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新生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年),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组织举行联合会议,商量举行起义的计划。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首义。后来因为形势有变,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两天后,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三镇。由于革命领导人都离开了武昌,黎元洪在革命党人的威逼之下就任都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汉口、汉阳也相继成立了革命政权。武昌起义的胜利使得革命迅速蔓延,短短两个月时间,即有鄂、湘、陕、赣、晋、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陷入了崩溃局面。孙中山于12月回国,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的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清帝退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收拾局面。袁世凯与黎元洪议定停战,并且密议商定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即推举他当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时又决定一旦袁世凯逼退成功,孙中山须将总统职位让出。袁世凯暗中指使北洋文武官吏请愿,迫使宣统逊位。经过多次磋商,最后达成了退位的协定。中华民国给清帝提供逊位之后的优待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了皇帝退位的诏书,布告全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结束。清帝退位以后,仍然住在皇宫,国民政府每年拨给400万元的费用。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在临时大总统誓词中说:“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规定改用西历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政府各部部长分别是黄兴、黄钟瑛、伍廷芳、蔡元培、张謇等人。1月11日,决定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民国国旗,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以武昌起义的军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临时政府随后相继颁布了《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迅速组建起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

二次革命

1912年2月,清帝退位以后,根据事先的约定,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建议定都南京。袁世凯玩弄花招,最后于3月10日在他自己所控制的北京就任。1913年,国务总理赵秉钧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5月,在袁世凯的指使之下,北方七省都督联名通电指责黄兴、胡汉民等国民党人只顾党派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6月,袁世凯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随后调任胡汉民等职务,同时他所控制的北洋军奉命大批南下。国民党人决定武装反袁。7月12日,李烈钧在湖口起兵;随后黄兴就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南方其他各省也纷纷起兵响应。此即国民党领导的“二次革命”。但不久即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先后逃亡日本。

袁世凯称帝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清代皇宫的太和殿以皇帝登基的“坐北面南”形式宣誓就职,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宣布解散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发布《中华民国约法》,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同时取消国务总理。5月23日,宣布恢复清代官制。当年底,又公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造成总统终身制。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各地袁派亲信也纷纷上推戴书,劝进皇帝位。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的申令。13日,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袁世凯下令改第二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登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片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众叛亲离的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病死在北京。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以此来消除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正式兴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锋芒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民主主义者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为武器来批判封建道德,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一代,具有极大的启蒙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浮雕)

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其在中国的权益无条件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大中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呼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反对签订条约。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运动迅速波及全国。6月3日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抗议活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各地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代表一共13人: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陈独秀委派)。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以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崇高威望和为建党所作的卓越贡献,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局第一任书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2年8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举行,大会采纳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决定在孙中山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之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凭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借此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这一决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依照国共合作的精神,会议选举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也迅速展开。

北伐战争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国民党二大和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分别召开。国共两党决定实行北伐,以武力打倒北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北洋军阀。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的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6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北伐议案,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正式发表北伐宣言。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进军两湖,一路指向闽浙,一路进入江西。其中,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要战场。由于北伐军的英勇善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将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迅速崩溃。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春,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取得了对孙传芳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蒋介石看到这是他控制中国政治局面的最好时机,陆续发动了一系列反共事件。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联合发表《告两党同志书》,声称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客观上掩盖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蒋介石在各项准备就绪以后, 11日突然下令“已克复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第二天凌晨,蒋介石利用上海青红帮分子袭击工人纠察队。国民革命军第26军也强行将工人纠察队缴械,并打死打伤300多人。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总部也被占领。13日,上海10万群众举行游行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工人,第26军开枪打死100多人,伤者无数。蒋介石随即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300多人被杀、1100多人被捕、5000多人逃亡。在苏、浙、皖、粤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共事件,仅广东一地就残杀2000多人。4月20日,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在北京被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扫清了道路。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一向标榜反蒋的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也走向反共,连续发布“纠正”工农运动“过火”的训令,公开压制工农运动并攻击共产党人。6月30日,中共中央通过一个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议案,仍试图以投降式的让步拉住汪精卫。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共”,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决裂。随后,又在“清党”的名义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甚至喊出了“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批共产党人遭到血腥屠杀。各地工会也先后被查封。“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

南昌起义

再现南昌起义场景的油画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相继发生,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局面。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艰苦历程。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指挥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两万多人举行南昌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打败了国民政府军队,占领了南昌城。蒋介石国民政府调动军队进攻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10月初,起义主力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剩下的革命力量在朱德和陈毅的领导下转入粤赣湘界地区。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从此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开始走上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8月1日被确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秋收起义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受中央委派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8月18日,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会议决定秋收起义的军事领导机关是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文家市。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当时部队已不足千人,官多兵少,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晚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井冈山会师

三湾改编以后,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经过努力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和巩固。1928年4月,毛泽东所率的秋收起义余部和朱德、陈毅所率领的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为红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会师对于革命队伍军事实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革命在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以南京为首都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成立典礼,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9月,宁汉合流以后,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规定国民政府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掌理全国政务。政府部门设有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农矿、工商等部以及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监察院、大学院等。会议推举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同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专权的时代宣告开始。

皇姑屯事件

1928年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随即进行第二次北伐。6月3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放弃北京退守关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少帅张学良接替其父执掌奉系。日本企图在东北建立“满蒙新国”,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张学良就范。张学良声明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东北三省的民意为定,顶住了日本的压力。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全部“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归于统一。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以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当时的情况,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会议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略指导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会议改组了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朱德仍为中央军委主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国画遵义会议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事先的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不宣而战,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张学良部队发动进攻。当时的蒋介石正集中力量对中央苏区进行反革命围剿,一意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2月21日,日本军队进犯锦州,张学良急电南京请求增援,但迟迟不见实效。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东北军不战自溃。1932年锦州失守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撤回关内。2月5日,关东军占领东北最大城市哈尔滨。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从此,东北3000多万同胞遭受日本奴役长达14年。

“一·二八”事变

日本占领东三省以后,为了转移国际视线,保证伪满洲国的顺利“独立”;同时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承认东三省一事既成事实,遂发动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晚,事先集结的日本军队向上海各处发起进攻,扬言“四个小时占领上海”, “三个月占领支那全土”。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的指挥之下,坚守阵地,顽强作战。1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临时迁都洛阳,并调张治中率领第五军加入上海抗战。两军与人数和装备远胜于己方的日军激战一个多月,日军指挥官三次被撤换。3月2日,在国联和英、美等国周旋之下,中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爱国人士、爱国民众团体的倡导和响应下,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意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斗争。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冯玉祥与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失地。11月,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华北事变以后,全国学生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1936年5月,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8月,傅作义与日伪军在陶林地区激战,打败了日军。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带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12月初,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联合会决定举行请愿示威,反对华北自治。12月9日,北平学生6000多人汇合在新华门前,向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学生代表提出了六项要求: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运动”;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不得任意捕人;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要求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学生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镇压,100多人受伤,30多人被捕。第二天,北平学联宣布总罢课。16日是国民党亲日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之日,北平学生和各界民众3万余人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与军警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学生的爱国行动,在全国激起很大反响。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宁等地爆发了规模更大的游行示威。各地爱国人士先后成立了各界救国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全国迅速兴起。

西安事变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蒋介石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张学良和杨虎城奉命在陕甘一带打击红军,屡遭失败。张学良与中共取得联系,实现了停战。1936年10月,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苦谏”,但蒋介石并不采纳。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其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国民政府代表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抵达西安。12月24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等项条件。25日,蒋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内战基本停止,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团结抗日。

西安事变时的蒋介石和杨虎城

七七事变

1937年春,日本华北驻军以丰台为据点不断增加兵力,企图控制南北交通要道卢沟桥。7月7日深夜,日军借口夜间演习失踪士兵一名,要求派部队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双方正在交涉中,日本侵略军竟突然开炮攻击,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事变发生后几小时,日军按计划从山海关、通县、天津等地调兵千余名增援。日本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侵华,妄图以武力灭亡中国。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6日,日军增兵达到10万人左右,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军事部署。7月29日,日军攻占了北平和天津。七七事变发生以后,长达八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2月起,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举行谈判。8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司令,下辖3个师,林彪、贺龙、刘伯承为师长。改编后的第八路军在朱德和彭德怀的率领下,迅速开赴晋察冀战争前线,投入抗日战争。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欢迎国共合作,共赴国难。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抗日力量空前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司令官下达了对城内进行“扫荡”的屠杀令,日军有预谋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全市约有1/3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后来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 15万人。在日军长达6个星期的野蛮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徐州会战

1938年,日本占领了华北大片土地,又在占领南京以后控制了江浙地区,苏北重镇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对其虎视眈眈,集中了24万兵力夹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调集了60万人的兵力,分为南北两路防守徐州地区。1938年1月,南路日军相继占领定远、临淮关、蚌埠,然后强渡淮河,中国军队实施反攻,日军被迫退回淮河南岸,敌我双方隔河对峙。北路方面,由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临阵畏敌,日军顺利南下,3月,第四十军、五十九军成功进行了临沂之战,阻止了日军南下的势头。23日,中国军队在泥沟车站与日军南下交战,台儿庄战役开始。双方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阵地几度易手。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二十军团从背部攻击日军,完成对台儿庄日军的包围。6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歼灭了入侵台儿庄的日军,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日军随后调集30万兵力,分作六路围攻徐州。5月,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作出决定,放弃徐州。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结束后,日本把目光投向了“九省通衢”武汉。1938年5月,日军先后调集25万兵力,编成第十一军和第二军,分别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合击武汉。蒋介石亲任武汉保卫战的总指挥,集结了47个军100万人的兵力,陈诚所部25个军防御长江南岸,李宗仁所部22个军防御长江北岸,意在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的有利地形组织抵抗,以换取大量人力、物力转移大西南建立抗战基地的时间。日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九江,另一部日军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守军进攻。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在武汉外围血战4个多月。10月12日,日军抵达信阳,构成了对武汉的包围。24日,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全线撤退。27日武汉三镇沦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小战斗数百次。日军伤亡惨重,国力明显难以继续支持大规模的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前线指挥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在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之下,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约30万的兵力,在从石家庄到太原200千米长的铁道线上,展开了规模浩大的交通破袭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喊出了“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将沿线所有的铁轨、车站、桥梁等全部破坏,日军据点全部炸毁,主要公路全部切断。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交通大破袭,重点是正太铁路线以及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公路;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攻坚战,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第三阶段,中心任务是反击日军对八路军的“扫荡”。战斗一直持续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一共进行了1824次战斗,歼灭日军2万多人。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人的重大代价。百团大战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八路军的强大威力,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和三个支队的各两个团共9000余人,由泾县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地区前进。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等指挥的7个师的兵力。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国民党军立即实行包围袭击。在叶挺的指挥下,新四军英勇抗击了国民党军的围攻。经过七昼夜血战,除3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遇难。蒋介石随即又在1月17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新四军“叛变”,并取消其番号,将军长叶挺交由军事法庭审判。随后,蒋介石下令汤恩伯等部20余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至此达到顶点。

辽沈战役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已经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当时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共14个军44个师55万人,分别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互不相连的地区。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第四野战军决定发起辽沈战役,对国民党反动军队实行战略决战。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共歼敌36个整师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之后,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敌军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左右,我军则增至30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占据了优势。东北野战军也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部队,这对于平津战役的顺利进行和加速全国的解放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淮海战役

著名三大战役之一。战争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结束,历时65天,解放军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总共60余万人,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党的总前敌委员会,由邓小平同志任书记,负责统一指挥作战。国民党参战部队有5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部队,共22个军、56个师,总计兵力80万人。淮海战役的战场以徐州为中心,包括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达临城,南及淮河的广大地区,其中三个主战场分别是:徐州东边的碾庄,主要是歼灭黄伯韬兵团;二是安徽濉溪县双堆集,主要是歼灭黄维兵团;三是安徽萧县与河南永城接壤的陈官庄、李方林一带,主要是歼灭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人,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解放军东北野战军80万人和华北两个兵团20万人,协同发起了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作战。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首先分割包围,切断敌军的逃路。然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对被围被隔之敌实行各个歼灭。在天津、塘沽、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百万解放大军云集北平周围。准备攻城的人民解放军与北平地下党相配合,精确掌握敌情变化,加紧进行政治攻势,努力争取和平解决。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接受毛泽东1月14日声明的八项条件,愿意和平改编。人民解放军于31日入城接防。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文化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进军全国的号令。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陈毅、粟裕率第三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挥下,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渡江作战。部队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迅速突破了长江天险。经过两天的激战,人民解放军攻占了镇江、扬州、江阴。4月2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迅速向东南、中南、华南进军,解放了大片国土。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长约500千米的战线上进行的一次极其壮观的渡江登陆作战,开辟了全国胜利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就职。会议推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下午3时, 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三军部队,并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