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

古代埃及

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小国纷纷涌现。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兼并,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710年由亚洲侵入埃及的一支游牧部落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牧人王朝”,并统治埃及100多年。后这支游牧部落被赶出,埃及又被奴隶主统一。至公元前16世纪中期,埃及进入空前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奴隶制军事国家。公元前13世纪开始衰落,遭外族入侵,国家陷于分裂。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332年,又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至此埃及已经历了31个王朝。公元前30年归入罗马。

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小亚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的奴隶制帝国。原是亚述城附近的一个小地区,后来崛起为强国,统治范围从巴勒斯坦延伸到土耳其。亚述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后来势力才慢慢强大。公元前9世纪是其全盛时期,当时在亚述纳西拔二世的统领下,远征到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45~前626年左右,亚述帝国征服了以色列、大马士革、巴比伦和撒马利亚等地。后来的伟大君主包括提革拉-帕拉萨三世、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和亚述巴尼拔。亚述人不仅以残忍和勇敢闻名,他们还是巨大工程的建筑者。相传亚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的宫廷十分富裕。在艺术上,亚述人最有名的是石浅浮雕。公元前626~前612年亚述帝国被征服,当时的米底亚和巴比伦尼亚(加尔底亚)的国王摧毁了尼尼微城。

新巴比伦王国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3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趁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的控制权。公元前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公元前586年灭犹太王国,将犹太的国王、王公贵族及普通民众俘至巴比伦尼亚,此即所谓“巴比伦之囚”。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王国处于极盛阶段,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奴隶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奴隶主阶级分为军事贵族和商人僧侣两大集团。僧侣集团势力强大,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僧侣在诸城神庙中居领导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神庙僧侣迎居鲁士入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遂亡。

腓尼基

古代地中海东岸北部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位于利万特海岸中部狭长地带,北起阿拉杜斯,南到多尔,长约320千米,著名的城邦有推罗、西顿、比布鲁斯、乌加里特等。腓尼基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紫红色或青铜色,可能与该地所产椰枣的颜色和迦南人的深色皮肤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腓尼基人生产紫色染料有关。居民自称迦南人,属西北塞姆语族。 腓尼基人是公元前1000年地中海地区最著名的商人、贸易者和殖民者。该国陆续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64年并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直接影响古希腊字母,由希腊字母又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在东方,对阿拉伯、印度、亚美尼亚等地字母文字的产生也有重大影响。

以色列王国

巴勒斯坦北部古代希伯来人国家。约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扫罗在同非利士人的斗争中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激化,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对所罗门,自立为王,建立以色列王国。暗利王朝统治期间,局面较安定。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将大批居民迁往异域,以色列王国遂亡。以色列王国是实行贵族政治的奴隶制国家。除国王外,还存在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以色列人是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平民等奴隶主阶层和贫困的非奴隶主阶层。以色列地处近东贸易要冲,经济和文化均极发达,公元前8世纪时已普遍使用铁器,同近东各地区间的交流也很广泛。

犹太王国

巴勒斯坦南部希伯来人古国。约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扫罗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战死后,南方二部推举的犹太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 统一了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大卫之子所罗门王死后,王国分裂,南部为犹太王国,罗波安为王。建国后,曾臣服于以色列、亚述等国。国王希西家及其重孙约西亚进行了政治宗教改革,在希伯来人历史上影响深远。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将大批犹太臣民迁往巴比伦。此后,犹太地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古代马其顿王国等的统治之下。大卫、所罗门在位期间,经营贸易,国家的经济有较大发展。王国中央实行贵族政治,除国王外,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二者一直存在到犹太王国灭亡。

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公元前558年,在居鲁士二世领导下,发动起义,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建立了奴隶制波斯王国。巩固了在伊朗高原的统治后,居鲁士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公元前539年占领两河流域。公元前525年吞并埃及。经过扩张,波斯帝国最后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沿岸,北起中亚,南达埃及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奴隶制帝国。

大流士一世期间为巩固政权,大流士一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波斯帝国统治的延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5世纪,在希波战争中,惨遭失败,从此波斯帝国走向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灭。波斯人的宗教富有特色,广泛流行于中亚一带,并一度传入中国。

迦太基

古代非洲北部以迦太基城为中心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相传系公元前814年推罗的腓尼基人在非洲北部海岸建立。在公元前8~前6世纪,迦太基逐渐向非洲内地扩张,使北非的一些腓尼基人殖民地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控制了西班牙南部沿岸和很多邻近岛屿,成为当时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发生了布匿战争,结果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成为罗马统治下的阿非利加省。迦太基长期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中介贸易中心, 经商收入是奴隶主阶级财富的重要来源。迦太基的当权者主要是贵族寡头,最高行政官员称为苏菲特;元老院享有立法权和决定重大国事的权力,其成员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权力有限;另设有百人会议,执掌监察和审判权;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

爱琴文明

指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末分布于爱琴海域及邻近陆地、岛屿上的古代青铜文明,主要成分是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解体。约在公元前2000年,形成了许多奴隶制君主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宫殿规模宏大,设计奇巧,这时的文字已转变为线形文字。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被破坏。爱琴文明中心移向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迈锡尼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文明的特点是一系列君主国家的兴起,伴之宫殿、卫城以及宏大的王室陵墓、众多线形文字泥版文书等物质附属物。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被多利亚人所灭,爱琴文明从此衰落。

斯巴达

古希腊著名城邦,位于南希腊东南部,伯罗奔尼撒主要城市。起源于多利斯人。大概最初分为3个部落,至荷马时代末发展成五个地域部落,实行军事民主制。公元前9世纪建立,发展成为严格的军事主义社会。公元前800~前730年,征服拉哥尼亚其他地区,初步建起耕奴制。公元前8~前5世纪征服邻近的美西尼亚。公元前5世纪起斯巴达的统治阶级热衷于战争,建立起希腊最强大的城市。经过和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长期竞争后,获得了整个希腊的霸权。公元前371年斯巴达的势力在留克特拉战役中被底比斯打败。公元前192年被击败后失去了独立地位,被迫加入亚该亚同盟。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并吞希腊,斯巴达终亡。

雅典

古希腊著名奴隶制城邦,是古希腊工商业城邦的典型代表,位于中希腊东南的阿提卡半岛。公元前2000年,曾在迈锡尼文明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王政被贵族制替代,形成贵族国家。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实行重大改革,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基础,为剥削外来奴隶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公元前506年,克里斯提尼又实行改革,实现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始终是主战国。战争后期跃为希腊最强大国家之一,国内民主制进一步完善,奴隶制得到巨大发展。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最后惨败,提洛同盟瓦解。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抗击马其顿失败,沦为附属国。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雅典民主的有利环境,促成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梭伦改革

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初,雅典平民反对贵族剥削、压迫和改革。其主要内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容有: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分为4个等级,分别规定与其等级相应的政治权利;设立4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的色彩。梭伦还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使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一样参与国家的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

雅典立法者梭伦像

伯里克利改革

自公元前443~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当选为首席将军,主持国家事务。他对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取消贵族会议的政治职能,允许公民不受财产资格限制担任高级公职;向参加公共生活的公民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公民大会享有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权利,对国家大事作出决定,由它投票选出10位将军;陪审法庭为雅典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关。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主张对附属国严加控制,在许多地方建立军事移民点。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奴隶主民主宪法最后完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但是,享有公民权的人不到雅典居民总数的1/10,广大的奴隶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制度。

马其顿王国

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出现部落统一运动,形成王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实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马其顿跃为地方强国。他推行扩张政策,先征服邻近地区。然后南下,于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控制了整个希腊。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发动掠夺东方的战争,灭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统治扩展到西亚、埃及、中亚、印度河流域,建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其部将纷争,帝国解体。公元前301年基本分裂成马其顿王国(希腊)、塞琉古王国(西亚)和托勒密王国(埃及)。公元前276年,军事将领安提柯取得希腊大部地区控制权,建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罗马所灭。

亚历山大远征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征服希腊而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并在科林斯大会上向波斯宣战。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他在巩固盟主地位后,迅即东侵。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三世亲率军队从都城派拉出发,开始远征。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格拉尼库斯河附近与波斯交锋,占领了小亚细亚希腊各城邦。继之占领叙利亚、埃及。公元前331年,在布摩多斯河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波斯溃败。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遂亡。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远征到达印度河上游。鉴于官兵厌战,加上当地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公元前325年,返抵巴比伦,远征即告结束。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6世纪末~前1世纪末以罗马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09年以罗马城为中心建立。共和国政府由两名执政官、元老院、地方长官,以及公民大会组成。罗马共和国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贵族的手中,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平民为争取政治权利,争取土地,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设置了保民官。到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领土包括了整个意大利;至共和国后期,其版图包括西欧大部分、北非以及近东地区,并将这些领土划分为行省。长期的掠夺战争,使罗马获得了大量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前1世纪后半叶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末,恺撒独裁,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瓦解。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公元476年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奴隶制军事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成为帝国。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最为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世纪封建因素的隶农制不断发展,奴隶制经济与政治出现危机。公元284~476年,是帝国的后期。这一时期戴克里先强化统治,实行了改革。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拜占廷。这一时期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起义此起彼伏。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半部连年战乱,经济衰落,城乡联系松弛,统治日趋薄弱。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日耳曼人大迁徙

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大迁徙的运动。公元3世纪起,罗马奴隶制帝国日益没落,外族入侵,人民起义,同时,日耳曼人也大批进入帝国境内。公元376年,日耳曼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开始了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运动。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公元439年,汪达尔人经高卢、西班牙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公元5世纪中叶,勃艮第人进入萨伏伊,建立勃艮第王国。公元486年,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大致同时,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渡过北海进入不列颠,建立许多小王国。公元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建立伦巴德王国,日耳曼人大迁徙终结。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并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进入封建社会。

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法兰克人,原是住于莱茵河下游的一个部落联盟。公元486年,一支萨利克法兰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帝国军队,占领巴黎和卢瓦尔河以北土地,奠定法兰克王国的基础。公元6世纪初克洛维征服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并统一各部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几度瓜分国土,并继续扩张。公元6世纪中叶,先后征服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一些部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公元7世纪中叶,王权衰落,大权归于原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之手。至公元751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统治时期,又积极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领土包括西欧大陆,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像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法兰克王国发展来的封建军事帝国,存在于公元800~843年。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公元768年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死后,其子查理曼与弟卡罗曼共同治理国家。公元771年卡罗曼死后,查理曼成为法兰克的唯一国王。公元800年教皇为他加冕,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发动多次战争,疆域扩大到西临大西洋,东到易北河和多瑙河,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他死后,他的三个孙子于公元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高卢、些耳德河和默兹河以西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法国。莱茵河以东,包括莱茵河以西的沃姆斯、美因兹和斯拜伊尔,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德国。哥哥洛塔尔袭用帝号,定都亚琛,分得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土地,称中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意大利。

西欧封建庄园

随着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国王、教会和封建主大大小小的庄园分布西欧各地。庄园里有教堂、堡垒、仓库以及封建主和农奴的住房。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的份地,都分割成“条田”。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要带着工具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份地上的产品归农奴自己,自营地上收获归领主。农奴还得向封建主献纳贡物,交纳各种捐税,还要服从各种杂役和临时性徭役。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英吉利王国

封建社会时期的英国。公元5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等部落渡海进入不列颠,沿泰晤士河和汉伯尔河向内地推进,赶走当地居民,建立7个小王国,史称“七王国时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王爱格伯特征服其他6国,建立西撒克斯王朝统治的英吉利王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在英格兰登陆,入主伦敦,开始诺曼王朝,封建化过程完成。诺曼王朝结束后,发生20多年王位之争。1154年,安茹伯爵亨利入主英国,开始安茹王朝。无地王约翰时期,被迫签署大宪章。1265年首次召开国会,建立等级君主制。13世纪初,与法国爆发百年战争。兰加斯特王朝时发生玫瑰战争,到约克王朝末期结束,建立著名的都铎王朝。英吉利王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斯图亚特王朝于19世纪中叶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

诺曼征服

以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军事征服。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1066年9月末,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闻讯后仓促南下迎战。1066年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哈斯丁斯。结果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开始了诺曼王朝对英国的统治。残存的英国贵族进行顽强的抵抗,但均遭残酷镇压。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了他的统治,因此获得“征服者”的称号。诺曼征服后,威廉没收原有英国贵族的土地,分给随他入侵的主教与将士,将法国封建制度逐步移植到英国,加强了王权,加速了英国封建化过程,到12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基本完成。

玫瑰战争

1455~1485年期间的英国封建内战,是英国百年战争失败后两大封建主集团在国内为争夺王位的结果。因战争一方为主要倚靠西北地区及威尔士贵族支持的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另一方为主要倚靠东南地区以及新贵族和城市市民的支持的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故名。约克公爵理查德企图夺取王位,1455年5月22日于圣奥尔本斯击败兰开斯特家族的武装,战争开始。战初,兰开斯特家族获得胜利,理查德被杀,但其长子爱德华很快大败兰开斯特家族,并于1461年即位,开始了约克王朝的统治。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德篡位,其统治激起许多封建贵族的反对。后理查德三世战败被杀。兰开斯特家族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结束了内战。玫瑰战争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也有利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兴起。

都铎王朝

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建专制王朝。玫瑰战争末期,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新王朝依靠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封建割据势力,设立“星室法庭”,建立起强大的王权。实施保护关税,支持本国工商业和航运业,奖励航海活动,保护对外殖民和海盗活动,自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通过圈地运动和血腥立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加剧了社会矛盾。1588年7月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强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尤为强盛。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文化空前繁荣,人文主义思想流行。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政权转到斯图亚特王朝家族手中。

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典型方式,大致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顶点在19世纪。荷、法、德等西欧国家也有类似过程。15世纪末,由于毛纺织业空前繁荣,引起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英国贵族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变耕地为牧场,放牧羊群。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只得四处流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通过“公有地圈围法”,使圈地运动合法化。19世纪初更有所谓“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改成农牧场。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而发财的贵族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家族在苏格兰和英国建立的王朝。14世纪初,斯图亚特家族的瓦尔特和苏格兰国王的女儿结婚。其子在1371年继位为苏格兰国王,从而开始斯图亚特王朝对苏格兰的统治。1503年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四世与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结婚。其后裔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继承英国王位,即英王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查理一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推行对外依靠法国,对内复辟封建制度的政策,被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应邀前来统治英国。他们死后无嗣,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另一个女儿、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亦无嗣。王位传给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汉诺威乔治一世。斯图亚特王朝为汉诺威王朝所代替。

文艺复兴

13~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反对封建制度,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主张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为打破封建制度与宗教神学的束缚,随着罗马、希腊古典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的西传,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向前发展。15世纪中扩展到整个欧洲,于17世纪初结束。其以人文主义作为世界观与指导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用人性、人道、人权取代神性、神道、神权;主张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提倡文化科学与世俗享受。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了文艺复兴的各个领域,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推动了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公元962~1806年)。10世纪中叶德国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力图利用教会势力抑制大封建主,加强王权。公元961年罗马内部发生冲突,奥托应一派之请带领大批人马入侵意大利,并控制了教皇。公元962年2月,教皇为奥托加冕,称奥古斯都,奠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1154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攻陷罗马,帮助教皇镇压罗马共和国。教皇感恩,为腓特烈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在罗马帝国名称之前冠以“神圣”二字。帝国的疆土以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北部为主,有时包括瑞士、尼德兰、捷克和法国的勃艮第、普罗旺斯。13世纪末叶开始皇权衰落。1806年7月,莱茵地区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成立“莱茵同盟”,宣布独立,是对帝国的沉重打击。同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拿破仑的强迫下退位,帝国灭亡。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论纲》,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烈火。路德系统提出唯信称义、政教分离、廉价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实现德国独立的檄文,得到各方响应。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大致同时,瑞典、丹麦和挪威改宗路德教。继路德之后,约翰·加尔文在瑞士进行成功的宗教改革。他提出先定论,主张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廉价教会,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并在部分德国、北欧诸国、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建立了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

德国农民战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德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上分裂割据发生尖锐冲突。封建主和教会残酷的剥削农民,连手工业者、市民和下层僧侣也深受迫害。1524年夏,起义首先在士瓦本南方爆发。主要领导人是托马斯·闵采尔。接着法兰克尼亚、图林根和萨克森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农民军号召打倒封建统治阶级,并提出了广泛的反封建纲领。1525年3月,闵采尔领导缪尔豪森的矿工和平民推翻贵族统治,成立革命政权“永久市政会”。 5月中旬,在弗兰根豪森决战中,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闵采尔受伤被俘,壮烈就义。6月初,缪尔豪森陷落,图林根和萨克森的起义失败,整个农民战争基本结束。农民战争是从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1524年,农民们再也忍受不了封建主和教会的残酷剥削,揭竿而起。图为农民们举着起义旗帜,上面画着一只系带的鞋子,将一个抓获的骑士围了起来。

拜占廷帝国

位于欧洲东南方和南方及亚洲西部的帝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接管这里,易名为君士坦丁堡。此时该地区通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半部的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移民城邦拜占廷的旧址,故称拜占廷帝国。其继承了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因此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公元6~7世纪,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它最伟大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掌权后,重新征服了一些西欧地区。他死后,帝国逐渐衰落。13世纪在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威尼斯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成立了拉丁帝国。1261年拜占廷重新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势力衰微。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开始入侵,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

拉丁帝国

1204年由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威尼斯的巨商们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攻陷拜占廷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封建帝国。因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称拉丁帝国。疆域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由组成这次十字军的西欧封建主统治,共持续57年。 虚弱的拉丁帝国对人民群众实行残酷的掠夺与奴役,并摧残希腊文化。其自存在之日起就岌岌可危,西欧封建主内部不和,希腊人不懈地抵抗,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在伺机谋求取代。1224年伊庇鲁斯取得帖撒罗尼加,1225年尼西亚收复小亚细亚,1235~1236年君士坦丁堡几被保加利亚的伊凡·亚森二世攻占。1261年7月,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迈克尔八世收复君士坦丁堡,恢复了拜占廷帝国。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逃往西欧,拉丁帝国遂亡。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7年,麦哲伦放弃葡萄牙国籍移居西班牙,得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和资助,于1519年9月20日率船5艘、水手265人,由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启航,越过大西洋。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21日经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万圣海峡(后命名为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进入太平洋,继续西行。1521年3月抵达菲律宾。在马克坦岛,麦哲伦于4月27日被当地居民杀死。11月其余航员至摩鹿加一带。仅存的一只船“维多利亚”号和18名疲弱不堪的船员,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塞维利亚港。麦哲伦及其船队费时近3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同时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麦哲伦像

尼德兰革命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中期,尼德兰(包括今荷兰、比利时等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其发展。1566年,爆发了反天主教会和西班牙的“圣像破坏运动”,随之掀起反西班牙统治的武装起义。1572年,尼德兰北方各省爆发了人民大起义,推选威廉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形势也日趋高涨。但南方贵族慑于人民力量的壮大,迅即与西班牙国王妥协,于1579年缔结了“阿拉斯同盟”。北方各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南方贵族的叛变行为,以荷兰省为首结成“乌得勒支同盟”,继续进行斗争。1581年各省宣告独立,正式成立资产阶级的联省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

莫斯科大公国

14~15世纪东北罗斯的封建国家。首都为莫斯科,故名。13世纪初在弗拉基米尔领地上兴起,从众多小公国中脱颖而出。1328年,伊凡一世被钦察汗国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兼并邻近公国侯,号召诸侯。其孙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续兼并各公国,开始与钦察汗发生冲突。1380年8月于顿河库里科沃一役击败钦察汗主力,确立了莫斯科公国在罗斯各公国的领导地位。伊凡三世时先后兼并诺夫哥罗德、特维尔、里亚赞等大公国,统一大部分领土,奠定俄罗斯版图的基础。1480年钦察汗进攻莫斯科,失利撤退,俄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人统治,并开始向波罗的海方面扩张领土。瓦西里三世先后归并普斯科夫、梁赞等大公国,完成俄罗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过程。1547年伊凡四世时加冕沙皇,莫斯科公国变成沙皇俄国。

新罗统一朝鲜

公元前1世纪中叶后,朝鲜半岛先后建立起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王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太宗武烈王、文武王时,与中国的唐朝结盟,公元660年征服百济,公元668年征服高句丽,于公元67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这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本国人民实现其统一。朝鲜自此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从公元668年起,经过将近10年的战争,新罗终于把唐朝的军队赶出去。在新罗王朝的统治下,朝鲜成为最早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一。统一之后,新罗仿照中国改组行政机构,设置部和府,把整个半岛分成9个州,下设郡和县。10世纪初,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和农民暴动,朝鲜半岛重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935年新罗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新的高句丽王朝。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句丽王朝

朝鲜史上的封建王朝,公元918年为王建所创立,定都开京。新罗末年,国势衰微,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方封建势力割据。公元918年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得政权,改国号高句丽,建立高句丽王朝。公元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高句丽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公元976年,实行田柴科制,即按不同等级分赐土地,以加强中央集权。并设有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中央掌握着一支强大常备军。10世纪末和11世纪末3次击退契丹的入侵,捍卫了国家独立。12世纪为高句丽最强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12世纪后期起土地兼并重新盛行,田柴科制被废除,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258年投降蒙古,蒙古于1280年在高句丽设立征东行省。1368年明朝推翻蒙古贵族统治,有力地支援了高句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1392年高句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发动政变,废高句丽末王,改国号为朝鲜,建立李朝。

李朝

朝鲜史上的封建王朝。元朝灭亡后,高句丽末王仍依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并派兵攻辽东。1388年,反对进攻中国的大将李成桂,在鸭绿江威化岛发动兵变,班师回京,成立新政府。1392年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是为李朝,迁都汉城。李朝建立后,实行田制改革,实行科法制,限制土地兼并;颁布《经国大典》,规定国家机构和各项制度,加强中央权力。这些都使其初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15世纪末起,政治腐败,党争迭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592年日本侵略军十五万余人在釜山登陆,朝鲜人民奋起迎战,进行了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军民在明军支援下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战争,日本乘机出兵,变朝鲜为保护国。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李朝灭亡。

壬辰卫国战争

16世纪末朝鲜军民抗击日本入侵的卫国战争。因在农历壬辰年(1592年)爆发,故名。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4月,派军约20万由釜山登陆朝鲜半岛,至6月,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三京,朝鲜陆军节节失利,遣使向中国明朝求援。是时,以李舜臣部为主力的朝鲜水军连获大捷,掌握了制海权。郭再佑等朝鲜义兵部队也在敌人后方积极活动,抗击日军入侵。12月,明朝派李如松等率军援朝。1593年初,收复平壤、开城,4月收复汉城。日军被迫退守南方沿海一带。1597年初,日本又出兵14万人,在釜山登陆,但最终败北。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内部混乱,侵朝日军仓惶撤退。朝中水军乘胜追击,经过激战,几乎全歼日军。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保卫了朝鲜,也粉碎了日本妄图侵略中国的计划。

大和国家

公元3~7世纪日本最初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得到迅速发展。公元4世纪,大和国家不仅统治着日本列岛的关东以西大部地区,还扩张到朝鲜半岛,占据半岛东南端的任那。及至公元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大王(天皇)为日本大和国家首脑,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在征服过程中,大和统治阶级往往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部民制遂成为日本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元6世纪后,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中央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46年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确立了天皇统治权,大和国家结束,日本进入律令国家时代。

大化改新

公元7世纪日本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公元7世纪初期,日本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645年,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刺死大贵族苏我入鹿,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大阪),颁发革新诏书。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废除皇室的私地、私民,改为国家的公地、公民;编制户制,实行班田制,征收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废除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机构,天皇之下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旧贵族的称号和特权。改新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政治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实行班田制使生产者成为经济上相对独立的公民,负担相对稳定,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但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

幕府政治

亦称“武家政治”。日本封建社会武士封建主的一种军事独裁的政权形式。“幕府”一词出自中国,指将军出征时的营幕,后转意为将军的府署和武士政权。10世纪中叶,日本各地封建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争相蓄养武士,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他们以忠、义、勇为信条,与封建主结成主从关系。到12世纪,形成了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集团。皇族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武士集团之间也因争夺权利而互相倾轧。1185年源氏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全国。后征夷大将军的住处被称为“幕府”,设有一套统治机构,掌握实际统治大权,天皇形同虚设。幕府是朝廷之外的政府,故称“幕府政治”。日本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至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延续677年的幕府政治才宣告结束。

奥斯曼帝国

又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封建帝国。祖先是突厥人,原居中亚,后西迁小亚细亚,依附罗姆苏丹。1299年,其酋长奥斯曼宣布独立,称奥斯曼帝国。它不断侵占拜占廷帝国的领土。14世纪末占领巴尔干半岛大部地区,奠定了帝国的基础。1453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并迁都于此,改名伊斯坦布尔。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到16世纪中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疆域包括埃及、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巴尔干半岛、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区。国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纷纷起义,17世纪中期国势衰落。19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巴尔干诸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战败国,领土仅剩土耳其本土。191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帝国被推翻。

帖木儿帝国

14世纪末在伊朗和中亚细亚兴起的大帝国,首都撒马尔罕。13世纪时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帝国解体后属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的奠基人帖木儿生于撒马尔罕附近,居住于河间地带,宣称自己是蒙古帝国的重建者。1380年他开始征服波斯,并于1383~1385年占领呼罗珊和波斯东部;1386~1394年,波斯西部、美索不达米亚和乔治亚也被其征服;之后他又占领了莫斯科。波斯爆发起义,他对此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屠杀了全城的居民。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西亚细亚;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终于建成一个仅次于蒙古的大帝国。1404年他又准备入侵中国,但却在出征前死去。帖木儿帝国内部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所以帖木儿死后,帝国四分五裂。1501年,帖木儿帝国被乌兹别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