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白喜事场景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大全
- 杨茜彦
- 6513字
- 2020-06-25 05:59:06
红白喜事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在任何主持之前都有一个称为“案头工作”的准备的过程。充分细致的案头工作是成功主持的必备。只有当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到位了,主持人才能在主持台上大展身手。
但是事情往往都不全是按照事前的安排有板有眼地进行的。案头准备时难以预测的偶发因素随时可能出来打破你“照本宣科”的美意;活动进行中意外捕捉到的信息又为你的主持准备了臻美的即兴创作机遇;更不用说主持任务突然来之,你只好“赤手空拳”地被请到了主持现场……因此无论怎么说,主持人的主持决不应该满足于“说现成话”, “背台词”,而应带着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上场登台,审时度势,把握机会,随时加以临场发挥。因此我们提出了“场景应对”这个话题。
(一)开场寒暄
1.寒暄的技巧
在开场寒暄时也要讲究技巧,即如何使用寒暄语。有人认为见面寒暄说的是可有可无的废话,这就大错特错了。尽管这些寒暄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它却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能够使见面时的气氛变得活跃,增加彼此的亲切感,引起交谈的兴趣。人们相互寒暄,常常并不是为了得到某些确切的答案而只是希望借助于寒暄语给对方送去友好的信息,进而引起对方感情上的共鸣而促进彼此的友谊与合作。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说:“寒暄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得体的寒暄,能起到平时说话所起不到的效果。下面介绍在寒暄时的几种技巧和方法。
(1)问候式:这是两人相遇经常用的一种形式,或点头招呼,或微笑握手,或询问对话,互相礼敬,互相尊重,显示出一种亲近之情。
(2)夸赞式:这是一方赞美另一方,或双方互相赞美的方式,可以活跃寒暄的气氛,使一方或双方的心理得到满足。
(3)言他式:言他式寒暄是指谈论彼此本身以外都感兴趣的事。
(4)幽默式:在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的沟通与友谊往往就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
2.开场寒暄的禁忌
在寒暄时,还有一些禁忌。如果触犯了别人的禁忌,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主要的禁忌有以下几点:
(1)忌千篇一律:寒暄时,僵化的动作再配上重复的语句,实在令人生厌,这是应避免的。
(2)忌刨根问底:这样会引起人们的不快和反感,影响主持效果。
(3)忌旁若无人:红白喜事主持的主旨是表现主人,体现主人的意愿,不能喧宾夺主。
(4)忌动手动脚:身体之间的距离与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有关。身体之间的接触当然不会轻易在素不相识的人中间发生。
(二)话题转换
在自然交流中很少有人自始至终只说一件事,中途转换话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通常的话题转换,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属于随意转换,交谈者意兴所至,话题自然游移;另一种属于有意转换,即交谈者为了控制交谈方向,以一定方法主动更换主题,这时的交谈不再是毫无目的,而是有意识的把握。
在主持实践中,有些主持人喜欢抢话,就容易造成一种称为“乱打岔”的转移,与这里说的话题转移截然不同。“乱打岔”是不尊重谈话对方的缺乏修养的行为,很不礼貌。有意转换话题,则是一种积极的谈话艺术。它正确地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机智地避开不利因素,使会话继续保持和谐热烈的气氛和丰富的内容。
转换话题一般发生在如下情况: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时;会话出现冷场时;根据活动内容需要,需要进入下一个话题时;上一个话题已经说透,该适时而止以求更佳传播效果;谈话内容枯竭,会话难以维持时;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时;需要避讳时。
转换话题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好能不着痕迹,巧妙自然地将对方导向新话题,而成功运用这个要领的关键,则在于会话双方对新的话题应当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这样,会话才能拓展交谈天地,维持融洽气氛。为此,在有意转换之前,充分估计对方心态和审慎选择比原来话题更有新意的、在需求上更能满足对方的话题,无疑十分重要。
下列五种转换话题技巧,可供主持人在实践中参考。
1.顺水推舟,以新换旧
这种方式是在原来话题的基础上,借助邻近内容悄悄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来达到自然过渡话题的目的。也可以表面上为对方的谈话作补充说明,实际上暗渡陈仓、偷换话题。
2.即景生题,随兴而起
这种方式是借助邻近或相关的事物或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转换话题。会话过程中,若已对目前的话题没有兴趣,可以借眼前的景色、物品、陈设、耳畔的声响、乃至嗅觉感到的气味、触觉感受到的物状、身体感受到的气温等,来转移话题。“哦,我怎么现在才发现,你墙上这幅画是相当名贵的!”“这是什么气味?上次来好像也闻到过。”“你看,那个山头多像一头雄狮!”“怎么搞的,你们整天就在这噪声中生活?”这种转换方式多用在随意性交谈的场合,或者交谈中出现了不愉快以摆脱尴尬的场合。
3.另起炉灶,简洁明快
用明白的语言刹住对方的谈锋,直截了当地以一个新话题取代旧的话题。另起炉灶式虽然直接,但在转换时要顾全对方的面子,特别是在对方谈兴正浓的时候,
你可以对只顾自己口若悬河的人说:“这件事咱们有机会再谈吧,我先告诉你一件事……”也可以在听到不愿听下去的话题时说:“我们不谈这个,谈谈……好吗?”既注意到了礼貌,又达到了转换话题的目的。制止闲言碎语时常用这种方法。
4.答非所问,转移回避
生活是复杂的,有许多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或不愿把关系搞僵,必要时回避一下,来个答非所问,也不是不可以的。
(三)话题衔接
话题衔接,包括红白喜事活动的衔接,主要是通过衔接语来实现的。衔接语的作用就是将各个可能本不相关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演员甚至不同风格、国度、时代的活动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它是整个活动的骨架与筋脉。同样,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活动所用的衔接语可以按照具体要求而定,不必千篇一律。衔接语有三种类型:承上启下式;制造悬念式;问答对话式。
这一点可参看红白喜事主持词的写作结构。
(四)打断与重复
1.打断
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为有效地控制话题走向,为了使活动内容更加集中和深入,通常在现场嘉宾谈话中或听众电话交谈中采用打断和重复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日常交谈中如果说话中途被人打断,会觉得对方不懂礼貌、不尊重人,心里很不舒服,这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友好的交谈中尽量不去打断别人的谈话。但主持人在主持时有时间的限制,有既定的主题。如果参与嘉宾或听众的谈话水平不一,有的简洁明了;有的拖泥带水;有的条分缕析;有的语无伦次;就不能使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更何况个别不健康、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在讨论中冒出来,因此,为了把握谈话活动的正确导向,为了使议论集中和深入,为了给更多的人发言机会,主持人在必要时还必须“打断”某些发言。不过,主持人在“打断”时一定要谨慎从事,注意礼貌,选择时机,同时要灵活巧妙,注意方法。要避免引起发言者的不快,避免参与者对主持人的误解,避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和谈话氛围。
下面是打断对方谈话的几个小技巧。
(1)拉回话题:对跑题要及时发现,以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把对方的谈话拉回到既定的话题范围中来。
(2)垫话截说:对不得要领的,用垫话的方式,从理解对方和助其一臂之力的角度,剪短截说。
(3)幽默“截流”:当发言人的观点同一层次的展开较多而推进较慢时,主持人用幽默方式“截流”,以调整其节奏。
(4)“改道引流”:对意思已表达清楚的健谈者,主持人要适时“截流”“改道”,把“渠水”引到“另一块田”里。
(5)果断打断:遇有偏激情绪、片面观点等棘手问题时,必须果断处置,有理、有力地打断。
2.重复
主持人在话题的衔接转换中经常通过“重复”的手法来突出重点,“放大”正确的观点或论据,从而把握控制话题走向、层次的主动权。“重复”是借用现场捕捉的来自群众的话语,它既表达了主持人的倾向,又不会给人强迫之感。重复手法分成以下两类:
(1)强调性重复:重点突出所强调的内容。
(2)归纳性重复:主持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依序不断地重复说话人的发言要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
(五)提问与插话
1.提问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某国的一个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的时候,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其后又有一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个问法:“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见,问话需要技巧。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语言提问,收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精妙的提问可以使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交往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问呢?
(1)提问要看对象
提问应因人而异,即要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如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而应问:“您高龄?”“您高寿?”如对一位正感流年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不快。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问法是:“吃过饭了吗?”“忙着上哪儿去呀?”对方听了会感到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问题,对英、美等外国人来说,他们就会产生误解或不快。问他吃过没有,他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问他上哪儿去,他则认为你在干预他的私事。再次,提问要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
(2)提问要把握时机
提问要掌握最佳时机,发问的效果才佳。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问:“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三点钟左右在公共汽车上遇上熟人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3)提问要注意方式
能否选择到符合内容和对象需要的最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同样也会关系到对话的质量和效果。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内容、对象以及时间、环境诸因素的不同,可选择具体可行的提问方式。
宽泛与集中。主持人通过恰当的提问,一方面要为对方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让答者能有话可说,言无不尽。另一方面又要在目的性、针对性、集中性、时间性的制约下,通过突出提问的意向来限定答话的范围,引导对方做到言必有中,一说就说在点子上。
倾向性与亲和力。活动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闲谈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即提问者往往是在已有了一个倾向性的答案或明确意向的情况下,或为使认识更明朗化;或为集中、深入地开掘话题的焦点;或为赢得时间;或为证实给更多的人听;或为转换话题以控制对话节奏等等而“明知故问”。为此,常常采用一些对答话有更强制约性的提问形式。
2.插话
提问是控制谈话的范围、层次深度的重要手段。同样插话也是主持人在活动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主持人的插话起着控制乃至深化主题的作用。时机适当、分寸适当的插话,不仅能够强化双向交流的谈话气氛,使得谈话更为融洽,而且它配合着提问能使谈话的层次更为清楚、谈话的重点更为突出,特别是插话可能会引出出乎意料的回答。在活动主持实践中,有的主持人只能生硬刻板地按照预先的准备提问。如果再加上语气不当,会使谈话像“审问”、像“口试”、像“智力测验”,总之弄得双方都显得紧张,给人一种设计好的“公式化”印象,缺少“人情味”和交流感,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真诚、平等的人际交流状态。
主持人插话首先要注意把握时机。需要插话的情况一般有四种。一是话题内容层次衔接转换时,此时插话以小结方式概括上段内容并推进到下一层次;二是处于话题的重点或难点时,插话以加深印象,或稀释访谈对象所谈观点、理论,方便受众的理解;三是对方谈话过长或跑题时,及时插话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四是发现疑点或有新信息的苗头时,立即抓住话头跟进追问。总之,把握插话时机十分重要,不当插话时乱插话,就会打乱访谈对象和受众的思路;当插话时不插话,主持人会给人懈怠失职或反应迟钝之感,同样要影响谈话的气氛和效果。
主持人插话还要善于突出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有多种,但都要注意与访谈对象的配合呼应,形成浓缩与稀释、抽象与具体、理性与感性的互补、映衬和烘托的效果,而不是甩开对方高谈阔论。主持人插话分寸把握得当,既与嘉宾的话浑然一体,又以不同的插话方式使嘉宾的谈话脉络清晰,重点鲜明,便于听众接受。
(六)即兴点评
在活动进行中,主持人根据活动宗旨的需要或现场谈话调控的需要,难免要适时地发表意见,或总结、或引申、或纠正、或颂扬,这就是通常说的即兴点评。即兴点评是任何一个活动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支撑活动结构的功能。同时,独到、有见地、精辟的观点,也是主持人树立个性形象的重要手段。
点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示重点
在概述消息要点中,稍加议论,引导受众注意发言重点,既有提示作用,又有解释作用。
2.引发共鸣
主持人在议论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升华的议论相结合,能激起受众的共鸣,产生意味深长的传播效果。
3.点到为止
主持人对某些事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导人们举一反三,联想类似的现象,思索症结所在及背后的原因。主持人并不直接下结论,不以教育者自居,点到为止,让人觉得既亲切又耐人寻味。
4.深化意义
在点评中进一步剖析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突出强调其普遍意义,引起警觉,发人深省。
(七)即兴发挥、临场应变
场景应对即临场应对,是复述既定文稿的创作性语言,它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对眼前事物的即兴发挥。广义的场景应对包括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情况中的语言运用。不过,为了便于深入说明活动主持人语言活动规律,我们姑且把常态的即兴语言称作“即兴发挥”,突出其“既定中的即兴”之特色,把非常态的即兴语言称作“随机应变”,突出其“不测中的应变”。
即兴发挥往往被看做是一种无意的成功,是一种过往经验再加上些小聪明性质的灵感的产物,常常被人称“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即兴发挥,就是所谓的“临场”,他的发生确实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但是,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总是会有引导其发生的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因素,这又是必然性的体现。所以,对于“即兴发挥”的理解,我们应该准确地认为是对主持人知识面、敏感度和思辨力的一种考验,是体现其智慧的环节,它不仅是可以言传,还讲究一定的方法和能操作的理念。
当然,在即兴发挥的过程中,我们肯定是不中意那些离题万里、信口开河、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话题。因此,即兴发挥首要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贴近活动的主旨内容,再而完善活动的艺术效果。
再说,随机应变是为了获得逼真、热烈的艺术效果,在红白喜事活动中经常要面对技术方面的故障,忘词的窘迫,活动时间的长短等等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圆场补台,使活动得以顺畅进行,参与者情绪一如既往,往往全靠主持人临场随机应变,力挽狂澜。随机应变虽然同属于即兴发挥,不过它专指“不测”情况下的即兴创作。上文所谈的常态下的即兴发挥,有它,则锦上添花,无它,亦无伤大雅;而非常态下的随机应变,无它,定会陷入窘境,有它,则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下面介绍几个临场应对的综合技巧。
1.冷静应对
冷静,才有理智。理智,才能合理应变。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的主要功用在于:其一,保持主动地位;其二,变被动为主动。而其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就在于随机应变,借以弭患济事。然而,智者不是天生的。因而学习应变之术,掌握应变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2.糊涂应对
糊涂应变,就是要抓住机遇及时地应变,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地不动声色地解除困窘。
3.换位应对
某些词语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之下有特定的涵义。在交际中,双方暂时形成一种关系,言辞的表达因此要受到制约,所以,有些话在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头脑中所理解的意思完全是两码事。其实,这些话之所以造成误解,是因为双方已形成特定的宾主关系。如果不是这种关系,也就不会造成这种令人尴尬的误解了,可见,当双方形成某种关系时,言辞的表达受到其制约。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有时应视交际对象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说法,以符合交际对象的心理。主持人面对与嘉宾、观众的交流障碍时要换个角度,从对方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打开交流沟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