知自己能不能帮上忙?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和她打招呼,然后向她做了自我介绍,最后他问道:“夫人,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
后来这名学生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而且面试之前他错过了跟主考官套近乎、加深自己在主考官心目中印象的最佳机会,但是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那位异国女子正是劳伦斯·金的夫人。这件事曾经引起很多人的震动:原来错过了机会,收获的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可能是圆满。
在你感觉到人生处于最困顿的时刻时,不要为错过而惋惜。失去的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花朵虽美,但毕竟有凋谢的一天,请不要再对花长叹了,因为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将收获雨。
有些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很多人在没有成功之前认为成功高不可攀,那么多的财富,肯定需要一个极富智慧的头脑才能够驾驭。其实,在当今时代,每天都会涌现出百万富翁,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你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965年,一位韩国留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举办的聊天会。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进行深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大胆地提出来进行研究。
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部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一起起飞了。而那位韩国留学生也因此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与“三更灯火,五更鸡”、与“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都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地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一些成功人士往往会片面夸大痛苦对自己的影响。其实,痛苦和成功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这件事就和你有缘,把握住这一缘分,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你一样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