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青年常用知识全知道
- 星汉 许俊霞
- 10398字
- 2020-06-25 05:40:40
一 政治、外交
政治概念及事件
罗马元老院
元老院是古代罗马政府机构中历史最悠久的组成单位。公元前6世纪,元老院议员(约有300名)由罗马国王委任,并随时向国王提供咨询。到公元前5世纪末,庶民首次担任长官职务后,开始进入元老院。
公元前4~前3世纪,在连绵不断的战争当中,元老院对外交政策施加影响的力度逐渐增大。在共和国最后两个世纪(公元前2~前1世纪),通过一系列未成文的规定,元老院在外交政策、立法、财政、宗教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有权给长官们分派任务,延长他们的任职期,指定设立元老院委员会以协助长官管理被征服的土地,以及根据人民的战争与和平的正式特权指导外交关系等。
在共和国最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军事领袖崛起、元老院本身唯利是图、改革受阻及其重要成员的排外主义,元老院的威望和权力下降。公元前27年,屋大维恢复元老院的威望,并把它视为统治帝国的正式的合作者。长官、主法官和法官的选举由公民议会负责转到元老院。然而,皇帝对选举起很大的作用,并随意委任元老院议员。元老院恢复它作为统治者咨询机构的本来面貌。公元580年,罗马元老院被取消。
前三头同盟
随着民主派势力的强大,左右罗马政局的克拉苏和庞培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转向民主派。克拉苏是苏拉的部将,随苏拉出兵意大利,建立了功勋,并趁火打劫,成为罗马首富。庞培也是苏拉的部将,曾先后平定了西班牙起义,消灭了地中海上的海盗,征服了小亚细亚,功震罗马。与此同时,马略的内侄恺撒也以民主派的身份登上了罗马的政治舞台。恺撒既不能在军功上与庞培竞争,也不能在财富上同克拉苏匹敌,但恺撒凭借着对马略的追念活动,打击了苏拉的党羽,赢得了平民和马略老兵的支持。三人中谁也没有力量单独战胜贵族势力,而只有三人暂时联合,才能与元老院抗衡。于是,公元前60年,恺撒、克拉苏和庞培达成了互相支持的协议,建立了秘密的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
后三头同盟
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有“前三头同盟”和“后三头同盟”。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在镇压这次起义过程中,苏拉的两位部将克拉苏和庞培一度成了罗马的风云人物。他们因为和元老院的冲突而废除了苏拉留下的制度。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恺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
恺撒死后,罗马发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恺撒密友、公元前44年与恺撒同为执政官的安东尼,以及骑兵长官雷必达势力最强。但元老院不愿支持他们,而把眼光投向屋大维。当时屋大维还不满20岁,元老院想利用他来对抗安东尼和雷必达。不过,屋大维并非那样易于摆布。虽然在穆提那他打败过安东尼,但他权衡利弊仍准备同这两个实力派暂时合伙。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维公开结成同盟,即所谓“后三头同盟”。
梭伦改革
梭伦(约公元前630~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公元前7世纪,雅典与邻邦墨加拉为争夺萨拉米斯岛而发生战争,结果雅典战败。随后,雅典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萨拉米斯岛地处雅典的出海口,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他由此成为雅典最具名气和影响的人物,城市居民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领袖和庇护者。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雅典的首席执行官,得到了修改或保留现有法律及制定新法律的权力。他立即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了多项法令,向氏族贵族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他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一制度虽然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但它却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取得政治权利的途径。
梭伦改革不仅调整了自由民内部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扩大了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还打击了旧的氏族制度,提高了平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促进了雅典奴隶制国家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西方爵位
人们总会用“公、侯、伯、子、男”5等爵位表示贵族的尊贵地位,而且今天的英国仍有这些称谓,那么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公爵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是罗马帝国后期人们对那些负责保卫帝国安全的高级军官的称呼。后来,入侵的“蛮族”人借用这个词,用来称呼他们建立的国家中实际掌管大片领土的那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不过,那时这个词并不是爵位。后来,欧洲国家逐渐把这个词当做高级贵族等级的名称来使用。
侯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最初是日耳曼国家的人对镇守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员的称呼,后来成为专指低于公爵而高于伯爵的贵族称号。这个词在法国、意大利从17世纪起就逐渐不用了,而在西班牙从来不用。
伯爵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在罗马帝国晚期,帝国的臣民们用它来称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手下的官员也称为伯爵。在法兰克,伯爵一度指的是某一城市的首领或某一地区的法官。以后这个词变成了比公爵略低的贵族的称号。但在佛兰法尔(今属比利时)、巴塞罗那等地,伯爵和公爵的地位不相上下。
子爵一词也来源于拉丁文。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把伯爵在某个地区的代理人称为子爵,或者称为副伯爵。后来这个词便成为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之一,列于伯爵和男爵之间。
男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原意指男人。从中世纪早期起,人们就把租种国王土地的人称为男爵。在日耳曼人中,男爵一词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指的是自耕农。以后这个词才逐渐演变成下层贵族的称号。当然,在现实中还用准男爵、骑士等一些名称来称谓贵族,但这些都是在这五等爵位以后随着社会变化而出现的。
庇护制
“庇护制”也称保护制,是古代罗马的一种人身依附制度,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王政时代”。当时,随着氏族内部分化的加剧,一些贫困破产的氏族成员便依附在氏族贵族的门下,成为贵族的“被保护人”,贵族成为“保护人”。被保护人与保护人的关系是世袭的,有某种契约的性质。前者多为贫穷破产及无公民权者,托庇于后者门下,领取份地并为之献纳服役。后者属有财势的贵族,对前者亦负“保护”之责。
罗马共和国时代,这种制度有所发展。保护人通常拥有大批被保护人,作为猎取利禄的工具。帝国时代,特别是公元3世纪以后,这种庇护制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贫苦农民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压、社会动乱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独立经济,于是纷纷把土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求得“庇护”。被庇护者虽失去自由,为庇护者服役,但可以终身使用原来的土地,免受国家税吏的欺凌。公元4世纪末,庇护制的发展已使罗马帝国的皇帝感到忧虑。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独特国情的政权体制,即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职位世袭。将军从日本皇室夺取权力,在明治维新之前,将军取代天皇,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维持对国家的统治。而实际上,幕府将军也多被篡权。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3个幕府统治时期。始于1192年,终于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明治天皇。幕府将军中,比较著名的有源赖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
两院制
所谓两院制,简单地说就是把议会分成两个部分,由它们共同行使议会的权力。两院制的理论基础是分权思想在议会内部的延伸。按照分权制约的思想,一切掌握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为防止议会的专横和滥权,也需要组成两个议院,相互制约。另外,两院制的支持者还认为,两院通过按照不同的选举原则产生议员,可以保障更广泛的代表性,以有利于代表不同地域、民族、职业、阶层的利益;法案由两个议院共同审议,也可以防止立法工作的草率从事;从议行关系的角度考虑,议会内部两院的互相牵制,也可以减少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冲突。
采用两院制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荷兰等。
各个国家对“两院”的称呼也不相同,如英国议会的两院叫“贵族院”和“平民院”,又叫做“上院”和“下院”;美国国会、日本国会叫“参议院”和“众议院”;法国叫“参议院”和“国民议会”;荷兰叫“第一院”和“第二院”;瑞士叫“联邦院”和“国民院”等等。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教的产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将人按不同职业分成4个严格的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每个种姓又有许多不同的分支,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贵贱等级世代相传,终身不变。在古印度,属于低等级种姓的“贱人”基本没有仇富心理,他们相信今生的命运是前世的孽缘,所以今生要承受苦难,安于命运,来世以便解脱。尽管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党是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布尔什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党内机会主义者围绕党纲、党章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在选举党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马尔托夫派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
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以后,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新型的政党。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1925年12月又改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联共(布)。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权与神权合一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国家元首与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掌管,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基础,民众受狂热而专一的宗教感情支配。
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封建时代较为普遍。资产阶级革命提出“政教分离”口号,资产阶级上台执政后就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
当代典型的政教合一国家是伊朗,其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宗教首领。
开明专制
开明专制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在哲学家的辅助下,改革社会生活的主张,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开明专制”便成了当时欧洲各国封建专制政府的特征,只有英国、波兰、法国例外。
在东欧,由于资产阶级势力薄弱,“开明专制”获得了典型的发展。其间,各国所进行的改革客观上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大陆开始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个制度的生死搏斗,一切伪装都无济于事,“开明专制”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一起消失了。
君主制
君主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君主掌握最高国家权力,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
君主制有不同类型:无限君主制,君主拥有无限权力,是真正的君主专制,在古代东方国家中曾普遍实行;有限君主制,君主权力有限,包括等级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现在世界上还有十几个君主制的国家,如非洲的摩洛哥,亚洲的尼泊尔、文莱、不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欧洲的英国和瑞典虽然还是王国,但已经演变成了君主立宪国。
共和制
共和制是国家元首及国家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的国家称共和国。
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共和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制有两种形式,它是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不同而分类的。第一种形式是议会内阁制,第二种形式是总统制。议会内阁制以议会为权力中心,议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总统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彼此分立。
容克
容克是德语“Junker”一词的音译,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它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希特勒执政。
象驴之争
美国是实行两党制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经济集团。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其标志是象。该党由联邦党演化的辉格党(自由党)等政治势力组成,初期曾代表美国东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南北战争期间主张国家统一,限制奴隶制,反对南方奴隶主叛乱。1860年总统竞选,共和党林肯获胜,当选为总统。
美国民主党是美国的两大政党之一,其前身是托马斯·杰斐逊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该党的标志是驴。建党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西部农业企业家和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南北战争期间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利益。美国把两党权力之争称为“象驴之争”。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指美国1972年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尼克松政府从事的非法活动。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是1972年民主党总统竞选的总部。1972年6月17日,共和党全国竞选委员会派出的5名工作人员企图潜入水门安装窃听器以刺探对手情报时被捕,并引出了一连串共和党竞选的丑闻。尼克松在事件暴露后的初期否认自己以及政府涉及此案,但随后的调查表明,尼克松不仅知道这件事情,而且在极力消灭证据以掩盖事实真相。1974年7月,众议院启动弹劾总统的司法程序,尼克松被迫于8月8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的辞职总统。
三K党
三K党(Ku-Klux klan)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
Ku-Klux源于希腊语,意为“集会”;Klan取自claa,意为“苏格兰民族”(该组织几个创始人为苏格兰后裔)。因该组织名称中三个词起首字母都是K,因而被称为“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国”。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南部的奴隶主和庄园主为镇压黑人和维护奴隶制度,于1866年5月在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组成三K党。1869年,三K党被政府解散。1915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三K党员与“玛丽·帕甘骑士”组织的成员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城又重新建立了三K党,成员遍布全国。1928年三K党改名为“森林武士”,但一般仍称为“三K党”。
三K党常与提倡种族歧视的一些法西斯组织交往,相互支持并成为美国反动势力推行种族主义的工具,经常对黑人和进步人士使用私刑、绑架和屠杀等恐怖行为。
纳粹
纳粹是德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缩写的音译,纳粹党即“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其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进行改组,1921年希特勒成为党魁。该党宣扬大日耳曼主义,要求扩张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建立一个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1923年,发动啤酒店暴动,失败后被查禁。1925年,重新活动。1933年夺取了政权,在全国实行反革命恐怖统治,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人士,疯狂虐杀犹太人,对外疯狂侵略,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德国投降,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盖世太保
纳粹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 Stats 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盖世太保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屠杀无辜。随着纳粹政权的需要,盖世太保发展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恐怖统治机构。纳粹通过盖世太保来实现对德国及被占领国家的控制。
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际联盟》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
《国际联盟》经过26次修之后,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战中对德奥集团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这样,国联共有44个会员国,后来逐渐增加到63个国家。总部设在日内瓦。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但是,国联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八国首脑会议
八国首脑会议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了“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6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俄罗斯先后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欧洲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基于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开始走上联合的道路。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实现欧洲国家统一的思想。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6国外长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7年,六国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60年代,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后来,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扩大到15国。
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最后签署了经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等,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欧共体政治联盟条约》规定:西欧联盟隶属欧洲政治联盟,是欧洲政治联盟的防务机构,负责制定欧洲的防务政策,并与北约保持一定联系。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具体领域将由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或外长会议一致确定,具体实施措施将通过特定多数表决制决定。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会议的召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一个联合欧洲12个国家、涵盖三四亿人口的联盟从此诞生。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根据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之后,土耳其、希腊、西德相继加入。它是为了对抗苏联在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扩张而建立的,也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推行世界霸权政策、从军事上控制西欧盟国而建立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华约
华约全称为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理想国》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柏拉图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柏拉图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统治者甚至“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3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别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乌托邦》
《乌托邦》原是托马斯·摩尔的一部拉丁语著作,全名为《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原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
摩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想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今天的“乌托邦”往往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形态,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欧洲产生了3个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产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沙文是拿破仑手下的士兵,由于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便对拿破仑感恩不尽,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极力主张法国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大法兰西帝国。
剧本《农民士兵》的上演,则使沙文主义在法语词汇中扎根。沙文主义泛指一切极端民族主义。它是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它从资产阶级反动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极力宣扬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拼命煽动民族仇恨,毫不掩饰地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种族主义
种族是根据人类遗传的生理特征划分的人群。人类种族开始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划分种族的依据非常多,较重要的有:皮肤的颜色、身躯的高矮、鼻子的形状、头发的颜色、血液等11个方面。
近代种族主义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白种人侵入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批大批地屠杀殖民地人民,在白骨堆上建立起白人的天堂,为给白人侵略、掠夺其他民族制造借口,便产生“种族有高低”、黑人为“低等人种”、“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理论。
法国人戈宾诺在1853~1855年出版的《人种不平等论》中大力宣扬种族论。继他之后,英国的张伯伦、德国的阿蒙、美国的斯托大德都大弹与戈宾诺相似的调子,种族主义风靡一时。“大日耳曼主义”、“大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大斯拉夫主义”等相继出笼。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种族主义的嚣张气焰才逐渐平息。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其基本观点是否定一切权威和任何形式的国家政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其创始人是法国的蒲鲁东。他在1840年写的《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倡导互助主义,主张通过建立人民银行,遵守契约原则,在生产者之间实行产品的等价交换,以达到消灭剥削和人人自由、平等的“无政府状态”。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提出集产主义思想,主张全部生产资料归各个生产者的集体所有,实行产品按劳分配,还提出通过暴动立即消灭国家的口号。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思想从欧洲和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复。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点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而是以传播和宣传国外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为自己活动的主要内容。
人权
“人权”是国际政治关系中谈论最多的词语之一,一般泛指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人权是资产阶级针对封建特权和神权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代表的新生生产力冲破封建制度束缚的要求,是反对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
早在17世纪,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代表格劳修斯、霍布斯等就提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私有财产、大家一律平等。人们只有天赋的自爱心和怜悯心,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这种自然权利是不可被剥夺的,丧失了这种权利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人们有权维护自己的这种自然权利。这就是最初的人权思想。
美国建国后颁布的《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是“造物主”赋予人们的不可转让的权利。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称世界所有男女毫无区别地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参加选举、工作、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