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变幻
隋的建立
北周末年,统治集团四分五裂。杨忠是北朝显贵,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在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杨坚(公元541~604年)继承了爵位,后来他的女儿又成为宣帝宇文赞的皇后,杨坚当上了大司马、上柱国,掌握了国家大权,在朝廷中的地位十分显要。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宣帝传位于年仅7岁的儿子宇文阐,这就是周静帝。第二年五月,宣帝驾崩,静帝年幼,身为外戚的杨坚就以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的名义把持朝政,先后平定了相州、郧州、益州发生的武装叛乱,进而消灭了宇文氏诸王,自己独霸朝纲。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废周自立,建立了隋朝(公元581~618年),这就是隋文帝。隋朝建立之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争,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结束了长达270余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三征高句丽
隋朝开国之后,高句丽(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成为国家东北部最为严重的边患。自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始,隋炀帝就着手准备出征高句丽。国内造车造船,调集军队,都集中在进攻的基地东莱和涿郡。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集中水陆大军100多万人向高句丽的都城平壤进发。水军由右翊大将军来护儿统领,从东莱海口出发;隋炀帝则亲自统率陆军,从涿郡出发。陆军于六月抵达辽东,遇到高句丽军队的顽抗,推进受阻。宇文述所领的部队推进到距离平壤城只有30地方,因为军中补给足,只得退回,在归中遭到伏击惨败。来护儿的水军轻敌冒进,遭遇伏击,又听说宇文述兵败,就自动撤兵回国。第一次征高句丽宣告失败。此后,隋炀帝又分别于公元613年和公元614年连续两次出征高句丽,但是都无功而返。随后高句丽国派遣使者与隋朝议和。
隋炀帝杨广像
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营建东京,修筑长城,开凿运河,虽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却滥用了民力,使刚刚从长期战乱中解脱出来的百姓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负担。三次东征高句丽,更是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大业七年(公元612年),河北、山东等地遭到了特大水灾,第二年又发生旱灾,加上兵役和劳役的严重压迫,农民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邹平县王薄于山东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他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刘霸道、孙安祖、窦建德、张金称、高士达等人也纷纷举起义旗。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和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最为浩大。在短短的一二年间,北至山西、河北,南至岭南,东到山东、江浙,西到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数以百计,敲响了隋王朝的丧钟。
唐朝开国
隋末农民起义动摇了隋的统治。时为太原留守的李渊看到隋已濒临灭亡,于是趁机扩大私人势力以谋天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令四子李元吉率中军留守太原,然后以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以3万大军进军关中,沿途不停地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队伍,后来队伍扩大到20万之众。年底大军攻入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李渊暂时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当时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他自己当上了唐王、大丞相。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以后,李渊废掉了杨侑,正式称帝,建立了唐朝(公元618~907年),定都长安。此后,李渊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斗争,先后平定了各地的农民起义,解决了北方突厥的问题。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正式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朝开国以后,统治阶级内部因为帝位继承的问题产生了深刻的矛盾。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都有谋划统兵之功,同时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私人势力。依据宗法制的原则“立嫡以长”,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是李世民军功显赫,声望很高,对帝位也一直有着窥伺之心,建成惧怕二弟争夺帝位,就联合四弟元吉共谋排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夺取李世民的兵权并将其一举消灭。李世民在得知消息后,先发制人,乘李渊召见太子的时候抢先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埋下伏兵,杀死了哥哥和弟弟。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自称太上皇,让出了帝位。李世民即位,这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公元627~649年),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政治方面,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制定了唐律;加强皇权,打击门阀制度,大力提高寒门士人的地位,扩大统治的基础。在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继续推行前代实行的均田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文化方面,兴科举,办学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年间实行的这些统治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了巩固,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海晏河清的大好局面。后世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文成公主和亲
公元7世纪,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众多部落,以逻些为首府建立了奴隶主政权。松赞干布多次派遣使者向唐王朝求婚。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许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手工业品、药物、诗文经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后来松赞干布也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之下,吐蕃制定了历法,创造了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藏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鉴真东渡
鉴真和尚(公元688~763年)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精于佛教律宗。当时日本的佛教还不够完备,日僧荣叡和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到日本传授戒律,访求十年找到了鉴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鉴真不顾弟子的劝阻和地方官的阻挠,发愿东渡传法。前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了海南岛,荣叡病死,鉴真双目失明。但是他不改初衷,第六次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船只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到达日本,被日本人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他在日本传播佛教和先进的唐文化,后来被日本天皇任命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公元763年,鉴真在日本圆寂。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1000多年来一直受到日本人民的敬仰。
玄奘取经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唐朝著名高僧。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奏请西行求法不被准允,乃私越国境,只身西行,历时4年,穿越西域大小百余国到达印度,潜心学佛。他在印度多次主持讲学和辩论会,以其渊博精深的学识震惊异邦。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回国,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他。他带回佛经657部,在国家资助下设立“译场”,专门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与门人窥基、辩机等一起,花了19年时间从事翻译,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四大译经家之一。玄奘还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门派——法相宗,被后世奉为该宗的一代宗师。
武则天称帝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原唐太宗才人武则天被高宗册封为皇后。由于唐高宗身体状况较差,武则天协助处理政事,天下称高宗和武后为“二圣”。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改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被迅速平定;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称“陛下”,李唐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起兵反抗,也被镇压,随后李唐宗室相继被杀。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废掉了唐睿宗称帝,改国号周,建立起武周政权,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操纵国家大权近半个世纪,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但她任用酷吏,杀戮过重。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李唐王室和旧臣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复位,重建了唐朝。
武后步辇图
开元盛世
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在登基以后,针对当时朝政的弊端,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一、整顿吏治,裁撤冗员,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二、调整政府的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三、采取措施消除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推进农业生产。四、加强财政管理。五、整顿实封制度,限制食封贵族势力的发展。六、恢复道教的优先地位,压制佛教势力。由于这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唐代的社会经济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显著增强,几千年封建社会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兴盛的顶峰。
安史之乱
开元天宝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统治者耽于安乐,不理朝政,国事日趋糜烂。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手握重兵而心怀异志。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仓皇入蜀,在行至马嵬驿时,军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任用郭子仪为将,并借用回纥兵力,全力平叛。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两年后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洛阳再度沦陷。公元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公元763年,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节度使的势力进一步膨胀,所据的藩镇俨然成为独立王国,而中央政府却无力控制。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祸也最烈的是安史之乱的降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所治的成德、魏博、卢龙三镇。他们表面上尊奉朝廷,实际上各拥强兵,自任将吏,自收赋税。其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朝廷只能事后追认。此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淮西、宣武、沧景等。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中央政府对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藩镇割据终于得到了控制和清除。唐王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暂时复兴局面。但仅仅两年后,唐宪宗被宦官杀死,藩镇相继恢复割据,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唐末农民战争
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压迫和剥削,纷纷起来造反。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当年中原大旱,灾民遍野,而政府的徭役和赋税一如从前,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造反。大规模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聚集3000多人举行起义,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唐朝。次年,黄巢在曹州冤句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自公元878年起,黄巢率领起义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攻取虔、吉、饶、信各州,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公元881年一月,起义军攻占长安,建立了农民政权。此后由于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陶醉在胜利之中,唐王朝残余势力乘机疯狂反扑,义军节节败退。公元884年六月,义军退到山东,黄巢自杀,农民起义失败。
五代十国
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到北宋建国之前,中国又陷入了分裂的状态。黄巢起义被镇压后的十余年间,北方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武装集团。其中的朱全忠集团在相互的争斗中占据了上风。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用自己的亲兵取代了皇帝的禁军,同年八月杀死了唐昭宗,另立13岁的辉王李柷为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自立,建立了梁朝,历史上称之为后梁。继后梁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又建立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个朝代,这就是五代。和五代大致同时,在南方还存在着十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做“十国”。它们是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楚、闽、南平、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持续了约60年的时间,到北宋时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