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人物及军校

孙膑

孙膑(?~公元前316年),本名不传,因为他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后世称作孙膑。年轻时,由于被同学庞涓陷害,在魏国遭受膑刑,后来为齐国大将田忌所收留。在一次田忌与齐王的赛马中,他帮助田忌以劣马赢得了比赛。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采用孙膑的建议,没有直接增援邯郸,而是乘虚进攻魏国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救大梁,在回军途经桂陵时,遭到埋伏在此的齐军的攻击,这就是“围魏救赵”。公元前342年,魏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孙膑待两国交战已久、兵力衰竭之时,又一次令齐军直捣魏都大梁,在魏军回师的途中,孙膑运用“减灶”的方法诱敌深入,同时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死伤惨重,庞涓兵败自杀。孙膑后来对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写成了著名的《孙膑兵法》。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阴人,秦汉之际的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投奔了项梁起义军,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但未受到重用,后来归属刘邦。他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并率军开辟了北方战场,先后击破魏、赵、齐、楚,并参与指挥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用兵之道也为后世兵家所推崇。由于韩信功高盖主,而且手握重兵,刘邦对他心存疑忌,因此在项羽败亡后,便夺取了他的兵权,徙为楚王,后来又黜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诱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害。

李广

李广(?~公元前119年),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将领。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犯边,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受到汉文帝的赏识。汉景帝即位以后,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在平叛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叛乱平定后,李广被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武帝时,召为中央宫卫尉。公元前126年,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率兵出击匈奴,受伤被俘后借机逃脱。回国后,出任右北平太守,匈奴对其十分畏服,称他为“飞将军”,多年未敢进犯。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深入失道,引咎自杀。李广一生经历大小70多次战役,为阻止匈奴对西汉的侵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从小随舅父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智勇兼备。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票姚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一生6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余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对汉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平定天下,对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20多年。尽管郭子仪一生功劳显赫,但他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封建社会忠臣良将的典范。

岳飞和岳家军

岳飞(1103~1141年),字鹏举,生于相州(今河南省汤阴县),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出身农家,自幼喜读兵书,武艺高强。

岳飞20岁时从军,因作战勇敢,从士兵升为大将,与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并称为南宋抗金四大名将。岳飞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屡败金军,收复大片失地。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距开封仅45里。正当岳飞准备乘胜进军时,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一味求和,一日之内发12道金牌强令退兵,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后因“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宋宁宗为其平反昭雪,追封其为鄂王。著有《岳武穆遗文》。

岳飞所率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人们称为“岳家军”。岳家军作战勇敢,屡败金军,以至于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杰出军事家、军事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他于天启二年(1622年)出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震惊。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来4年多的时间里,后金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10万明军,无一败仗。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任后,立刻加固城墙,整饬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以宁远守兵约1万,大败后金军13万,打破了后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袁崇焕在辽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

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他的死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剧。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880年,李鸿章将其调入北洋水师。1887年,任“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随后,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但“致远”不幸为日军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之号,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清末和民国初年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阀集团。

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编陆军”,归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1901年,袁世凯因出卖维新派和镇压义和团运动,被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建新军称为北洋军。1905年,北洋军六镇练成,形成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建立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北洋军阀统治。

1916年,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直系首领为直隶人冯国璋,后为曹锟、吴佩孚,受英美支持。皖系首领为安徽人段祺瑞,奉系首领为奉天海城人张作霖,皖系、奉系都以日本为后台。

各系军阀常年混战。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被冯玉祥驱赶下台。1925年至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垮。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易帜。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黄埔军校

护法战争的失败和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军阀是靠不住的,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创立了一所新型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因学校位于广州黄埔的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黄埔师生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1912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2年,分步、骑、炮、工、辎重5科,学制章程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6年6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以西北红军大学为基础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为党和军队培养军政人才。1937年,抗日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并亲自为学员讲课。抗大第一期招收了1065名学员,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有38人。

为冲破日伪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到敌后办学。1938年,中央军委在晋东南成立抗大第一分校,任命何长工为抗大一分校校长。抗大共开设了13所分校。

到抗战胜利时,抗大共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