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晋书》共130卷,记载从晋武帝泰始元年到恭帝元熙二年(公元265~420年)共156年的史事。《晋书》始修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由宰相房玄龄领导,撰者会集当时著名学者文士。全书对于保存史料有重要价值,编纂体例也有可取之处,但因其为官修史书,忌讳较多。总体来说,虽有矛盾、疏漏,仍不失为研究晋史的主要依据。

不受礼教约束的阮籍

魏晋时期的士人崇尚清谈和玄学,以藐视礼教的束缚为放达之举,其中最有名的人有7个,史称“竹林七贤”。阮籍就是这7个人当中的佼佼者。

阮籍相貌出众,气质豪放,性格高傲,他喜欢凭个性做事,而讨厌受到约束,他心里感到高兴或者愤怒的时候,从来也不在神色当中表现出来。阮籍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老子》和《庄子》,爱喝酒,擅长长啸和弹琴,得意起来的时候总是感到飘飘然而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当时的人都说他很狂,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阮籍比自己强。

阮籍本来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但当时那个时代很不太平,有名望的人很少有好下场的,于是阮籍只好不干预时事,成天喝得酩酊大醉。当初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提亲,但是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让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于是这事就作罢了。钟会多次去向阮籍请教有关时事的问题,企图从中抓到阮籍的把柄,但每次阮籍都喝得大醉,避免了被陷害。阮籍对司马昭说“:我曾经游览过东平,对那里的风俗和环境很感兴趣。”司马昭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了东平,把东平相府和衙门的围墙拆掉,并把法令精简了。10天后他尽兴就回家了。司马昭又举荐他为大将军的从事中郎。有一次人们谈到有个人杀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哎呀,杀死父亲倒还算了,怎么能杀死母亲呢?”在座的人都怪他失言,司马昭问道:“杀死父亲是天底下极大的罪恶,你怎么认为是可以的?”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亲的人和禽兽一样,但杀母亲的人就连禽兽都不如了。”大家听了之后很佩服他的见解。阮籍的辩才就是这样厉害。

阮籍听说步兵军营里的厨师很善于酿酒,而且储存了三百斛酒,于是便请求让自己担任步兵校尉。上任后他什么事都不管,把酒喝光后就辞职了。当时大臣们都劝司马昭就任晋公,接受九锡,并让阮籍写劝进的奏章。阮籍喝得大醉,就没有写。等到他们来拿的时候,他还靠在案上睡觉,使者催他,他才在案上用手指划字,让人誊抄,写好后一处需要改动的地方都没有。

⊙竹林七贤·荣启期图 东晋

此图发现于东晋时期墓室,竹林七贤和春秋战国的隐士荣启期绘于同一画中,表明时人已将他们视为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阮籍虽然不受礼教的约束,但他说话玄妙,从不轻易褒贬别人。他很孝顺,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和人下围棋,噩耗传来,别人想停止下棋,但阮籍坚持要把棋下完。下完后喝了两斗酒,大哭起来,吐血好几升。母亲要下葬时,他吃了一块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和母亲遗体告别,这个时候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再次大哭起来,又吐了几升血,因为过于悲哀而瘦了很多,差点死去。

阮籍会用黑眼珠或眼白看人,看到那些拘于礼教的人,他就用眼白对着人家,显得很轻视对方。嵇喜来吊丧的时候,阮籍就用眼白怒视着他,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康听说哥哥受到了轻视,于是带上好酒和琴来拜访阮籍,阮籍很高兴,露出黑眼珠来看他。当时尊崇礼教的人很恨阮籍,但司马昭却屡次保护他。

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并告别,这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做法,所以有人就讽刺他,阮籍却说:“礼教难道是为我制定的?”邻居家有个很漂亮的少妇卖酒,阮籍曾经去她那儿买酒,喝醉了就躺在那女人身边。阮籍自己也不避嫌,那女人的丈夫观察了很久,也没有怀疑。有个军人的家里生了个又有才又漂亮的女儿,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并不认识那家的人,却跑去为那个女子哭丧。阮籍外表坦然放荡,但内心却非常纯洁,他一向都是这样的。他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到处走,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才大哭着回来。阮籍曾经游览过楚汉对峙的战场,感叹到:“那个时候没有真正的英雄,所以才让刘邦这样的小人成了名!”

阮籍54岁那年病死。他的儿子阮浑也有他的做派,阮籍却劝说他:“你的堂兄阮咸已经加入我们了,你就别再这样了。”说明阮籍还是觉得自己这样是很无奈的。

以德服人的羊祜

羊祜祖上一直做大官,到他为止,一共9代都以廉洁有德行而闻名。他的祖父任南阳太守,父亲任上党太守,羊祜本人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的妻弟,身份非常高贵。

羊祜12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他的哀悼超过了礼仪的规定,后来侍奉叔叔羊耽,一直非常恭敬。他曾经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你的面相非常好,不到60岁就一定能为国家建立功业。”羊祜长大后博览群书,善于言谈,夏侯威觉得他不同于常人,于是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他。州官4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但他都没有接受。郭奕见到他之后说:“这就是今天的颜回啊!”后来羊祜和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去就职,羊祜说:“给别人做事哪有那么容易!”曹爽被杀后,王沈因为是其属官而被免职,他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的话。”羊祜说:“这不是预先就能想到的。”他的先见之明和不自夸就是这个样子。

夏侯霸投降蜀国后,亲友们都和他断绝了来往,只有羊祜安慰他的家属,而且更加细致周到地照顾他们。不久,羊祜的母亲和哥哥都去世了,羊祜为他们服了十来年的丧。

司马昭为大将军时,征辟羊祜,但他没有应征,后来由公家的车把他送到朝廷,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钟会被杀后,羊祜被任命为相国从事中郎,掌握了国家大权,又调任中领军,统率宿卫卫士,在皇宫中值班,成为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

司马炎称帝后,羊祜因为有功而被封赏,但他每每对前朝有名望的大臣表示谦让,不肯居于他们之上。

司马炎有了灭吴的打算后,派羊祜担任都督荆州军事的职务。羊祜到了南方后,开设学校,安抚百姓,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他对吴国人宣布,投降过来的人如果想回去就让他回去,绝不阻拦。当时如果长吏死在官邸的话,继任者会认为那个地方不吉利,经常拆毁盖新的。羊祜认为生死有命,下令禁止这种陋俗。吴国石城的守备军队离襄阳有700多里,经常来骚扰,羊祜用计让吴国撤掉了石城的守备。他减少了一半的守军,把精简出来的人派去屯田,一共开垦了800多顷土地,获得丰收。羊祜刚来的时候军队里连100天的粮食都没有,但到了后期,军队里储蓄的粮食可以用10年。

羊祜在军中常穿又轻又保暖的衣服,不穿盔甲,侍卫不过十几个人,但他经常因为钓鱼而耽误公务。有一次夜晚想出去钓鱼,军司徐胤拿着武器挡住他的去路,说:“将军统辖了万里之多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外出呢?将军的安危就是国家的安危。我徐胤今天如果死了,这门才能开!”羊祜赶紧向他赔笑,并感谢他,从此很少外出了。

吴国西陵都督步阐率领部下前来投降,陆抗前去阻拦,双方打得非常猛烈。晋武帝下令羊祜前去迎接步阐。羊祜率领5万人马出发,结果没有能接回步阐,因此被贬官。羊祜吸取了春秋时期孟献子经营虎牢让郑国人畏惧、晏婴在东阳筑城而莱子国投降的经验,他进驻险要地区,建造了5座城池,占据了大批肥沃的土地,石城以西的地区都被晋军占有,从此吴国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他进一步安抚前来投降的人,产生了灭亡吴国的想法。后来吴国将领陈尚和潘景进犯,羊祜杀了他们,然后宣扬两人的节操而厚葬了他们,两人的家人来迎丧,羊祜很有礼貌地送他们回家。邓香率军到夏口抢掠,羊祜活捉了他,然后又把他放了。邓香很感动,就率领部队来投降了。羊祜的军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当地的粮食作为军粮,然后根据收割的数量用绢来偿还。每次打猎的时候都只限于晋国境内,绝不骚扰吴国。如果猎物是先被吴国人所伤,又被晋国人得到的,都会还给吴国人。吴国人都很佩服欣赏羊祜,称他为羊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羊祜和吴国的陆抗相互对峙,互相之间都有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和度量,即使是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比。陆抗有一次生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毫不怀疑地服下。有人劝阻他,陆抗却说“:羊祜哪里会是个害人的人!”陆抗常常告诫部下:“如果他们讲德行,而我们讲暴力,那就是不战自败了。以后不要追求小利,而应该划分好边界,好好守住就行了。”吴国皇帝孙皓听说边境上很友好,派人来责备陆抗,陆抗说:“一个小村庄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会让羊祜的名声更大。”

羊祜为人非常谦让,他的女婿曾劝他:“您应该多多安排自己的亲信,有一批人拥戴您,这不是很好吗?”羊祜没有回答,后来他对儿子们说:“他的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臣子如果树立私恩就必然违背公义,这是大祸乱,你们要牢记我的意思。”朝廷要给他晋升爵位和增加封地,羊祜要求把这些赏赐给他舅舅的儿子。羊祜生病后要求入朝,等赶回洛阳的时候,皇后去世了,他很悲痛。皇帝特意恩准他带病来见并可以乘坐小车上殿,不必行礼。上殿坐下来后,羊祜向晋武帝阐述了灭吴的意见和看法。

羊祜的病越来越重,他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就病死了。晋武帝非常悲痛,穿上丧服为羊祜哭泣,当时天气很冷,晋武帝的泪水流到胡须上都结成了冰。羊祜驻守过的地方的人听到羊祜死去的消息后都嚎啕大哭,罢市为羊祜举哀,连吴国的将士都为他哭泣。后来东吴被灭掉后,晋武帝认为这都是羊祜的功劳,还派人到羊祜墓前告祭。

杜预、王濬灭吴

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非常残暴,不光贪图享乐,还动不动就挖人眼睛,剥人脸皮,把东吴闹得鸡犬不宁。晋武帝见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兴兵伐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派兵20多万,分三路进军,一路是镇南大将军杜预,一路是安东将军王浑,水路则是益州刺史王濬。

杜预派樊显等人沿长江西上,很快就攻破了好几座城池。又派牙门管定等人率领800勇士在夜晚渡江,奇袭乐乡城,预先插满战旗,虚张声势,还在巴山放火,挫伤吴军的士气。吴军都督孙歆非常害怕,城里出来投降的共有1万多人。然后又埋伏了一支人马,等孙歆派出去抵抗王浚的部队撤回来后,伏兵混进吴军进了城。孙歆一直没有发现,结果被俘虏了。接着杜预下令进军江陵,吴将伍延假装投降,把兵布置在城上,杜预识破了他的计策,将江陵城攻了下来,平定了长江上游。吴国南方的城市纷纷投降,杜预一共斩杀和活捉吴国都督、监军14人,牙门和郡守120多人。他把吴国的将士和家属迁到长江以北,吴国人纷纷赶来投降。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王濬在任益州刺史的时候就开始做伐吴的准备了,他下令造了一批很大的战船,为了不让吴国发现,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但造船所制造出来的木屑顺江漂流,引起了吴国人的怀疑,于是他们在长江险要的地方钉了许多大木桩,再钉上铁链,又把大铁锥安在水下,防止晋国水军通过。

王濬的水军打到秭归的时候,过不去了。他下令造了很多大木筏,派了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带领这些木筏顺江而下,木筏一碰到铁锥和木桩,就把它们扫掉了。然后在木筏上架起大火炬,一碰到铁链,溅起火星就烧起来,很快就把铁链烧掉了。扫除前进的障碍后,王濬的水军很快就进入了东吴境内,与杜预会师。

有人提出:“东吴立国将近百年,不可能一下子就消灭的。现在马上要到夏天了,疾病会渐渐流传开,应该等到冬天的时候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杜预说:“以前乐毅凭借济水西岸一战而打败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们的士气正处于旺盛期,这就好比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后,剩下的就能迎刃而解,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了。”于是命令各路将领继续进攻,王濬率领水军直扑东吴首都建业。

王濬的水军快要打到建业的时候,孙皓终于坐不住了,他派大将张象率领1万水军前去抵挡。那些水军一看王濬的部队声势浩大,战船也是出奇地大,一个个都吓呆了,没有打就投降了。

孙皓急得没办法,找来陶濬,问他有什么办法。陶濬大言不惭地说:“益州来的水军我很清楚,没什么了不起的。陛下只要给我两万人,我就能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孙皓相信了陶濬,拨给他两万人马。陶濬下令第二天就前去和晋军决战,他手下的将士知道晋军这次非同以往,轻易惹不起,都不想去白白送死,当天晚上就逃了个精光。

这样,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开进了建业城。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脱掉衣服,让人把自己反绑着,出城投降。东吴从此灭亡了。

当初杜预进攻江陵时,吴国人很恨他,知道杜预颈子上长了个瘤子,于是每当有大树上面长了像瘤子的疙瘩后,吴国人就把那疙瘩砍下来,写上“杜预的颈子”,来诅咒他。杜预对此很愤怒,攻下江陵后,把干这事的人杀掉了。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统一了,但不能忘记战争,所以他一方面继续练兵习武,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兴办学校,提倡教化,当地的老百姓普遍拥护他。他有个很大的功绩就是兴修水利,当时的老百姓都称他为“杜父”,杜预开凿了杨口,从夏水到巴陵共1000多里,既可以疏导长江的洪水,又可以开通漕运。杜预对于公家的事,只要让他知道的,就一定会去管。他所兴修的工程,一定会考虑周到,很少有弄坏的情况。有人嘲笑他专门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杜预反驳道:“大禹和后稷的功劳就是为了拯救世人,我做这些事的目的和他们一样。”

有才无行的贾充

贾充是魏国名臣贾逵的儿子,贾逵在贾充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在为父亲守孝期间以孝顺而闻名。后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拜官尚书郎,此后侍奉司马氏多年。

司马师死后,贾充担任了司马昭的长史,司马昭刚执掌大权,担心地方上的将领对他不服,于是派贾充去诸葛诞那里,商议讨伐吴国的事,实际上是想监视诸葛诞。贾充和诸葛诞聊了会关于时事的话题,然后突然问道:“天下人都希望皇上禅让,您怎么看?”诸葛诞严厉地说:“你难道不是贾逵的儿子吗?你们家世代享受魏国的恩典,怎么能打算把社稷送给别人呢?如果洛阳那边有事的话,我一定会以死报国!”贾充不说话了。回去后他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很有威名,人们都乐意为他拼命。我看他的样子,是肯定要造反的了。如果现在把他召回来,那么他很快就会造反,但影响很小。如果不召他回来的话,他造反会推迟,但是影响会很大的。”于是司马昭将诸葛诞任命为司空,召他回朝,诸葛诞果然起兵反抗司马昭。贾充献计打败了诸葛诞。后来贾充升任廷尉,他精通法律,有能平反冤狱的名声。

司马昭篡位的心思很明显,贾充作为司马昭最信任的人,一直为他出谋划策。魏帝曹髦起兵的时候,贾充唆使成济杀死了曹髦,成济被杀灭口,他自己却因为这个功劳而节节高升,为司马昭独掌朝政推波助澜。司马昭命令贾充制定法律,刚开始定下5种封爵时,贾充就被封为侯爵。

贾充有刀笔之才,能够观察出主子的真实想法。当初,司马昭因为哥哥司马师开辟了疆业,所以想把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贾充知道这不是司马昭的真实意图,所以就称赞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的贤能。后来司马昭病重,司马炎问后事,司马昭就说:“了解你的人是贾充。”也因此,司马炎继位后对贾充非常好,称帝后封贾充为鲁郡公,其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

贾充主持政务后,很重视农业,财政上也很节约,并裁减了一些官职,晋武帝更加欣赏他了。羊祜等人在边境戍守的时候,他要求到前线去立功,但晋武帝没有批准。贾充很喜欢推荐人才,他每举荐一个人,必然都会自始至终地照顾他,所以当时的士人多数都归心于他。

等到贾充的女儿嫁给了齐王后,大家都担心贾充的势力太大了。后来氐羌反叛,晋武帝很担心,任恺就建议让贾充去镇守关中,皇帝同意了。当时的人都庆幸贾充离开朝廷,希望能从此更新一下政治。

贾充被调走后,很恨任恺,但也没有办法。他在临行时让别人推荐自己的女儿当太子妃。之前羊祜曾密奏留下贾充,晋武帝把这事告诉了他,贾充感谢羊祜道:“我到现在才知道您是个厚道的人。”

后来吴国将军孙秀投降,被晋封为骠骑大将军,晋武帝因为贾充是旧臣,所以把他的车骑将军的地位放在骠骑将军的前面,贾充坚决退让。不久贾充被升为司空、侍中、尚书令,和以前一样带兵,地位却更高。

贾充的大女儿贾南风长得又丑又凶悍,但贾充为了攀附晋武帝,不惜用卑鄙手段,将贾南风嫁给了白痴太子司马衷。贾南风后来成了祸乱晋朝的元凶。

晋武帝生了重病,人们都认为司马攸应该继位,河南尹夏侯和对贾充说:“司马攸和司马衷都是您的女婿,亲疏关系是一样的,所以立君应该立贤能的。”贾充没有回答。晋武帝病好后听说了这件事,很不高兴,于是夺取了贾充的兵权,但没有降低他的官位和待遇。

贾充的妻子非常嫉妒,当初贾充的儿子才3岁,奶妈抱着他玩,贾充过来爱抚儿子。妻子看见后就说贾充和奶妈有私情,气得把奶妈打死了,小孩子也因为思念奶妈而病死了。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又是被新奶妈抱着,贾充再次爱抚小孩的时候被妻子看见,倒霉的奶妈又被杀掉了,同样的,小孩也死了。于是贾充就没有了后嗣。

贾充本来有个前妻,因为岳父犯法被杀,他前妻被流放了,贾充就娶了现在这个嫉妒的妻子。晋武帝登基后,前妻因为大赦而回来,晋武帝特别下令贾充置左、右夫人,贾充的母亲柳氏也命令儿子把前妻迎回来。后妻大怒,骂了贾充一顿,贾充只好上书说自己不敢承受两个夫人的盛礼,没有迎回前妻。当时的人很同情他的前妻,就安排她住在别的地方,让她和贾充暗自来往。道貌岸然的贾充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应该成为道德典范,于是坚决不和前妻往来。

有一次,后妻想去看看前妻,贾充说“:她很有才,你最好不要去。”后来后妻的女儿成了太子妃后,她觉得自己身份不同了,于是大摇大摆地去看前妻。一进门刚看到人,她的腿就软了,不由自主地向前妻下拜。从此贾充每次出门,后妻都会派人去找他,就是怕他和前妻在一起。贾充的母亲懂得很多道理,是个很有义气的老太太,但她不知道就是贾充唆使成济杀害曹髦的,一直认为成济不忠,经常骂他,周围的人听到后无不感到好笑。等到她死的时候,贾充问她有什么遗言没有,她说“:我让你把媳妇接回来,你都不肯,我哪儿还能有别的事啊!”一句话都不多说就死了。

白痴皇帝和奸诈皇后

晋武帝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大儿子司马衷却是个白痴,晋武帝为了这件事一直很不开心,而且也不知道是否该把皇位传给他。

有一次,晋武帝想考验一下司马衷,看看他是不是真的笨得无可救药了。他把太子府上的官员全部召集起来赴宴,然后写了几个问题封在信封里送给太子看,要他回答。太子妃请别人帮忙回答,结果那个枪手引用了很多典故,回答得非常完美。太子妃身边的小太监张泓却看出了破绽,他说“:太子不爱学习的事天下人都知道,这份答卷上引用了那么多典故,皇上一定会怀疑不是他写的,那么就会对太子更加失望。我看还是直接点回答好。”太子妃很高兴,对张泓说“:那你就帮我回答吧,到时候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张泓一直有点小才能,写了一份比较粗浅的答卷,让太子抄了一遍。晋武帝看到答案后,觉得儿子虽然才学差点,但道理还是懂的,心里很高兴,由此打消了对太子的质疑。

当初晋武帝为司马衷选妃的时候,本来考虑娶卫家的女儿,但他的皇后却听信贾充等人的建议,想娶贾充家的女儿。晋武帝说:“卫家的女儿有5个可以娶的地方,而贾家女儿有5个不能娶的地方。卫家的后代往往比较贤惠,而且能多生儿子,长得漂亮,皮肤白皙,个子又高;贾家的后代喜欢妒忌,又不怎么生儿子,又丑又黑,个子还矮小。”但皇后坚决站在贾家一边,一些大臣也称赞贾家的女儿贤惠,于是就定下了和贾家的亲事。开始的时候本来想娶贾家的小女儿贾午,但贾午比太子小一岁,才12岁,而且个子太矮,穿不上礼服,于是就改娶了大女儿贾南风。贾南风喜欢妒忌,又很狡猾,太子很怕她,又常常被她迷惑,其他嫔妃很少能和太子同房。

贾南风非常残暴,有一次她听说太子身边有个侍女怀上了太子的孩子,气得顺手拿起戟向那侍女扔去,正好刺中肚子,胎儿也流了出来。晋武帝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准备把贾南风囚禁到金墉城。他的充华夫人赵粲说“:贾妃还小,再说妒忌是女人常有的毛病,长大点就好了,希望陛下谅解。”晋武帝想起贾充的功劳,也就算了。太子继位为晋惠帝后,立贾南风为皇后,贾南风没有生儿子,只生了4个公主。

晋惠帝的痴呆越来越厉害,有一年,地方上闹饥荒,饿死很多人。灾情上报到朝廷,晋惠帝问大臣:“人怎么会饿死呢?”大臣解释道:“因为没有粮食吃啊。”晋惠帝呆头呆脑地说:“没有粮食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羹呢?”大臣们被他弄得哭笑不得。

贾南风趁晋惠帝糊涂,掌握了朝政大权。贾南风长得很丑,但很放荡,她和太医令程据有私情不说,还经常派人从外面骗人进来供自己淫乱。洛阳南边有个小吏,长得很俊美,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身上穿了很华丽的衣服。大家怀疑他当贼去了,于是抓到都尉那里审问。小吏说“:那天我在路上碰到个老妇,她说家里人得病,需要找个城南的人去镇邪,我就去了。上车之后就放下了帷帐,把我放进了一个竹箱里,什么都看不见。走了十几里路,经过了六七道门槛,打开竹箱后,看见高楼和华丽的房子。我问这是什么地方,她说是天上,于是用香水给我洗澡,请我吃很丰盛的食物,再穿上华美的衣服,然后把我领进去。在里面有个妇女,大概三十五六岁,个子矮小,皮肤很黑,眉毛后面有疤痕。我被她留了几个晚上,和她一起睡觉吃饭。出来的时候她送了我这些东西。”审问他的人知道那妇女就是贾南风,都不敢问下去,放他走掉了。当时别的进宫的男人都被灭口了,只有这个小吏因为贾南风舍不得杀他,才保住了一条命。

贾南风一直生不出儿子,很着急,她装做怀孕,在衣服里塞上别的东西冒充胎儿,然后把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冒充是自己的儿子。贾南风策划废除太子,把自己的假儿子立为太子。贾南风的母亲对太子很好,经常劝贾南风对太子好一点。贾南风的侄儿很狂妄,不尊重太子,常常被老太太责骂。后来贾南风的母亲病重,临死的时候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照顾好太子,但贾南风根本没有听进去,她和赵粲、贾午定下阴谋害太子,很快就废黜了太子,人们都为此愤愤不平。

赵王司马伦和孙秀等人见大家对贾南风不满,就谋划废黜贾后。计划泄露出去,贾南风知道后很害怕,干脆把太子毒死,以绝后患。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带兵入宫,逼贾南风自杀,然后把贾家人全部处死了。

八王之乱

晋武帝认为自己能轻松夺得魏国的天下,是因为魏国对亲族诸侯控制很严,导致中央孤立,朝中出了什么事,诸侯也没有实力能挽回局面。所以他登基后,把自己家的亲戚都封为诸侯王,给了他们极大的权力。这些王爷大多野心勃勃,加上后来即位的晋惠帝又是一个白痴,所以诸侯们个个蠢蠢欲动。

贾南风看到汝南王司马亮是一个潜在的对手,勾结楚王司马纬发动政变将其杀害。而贾南风见司马纬已经失去利用价值,把他也给除掉了。贾南风独掌大权,得意忘形,很快就把她的眼中钉太子废掉了。这个时候,赵王司马伦乘机发动了政变,起兵杀掉了贾南风,控制了朝政。

司马伦一心想当皇帝,他先把反对他的人全部杀掉,然后指使亲信说看到司马懿的神灵要他继承皇位,强迫晋惠帝禅让,把晋惠帝尊为太上皇,派人严密看守。

⊙西晋时期八王封国示意图

司马伦篡夺了皇位,激怒了远在外地的几个诸侯王,首先起兵发难的就是齐王司马囧,不久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也起兵响应。诸侯王兵力强大,而且名正言顺,所以得到各地的支持。很快,京城里的大臣鼓动士兵杀了孙秀,逼迫司马伦退位,把晋惠帝接了回来。论功行赏的时候,齐王功劳最大,所以待遇也最好,他见晋惠帝没有继承人,而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成都王司马颖和自己关系不好,所以就立了一个小孩为太子,便于自己控制。齐王想剪除诸侯们的势力,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再次举兵,讨伐司马囧,联军很快就打到了洛阳。长沙王司马乂深知挟持晋惠帝的重要性,他率先找到晋惠帝,然后和司马囧在洛阳城内展开大战,激战了数日,司马囧大败被斩,司马乂掌握了朝政大权。

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对司马乂的专权不满,他们又联合起来对付司马乂。司马乂始终紧紧控制晋惠帝,边打边退。大将张方攻进洛阳城,大肆抢掠,死者成千上万。司马乂见张方的残暴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就杀了个回马枪。张方的部下见皇帝的车驾来了,纷纷逃散,司马乂胜利返回洛阳,赶走了张方。司马乂一直挟持着皇帝,而且对皇帝毕恭毕敬,所以他很得民心,但是和司马乂共事的东海王司马越害怕张方,于是暗中发动政变将司马乂抓了起来,并送到张方那里,司马乂最后被张方用火活活烤死。

司马颙和司马颖请求废除司马伦立的太子,司马颙因为自己是长辈,没有继位的希望,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上表请求把司马颖立为皇太弟。司马颖当上皇太弟后,专横跋扈,而且信任佞臣,腐化堕落,很快就丧失了民心。一直隐藏实力的东海王司马越趁机起兵声讨,把晋惠帝抢到手中,然后挟持他前往司马颖的根据地邺城。

司马颖听说皇帝在敌人军中,于是下令:“除了皇帝之外,别的人见一个杀一个!”部下们一直杀到晋惠帝跟前,一阵乱箭射去,晋惠帝身边的人纷纷倒地,连晋惠帝脸上也中了三箭。当时嵇康的儿子嵇绍担任侍中,一直跟随惠帝左右,他死死守在惠帝身边,用身体给惠帝挡箭,最后被乱箭射死,血溅了晋惠帝一身。司马颖的部将石超将晋惠帝俘虏,带到自己营中。后来别人见他身上全是血,想给他洗掉,晋惠帝阻止道:“这是嵇侍中的碧血,不要洗掉!”可见白痴也清楚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晋惠帝被司马颖挟持着逃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是张方,张方打算把都城迁到长安去,怕晋惠帝不肯去,干脆带人去抢,把皇帝带走后,顺便把洛阳皇宫里的金银珠宝也搜了个精光。

迁都长安后,司马颙废掉了司马颖,另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他自己完全控制了大权。结果又引起别人不满,王浚等人公推司马越为盟主,讨伐司马颙,经过近一年的战争,终于攻下了长安,将晋惠帝迎回了洛阳。就这样,可怜的晋惠帝被这些野心勃勃的亲王们抢来抢去,受尽了惊吓,吃够了苦头。司马越掌握了大权,没过多久,他就把挂名的晋惠帝给毒死了。司马越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西晋王朝在这次动乱中完全衰落下来,很快就灭亡了。

美男子潘安

“貌似潘安”这个词用来形容美男子再合适不过的了,潘安本人确实长得很英俊,不过可惜的是他品行欠佳,喜欢谄媚权贵,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死路。

潘安名岳,字安仁,后人都叫他潘安,他少年时期就以才华横溢而出名,被称为神童,说他是和贾谊一样的天才。很早就被征召到司空太尉府,举荐为秀才。

潘安的才华和名气非常出众,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他因为这个而隐居了10年。后来他出任河阳县令,仗着自己的才华,觉得这样的小官很不得志。当时的尚书仆射山涛,领吏部王济、裴楷等人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潘安在内心里对他们有非议,在尚书阁上题写了歌谣:“在尚书阁的东头,有一头大牛,王济作缰绳套在牛脖子上,裴楷套在后头,和峤成天忙碌不得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后来潘安调任为怀县令,当时许多当地人因为经商而放弃了农业,许多亡命之徒都跑到旅舍去避难,破坏法律法规。皇帝下诏取消旅舍,每十里路就设立一座官办的旅舍,让贫穷人家的老人和小孩看守,派小官主持,按照普通旅舍那样收费。潘安针对这件事上书议论,认为旅舍制度由来已久,为百姓提供了方便,所以旅舍不应该被取消。至于开办官办旅舍,他认为那些违法犯纪的事多数都发生在偏僻的地方,如果连续十里路都没有人烟的话,不法之徒就要干坏事了,如果道路相连,旅舍又多的话,不法之徒就会害怕而不敢乱来,所以旅舍也起到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官办旅舍密度不够,起不到这种作用。而且赶路的人都要多走路,吃饭休息都选在傍晚或者早上,尤其夏天,还得连夜赶路,如果规定旅舍早早关门的话,客人不能及时赶到,那么他们就只能在路边休息,容易导致强盗抢劫。如果以旅舍经常破坏地方教化为理由,派官吏守在旅舍门口,那谁还敢来投宿?现在那些小官和弱者独自占有旅舍的收入,凭借手上的权力,以非法手段获利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多。所以他请求取消这个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金谷园图

潘安和石崇是朋友,此图描绘了石崇和小妾绿珠在金谷园中的宴乐情景。

潘安兼管两个县城,在政务方面很勤劳,不久就升任为尚书度支郎,又改任廷尉评,后来被免职。杨骏辅佐朝政的时候将他提拔为太傅主簿,杨骏被杀后他也被免职。当初公孙宏没做官的时候,潘安对他很好,杨骏被杀时,公孙宏是楚王的长史,他帮潘安说了好话,朝廷才免了潘安一死。

潘安性情浮躁,喜欢趋炎附势,他和石崇等人侍奉、攀附贾谧,每次等候贾谧出门的时候,两人就望着车马扬起的尘土行礼,十分谄媚。贾谧的“二十四友”里,潘安排名第一,关于《晋书》的起笔年限的议论文章也是潘安的大作。潘安母亲好几次都讽刺他说:“你应该知道满足了,还要侥幸冒险没个完吗?”但潘安始终都无法改变。

当初潘安担任琅琊内史的时候,孙秀在他手下当小吏。这个人奸诈自负,潘安很讨厌他,多次鞭打他,孙秀一直对此怀恨在心。到了赵王司马伦执政的时候,孙秀担任了中书令。潘安在宫里碰到孙秀,问他“:孙大人还记得以前我们相处的事吗?”孙秀回答:“我心里一直藏着呢,哪一天能忘记?”潘安知道自己好日子不长了。不久孙秀诬告潘安和石崇等人密谋帮助淮南王和齐王造反,于是把他们杀掉并灭了他们的三族。潘安在押赴刑场时,向母亲告别:“我辜负了母亲对我的教诲啊!”当时被抓的时候,潘安和石崇都不知道对方也被抓了,石崇先到刑场,潘安后到。石崇对他说:“安仁啊,您也在这里呀?”潘安回答“:这可说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安以前写过送给石崇的《金谷诗》里面有一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潘安的母亲、兄弟、兄弟的儿子和他自己的女儿,无论年纪大小全部被杀,只有哥哥的儿子逃难免死。而弟弟的女儿和她母亲抱在一起哭得很惨,怎么拉都拆不开她们,引起人们同情,皇帝就下诏把她们俩赦免了。

潘安面容俊美,举止有风度,他的诗歌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华丽,特别擅长写哀悼的文章。他年轻的时候乘着车到洛阳大街上游玩,遇到他的妇女们都手拉着手围着他,往他的车上扔果子,最后满载着一车的果子回家。潘安的英俊潇洒可见一斑。当时还有个叫张载的人长得非常丑,他每次出门都被小孩用石头瓦片扔,最后狼狈逃窜回家。

雄才大略的石勒

石勒是羯族人,他父祖都是部落小帅,但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没落了。石勒少年时就有大志,14岁的时候被晋丞相王衍看到,王衍惊呼这个人相貌奇异,差点杀了他。

石勒20岁的时候,因为战乱被人卖为奴隶,主人很喜欢他,恢复了他的自由。但好景不长,石勒又被人抓走,在逼于无奈之下,他只好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当了强盗。此后这股小强盗发展到了18个人,号称十八骑。八王之乱的时候,石勒参加了汲桑的部队,担任了前锋都督。石勒作战英勇,手段残忍,很快就攻下了邺城,并进行了大屠杀。他们的胜利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派大军前来围剿。石勒寡不敌众,大败而逃,汲桑则死于乱军之中。石勒只好投奔了刘渊,刘渊很赏识石勒,让他独当一面。石勒吸取了邺城的教训,传令官兵不得骚扰百姓,这一举措让他赢得了民心,也消除了很多潜在的抵抗。

刘渊称帝后,石勒继续为他效命,兵力增加到十几万人。石勒很看重文人学士,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手下却有个君子营,以张宾为谋主。司马越死后,王衍等人送葬东海,半路被石勒追到。石勒烧掉了司马越的灵柩,声称为天下人出口恶气。他很看重王衍,问他晋朝失败的原因。王衍是个胆小鬼,极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但他口才很好,石勒听得如痴如醉。最后王衍居然说自己从小就不关心政治,实在是没有办法才当丞相的,并劝石勒称帝,以此来讨好他。

石勒是个耿直的人,他一听这话就发脾气了,大骂王衍:“你名扬天下,身负重任。年少的时候就当了官,一直当到头发都白了,怎么说自己不关心政治呢?天下败坏成这样,就是你的罪过!”他下令把王衍赶了出去,对谋士孔苌说:“我纵横天下十余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还让他活着干什么?”当时被俘的司马范坚强不屈,让石勒十分佩服,他知道这些人不会为他所用,下令不要用刀杀他们,留个全尸,当天晚上让人推倒墙壁把他们活埋了。

刘曜攻打洛阳的时候,石勒助了他一臂之力,将西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石勒的军队越战越强,逐渐有了反叛之志。刘渊和继承者刘聪死后,石勒和新皇帝刘曜有矛盾,干脆自立为王,建立了后赵政权,攻灭刘曜,基本统一中国北方。

石勒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他执行的很多政策都是仿效西汉的。他鼓励农民开荒,并接见和奖励在农业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少数民族喜欢喝酒,而酒是用粮食酿造的,他认为这样太浪费粮食,就下令禁酒。石勒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很尊重知识和人才,创办了很多学校,并根据学识和才干选拔官员。他还很注意调和胡汉人民之间的关系,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严禁胡人侮辱汉人,尊重双方的民族习惯,还下令如果读书人犯了法,不许随便杀害,一定要送来让他亲自处理。

由于石勒是胡人,所以他对“胡”、“羯”等字眼非常忌讳,不准部下提这些字。但为了安抚汉族士人,这道命令执行得不是很严格。汉族官员樊坦有次来见石勒的时候,穿得很破烂,石勒很奇怪,问他:“你怎么穷成这样?”樊坦忘了禁令,脱口而出:“刚刚碰到一批羯人,他们把我的衣服车马抢走了。”石勒笑着说:“那些羯人真可恶,我替他们赔偿吧。”樊坦想起了禁令,吓得跪在地上叩头请罪。石勒安慰他道:“我这道禁令是对付一般人的,你们这些书生我是不会怪罪的。”

石勒虽然不识字,但很喜欢书,经常让人读书给他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别人给他读《汉书》,正好读到刘邦要封六国旧贵族为诸侯,石勒插话了:“刘邦这样做怎么能得到天下呢?”读书的人给他解释,后来因为张良的劝阻,刘邦并没有这样做。石勒这才松了一口气,说:“这样才对嘛。”

石勒痛恨晋朝贵族厚葬的风尚,他下令自己死后不准搞奢侈的那一套,也不用禁止全国人民娱乐。他死后12天就下葬了,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非常少见的。不过石勒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犯了错误,导致了后赵的灭亡。

周处除三害

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缺少管教,导致他脾气暴躁,缺乏教养。长大后他个子长得高,力气也大,还练了一身好武艺,但就是不肯念书,成天在外面游荡,动不动就和人打架,有的时候还动刀子,是当地出了名的小流氓。他家乡附近的南山上有一只大老虎,经常出来吃人和牲畜,连那些猎人都拿它没办法。当地还有座长桥,下面有一条大蛟(就是大鳄鱼),经常趁人在河边让牲畜喝水的时候把牲畜拖入水中吃掉,甚至还吃过人。当地人把老虎、大蛟和周处称作“三害”,其中最让老百姓感到头疼的还是周处。但周处本人不知道有“三害”这一说法,也没人敢告诉他。

有一天,周处在外面走,看到当地的人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他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其中一个老头:“今年收成挺不错的,怎么大伙儿却在发愁呢?”

那老头告诉他“:三害还没有除掉,你让我们怎么高兴得起来?”

周处头一次听说还有“三害”这种说法,他很好奇,问是哪三害。

老头冷笑一声:“你还问是哪三害?不就是南山上的那只老虎、长桥下的大蛟还有你吗!”

周处很吃惊,他虽然喜欢惹是生非,但本质上还是挺善良的,完全没有想到人们居然把他当作老虎、大蛟那样的大害。他感到自尊心受了打击,就跟大家说:“原来是这三害呀,既然大家为三害而烦恼,那我去把三害除掉吧!”

第二天,周处就提了一把剑上南山去了。到了南山,那只大老虎饿了好几天了,一看到有人过来,很高兴,朝着周处猛扑过来。周处不愧练过武功,拔出剑和老虎搏斗起来,终于把老虎杀了。

周处剥下虎皮,下山把这消息告诉了人们,大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周处却说:“先别高兴,还有长桥下的大蛟呢。”

周处换上紧身衣,跳进水里找大蛟去了。那条大蛟看见有人下水,游上来准备开饭。周处一刀捅去,那大蛟痛得翻了个身,往水底逃窜。周处紧追不舍。

3天过去了,周处还没回来,大家都以为他和大蛟同归于尽了,本来觉得“三害”能除去老虎和大蛟就不错了,结果这下“三害”都没了,人们奔走相告,都很高兴,甚至举办宴会来庆祝。

第四天,周处居然回来了,原来他追大蛟一直追到了下游,好容易才把大蛟杀死,耽误了几天时间。他一回来看到大家居然在庆祝他的死,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下才明白自己被人们痛恨到了什么地步。

周处很后悔,决定改过自新,于是离开家乡去吴郡拜师学习。当时吴郡有两兄弟很有才学,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就去找他们,当时陆机出远门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告诉了陆云事情经过,表示自己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是怕自己觉悟得太晚,以前的时光都荒废掉了,现在改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陆云告诉他,人生还很长,既然他现在已经下定决心要改正,那么并不晚,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不会没有出息。

周处在陆家住了很久,刻苦读书,学习知识,而且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家都尊敬的人。

周处后来做了大官,但他并没有受当时腐败的环境影响,而是兢兢业业,在任上勤奋工作,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是当时有名的能干的官员。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被迫与叛军交战,寡不敌众,而和他有矛盾的梁王见死不救,最后战死沙场。

周处擅长史学,他的著作有《吴书》、《默语》(这两部书已失传)和《风土记》等,其中《风土记》是我国最早记载乞巧节和端午节裹粽子习俗的著作。

“王与马,共天下”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趁西晋王朝内乱衰落而大举入侵,很快就灭掉了西晋王朝。西晋王室成员多数死于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铁蹄之下,只有个别人因为远离中原而保住了小命,琅琊王司马睿就是这些幸运者当中的一个。

司马睿是晋朝王室中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一个,所以一直不太得志,很晚才被封为琅玡王。司马睿和名士王导关系一直很好,王导见天下大乱,知道北方肯定守不住,于是全力拥戴司马睿,决心在南方复兴晋室。

后来司马睿被派去镇守建康,王导也跟随在他左右。司马睿虽然贵为皇族,但在民间,人们还是把司马家族看作是地位不高的姓氏。他到建康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人去朝见他,尤其当地的大姓,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王导因为这事而深感焦虑。

王导有个堂兄名叫王敦,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他受到王导的邀请前来朝见司马睿。王导对他说:“琅玡王虽然品行仁德,但名望还不够高。你在这里已经很有名了,应该想个办法来扭转这个局面。”王敦同意了。

三月禊节的时候,江南一带的风俗是都要到江边求福消灾,司马睿也亲自前去观看。王导让他坐上华丽的轿子,仪仗队在前面声势浩大地开道,王敦、王导和北方来的名士们都骑马在周围扈从。纪瞻、顾荣等人都是当地名望极高的名士,他们看见王敦等那么有名望的人都对司马睿恭恭敬敬的,心里非常吃惊,当时就不由自主地跪在路边向司马睿行礼。王导乘机又出了个主意,他对司马睿说:“从前凡是能够统治天下的,没有一个不是尊老敬贤的人,他们都询问当地的风俗,虚心坦诚地招揽天下的贤才豪杰。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家分裂,我们的建国大业才刚刚起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得到民心。顾荣和贺循他们两个是当地名门之首,应该把他们吸引过来以便收买人心。他们两个如果来了的话,别人就没有不来的了。”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访顾荣和贺循,他们两个本来就很惊叹司马睿的威势了,再加上王导前来邀请,欣然前去朝见司马睿。当地其他名士听说连他们俩都去朝见司马睿了,也纷纷前来尊奉,司马睿的地位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王导像

洛阳被匈奴攻了下来,中原人大多都逃到江南地区避难,王导劝司马睿招揽其中的文人学士,让他们为新政权服务,于是江南地区人口兴旺,社会也比较安定。王导还劝司马睿尽量克制私欲,生活节俭,为国家安定控制自己,所以很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曾经称王导是自己的萧何。两人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当时人们都很尊敬王导,称他为“仲父”。

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刚到江南的时候,见东晋力量弱小,对周说:“我因为中原有难,所以才逃到这里,现在这里力量如此弱小,怎么办呢?”很忧虑。后来见到王导,两人交谈了很久,回来对周说:“刚才见到了管仲,我再也不担心了。”从北方过来的士人经常约在一起到新亭聚会喝酒。有一次周在宴会中叹气道:“风景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放眼望去,江山已经变了。”在座的人都感伤得流下眼泪。只有王导很不高兴,他严肃地说:“我们现在应该齐心协力为朝廷做事,早日收复中原,为什么要在这里流泪呢?”

司马睿上朝的时候,命令王导到御座前和他一起坐,王导坚决不同意,他说:“如果太阳下降到和万物一样的高度的话,那怎么照耀万民呢?”

后来王敦因为朝中大臣争权夺利而受排挤,起兵造反,刘隗劝司马睿把王家人全部杀掉,王导也受到牵连,大家都很为他担心。王导对东晋很忠心,他率领全家20多口人每天早上都到朝廷待罪。司马睿念王导一向忠心耿耿,特意把朝服赐还给他,并召见了他。王导跪下叩头谢罪道“:逆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没想到今天居然出现在我们王家了。”司马睿光着脚下去把王导扶起来说“:茂弘(王导的字),我正要派你去地方上就任,你都说些什么呀!”于是任命他为安东将军。当年司马睿登基前,王敦认为他很贤明,怕不好控制,想改立别人为帝,王导坚持反对才制止住。王敦叛乱后很快就控制了朝政,他对王导说:“当初没有听我的话,结果差点导致我们王家灭族。”但王导仍然坚持自己是对的,王敦没办法说服他。

司马睿死后,晋明帝即位,王导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升任为司徒。王敦再次兴兵叛乱,但不久就生了病,王导为了制止叛乱,于是声称王敦已经病死了,率领王家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以为王敦真的死了,斗志高涨,为最后打败王敦打下了基础。

王导死后,皇帝在朝堂追悼了他三天,他的葬礼是东晋群臣中规格最高的。王导为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氏家族也成为东晋王朝史上最显赫、地位最高的家族,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东晋王朝著名的开国元勋除了王导之外,还有周顗。周顗字伯仁,是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顗年少时期就有很好的名声,为人庄重,即使是和他关系很亲密的人,也不敢随便开他的玩笑。戴若思是有名的俊逸之士,他一向仰慕周顗的名声,于是前去拜见。结果和周顗交谈的时候,他始终不能侃侃而谈,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州郡都征辟过周顗,但他都没有受命。周顗成年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此迈入了政坛。

周顗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刚到荆州,当地人就造反了,周顗很狼狈,因为他没有地方可以据守。陶侃派兵援救,周顗才得以脱身,于是去豫章投奔王敦,王敦收留了他。后来周顗投奔司马睿,被任命为军谘祭酒,司马睿即位后,周顗被补为吏部尚书,不久因为喝醉酒而被弹劾,又因为仆人砍伤人而受牵连被免官。

大兴初年,周顗被召回任命为太子少傅,继续担任尚书一职。他上表推辞,但皇帝没有同意,将他转任为尚书左仆射。

晋元帝有一次宴请群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晋元帝说:“今天各位有名的大臣欢聚一堂,和尧舜时期比如何?”周顗严厉地说:“今天陛下虽然称得上是圣明的君主,但怎么能和圣世君王相比呢?”晋元帝大怒,亲手写诏书下令把周顗交给廷尉治罪,想杀了他,过了几天又饶了他。周顗出狱后,同事们去看他,周顗说:“我犯下的罪,我知道是不会被处死的。”不久周顗和王导一起参加尚书纪瞻的宴会,他喝得太多,失态了。有人便弹劾他,皇帝知道周顗的毛病就是喜欢喝酒,就没有责罚他,还帮他辩解。

本来周顗有很高的名声,后来因为他酗酒,名声才降低了些。当初他担任仆射的时候,几乎就没有清醒的时候,成天都喝得大醉,当时的人称他为“三日仆射”。有一次他的一个老酒友来看望他,周顗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两石酒来喝,两人都喝得大醉。等到周顗醒来后一看,那个酒友已经因为饮酒过多,酒气烧胸而死了。

后来王敦起兵背叛朝廷,温峤对周顗说:“王大将军这样做好像只是针对个别人,应该不会过火吧?”周顗回答:“你还年轻,没有什么阅历。皇上又不是尧舜,怎么会没有过失呢?作为臣子怎么能带兵来挟制君主!我们拥立皇上还没有几年,这个时候出这样的事,不是作乱是什么?王敦刚愎跋扈,眼里根本没有皇上,他的欲望难道有终止么?”不久王敦打败了朝廷的军队,周顗去见王敦,王敦对他说:“伯仁,你对不起我!”周顗说:“您统兵造反,我统率大军却不能打败你,我就是这一点对不起你!”王敦被他的话震慑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司马睿召见周顗说:“王敦攻下了建康,两宫都没有事,大家也都平安,王敦应该满意了吧?”周顗说:“两宫的情况确实如此,但对于我们却还不知道呢。”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身为大臣,朝廷的衰败和我有关,难道我可以躲到草丛里躲命,或者逃走投奔胡人吗?”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捕,路过太庙的时候,周顗大呼:“天地和祖宗的神灵们啊!乱臣贼子王敦颠覆社稷,屠杀忠臣,你们如果有灵的话,就赶快杀死他,不要让他再荼毒生灵,危害王室了啊!”话还没说完,逮捕他的人就用戟刺伤他的嘴,不让他再说下去,血一直流到了脚下,他却始终神情自若,看见的人都为他流泪。周顗在建康城南边的大石头上被杀死,年仅54岁。

王敦一向很忌惮周顗,每次见到周顗的时候脸上都会发烧,即使是冬天也得用扇子扇脸。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抄了周顗的家,结果只抄出几个没有涂漆的装着旧棉絮的竹筐而已,另外还有几瓮酒和几石米,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清廉。直到王敦死后,周顗才被平反,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当初王敦造反的时候,刘隗劝司马睿诛杀王家所有人,王导率领家人每天都跪在宫门口请罪。周顗正准备入宫,走到门口的时候,王导喊住周顗说:“伯仁,我把全家人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周顗连停都不停下来,更没有搭理他。但他见到皇帝后,反复陈述王导的忠诚,极力营救他,皇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周顗在宫里喝得大醉才出来,这个时候王导还在门口,对周顗打招呼,周顗不理他,反而对随从说:“今年杀了这些混蛋,拿个斗大的金印挂在手臂上。”等回到家里,他又为王导上书辩解。王导不知道周顗营救自己,心里还很恨他。王敦掌握大权后,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很得天下人的众望,应该进入三公的行列。”王导不说话。王敦又说:“如果不是三公的话,那尚书令、仆射怎么样?”王导还是没说话。王敦说:“那实在不行,就干脆杀了他们。”王导仍然不说话。结果周顗被处死了。等到后来王导整理档案时,发现周顗当年营救他的奏章,写得非常恳切。王导捧着奏章流下了眼泪,悲痛得不能自已,他对子侄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冥冥之中,我辜负了这个好朋友啊!”

能臣陶侃

东晋是一个重视官员出身门第的朝代,但也有一批出身微贱的官员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丝毫不比那些世家大族的官员逊色,陶侃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陶侃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扬武将军,但他死得早,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所以陶侃小时候很穷。他有一个识大体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让他成为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后来陶侃当了县城里的小官吏,鄱阳孝廉范逵曾经来拜访他,由于来得很仓促,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招待客人的。陶侃的母亲把头发剪下来卖掉,换成钱买了酒菜前来招待。范逵喝得很开心,连他手下的仆从都招待得很好。范逵走后,陶侃送他送到了一百里以外。范逵问他“:您想不想当官?”陶侃说“:想啊,但就是没有门路。”范逵就跑到庐江太守那里夸奖陶侃,陶侃因此被召为督邮,担任枞阳县令。他在任上勤于政事,很快就升迁了,而且自己的名声也传了出去。

后来刘弘担任了荆州刺史,征辟陶侃为南蛮长史,派他讨伐叛贼张昌。陶侃击败了张昌,刘弘因此赞扬他是自己的继承人。很快,陶侃因为立下不少战功被封为东乡侯。

陶侃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中原战乱时期,陶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保护自己的属地尽量不受侵犯,取得了许多胜利。王敦妒忌陶侃的战功,王敦回去之前,说想和陶侃告别,陶侃的手下劝他不要去,但陶侃没有听从,结果被王敦扣留,把他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任命自己的亲戚王广为荆州刺史。陶侃的部下苦苦哀求王敦留下陶侃,但王敦不肯听从。陶侃的部将不想去南方,都跑掉了。王敦以为他们是受了陶侃的唆使,非常生气,披上铠甲,拿着长矛想杀他。走出去觉得不妥,又走了回来,来回好几次。陶侃严厉地说“:您的雄才大略应该裁断天下大事,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决?”陶侃起来上厕所,有人劝王敦道“:周访和陶侃是亲家,就像左右手一样,哪有砍断别人左手而右手没有反应的?”王敦才放弃了杀陶侃的想法。

广州人背叛了刺史郭讷,奉王机为刺史,王机派人告诉王敦,准备投降他。王敦同意了,但王机还没有行动,杜弘就占领了广州。陶侃赶到广州后,杜弘派人诈降,陶侃识破了他的阴谋,事先在要道布置好了投石车。不久杜弘率领部队赶到,听说陶侃有了防备,于是赶紧撤退,陶侃下令追击,把杜弘杀得大败。陶侃轻松歼灭了叛军,因为这次战功被封为柴桑侯。

陶侃在广州期间一直没有什么事做,早上的时候从房子里搬100块瓦到院子里,晚上再搬回屋里。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我立志收复中原,怕现在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以后就派不上用场了。”陶侃勤奋励志的事都类似于此。

陶侃很聪明,在政事上很用功,对人恭敬有礼节,成天很平静地端坐着,当时政事很多,头绪也很繁杂,但是他都没有遗漏的地方。来往书信都亲自书写答复,从没有滞留过。陶侃不喜欢交接宾客,他经常对人说“:大禹之所以是圣人,全在于他爱惜以寸计量的光阴,至于普通人,至少也要爱惜以尺计量的光阴,怎么能成天游荡喝酒呢?活着的时候对人间没有益处,死后也默默无闻,是自暴自弃!”他的部下如果有游玩、喝酒、赌博的,被他发现,就把酒器和赌具全部扔到江里,然后再鞭打那些人。有人送礼给他的话,他会问从哪里得到的。如果是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即使很少,他也会很高兴地收下,并赏赐给对方双倍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合法手段得来的东西,就会被他叱骂,把东西还回去。有一次他在外面走,看到一个人手里拿了一束没有成熟的稻子,陶侃问道“:你拿那个东西做什么?”那人回答“:走路的时候在路边稻田里顺手摘下来玩的。”陶侃大怒“:你这个人不耕田倒还罢了,居然还偷拿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子!”下令把那个人抓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从此百姓们勤于耕作,安居乐业。

当时造船留下来的木屑和竹子尖头陶侃都让人收集起来,人们都不知道他要派什么用场。冬天的时候地上积了很厚的雪,人们走路的时候很容易滑倒,陶侃命人把木屑撒在地上,雪很快就化了,还不会把鞋子弄湿;桓温讨伐蜀地的时候,用陶侃收集起来的竹子头作为造船用的钉子,这个时候人们才佩服起陶侃的先见之明。

陶侃为人刚直有毅力,善于决断大事,成为东晋王朝有名的治世能臣。

书圣王羲之

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莫过于王羲之了,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每部书法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出身名门,他是王导的表侄,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名的大官。王羲之小时候语言迟钝,人们都不认为他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他13岁那年去拜访周顗,周顗见到他后很惊奇,认为是个奇人。当时在宴会上很重视烤牛心这道菜,通常是献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结果周顗没给别人吃,先切给了王羲之,从此王羲之出了名。王羲之成年后善于辩论,为人耿直,特别擅长楷书,人们评价他的书法,说他运笔的气势飘忽如浮云,流动如受惊的龙。王羲之很受王导和王敦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名气很大,在王敦手下任主簿。王敦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优秀的人,应当不比阮主簿差的。”阮裕也认为王羲之和王承、王悦三人是王家最优秀的青年才子。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家选女婿,王导让来人随便相看他家的子侄。这人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青年都不错,当他们知道我是来为您选女婿时,一个个马上作出正经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敞开衣服袒着肚子,就和没有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好女婿啊!”一问,才知道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称女婿为“东床”,当着别人的面称呼其女婿为“令坦”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很喜欢鹅,会稽郡有个老寡妇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下来,但没有成功。于是王羲之带了几个朋友去观赏,那个老寡妇听说王羲之要来,不知道他是冲着鹅来的,见自己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把那只鹅杀了,做成菜来款待他,王羲之因为这件事而叹息了好久。后来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越看越喜欢,提出要买下来。道士说:“你替我抄一部《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同意,抄完经书后就兴冲冲地把鹅装进笼子里提回去了。其实那些鹅的价钱和他的字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率真坦诚的人。有一次王羲之到他一个门客家里,看到桌子表面光滑洁净,书兴大发,于是在桌子上写满了字,一半是楷书,一半是草书。后来门客的父亲不懂书法,以为桌子被弄脏了,在王羲之走后把桌子上的字都给刮掉了,那个门客为此懊丧了好多天。又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个老妇在卖六角竹扇,叫卖了半天,一把都没卖出去,王羲之很同情她,就把扇子要过来,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字。老妇不认识他,见扇子上被写了字,觉得被弄脏了更不好卖,于是很生气地看着他,但见他一副大官的模样,也不敢阻止他。王羲之写完后对老妇说:“你只要对别人说这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王羲之担任过右军将军),一把可以卖 100个钱。”老妇照着他的话去做了,人们一看扇子上的字果然是王羲之写的,竞相购买,不一会就把老妇的扇子抢购一空。过了几天,老妇又拿来扇子找到王羲之请他题写,这次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理她了。

王羲之曾经说过“:我的书法和钟繇的相比,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但比起张芝,只能说仅次于他。”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道:“张芝在池塘边练字,光是洗毛笔就把池水染成了黑色,别人如果也这样入迷的话,未必赶不上他。”王羲之的书法一开始的时候赶不上庾翼,直到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境界。他曾经用章草体给庾亮写信,庾翼看到信上的字后十分佩服,在给王羲之的信中说道“:我以前曾收藏过张芝的10幅章草,因为战乱,过江的时候全部遗失了。我经常因为这种精妙的书法绝迹而赶到遗憾。见到你给我哥哥写的信,信上的书法美妙绝伦,好像当年张芝的书法又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羲之爱鹅图 清 任颐

王羲之和骠骑将军王述齐名,但王羲之看不起王述,两人关系一直不太好。王述在会稽当过官,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守孝,王羲之接替了王述的职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了。王述很看重王羲之,吊唁期间,他只要听到吹号角的声音,就以为是王羲之来了,于是赶紧打扫庭院等着接待王羲之,结果等了几年,王羲之都没有来,王述因为这事开始怨恨起王羲之来。后来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临行前到会稽各地走了一圈,却没有看见王羲之,直到他要走了,王羲之才去象征性地告别了一下。以前王羲之对别人说“:王述顶多也就是个做尚书的材料,到他老了还有可能得个仆射的官职。他得到会稽内史的地位就开始飘飘然了。”后来王述升了大官,王羲之是他的下属,经常为此感到羞耻,于是派人去朝廷建议把会稽郡分出来设立一个越州,好摆脱王述,但派出的人言语失当,反而落下笑柄,王羲之一直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可见即使是大师,也有心胸狭窄的时候,不能因为他的成就而认为他尽善尽美。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和王献之也都擅长书法,王献之造诣尤高,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仁义之士邓攸

邓攸是平阳襄陵人,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大官,邓攸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不久,母亲和祖母也离开了人间,邓攸按照礼仪的规定守孝9年,期间没有违反孝道,由此出了名。邓攸为人清正和气,平易近人。他成为孤儿后和弟弟生活在一起,他的祖父有赐官,朝廷下令由邓攸接受,后来太守劝邓攸辞去赐官,准备推荐他为孝廉(从孝廉出身进入政坛比从赐官出身进入政坛要光荣,而且升官容易)。但邓攸说:“赐官是先人留下来的,不能改变。”没有接受太守的好意。他曾去拜访过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拿给邓攸看,让他决断。邓攸看都不看,说:“孔子说过,听理诉讼的能力我和别人一样,应该做的是让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很欣赏他的话,把女儿嫁给了他。邓攸以他的清正廉明多次升官,受到皇族的尊敬。

中原大乱时期,邓攸被石勒俘虏,石勒一向很痛恨汉族的高级官吏,听说邓攸落到自己手中,准备杀了他。邓攸到了门口,看门的人正是当年邓攸当郎的时候给他看门的,所以认识邓攸,邓攸求他找来纸和笔,给石勒写了一封信。看门的人等石勒高兴的时候把书信递给了他,石勒看了后很赏识邓攸的文笔,就没有杀他。石勒的长史张宾以前和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节操和名望,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找来谈话,谈完后很高兴,任命他为参军,送给他车和马,每次外出打仗都把邓攸安置在营里。石勒严禁晚上点火,违反者处死。邓攸的房子和一个胡人相邻,那个胡人晚上失火把车辆给烧毁了,胡人就在前来调查的官吏面前诬陷邓攸。邓攸很清楚和他没办法争辩,将错就错回答说是因为弟媳生病需要吃药,必须把药弄热,所以不小心失的火,石勒就下令赦免了他。那个胡人被邓攸的行为所感动,把自己捆上去见石勒,承认是自己诬陷邓攸。后来那个胡人还暗中送马、驴给邓攸,其他胡人听说后,都很佩服邓攸。

石勒过泗水的时候,邓攸找准机会,把车辆弄毁,用牛和马驮着全家逃跑。半路遇到强盗,把牛马都抢走了,邓攸没办法,只好用扁担担着儿子和侄子邓绥逃跑。邓攸知道石勒会派人来追他,他觉得没有两全的办法,于是对妻子说:“我弟弟已经死了,他只有这一个儿子,不能让他的后代断绝,所以只能把我们自己的儿子丢掉了。如果我们能侥幸活下去的话,以后还会有儿子的。”他妻子深明大义,虽然很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但还是哭着同意了。邓攸就把自己的儿子扔掉,带着侄子逃跑。他儿子是早上的时候被扔掉的,晚上又追了上来。邓攸见实在没办法,干脆把儿子绑在树上,一狠心就走了。

邓攸和刁协、周顗的关系一直很好,于是跑到江南投靠他们,司马睿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很多人都眼红这个职位,最后这个职位归了邓攸。邓攸自己带上粮食到吴郡就职,他不接受俸禄,只是喝吴郡的水而已。吴郡闹饥荒,邓攸上书朝廷请求赈灾,朝廷还没有答复,他就擅自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有人弹劾邓攸擅自开仓,朝廷下诏原谅了邓攸的做法。

邓攸在吴郡很清廉,执法严明,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好,邓攸也因此成为东晋中兴时期有名的好太守。后来他称病离职,吴郡本来准备了几百万迎送官员的经费,邓攸离开吴郡的时候一个钱都没有要。数千百姓牵着邓攸的船不让他走,邓攸没办法,只好下令把船停住,等到半夜的时候才悄悄开走。百姓到尚书台请求再挽留邓攸一年,但没有得到准许。在朝中,邓攸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又调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服,但是却经常周济别人。他性格和气,善于和人打交道,不管对方贵贱,他都一视同仁。

邓攸丢弃自己的儿子后,妻子就再也没有怀孕。到了江南后,为了生儿子,他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她。后来问她的家属是什么人,小妾回答说自己是北方人,因为战乱才流落到江南来的,她回忆父母的姓名,结果她父亲居然是邓攸的外甥。邓攸一向很看重自己的节操和德行,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悔恨,于是就再也没有纳妾,所以最后也没有儿子。邓攸死后,他舍弃亲生子而救出的侄子邓绥为他服了3年的丧,也算是有人送终了。

大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是晋陵郡无锡县人,他的父亲担任过尚书左丞。顾恺之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写过一篇《筝赋》,对别人说:“我这篇赋比起嵇康那把琴,不懂的人肯定会认为它晚出而不重视它,但是那些见识高明的人一定会因为它的高妙而珍视它。”

大司马桓温推荐他为自己的参军,很受桓温的信任。桓温死后,顾恺之到他墓前拜祭,写了一首诗“:山崩沧海干,鱼鸟何所依!”有人问他“:你是如此的推崇桓公,那么你痛哭的情景可以用诗来表达出来吗?”顾恺之不假思索地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顾恺之生性诙谐,喜欢开玩笑,大家都喜欢和他来往。后来他担任了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器重。殷仲堪在荆州的时候,顾恺之请假回家,殷仲堪专门借给他一个布帆。结果船开到一个叫破冢的地方,遭遇了大风,船被风浪打坏了。顾恺之给殷仲堪写信说:“那个地方叫破冢,真是‘破冢而出’啊!同行的人都平安无事,布帆也没有坏。”回到荆州后,人们向他问起会稽这个地方的风景,顾恺之说:“上千座山峰在一起竞相展现灵秀之气,上万道溪流争相奔流。草木郁郁葱葱,像云蒸霞飞。”很有文采。有一次桓玄和顾恺之在殷仲堪家做客, 3个人比试谁说话最能表达出事物的极致。顾恺之说:“火烧平原,寸草不留。”桓玄说:“白布裹棺材,竖起招魂幡!”殷仲堪说“:把鱼扔到深渊里,把鸟放到蓝天上。”然后又比试谁能说出最危险的情景。桓玄说:“在长矛尖顶上淘米,在剑尖上煮饭。”殷仲堪说:“百岁高龄的老翁攀爬枯树枝。”有一个站在旁边的参军插嘴道:“盲人骑匹瞎马,走近深水池。”殷仲堪正好有一只眼睛因为生病而瞎掉了,听了这话,他吃惊地说:“这话也太逼人了!”就不再说下去了。顾恺之每次吃甘蔗的时候都是从尖上开始慢慢嚼,一直吃到根部(甘蔗根部比尖要甜。)别人觉得他这种吃法很奇怪,他却说:“这就是所谓的渐入佳境嘛。”

⊙《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 顾恺之

此图取材于魏国曹植名篇《洛神赋》,表现作者由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而产生爱恋的故事。全图采用长卷形式,分段描绘赋中的情节:开始是曹植在洛水边歇息,女神凌波而来,轻盈流动,欲行又止;接下来表现女神在空中、山间舒袖歌舞,曹植相观相送;最后女神乘风而去,曹植满怀惆怅地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分隔,并以舟车无情地飞驶离去反衬人物的依依不舍之情,极为传神。

顾恺之尤其擅长绘画,他勾线、涂颜色都非常精妙,谢安对此非常佩服他,认为自有苍生以来开始,还没有人达到过这种境界。顾恺之每次画完人像后,都不点眼睛,有时甚至几年都不点。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人四肢的美丑本来就对画像的精妙之处没有多大影响,人像的传神之处,全部都在眼睛里面。”据说顾恺之曾经喜欢上邻居家的一个女子,挑逗过她,但没有成功,他就把那个女子的像画在墙上,用针扎心脏的部位,那个女子就得了心痛的病。顾恺之再次向那个女子表白了爱慕之情,那女子同意了,他偷偷把针拔掉,那女子的病也就好了。顾恺之很欣赏嵇康的四言诗,为这些诗专门配了图,他常说“:要画出手弹琴的姿势很容易,但要画出目送大雁归来的意境却很难。”他画的每一幅人像,在当时都称得上是妙绝之作。他曾经为裴楷画过像,在脸颊上面添了几根毛,观看的人都觉得人像特别地有精神。他还为谢鲲画过像,把画像上的谢鲲安排在山石背景之中,他说“:这个人应该把他放在丘壑之中的。”他想为殷仲堪画像,殷仲堪因为自己有眼病,不适合画像,于是极力推辞。顾恺之对他说“:大人您的特点恰恰就是在您的眼睛上,如果把您的瞳孔涂得黑黑的,再用飞白在上面轻抹,使其像淡淡的云遮住月亮一样,不是很好看吗?”殷仲堪这才答应。顾恺之曾经收藏了一柜子的画,在门上贴上封条,然后把柜子寄送给桓玄。那些画都是顾恺之钟爱的精品,桓玄找人把柜子背面打开,把里面的画拿出来,而前面的封条一点都没有动,把柜子弄好后送还回去,想捉弄顾恺之,告诉他柜子并没有打开。顾恺之见封条确实没有动,但画都没了,他只好说“:绝妙的画是通灵气的,肯定是变化飞走了,就和人成仙飞上天一个道理。”丝毫没有露出奇怪的神情。

顾恺之为人矜持,喜欢自夸,常常言过其实,当时的轻薄少年就故意对他胡乱吹捧,以此来捉弄他。他还喜欢吟诗,自以为得到了古代贤人的风韵。有人请他学洛阳书生吟诗的样子,他回答道“:怎么能学那些老奴婢的声音呢?”后来他担任了散骑常侍,和谢瞻是邻居。到了晚上,顾恺之就在月色中高声吟诗,谢瞻故意在远处赞扬他,顾恺之听到赞扬后吟得更加起劲,连疲倦都忘记了。谢瞻要睡觉的时候,命令别人代替自己赞扬顾恺之,顾恺之也没觉察出换了人,结果一直吟到天亮。他还特别相信邪门小术,认为只要用心去学,一定能学到手,桓玄曾经拿了一片树叶捉弄他,说:“这就是蝉用来遮住自己的树叶,用它来遮住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很高兴地接过了那片叶子。他拿那片树叶放在自己眼前遮住自己,桓玄故意当着他的面小便,顾恺之以为桓玄真的看不见自己,于是非常珍惜那片树叶。

顾恺之在桓温手下任职的时候,桓温说:“顾恺之身上痴呆和狡猾的部分各占了一半,两者合起来正好平衡。”因此当时都流传顾恺之身上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62岁那年死在任上。

廉洁自律的郭翻和杨轲

东晋王朝政治黑暗,许多有识之士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只好在乡间隐居下来,成为当时的一股潮流。这些隐士用行动来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他们隐居的真实目的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这是他们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消极的反抗。这些人大多品行高洁,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成为当时的道德典范人物,为端正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郭翻和杨轲就是其中普通而具有代表性的隐士。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他的伯父郭讷担任过广州刺史,父亲郭察担任过安城太守。郭翻出身在这种家庭里,按说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少年时期就有很高尚的情操和志气,虽然州郡长官有意提拔他,但他还是谢绝了他们的举荐,放弃了成为孝廉的机会。后来他搬到临川,不和官场上的人来往,只以钓鱼打猎作为生活当中的乐趣。郭翻生活比较贫困,也没有正式的职业,只靠开垦荒地种植为生。他每次开垦荒地之前,都会在那块地上插上标志说明,一年之后没有人来认明那块土地的话,他才开垦耕种。有一次他开垦了一块荒地,等到种下的稻子快成熟时,一个人跑来说那块地是他的,郭翻没有和他争辩,就把那些快熟的稻子给了他。县令听说这件事后斥责了那个人,把稻子还给了郭翻,郭翻却没有接受。他曾经有一次乘车外出打猎,走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地方,在路上碰到一个生病的人,于是把车送给了那个人,自己步行回了家。他钓到的鱼和打到的野兽,如果有人要问他买的话,他就干脆把那些东西送给人家,自己一文钱都不要,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姓名。由于这些事情,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和翟汤一起被庾亮举荐,朝廷征召他为博士,但他没有去就任。他坐着小船暂时回到家乡给父母上坟,安西将军庾翼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前去拜访他,想勉强他出来做官。郭翻说:“人的性格各有各的不同,这不是可以勉强的。”庾翼因为郭翻的船又窄又小,想让他搬到自己的大船上去。郭翻回答道“:您不用因为我的船鄙陋微贱而亲自光临它,它本来就是山野之人乘坐的船啊。”庾翼于是弯着腰钻进了小船里,在里面和郭翻谈了整整一天之后才离开。

郭翻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把刀掉进了水里,有一个过路人帮助他把刀捞了起来,郭翻就把那把刀送给了那个过路人。那个人不要,坚决推辞,郭翻说“:如果刚才你不把它捞起来的话,我怎么还能够得到它呢?”过路人说:“我如果要了那把刀的话,就会被天地鬼神所责备!”郭翻知道他一定不会收下那把刀了,干脆把那刀又扔进了水里。过路人觉得很遗憾,又跳进水里那把刀捞了起来。郭翻为了不违背他的好意,就把刀收下了,但是却给了那个人十倍于刀的钱作为报酬。郭翻廉洁不愿随便受人恩惠的事都和这件事一样。

杨轲是天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研究《周易》,长大后没有结婚,他学问很高深,有好几百个学生。他经常吃很粗糙的食物,喝冷水,穿粗布衣服和破麻布袍子,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但杨轲却悠然自得。他和那些不了解他或者行为怪僻的人从不来往,即使是他的学生,如果不是很有成就的弟子的话,也不能和他说话。杨轲想传授什么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旁边没有别人,才会教给他的入室弟子,然后让他们一个个互相教授。

刘曜篡位后,征召杨轲为太常,杨轲推辞掉了,没有前去应征,刘曜出于对他的尊敬而没有强迫他,杨轲随后去陇山隐居了下来。刘曜后来被石勒俘虏,秦地的人都往东迁移,杨轲却留在了长安。石勒登基为帝后,特意准备了征召隐士用的礼物和车马,派人前去召他出来做官,他借口有病推辞掉了。派去的使者强迫他出山,他没有办法,只好上了车。见到石勒后,杨轲也不向石勒行礼,石勒对他说话,他也不搭理人家。石勒下令把他安置在永昌的官府里面。有关部门的官员因为杨轲很傲慢,请求上司按“大不敬”的罪名处罚他,石勒没有同意,下令说杨轲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杨轲住在永昌的时候,石勒每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会口授一封感谢信,让学生记下来送给石勒表示感谢,信的文辞非常优美,看过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文学功底。石勒想试探出他的真正兴趣所在,于是秘密命令美女半夜的时候跑去勾引他,但是杨轲丝毫没有被打动,表情很严肃,根本就不理睬美女。石勒又派人把他的学生全部赶走,让强壮的武士穿上盔甲拿着刀对着他,还把他衣服都给偷走。杨轲看着他们,并不说话,也没有害怕的神情。杨轲常常睡在泥土垒成的床上面,身上盖着布被子,赤身裸体地睡在中间,下面也没有垫棉絮。荀铺是一个很好奇的人,有一次去杨轲那儿和他谈论经书的问题,杨轲闭着眼睛不回答,荀铺就把杨轲的被子掀开了,结果杨轲的裸体全部露了出来,荀铺把杨轲狠狠地嘲笑了一番,但杨轲的神情很安详,丝毫没有生气和惊讶的样子。当时的人都认为没人能估量出杨轲学问的高低深浅。

后来杨轲上书给石勒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请求让他回到故乡去。石勒派人用很舒适的、用蒲草包着车轮的车子送他回去,免除了当地十户农民的租税,让他们负责供应杨轲的日常生活用品。杨轲回到秦州后,仍然没有停止收徒弟。后来秦州人向西逃跑到凉州,杨轲的学生们用牛车载着他逃跑,被当地守卫的军队追上,把他们全部抓住,最后都杀害了。

才女谢道韫和钟琰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她是王凝之的妻子、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女。她从小就很聪明,善于言辞。有一次谢安问她“:《毛诗》的哪一句你觉得最好?”谢道韫说:“尹吉甫作颂,像清风一样和穆。仲山甫咏怀,用来慰藉心绪。”谢安因此说她有文雅之人的兴致。后来谢家全族在一起聚会,天上下起了大雪,谢安问侄儿侄女们:“这大雪看上去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这种情景勉强可以拿来比喻。(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不如比喻成柳絮被风吹起的样子。(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很欣赏谢道韫的比喻,心里很高兴。

谢道韫刚嫁给王凝之的时候,回娘家后显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谢安说“: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人蛮不错的,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谢道韫回答道“:我们一家子人,叔父一辈有阿大、中郎,堂兄弟一辈有封、胡、羯、末等人。没想到王家这么优秀的家族里面居然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封指的是谢韶,胡指的是谢朗,羯指的是谢玄,末指的是谢川,都是他们的小名。谢道韫曾经还嘲笑过谢玄学习曹植却没有长进,说:“因为在繁琐的事务上用了太多心思呢,还是天分不够?”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有一次和宾客讨论问题,说到后来都理屈词穷了。谢道韫派丫环告诉王献之,说:“我替你解围。”她用青丝布把自己遮起来,重新阐述了王献之刚才的议论,客人中没有人能够驳倒她的。

后来遇到孙恩等人叛乱,谢道韫举止从容自若,当她听到丈夫和儿子们都被杀害后,才命令女仆抬着竹兜,拿了把刀子出门。叛军杀过来的时候,她拼力反抗,亲手杀了好几个人,最后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年才几岁,叛军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是王家的事,和别的家族没有关系!一定要这样的话,不如先把我杀了。”孙恩虽然狠毒残暴,但也被她说动了心,就没有杀害刘涛。从此谢道韫就在会稽过着寡妇的生活,她家里人都很严肃,平时在家里都不敢随意说笑。太守刘柳听说了她的大名,请求跟她对话。谢道韫向来知道刘柳的名声,就没有拒绝他。于是她梳好头发,铺着素色的垫子坐在帐子里,刘柳带着学费,整理好带子坐在另一张榻上。谢道韫风韵高洁,和常人不一样,言谈的风度清新高雅,开始时说到家族的事情,慷慨悲昂,流下了眼泪,后来感谢刘柳前来慰问的好意,言语说辞都很流畅。刘柳回去赞叹道:“实在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瞻视观察言语声气,都让人打心眼里佩服。”谢道韫也说“:亲人和随从死了很多,现在才遇到这样的人,听他的话,让人感到心胸特别开阔。”

当初,张玄的妹妹也有才学,品德也很好,嫁给了姓顾的人,谢玄常常夸奖她,用她来和谢道韫作比较。有一个叫济尼的人,经常在两家之间来往,说:“王夫人神情疏散开朗,因此有隐士的风度,而顾家的媳妇清心寡欲,也是闺房里的优秀之人。”谢道韫写的诗赋谏颂等文章,在当时很流行。

王浑的妻子钟琰,是钟繇的曾孙女。钟琰几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长大后非常聪明,大度文雅,博览群书。她相貌美丽,举止大方,善于吹哨吟诗,礼仪法度都成为当时人模仿的对象。钟琰嫁给王浑后生了王济,王浑曾经和她坐在一起,王济从前面跑过去,王浑高兴地说:“生了这样的儿子,足够让人心里感到安慰了。”钟琰笑着说:“如果把我许配给了参军的话,生的儿子肯定还不止这样呢。”参军指的是王浑的弟弟王伦。这种玩笑就是现代人都不敢随便开,但钟琰随便就说出来了,这表现了她的大度,也和当时社会上崇尚清谈有关系。钟琰的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很有才华,夫妻俩都想为她找个贤良的丈夫。当时有一个军官的儿子长得很英俊,王济想把妹妹嫁给他,就跟钟琰说了这个想法。钟琰说:“得让我先见见他才行。”王济让那个人和其他年轻人站在一起,事先不告诉母亲那个人是谁。钟琰从帷帐中观察他们,然后对王济说:“穿红衣服的那个是不是就是你看中的人?”王济说:“是。”钟琰说:“这个人凭才华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了,但是他的处境不好,而且肯定短命,没有办法能够施展他的才能,所以不能把女儿嫁给他。”于是这件事就这么算了,那人几年后果然死了。钟琰的远见和明察都像这件事一样。

王浑的弟媳妇郝氏也有很好的德行,钟琰虽然出身豪门,但和郝氏之间互相尊重,郝氏不因为自己出身微贱而在钟琰面前有自卑的表现,钟琰也不因为自己出身高贵而看不起郝氏,当时的人都称赞钟琰的礼节和郝夫人的法度。

王猛扪虱谈兵

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后,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前秦主苻坚很快就基本统一北方。苻坚能够建立强大的前秦,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他手下的汉族名臣王猛。

王猛本来是北海人,他少年时期家里贫困,只好以卖簸箕为生。但他相貌俊伟,博学多才,喜欢研读兵书,为人谨慎大度,不被日常琐事所干扰。如果不是和他非常投缘的人,他多数都是不与之交往的。当时那些轻浮的人都很轻视并且嘲笑他,他却悠然自得,一点都不介意。王猛年轻的时候曾经去邺游览过,当时很少有人赏识他,只有徐统见到他后认为他不是常人,召他为功曹,但他没有应召,而是和老师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他胸怀大志,希望遇到能成就帝王霸业的君主。因此他隐居起来不做官,等待时局的变化。桓温入关后,王猛穿着粗麻衣服去见他,一面高谈阔论,一面捉着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桓温看到后觉得很惊异,问道“:我奉天子的命令,率精兵十万讨伐叛逆,为百姓除害,但三秦的豪杰却不来投奔我,这是为什么?”王猛回答:“您不顾几千里远的距离,深入敌境,长安城已经在你们眼前了,你们却不渡过灞水,百姓没有见到你们的真心,所以不来投奔。”桓温哑口无言。桓温要撤走的时候,送给王猛车马,并许给他高官,请他一起回去。王猛回华阴山问师父的意见,师父说:“你和桓温怎么能同时相处?你在这里就能得到富贵,为什么要走那么远?”于是王猛就没有去南方。

苻坚听说王猛的名声,派人去接他。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天下的兴亡大事,两人意见居然都不谋而合,就像当年刘备见到诸葛亮一样。苻坚当了皇帝后,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当时始平一带的豪门大户横行霸道,苻坚调任王猛为当地的县令。他一上任就申明法令,赏善罚恶。他曾经把一个官吏活活打死,百姓上书告他,别的官员也弹劾他,朝廷把他抓到廷尉处进行审问。苻坚亲自审问他,说:“为政的根本是道德教化,你上任才几天就杀了人,太残忍了!”王猛说“:我听说治理安宁的国家用礼仪,治理混乱的国家用法律。陛下不嫌弃我才疏学浅,派我治理混乱的县城,我尽忠职守,为您铲除邪恶的人,现在我才杀了一个坏人,剩下的坏人数以万计,如果说我没有能铲除掉所有的坏人,我怎么敢不甘心被处死?但如果说我为政残酷,我实在不服。”苻坚就赦免了他。

王猛很受苻坚信任,一年之内升任多达5次,权力大得不得了,那些皇亲国戚还有老臣都嫉妒他。尚书仇腾和丞相长史席宝多次说他的坏话,苻坚大怒,把那两个人贬了官,以后朝廷上下再也没有人敢说王猛坏话的了。

不久王猛升任为丞相,国家内外大小事务一律由他掌管。他在任期间赏罚分明,执政公平,罢黜了那些光吃饭不做事的人,把贤能却又仕途坎坷之人都提拔起来,对外整顿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教化他们懂得礼义廉耻。前秦很快就强大了起来,这都是王猛的功劳。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操劳,我就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一样,完全可以轻松自在地休息了。”王猛说“:我只求陛下不要苛责我的过失,我怎么敢和古人相比呢?”苻坚说:“依我看姜太公怎么能超过你呢。”苻坚经常对太子苻宏、长乐公苻丕说:“你们对待王先生,要像对待我一样。”王猛就是如此地受到推崇。

王猛因为操劳过度而生了重病,苻坚亲自到宗庙和社稷去为他祈祷,并分别派人向各路神仙祈祷。王猛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苻坚又大赦国内罪行在斩首以下的囚犯。王猛卧病在床还上表谢恩,并谈论时政,不少见解都非常有价值。苻坚看到王猛的上表后不禁流下了眼泪,其他人也都很伤心。王猛病情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苻坚亲自去探望,询问后事。王猛说:“晋国虽然偏安于吴越一带,但确实继承了正统的王朝。亲近仁人,善待友邻是立国之宝。我死以后,希望皇上不要对晋国有所企图。鲜卑和羌族是我们的仇敌,最终会成为祸患,应该逐步剪除掉他们,这样才对国家有利。”话刚说完就去世了,年仅51岁。苻坚放声痛哭,到入殓的时候,苻坚连续3次前去哭吊,他对太子说“:难道这是上天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我的王猛呢?”

⊙王猛像

苻坚重视文化

大秦天王苻坚虽然是氐族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相反,他和一般的氐族人不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长大后博学多才,他的才学让很多汉族士子都赞叹不已。所以苻坚虽然不是太子,但威望非常高。

当时前秦的皇帝是苻生,这是个残暴不仁的人,苻坚就把他杀掉了,自立为大秦天王。虽然苻坚是弑杀君主,但由于苻生实在不得人心,所以大家都很拥护他。苻坚刚上台不久就采纳了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他重用王猛等汉人儒生,狠狠处罚那些不懂礼教还居功自傲的氐族贵族。朝廷的风气顿时好了很多,权贵们都吓得不敢再放肆了,社会治安和民族矛盾都得到了缓和。

苻坚很欣赏汉武帝和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的政策,他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后,就开始推行尊儒重学的国策。他下令各地广修学宫,只要精通任何一种经典的人,都可以进入学宫学习。各级官员的子弟也要学习儒术。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业、品格高尚、操守清廉的人,一律表彰,有的观其才能还授予官职。这道政策让前秦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兴起了一股积极学习的潮流,人人都埋头苦读,一时间人才济济,比当时南方的东晋王朝有朝气得多。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违法乱纪的行为少了很多。由于以才学高低作为授官的标准,那种走后门、托人情的不正之风自动就消失了。农业也发展得非常好,国泰民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苻坚还多次到太学巡察,有的时候还亲自主持考试。皇帝主持的考试谁还敢作弊?所以考风也好了很多。苻坚有时还评定卷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优劣程度来区分学生水平的高下,水平高的给予奖赏,而劣等生则要接受处罚。苻坚对自己的文治感到沾沾自喜,他问博士王实:“我一个月要去太学三次,亲自奖优罚劣,不敢有所耽误和回护,希望能够发扬圣人的教导。我这样做能不能赶得上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呢?”王实回答道:“自从前赵的刘氏和后赵的石氏扰乱天下以来,儒生已经所剩无几,儒家经典也散失了不少,和当年秦始皇时候一样。而陛下英明神武,能够毅然拨乱反正,重新抬高儒学的地位,比舜和禹的功劳还大。重建学宫,弘扬儒学,让社会风气大大好转,这是万世的功业啊!汉武帝和汉光武帝怎么能和陛下相提并论!”王实的马屁拍得苻坚舒舒服服的。虽然王实的话实在太夸张,但他说苻坚复兴了儒学,把儒学从战乱中拯救出来,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苻坚的提倡下,许多散失的典籍都重新得到整理,保存了许多珍贵典籍和文物。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君主,苻坚能够如此重视儒家文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此以后,苻坚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太学,鼓励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学生们大受鼓舞,都拼命地苦读,惟恐落在别人后面被人看不起,辜负了苻坚对他们的期望。当时有一些很有钱的商人,他们虽然不学无术,但由于有几个臭钱,架势、派头能和王侯相比。前秦的很多大臣都争相任用他们担任自己的幕僚。黄门侍郎程宪看不惯这种行为,对苻坚说:“那些商人不过是些市井之徒,居然敢和王侯并论,甚至还能得到只有君子才能得到的官职。这种现象伤风败俗,对陛下推行的教化不利,所以请陛下下令严肃法纪。”

苻坚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商人地位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当时的商人确实也存在不学无术的情况,所以苻坚下了道命令,各地贵族如果有提拔商人为官的,一律降爵处理。而且还通知全国,士以下的人不准乘坐车马,手工业者、商人、奴仆和妇女不能穿锦绣衣服,不准佩戴金银首饰。如果有违反这种规定的,一律杀头。这种血淋淋的法令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前秦奢侈的民风得到了矫正,节省了很多社会财富。苻坚重视儒学的政策对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没用多少时间,苻坚就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桓温神武慷慨

桓温出生没多久,名士温峤见到他后赞叹道:“真是个英物啊!”桓温的父亲见温峤这么赏识自己的儿子,于是就为他取名温。温峤说:“以后恐怕人们都要改我的姓了。”桓温少年时就豪迈过人,相貌雄伟。名士刘惔说:“桓温眼睛像紫石棱,胡子像刺猬毛,是孙权和司马懿那样的人啊!”

桓温15岁那年,父亲被苏峻的部将韩晃杀害,江播也参与了此事。桓温悲愤万分,哭得流出了血液,发誓以后一定要报仇。可他18岁的时候江播居然死了,江播的3个儿子在哭丧的时候还准备好了武器,预防桓温来报仇。桓温假装吊唁的宾客混进了他们家,然后杀死了那三兄弟。当时能够为父报仇是一种美德,人们不但不怪罪他杀人,反而认为他胆识过人,很有英雄气概,很佩服他,官府也没有来找他麻烦。

后来他娶了南康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桓温和当时的权臣庾翼关系不错,曾在他面前表现出北伐的大志。庾翼就向朝廷推荐了他,说“:桓温虽然年轻,但有雄才大略,不要把他当普通人看待,应该为他多储备些人才,慢慢委以重任,以后一定能成就大业。”庾翼死后,朝廷就开始培养桓温,逐渐加重了他的权力。

桓温和名士们交情很好,他门下有很多名士当幕僚。其中他最欣赏的人是谢安。有一次他去拜访谢安,正赶上谢安在梳头,见桓温来了,赶紧取来衣服和头巾。桓温说“:不用这么拘礼。”那天两人一直聊到天黑,桓温才走。有一次桓温生病,谢安来探望他,走的时候桓温望着谢安的背影感叹道:“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人了!”一副钦佩之情。

殷浩曾经和桓温齐名,两个人一直暗暗较劲。桓温有一次问殷浩:“你怎么比得上我?”殷浩说:“我和你周旋的时间太长,所以宁愿让你在我之上。”桓温很轻视殷浩,但殷浩并不怕他。桓温得势后对人说:“小时候我和殷浩一起玩竹马,我骑过的竹马扔掉,他就捡起来骑,所以他本来就在我之下。”他还说:“殷浩的文章不错,让他当宰相的话,完全可以总理事务。只是现在朝廷没有用好他,没有让他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后来朝廷重用殷浩,用他来抑制桓温的势力,这让桓温很气愤,所以就想以北伐为借口收回权力。他带了几万人马直逼首都,说自己进军完全是为了北伐。这个时候殷浩的北伐计划屡屡失败,桓温就抓住这个机会弹劾他,最后把他赶下了台,从此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桓温也具备当时名士放荡不羁的性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特别喜欢赌博。桓温从小就迷恋赌博,但赌技不佳,不光输得精光,还欠了一屁股烂债。债主多次催他还钱,桓温没办法,只好去求当时的赌博高手袁耽帮忙。袁耽当时正在服丧,按理是不能赌博的,但桓温找他帮忙他马上就答应了。他带着桓温去找债主赌博,赌注是10万钱,袁耽百战百胜,一口气就赢了100万。他赌完后对周围人说:“你们不认识袁耽吧?我就是!”幸好有袁耽帮忙,否则少年桓温早就被债主打死了。

桓温北伐是出于私心,一开始虽然节节胜利,但后来还是失败了。当时桓温经过金城的时候看到自己早年在那里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那么粗了,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他对当时清谈的风气深恶痛绝,曾对那些清谈家说:“我如果不多做点实事的话,你们哪里能这样逍遥地坐在这里清谈?”他务实的精神相对于那些吃饱饭没事干,只知道空谈的人而言,更值得人们钦佩。

桓温非常崇拜王敦,他平定蜀地后,宴请当地名士。桓温在宴会上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让人们大开眼界,对他赞赏不已。不过也有人说:“你们是没见过王大将军啊!”桓温知道后也没有生气,他经过王敦墓的时候,赞叹道:“可儿,可儿!”

谢安谈笑退敌

苻坚并没有把王猛的遗言放在心上,王猛死后,他最宠信的人就是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王猛死后的第三年,他就派慕容垂和姚苌还有苻丕带领大军进攻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了将近一年,最后还是被攻破了。朱序被俘虏到了长安,苻坚认为他是个忠臣,就没有杀他,把他留在秦国当了官。

苻坚召集群臣开会商讨灭晋的事情,大臣们纷纷反对,苻坚说:“我们现在手上有将近100万精兵,灭掉小小晋国根本易如反掌,所以我想讨伐晋国,大家认为怎么样?”权舆说:“晋国虽然弱小,但他们的皇帝并没有犯什么错,而且手下还有谢安、桓冲这样的大臣,君臣一心,现在进攻恐怕不是时候。”另一个大臣石越也说:“晋国有长江作为天然的屏障,而且百姓也会反抗我们,所以不打为妙。”苻坚听了他们的话后很不高兴,反驳道:“长江天险算得了什么?我们那么多军队,每个人把马鞭投到江里,就可以把江水堵住,他们还有什么屏障可言?”但大臣们还是反对,苻坚没有办法,只好宣布退朝。

苻坚有个弟弟叫苻融,是个很贤能的人,苻坚一直很信任他,于是苻坚把他召进宫,对他说:“自古以来,决定国家大事的只有一两个人,大家一起讨论是没办法争出个结果的。我看,这事就我们两个来决定吧。”谁知道苻融也是反对出兵的,他对苻坚说:“我觉得打晋国确实不是时候,再说我们连年打仗,士兵们都很疲惫了。今天反对出兵的大臣都是忠臣,所以请陛下采纳他们的意见。”苻坚没想到连苻融都反对他,很不高兴,对他说:“没想到连你也说出这样丧气的话!我有百万大军,武器粮草都充足,要灭掉一个小小的晋国,哪有不胜的道理?”苻融见苻坚如此顽固,再三劝说,但苻坚就是不听他的话。

后来,苻坚在慕容垂的怂恿下,率领87万大军讨伐晋国。很快,秦军主力到达项城,水陆并行,向江南逼近。消息传到建康后,东晋上下都慌了神,大家都指望谢安能拿个主意出来。谢安很镇定,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指挥,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担任前锋都督,率领8万人马前去抵抗,另外派胡彬率领5000水军到寿阳接应。谢玄手下有一支由北方难民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战斗力特别强,是东晋的王牌部队,被称为“北府兵”,不过他们虽然勇猛,人数上却处于极大的劣势。谢玄心里到底还是很紧张,于是出发之前他特地到谢安家去辞行,顺便问问谢安的战略。

谁知道谢安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已经有安排了。”谢玄等了很久,但谢安始终没有说话,只好离开。谢玄回到家里总觉得不踏实,又请老朋友张玄去谢安那里探问一下。谢安见张玄来了,很高兴,拉着他去下棋,张玄始终没有机会询问。谢安带着张玄等人在外面整整玩了一天,晚上才回家。一到家他就把谢石、谢玄等人召集过来,把他们的任务和责任都交代清楚,大家见他如此镇定,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镇守荆州的桓冲听说苻坚前来入侵,他担心建康的守卫部队不够,于是派了3000精兵前来增援,谢安对他们说“:京城这边我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边的防守吧。”

那些人回去把情况一说,桓冲很担心:“谢公的气度确实让人佩服,但是他不懂得打仗。敌人都快到眼前了,他还那样悠闲。兵少不说,又派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这次我们要遭大难了。”

胡彬的水军人少,很快就被秦军包围了起来,苻坚认为他们已经不堪一击,于是派朱序去劝降。谁知道朱序见到谢石、谢玄后,把秦军的情况全部透露给了他们,并答应做他们的内应。晋军得到情报后,派兵打败了秦军的前锋部队。苻坚听说前锋受挫,很是吃惊,下令不许出击,在淝水边摆下阵势,等待后方的部队。

谢石等人怕各路秦军会齐后形势更加不利,就写信给苻坚,用激将法激他,说秦军胆小,有本事就撤出一块阵地出来,然后决一死战。苻坚果然被激怒了,但他也有小算盘,他打算等晋军一渡河,就发动进攻,于是答应先撤出一块阵地,让晋军渡河。

约定好的时间一到,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许多秦军已经厌恶了战争,又很害怕晋军,命令一下,许多人就撒开腿飞跑起来,拦都拦不住了。晋军趁机抢渡淝水,而朱序在秦军后方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前面的人拼命往后面跑,以为真的吃了败仗,于是大家都往后面跑。苻坚见形势不妙,苻融也死在乱军之中,他害怕了,只好骑上一匹快马逃跑。晋军乘胜追击,秦军不要命地溃逃,一路上不知道因为自相践踏而被踩死多少人。等苻坚逃回洛阳后,一点人数,几十万人马只剩下十几万人了。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被背叛的慕容垂和姚苌建立的后燕和后秦灭掉了。

谢石和谢玄取得大胜后,派人跑回建康送捷报。使者赶到谢安家里的时候,谢安正在和一个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后,神情自若,把捷报放在一边。那个客人知道那是前线送来的战报,忍不住好奇心,问道:“战事怎么样了?”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总算把敌人打败了。”那个客人高兴得棋都不下了,赶紧告辞回去,想把好消息告诉别人。其实谢安心里也非常激动,他送走客人回来的时候,迈过门槛时,激动得浑身发抖,把木屐上的齿都给碰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