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纪、传9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共120卷,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到汉献帝的历史。《后汉书》在体例方面虽大都沿袭《史记》、《汉书》,但也有不少改进,编次更加周密,重复、矛盾较少,且全书语言爱憎分明,多有独创之见。在范晔之前也有许多家叙述后汉的史书,范晔的《后汉书》一出,其余诸家都逐渐消沉,可见此书的过人之处。

昆阳大战

王莽的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终于爆发了起义,全国出现了无数支农民起义军,其中势力最大的是绿林军。绿林军推举西汉皇室的支裔刘玄为首领,称为更始帝,而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当时只是这支起义军中一个普通的将领。

绿林军声势浩大,接连打败前来镇压的王莽部队,王莽决定孤注一掷。他从全国各地征召了一大批军队开赴战场。这支部队由王寻和王邑率领,共有43万人之多,王莽想借人数上的优势一举消灭起义军。

刘秀当时正带着士兵巡逻,看到这支军队后赶紧顺原路撤退,在昆阳城安顿下来。大家都被这么庞大的军队给吓住了,纷纷建议撤到后方。刘秀说:“现在我们兵少粮也少,如果合力抵抗的话,也许还有一点胜算,要是大家分散开的话,力量就更小了,很容易被消灭。况且昆阳是我们的门户,如果昆阳失守,后方也守不住。现在我们不齐心协力抵抗敌人,难道还要跑回去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金银财宝吗?”那些将军都怒了:“刘将军怎么能这样说话!”刘秀不和他们争辩,笑着走开了。过了一会,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告诉他们王莽的军队已抵达城北。那些将军非常尴尬,只好商量着把刘秀请回来重新商讨对策。刘秀让他们死守城池,自己率领十几个骑兵从昆阳南门冲出,去外地调集救兵。刘秀赶到定陵等地,调动当地的军队前去救援。当地的将领都贪恋财物,向刘秀建议留下一部分人马防守。刘秀说:“如果能打败敌人,到时候得到的财宝是现在的千万倍。如果吃了败仗,命都没了,还要财物做什么?”那些人才听从他的话,把所有军队调往昆阳。

当时昆阳的形势非常危急,王莽的大军将它围了个水泄不通,设下了数十道防线,树起十多丈高的楼车,站在上面观察昆阳城内的情况。负责守城的主将王凤实在抵挡不住了,被迫向王寻投降,但好大喜功的王寻等人拒绝了他们投降的请求,认为攻下该城指日可待,用不着接受投降。

刘秀好容易才召集齐军队,自己率领1000多人打前锋,大军跟随其后。刘秀在离敌人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势。王寻等人派了几千人前来迎战,刘秀身先士卒,冲入敌阵,砍下几十个敌人的脑袋。将士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到小股敌人都害怕,今天却这么英勇,实在让人感到奇怪。让我们也去助刘将军一臂之力吧!”刘秀再次发动进攻,王莽的部队抵挡不住,纷纷后撤,起义军乘机发动攻击,杀死成百上千的敌人。王寻派来的几千人被杀得大败。起义军初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继续进军。

⊙昆阳之战示意图

当时刘秀并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攻下了宛城,但他故意派人装成宛城的使者带着假报宛城已经被攻下的书信前去通知昆阳的守军,然后让那人故意把书信弄丢。王莽的士兵捡到书信后交给了王寻他们,王莽的士兵们听说宛城被攻了下来,士气更加低落。刘秀亲自率领敢死队,从城西向王莽部队发动突袭,敢死队员们士气高涨,无一不是以一当百,王莽的部队抵挡不住,阵势大乱,中军被冲垮,王寻在乱军之中被杀死。这个时候昆阳的守军也杀出城来,王莽的部队被内外夹击,更是心惊胆战,纷纷溃逃。士兵们相互践踏,被自己人踩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正好当天又下起了暴雨,电闪雷鸣,那些被拉来助威的猛兽也吓得撒腿乱跑。渡河的时候,河水暴涨,士兵们又抢着渡河,被推下水淹死的士兵数以万计,尸体把河水都堵住了。王邑等人只好丢下军队,骑上快马拼命逃跑,好容易才捡回了一条小命。王莽部队丢弃的军用物资不计其数,起义军搬了几个月都没能搬完,只好一把火把剩下的都烧掉了。

昆阳大战彻底歼灭了王莽军的主力,王莽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而刘秀则在这一仗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中最有名望的将领,为他扫平天下,建立东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痛失天下的赤眉军

王莽篡位后,统治非常黑暗,各地官僚往往腐败透顶。当时在琅琊海曲县有个姓吕的人在县衙里当小吏,犯了点小过失,县官就把他杀了。他母亲非常怨恨县官,暗中召集各方豪杰,计划报仇。吕家一向很富裕,吕母拿出全部家产购买酒肉和刀剑,凡是年轻人来买酒的,一律赊给他们,如果有贫穷的,还借衣服给他们穿,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受了她的恩惠。几年后,钱财快用光了,那些年轻人纷纷找上门来要偿还。吕母哭着说:“我之所以要厚待你们,不是想要什么好处。大家都知道,县官冤杀了我的儿子,我想为他报仇。你们能不能帮我这个忙呢?”那些年轻人很同情她,加上平时又受了她不少恩惠,就同意了。一共聚集了百余人,号称“猛虎”,推举吕母为首领,逃到海上招兵买马,很快就召集了数千人。吕母自称将军,带兵手下攻破了海曲城,杀死了县官,然后带领众人又回到了海上。

几年后,有个叫樊崇的人在琅琊起义,当时正在闹饥荒,大家纷纷站出来当强盗。他们都认为樊崇作战勇敢,于是都去投奔,只一年工夫就聚集起了1万多人。樊崇的同乡也聚集了几万人的部队,和樊崇联合在一起,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在和王莽军队的作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这支军队纪律性很差,也不知道建立根据地,只会一路抢掠,逐渐成为了流寇。后来人马多了,才开始有了口头约定,不许随便乱杀人。王莽派了10多万人前去讨伐,樊崇害怕自己的部队和敌人混淆起来,下令部下都把眉毛涂成红色,从此号称赤眉军。赤眉军轻松战胜了前来讨伐的官兵,还没来得及整顿军纪,就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在攻打东海的时候,赤眉军收编了吕母的部队,但并没有攻下东海郡,反而吃了败仗,于是带兵离开,又开始了流寇生涯。

这个时候更始帝在洛阳即位,派人劝降赤眉军,樊崇带领手下20多人前往洛阳归降,被封为列侯。但他们并没有封地,而留在原地的士兵又纷纷逃散,于是只好赶回去,带兵四处抢掠,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但他们还是不懂得巩固地盘、保障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虽然取得一系列战斗上的胜利,但士兵已经相当疲惫,厌战情绪很浓,逃跑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樊崇决定攻打更始帝,两支农民起义军开始了内讧。

樊崇等人认为,天下是刘家的天下,所以他们要找个姓刘的人出来当他们的首领,于是在部队中找了个西汉皇室的远亲——一个叫刘盆子的放牛娃出来,拥立他为皇帝。政治上有了名分后,赤眉军士气大振,很快就攻下了长安,俘虏了更始帝。这个时候的赤眉军声势浩大,拥有雄兵数十万,成为当时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支势力。可以说不出意外的话,天下已经是赤眉军的天下了。

⊙玉虎队全出图 版画

这是一幅表现王莽年间,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传奇故事的版画。

但是胜利冲昏了赤眉军将领们的头脑,他们攻下长安后,天天聚在一起饮酒作乐,还吹嘘各自的功劳,稍有不满就拔出剑砍柱子,内部矛盾很大。周围的官吏送贡品来,士兵们不但不迎接保护,反而私自抢掠,还抢老百姓的东西,很快就失去了百姓对他们的支持。一次在宫里设宴庆祝节日,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大乱,他们互相残杀,死了上百人才平息下来。挂名皇帝刘盆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和几个近臣躲在宫里哭泣。

刘盆子的哥哥很有见识,他看到赤眉军如此没有纪律,知道他们一定会失败,就让刘盆子归还帝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他们向樊崇提出要退位让贤,樊崇等人死活不愿意,最后向刘盆子承认了错误,保证以后不会再骚扰百姓,刘盆子才留了下来。

好景不长,安宁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赤眉军旧病复发,又开始出城烧杀抢掠,百姓们只好纷纷逃散,城里的军粮得不到补充,很快就吃光了。赤眉军没有办法,放弃了长安城,把抢掠来的财宝装上车,一把火把宫殿烧个精光,向西逃窜。此时的赤眉军兵强马壮,号称百万之众,前后又打了不少胜仗,把刘秀的爱将邓禹也打败了。

不久,赤眉军又回到了长安,以此为根据地与刘秀争夺天下。由于赤眉军没有屯积军粮的习惯,没粮食了只能去抢,正好当时长安附近闹饥荒,没有饿死的人都结成营寨,死守着不让赤眉军攻下。结果赤眉军很难补充到粮食,只好向东转移,这时候还剩20多万人。

第二年,赤眉军被冯异打得大败,刘秀也乘机率兵堵住了赤眉军的退路。被打得晕头转向的赤眉军这下慌了神,只好向刘秀投降。刘秀答应饶他们一死,于是赤眉军向刘秀放下了武器。

刘秀认为,赤眉军的将领们虽然到处抢掠,干了不少坏事,但还是有3个长处:第一是他们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第二是他们能够拥立皇室后代为帝;第三是别人失败的时候往往都是砍下君主的脑袋为自己邀功,而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显得比别人有仁义。所以刘秀不但不杀他们,还赏给他们住宅田地。

不久,樊崇等人因为谋反被杀,而刘盆子一直受到刘秀的优待,得以善终。原本可以纵横天下的赤眉军就这样败在了自己手上。

性情宽厚的阴皇后和马皇后

阴皇后名叫阴丽华,是西汉末年有名的美女,她和汉光武帝刘秀是同乡,刘秀年轻的时候听说她是美女,很喜欢她。后来刘秀到了长安,看到执金吾出行的时候车马众多,十分威风。刘秀很羡慕,于是感叹道:“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也成了刘秀人生的奋斗目标。

刘秀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担任了高级军职,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能够配得上阴丽华了,就向阴家提亲。刘秀本来就以性情仁厚而著称,再加上他是皇族出身,所以阴家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就这样,19岁的阴丽华嫁给了刘秀,刘秀最初的人生目标顺利达到了。

刘秀当了司隶校尉,要常常领兵打仗,把妻子带在身边很不方便,就让阴丽华回到了家乡。后来刘秀又娶了郭家的女儿,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阴丽华。刘秀当了皇帝后,派人把阴丽华接到了身边。其实刘秀最爱的人还是她,而且阴丽华温柔贤淑,举止文雅,不像郭氏那么爱妒忌,所以想立她为皇后。但阴丽华因为郭氏生有皇子,而自己无子,说什么也不肯接受皇后的封号,刘秀很尊重她的意见,于是立郭氏为皇后。

阴丽华在跟随刘秀征讨彭宠的路上生了个儿子,这下刘秀就更加宠爱她了。又过了几年,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被强盗杀死,刘秀又是伤心又是气愤,下令彻底追查此案,并追赠二人爵位和封号,而且赶紧将阴丽华的另一个弟弟封侯,以安抚阴丽华。

又过了8年,郭皇后的妒忌越来越厉害,她感到自己已经不太受宠幸了,经常口出怨言。刘秀很生气,干脆把她废黜了,改立和自己患难与共、性情宽厚、温柔体贴的阴丽华为皇后。阴皇后虽然执掌后宫,但她从来也不以骄色待人,还是和以前一样谦虚俭朴,不喜欢金银珠宝,也不喜欢开玩笑,性情仁爱孝顺,富有同情心。她父亲在她7岁那年去世,事隔几十年后,每次谈起父亲她都泪流不止,刘秀见了,又是叹息,又是敬佩。

阴皇后死后,她的儿子汉明帝经常思念母亲,有一天晚上梦到父母像活着的时候那么快乐,醒来后悲痛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就去祭祀父母。回来后查看母亲生前用过的梳妆匣子,看见里面的东西都很俭朴,十分感动。

马皇后是名将马援的小女儿,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哥哥也早死。当时她才10岁,但处理起家务来和成年人一样,别人都惊叹于她的聪明。因为马援死后被奸臣诬陷,马家的日子一直很不好过,所以马皇后只好进宫侍奉太子,她脾气很好,人又聪明,很得太子的宠爱和阴皇后的喜欢。汉明帝登基不久,有关官员请皇帝立皇后,皇帝还没说话,阴太后就提议立马皇后,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马皇后喜欢读书,不喜欢奢侈的东西,虽然贵为皇后,还是经常穿粗布衣服,也不在衣服上加花边,有人劝她稍微奢华点也没关系,但马皇后拒绝了。汉明帝喜欢到园林里游玩,马皇后担心他耽于游乐而误了国事,所以经常劝诫,话说得情深意切又很周到,一般都会被汉明帝接受。

后来楚地的犯罪率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都无辜入狱。马皇后担心抓人太多可能有很多冤枉的,经常趁空闲的时候劝说汉明帝,汉明帝很感动,多次下令宽大囚犯。当时朝中如果有什么争议较大的事难以决断,明帝一般都会来问马皇后的看法,而马皇后都能找出问题的实质,分析得头头是道,经常对政事的不足提出弥补的意见,但从来没有为自己家的私事去干扰皇帝,所以汉明帝一直都非常尊敬和宠爱她。

明帝死后,章帝即位,马氏成为太后,章帝很想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封爵位,但她一直反对。朝中上下都赞成封马家兄弟爵位,太后用前朝外戚干政的典故来教育章帝,坚决不同意封他们为侯。汉章帝虽然不是马太后亲生,但是马太后从小把他带大,章帝对马太后感情一直很深,他觉得不封舅舅们为侯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但不得不尊重马太后的意见。

马太后对自己娘家人要求很严格,如果谁勤俭朴素,她会很高兴地表扬嘉奖,而那些追求奢华的亲戚,她就打发他们回老家。后来天下太平,章帝决定封舅舅们为列侯,他们也都纷纷推辞,马太后鼓励了他们的这种行为,但圣旨已下,他们便在接受了封爵后辞官回乡。

马太后患了重病,她不相信求神和巫术能治好她的病,严令禁止在宫中给她作祈祷之类的活动,当她去世后,汉章帝将她和明帝合葬在一起。

乐羊子之妻

乐羊子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生性自由散漫,经常出去游荡,他的妻子却很贤惠,平时都待在家里纺纱织布,赡养婆婆。

有一次乐羊子像往常一样在外面游荡,突然看见路边有东西闪闪发光,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乐羊子家境不太好,妻子为了贴补家用每天都很辛苦,乐羊子很爱妻子,很心疼她,所以看到那块黄金后非常高兴,把它捡起来带回家交给了妻子。乐羊子本以为妻子会很高兴,毕竟那块黄金值不少钱,可以让妻子不用那么辛苦了。可是他的妻子一点高兴的神态都没有,反而面带愁容地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因为名字不好听,有污品行),而廉洁的人也不会吃嗟来之食(因为有损尊严),更何况是捡别人遗失在路边的东西,这样自己虽然得到了好处,但品行却从此蒙上了污点啊!”乐羊子非常惭愧,觉得妻子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拿着金子跑回去,把金子扔在捡到它的地方。乐羊子觉得妻子比自己有见识,自己也不能让妻子看不起,于是决心发愤学习,跑到外地找老师学习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实在想念妻子和母亲,再加上学习实在枯燥乏味,他坐不住了。于是偷偷地不辞而别,跑回了家。他妻子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很奇怪,于是跪下问他这么快回来的原因。乐羊子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无非就是想家了,所以跑回来看看罢了。”他妻子很是失望,拿起一把小刀跑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匹布是从蚕茧里抽出丝来,放在织布机上织出来的。它是由一根丝开始,慢慢地往上加,逐渐就会织成一寸,再从这一寸往上加,不断积累,总能织成一匹布。现在如果我把它砍断,那么我以前所做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这匹布也就织不起来。而一个人学习知识,懂得道理,就应该每天都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去追求它们,这样渐渐地就能接近完美的品行。现在你中途就跑回家,以前的学习岂不白费了?那和我现在把这根丝砍断又有什么区别呢?”乐羊子没有想到妻子居然这么深明大义,被她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毅然跑了回去,向老师道歉,继续他的学业。此后一连7年都不回家,一直埋头苦读,而妻子一直一个人照顾婆婆,还经常大老远地为乐羊子送饭,虽然更辛苦了,但她毫无怨言。

有一次邻居家的鸡走到她家的菜园里,被她婆婆发现了,她婆婆就偷偷地把鸡抓住杀掉,炖了一锅鸡汤,一方面是想解解馋,另一方面也是想犒劳下辛勤伺候自己的儿媳妇。可鸡汤端上来后,乐羊子的妻子一口也不吃,反而对着碗哭了起来。婆婆感到非常奇怪,问她为什么哭。她回答“:我哭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自己家穷,但却能吃到别人家的肉而伤心。”婆婆听了之后非常羞愧,觉得很对不起儿媳妇,自己也觉得那鲜美的鸡汤变了味道,一口也吃不下去,偷偷地把鸡汤倒掉了。

乐羊子的妻子长得很漂亮,附近有个强盗很喜欢她,知道乐羊子出门在外,家里只有母亲和妻子,于是跑到他们家里意图不轨。强盗劫持了她的婆婆,想用她当人质逼迫乐羊子的妻子顺从他。乐羊子的妻子见婆婆被强盗劫持,拿着一把刀冲了出去,想救下婆婆。强盗对她说:“你快把刀放下!只要你乖乖地顺从我,我保你全家无事;如果你胆敢反抗的话,我就杀了你婆婆!”她怕强盗伤害婆婆,但又不能顺从强盗的意愿,于是仰天长叹,举起刀子自刎了。强盗没想到她居然这么刚烈,又是害怕又是敬佩,也没有伤害她的婆婆,而是逃走了。

当地的太守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惊奇,很佩服乐羊子妻子的气节。于是下令通缉那个强盗,把他缉拿归案,砍掉了脑袋,为她报了仇。太守为了表彰她,拿出一些丝绢等丝织品赏赐给乐羊子,让他根据礼数埋葬了妻子,并称乐羊子妻子为“贞义”。

从此以后,乐羊子妻子的事迹就流传开来,成为妇女的典范,虽然她的行为含有封建礼教的成分,但是她让丈夫浪子回头,规劝婆婆以及不畏强暴的品行和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来歙出师未捷身先死

汉光武帝刘秀能扫灭群雄,夺得天下,和他身边有一大群才能卓越的文臣武将是分不开的。他的儿子汉明帝为了纪念那些开国元勋的功劳,从中挑选了28个人,在南宫云台阁上画了他们的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另外有一些将领,因为和皇室有关系,虽然功劳也很大,却没有列入。其中刘秀的表兄来歙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佼佼者。

来歙的母亲是刘秀父亲的姐妹,刘秀从小就很敬佩来歙的才干,两人交情一直很好。后来刘秀兄弟起兵反对王莽,因为来歙是他们的表亲,所以被朝廷通缉。来歙已经被抓了起来,幸好他手下人把他抢了回来,随后投靠了更始帝刘玄。来歙多次向刘玄提出宝贵意见,但都没有被采纳,他看出绿林军这些人不能成大事,于是称病辞官。他的妹妹是汉中王刘嘉的妻子,所以他就到汉中去了。更始帝失败后,来歙劝说刘嘉投靠刘秀,从此成了刘秀的部下。

⊙汉光武帝刘秀像

刘秀见自己一直很尊敬的表兄前来依附,心里非常高兴,马上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来歙穿上,并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这个时候中原已经基本上被刘秀平定,只有陕西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还拥兵自立,成为刘秀的心腹大患。刘秀向来歙请教应该怎么办,来歙说:“我和隗嚣有过交情,他起兵是以拥立汉室为名,现在陛下您的威望那么高,我请求派我前去说服隗嚣,这样他肯定会投降。隗嚣投降后,公孙述也就不在话下了。”刘秀很高兴,于是命令他出使隗嚣。来歙在路上顺便收服了马援,将他送到刘秀面前,然后将印玺和文书送给了隗嚣,劝说隗嚣归汉。隗嚣同意归附东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

刘秀见陕西基本平定,于是想向西接收隗嚣的部队,然后一起讨伐公孙述。他再次任命来歙为使节,前去命令隗嚣发兵。隗嚣的部将王元不愿意做刘秀的部下,就去劝谏隗嚣,隗嚣本来也不太愿意寄人篱下,顾虑重重,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来歙知道这件事后责备隗嚣,越说越气,拔出刀来想杀掉他。隗嚣跑了出来,回去整顿军队想杀死来歙。由于来歙为人重信义,隗嚣手下多数人都很敬佩他,很多人在隗嚣面前替来歙说好话,隗嚣没有追杀来歙,让他回去了。

刘秀与隗嚣正式开战,来歙率军攻打略阳,抄小路抢先到达,攻下了略阳。隗嚣很惊异:“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来了?”他惊恐万分,乱了方寸,出动所有部队围攻略阳,想尽一切办法攻城。来歙率领士兵们拼死守城,箭射光了就把房子拆掉,把木头卸下来锯断,作为武器砸攻城的敌人。隗嚣红了眼,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城,但来歙克服了一切困难死守不退,从春天守到秋天,把隗嚣的部队拖得疲惫不堪。刘秀乘机率领大军杀了过来,隗嚣的部队本来就很疲惫了,加上历时半年之久还攻不下区区几千人把守的城池,士气非常低落,一听到大军前来,早就吓坏了,象征性地抵挡了一下就四散溃逃,略阳之围解除了。刘秀进城后大摆宴席,慰劳来歙,把他的席位单独设在将领们的上首,以示对他的恩宠,并赐给来歙妻子绸缎1000匹,命令来歙留在长安监护所有将领。

来歙不肯留在后方,他向刘秀建议用钱粮招揽陕西军民,然后将陇西和天水攻下来,就能解除公孙述在西边的屏障。刘秀接受了他的意见,很快攻下了天水。第二年消灭了隗嚣的残余势力。

隗嚣曾笼络了许多羌人为自己所用,等隗嚣灭亡后,羌人开始四处抢掠,地方上拿他们没有办法。来歙率军攻打羌人,把他们杀得大败,缴获了大批物资和粮食。正好那个时候陇西刚被平定,正在闹饥荒,来歙就把缴获的和仓库里囤积的粮食全部运到地方上去,稳定了局面。

又过了几年,刘秀做了讨伐公孙述的充分准备,派来歙进攻,很快就攻下了河池和下辨两个重要城池。蜀人惊恐不已,但又打不过来歙的军队。公孙述孤注一掷,派刺客前去刺杀来歙,一刀命中要害,刺客见来歙活不了了,于是逃走。来歙并没有马上断气,派人紧急召见部将盖延。盖延一见到来歙这个样子,悲痛万分,伏在地上痛哭,头都抬不起来。来歙大怒,骂道:“你怎么能这个样子!现在我被刺客刺中,眼看是活不了了,只恨从此不能报效国家,所以才叫你来,想把大事托付给你,谁知道你却像个小孩子和女人一样哭个没完!现在我虽然身受重伤,难道就不能忍着最后一口气叫军队来杀了你吗?”盖延这才擦掉眼泪,勉强站起身来。来歙忍住剧痛亲手书写奏章,奏章里说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道被什么人刺杀,受了重伤。我不敢怜惜自己,只恨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成为朝廷的羞耻。治理国家以得到贤才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耿直忠诚,可以任用,希望陛下好好观察一番。还有就是我的兄弟们没什么出息,恐怕总有一天会犯罪,希望陛下可怜他们,经常教育督导他们。”写完后把笔扔掉,拔出匕首,血流如注,气绝身亡。

消息传到刘秀那儿后,刘秀惊呆了,一边看来歙的奏章一边流泪。最后追赠来歙中郎将的官职,征羌侯的爵位,谥号节侯,派人护送灵车回洛阳。灵车抵达洛阳后,刘秀穿着丧服亲自前去吊丧。为了纪念来歙平定羌人和陇西的功劳,刘秀下令把汝南的当乡县改名为征羌国。

来歙虽然没有完成征蜀大业就遇刺身亡,但他对东汉王朝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来歙有远见,诚实守信,打仗能攻能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为东汉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硬脖子董宣

汉光武帝刘秀是依靠地方豪强的势力起家的,他夺得天下后对功臣赏赐也很多,形成了一股新兴豪强势力。这些新老豪强联合起来,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骄横不法,为地方治安带来很大的麻烦。再加上东汉刚建立不久,各地行政机构还不完善,官员往往无力维持地方治安,导致很多人敢于公然触犯法律,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痛苦,也不利于东汉王朝的统治。不过还是有一批正直的官员敢于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其中的代表董宣不但和地方豪强作斗争,就连皇室成员他也敢据理力争。

董宣最早是被司徒侯霸发掘的,侯霸推荐他做官,一直做到北海相一职。董宣到北海后,任命当地一个大族成员公孙丹为助手。公孙丹非常迷信,他新盖了栋房子,请人来占卜,占卜的人说这个地方肯定会死人。公孙丹相信了卜者的话,心里惶惶不安。他唆使儿子偷偷杀了个过路人,然后把尸体放到新房子里面,认为这样就算死过人,那么就不会再死人了,为自己的这一招暗自得意。董宣知道这事后火冒三丈,自己的助手居然敢公开杀人,他决心要杀一儆百。于是派人把公孙丹父子抓了起来,然后处死。公孙丹家族是当地的大家族,平时嚣张惯了,这次被董宣抓了个正着,心里非常不满。有30多个家族成员拿着武器到官府喊冤闹事。董宣知道公孙丹曾经依附过王莽,怕他家里和海贼有勾结,这件事他担心海贼也牵涉在里面,于是把那30多个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命令手下的一个小吏水丘岑把他们全部杀掉。董宣的顶头上司青州刺史因为他杀人过多,上书控告这事,并把水丘岑抓起来拷问。董宣也被传讯到廷尉那里,被关进了监狱。

⊙鼓车图 东汉

董宣和其他喊冤哭闹的犯人不同,他在监狱里一直安安静静的,从早到晚都安心读书,丝毫没有忧虑的神情。最后他被判了死刑,到了行刑那天,他过去的下属们安排了酒菜来送他。董宣严厉地说:“我董宣这辈子从来没有吃过别人的饭菜,何况现在就要死了呢!”从容上了囚车被拉到刑场。

当时和他一起处刑的共有9人,依次处决,轮到董宣的时候,汉光武帝派来赦免董宣的使者及时赶到,救下了董宣,把他送回了监狱。汉光武帝派人责问董宣滥杀无辜的事,董宣把事实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使者,并说水丘岑是执行我的命令,不能怪他,有什么罪都由我来承担,我请求把我杀了,赦免水丘岑。使者把董宣的话带给了光武帝,光武帝敬佩董宣是条硬汉,于是只把他贬为怀县令,并下令青州不要追究水丘岑的罪责。水丘岑逃过一劫,日后一直升到司隶校尉一职。

后来江夏出现了一个叫夏喜的大盗,他在江夏一带到处抢掠,成为当地一害。朝廷知道董宣对付盗贼很有办法,就任命他为江夏太守。董宣刚上任就发布公告:“朝廷因为我能够擒拿盗贼,所以让我来担任这个职务。现在我已经把兵带到郡内了,捕盗的檄文也发下去了,希望那些盗贼好好考虑下如何保全自己吧!”夏喜等人知道这消息后非常害怕,马上解散了手下投降官府。董宣将江夏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不久因为得罪了外戚阴氏在当地做官的人,无辜被免掉了官职。

董宣虽然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而多次丢官,但他从来也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后来他被特别征召为洛阳令。洛阳是东汉的首都,皇亲国戚很多,他们一个个骄横跋扈,就连手下的佣人也横行不法。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了人,逃到公主家里藏了起来,官府不敢冲进公主家抓人,这事只好拖着,董宣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监视公主府。日子长了,公主认为这事已经过去了,于是在出行的时候把那个仆人也带上了。谁知道经过夏门亭的时候,董宣早已在那等候多时。董宣拦住公主的车队,拔出刀来划地,大声斥责公主的过失,并叱骂那个仆人下车,然后把他杀了。公主哪里忍得住这口气?马上赶去皇宫向光武帝哭诉。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很年轻就守了寡,是她把光武帝从小带大的。光武帝一直很尊敬她,即使知道她手下人经常犯法,也没有去管。这次听说姐姐受了气,顿时勃然大怒,马上派人把董宣叫来,要活活打死他给公主出气。董宣边叩头边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让我死。”光武帝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董宣说:“陛下有神圣的品德才能让天下重新兴盛起来,但是却纵容奴隶杀人,以后怎么治理天下?也不用陛下您派人打了,我请求自杀。”说完,董宣就一头向柱子撞去。光武帝也没真想杀他,见他真的自杀,赶紧叫小太监把他拉住。光武帝见不好下台,于是让董宣给公主叩个头,道个歉,给公主点面子也就算了。董宣认为自己没有错,说什么也不肯叩头。旁边的人按着他的头往下扳,董宣用手撑着地,死也不肯低头。公主说:“陛下当年当老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和被判死罪的逃犯在家里,官府都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当了皇帝了,怎么还不能把威信用在一个小小的县令身上?”光武帝笑着说:“正因为当了皇帝,所以就不能像当老百姓那时候那样了啊。”于是下令让这个“硬脖子”的洛阳令出去,并赏给他30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手下人。从此以后,董宣惩治豪强就更大胆了,那些违犯乱纪的豪强都很怕他,给他取了个“卧虎”的外号。

董宣在任洛阳令5年后去世,光武帝派人去他家查看慰问,发现董宣的尸体只是用布被子盖着,家里连仆人都没有,只有他的妻儿在哭,家里的财产只有一点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感伤地说:“董宣的廉洁,我在他死后才知道啊!”他下令以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董宣,并提拔董宣的儿子为郎中,没有让忠臣的后代流离失所。

马援老当益壮

和来歙一样,马援也是因为是皇室亲戚而没有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但马援的功劳比起那28个人来是毫不逊色的。

马援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因为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所以他的后代就改姓马。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为有功,曾被封为重合侯,但由于参与了谋反计划而被处死,所以马援的祖父辈地位都不显达。

马援12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曾经拜师学习过《齐诗》,但不久之后他就厌倦了学习经书上的学问,于是告别兄长们,准备跑到边疆饲养牲畜。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哥哥死了,他在家服了一年的丧,期间恭敬地侍奉寡嫂。后来他当上了郡督邮,在押送犯人的途中,因为同情罪犯而放走了他们,自己也被迫逃到了北地。不久遇到大赦,他就留在当地放牧牲畜。他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方案,很快就把自己的财产增加到牲畜数千头,谷物几万石之多,但他又叹息道“:赚钱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别人,否则和守财奴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把自己的财产都分给了兄弟和亲友们,自己穿上朴素的衣服从头开始。

后来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马援也坐不住了,他一开始投靠王莽,王莽失败后他投靠了隗嚣,出使到光武帝那儿,被光武帝的气质所折服,光武帝也很赏识他的才干,马援就投入了光武帝的麾下。

隗嚣被平定后,马援奉命征讨叛乱的羌人,很快就打败了先零羌。羌人的其他部落还有数万人,据守在重要关隘死守,将妻子儿女们转移走,并堵住道路阻止汉军追击。马援率领部队抄小路绕到羌人营地,发动突然袭击,羌人措手不及,大败而逃,马援乘胜追击。羌人逃到北山上,马援把主力在北山摆开阵势,派了几百名骑兵偷偷绕到羌人后方,到晚上时候放起大火,拼命擂鼓呐喊,假装大军来袭。羌人分不清真假,纷纷逃窜,这一仗砍下1000多羌人的脑袋,取得了大胜。马援带的人不多,所以不敢追得太远,就把羌人的牲畜物资都搬走,没有再追了。这一仗让光武帝很满意,特地赐给他几千头牛羊,马援全部分给了手下。

马援对待下属非常宽容,他把职权都交给下属官员,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而且处事非常冷静。有一次有人造谣说羌人造反,百姓和官吏们都惊慌不已,要马援关闭城门,出兵征讨。当时马援正在宴请宾客,听到这消息后哈哈大笑:“羌人哪里还敢造反?快去通知大家,该干吗干吗去,如果怕的话,就躲到床下去好了!”结果根本没有事情发生,城里也慢慢平静下来,大家都很佩服马援。

⊙君车出行图 汉

马援曾经说过:“男儿应当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而还,怎么能躺在床上,和儿女们一起消磨时光呢?”有一次匈奴和乌桓入侵,马援率兵征讨,临行时对黄门侍郎梁松和窦固说“:凡人富贵的时候,还应该能够过贫贱的生活。像你们那样身居高位却骄傲自负,不想再去过贫贱生活,这样是不对的。希望你们好好想想我的话。”梁松没有能够听进去,后来果然因为富贵太过而召来了灾祸,窦固也差点没能幸免。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五溪蛮夷造反,马援请求让他再次出征。当时他已经62岁了,光武帝见他年老,不忍心再让他长途跋涉,没有准许。马援知道光武帝的意思,再次请求道:“我还不老,还可以穿戴盔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披挂整齐,飞身上马,雄赳赳气昂昂地跑了一圈回来,以示自己还能行军打仗。光武帝笑道“:您真是个勇武的老头啊!”同意了马援的请求,派他率领4万人马前去征讨。马援在临行时对朋友说:“我深负国家重恩,现在岁数大了,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只担心不能为国献身。现在我终于能够再次报效国家,就算是死也瞑目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那些权贵子弟在我身边捣乱,如果和他们共事,实在让人受不了!”

马援到五溪后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五溪这个地方很荒凉,很多人都中了瘴气得病死了。马援毕竟岁数大了,也得了病,但他仍然拖着双脚出营观察地形和敌人的情况,周围的人都感动得落泪。因为先前马援和另一个人对作战计划的制定有分歧,朝廷采纳了马援的意见,但战事一直没有进展,有人就认为是马援的计划有误,于是光武帝就派梁松前来责问。梁松是马援朋友的儿子,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一向横行无忌,马援多次批评过他。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前来探望,在床下拜了很久,马援也没有回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问道:“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在朝廷里很有地位,大臣们都让他三分。您为什么不对他以礼相待呢?”马援回答:“梁松的父亲是我的朋友,我是他的长辈,他虽然身份贵重,但长幼的次序怎么可以变?”梁松因为这件事对马援产生了怨恨。这次他逮到这个机会,就在报告中诬陷马援,正好马援刚刚病死,死无对证,光武帝听信了谗言,夺回了马援的爵位。

马援患有风湿病,他在交趾打仗的时候,听说当地有种叫做薏苡的东西可以治风湿,吃了之后果然有效,于是他买了一车薏苡,想带回去做种子。很多人以为车里装的是金银珠宝,都很妒忌他。当时马援正受宠信,所以没有人敢告他,等他一死,就有人诬告当年那车里装的都是珍珠宝物,光武帝听了之后更生气了。马援的妻儿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埋葬,只好随便买了点地,草草埋葬了,他的亲友谁都不敢来给他吊丧。后来他的妻子前后6次上书阐述冤情,一个叫朱勃的人也为马援抱不平而多次上书,朝廷这才给马援平反昭雪,这位老当益壮的将军才没有抱恨黄泉。

不攀权贵的严子陵

严子陵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他不贪图富贵,也不攀附权贵,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不过封建统治者的专横霸道是令人发指的,就因为汉明帝叫刘庄,他的名字里有个“庄”字,所以整个东汉王朝的人都得避讳“庄”这个字。很少有人知道严子陵其实应该叫庄子陵,就是因为要避讳,所以写书的人把他的姓给改掉了。可怜他一生不肯向皇权低头,最后却连姓氏都让皇权给霸占去了。不过为了叙述方便,还是暂且管他叫“严子陵”吧。

严子陵名叫严光,字子陵,年轻的时候名声就很好。光武帝在求学的时候和他是同学,两人关系不错。等到光武帝当上皇帝后,其他同学都跑去攀交情,想捞点好处。只有严子陵隐姓埋名,悄悄躲了起来,不去高攀富贵。光武帝一直很欣赏他的贤明,想让他出来辅佐自己,于是让人画好严子陵的像,派人到处查访他的下落。

齐国报告说:“有个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大泽里面垂钓。”光武帝怀疑那个人就是严子陵,派人前去打探,果然就是他。光武帝很高兴,专门准备了舒适的车马和官服,派人去聘请他。请了一次又一次,严子陵实在躲不过去了,这才肯出来。他被安排在北军居住,光武帝赐给他床和被褥,还命令掌管百官饮食的人专门为他提供膳食。

司徒侯霸和严子陵是老朋友,他派人给严子陵送信。那个送信的人告诉严子陵:“司徒大人听说先生到了洛阳,他诚心诚意想亲自来拜访您。不过呢,司徒大人现在身居要职,如果前来的话很不方便,怕别人说闲话,况且公务也实在繁忙。所以想请您老人家晚上委屈一下,到司徒大人那儿说说话。”严子陵懒得理他,那封信他看都没看就扔还给他了,然后口述了回信:“足下现在已经权倾朝野,举足轻重。您怀着仁慈之心辅佐朝政,天下人都很高兴。但是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功夫也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啊!”侯霸得到回信后把信封好交给了光武帝。光武帝看了信后笑着说“:这就是那个狂妄之人的一贯脾性!”

汉光武帝当天就坐着车来到严子陵的住处看望他。严子陵知道光武帝来了,却躺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也没怪他,走到床边摸着他的肚子说“:你这个咄咄逼人的严子陵啊,你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天下吗?”严子陵闭上眼睛不说话,过了很久他才慢慢睁开眼睛,看了光武帝老半天,才开口说道:“以前唐尧德行那么高尚,他让许由、巢父出来做官辅佐他,他们听到这话后恶心得都去洗耳朵,嫌让他们出来做官的话弄脏了他们的耳朵。每个人的志向本来就不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志向,你为什么非要来强迫我呢?”光武帝很失望,说:“子陵啊,我到最后也不能让你降服于我吗?”只好坐上车叹着气回去了。

⊙富春山居图卷 元 黄公望

富春江因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广为人知,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喜以富春为名吟诗作画,追思先贤。

后来光武帝叫人把严子陵带到皇宫里,两人一起聊天,谈论以前的老朋友们的事,两人面对面地坐着,一连聊了好几天。光武帝突然问道:“我和以前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光武帝是想让严子陵夸他当了皇帝后气质和威严变了。可严子陵并不吃他那一套,而是回答:“陛下比以前稍微胖了一点。”光武帝于是就转换了话题。晚上两个人像同学时候那样睡在一起,严子陵睡熟后一个翻身,就把脚放在光武帝的肚子上了,光武帝也没有在意。第二天,主管观测天象的太史前来报告,说有客星侵犯帝星的征兆,而且非常急迫。光武帝笑着说:“哪有什么事啊,不过是昨天晚上我和老朋友严子陵睡在一起,他把脚放我肚子上了而已。”光武帝想拜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严子陵没有接受。光武帝见实在没有办法让严子陵出山辅佐他,就放他回去了。严子陵回到富春江从事农业劳动,时不时地还去江边钓鱼,过着悠闲的生活。后来人们把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陵濑,现在那个地方被称作严子陵钓台,是一处风景名胜。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的时候,光武帝又想起了严子陵,又一次请他出来做官,这一次严子陵还是没有同意。严子陵80岁那年死在家里,光武帝非常悲痛,感到很惋惜,于是下诏书给当地官府,赐给严子陵的后人100万钱和一千斗谷子,让他们给严子陵筹办丧事。

就这样,严子陵放弃了做官的前程,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留下了自己的尊严,后人一直把他看成是不向权贵低头,维护自身尊严的知识分子的典范。

梁鸿与孟光

东汉出了不少有名的隐士,严子陵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而梁鸿和孟光作为一对夫妻隐士,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

梁鸿的父亲很早就死了,当时正好遇上动乱,来不及妥善安葬父亲,梁鸿只好用席子将父亲的尸体卷起来草草安葬了。梁鸿后来在太学里学习,他家里很穷,但他从来不因为自己穷而自卑,反而崇尚高尚的品德,为人正直,而且他喜欢读书,几乎没有他不懂的学问。但是他从来不写书,也不轻易发表议论,是一个很谨慎的学子。他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到上林苑放猪牧羊。有一次他不小心引起了火灾,把别人家的房屋给烧了,梁鸿找到那家人,打听他们的损失情况,把自己养的猪全部赔给人家。但那家人觉得还是太少,梁鸿没办法,只好说:“我没有别的财产了,只能到你家来当工人,用这个来赔偿吧。”那家人同意了。梁鸿到了那家后做事很勤快,从来都不偷懒,邻居们觉得他不是个普通人,把梁鸿看成是忠厚的长者,都谴责那家人不厚道,如此对待梁鸿。那家人也很后悔,开始尊敬起他来,把猪全部还给了他。梁鸿没有接受,而是离开了那儿,回老家去了。

当时梁鸿的名声已经传了出去,许多有权势的家族都很仰慕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婉言谢绝了。他们县有一家姓孟的人家,家里有个女儿,长得又胖又丑,皮肤很黑,力气大得能够举起石臼,所以30岁了还嫁不出去,她自己也不愿意嫁人。父母很奇怪,问她是为什么,她说:“我想嫁给梁鸿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说这事后并没有觉得奇怪,而是出人意料地给孟家下了聘礼。孟家女儿请父母给自己做了几套布衣服和麻鞋,还弄了些放编织品的筐子和纺织用具,直到要出嫁的时候才肯打扮自己出门。

嫁给梁鸿整整7天了,梁鸿连话都不肯跟她说。她跪在床前问道“:我听说您是个高尚的人,已经谢绝了好几个好女子了,而我也拒绝过几个男子的求婚。现在您不喜欢我,那么请告诉我是为什么,我好向您请罪。”梁鸿回答:“我要娶的是能够穿生毛皮和粗布衣服的女人,这样她就可以和我一起隐居山林。现在你打扮得这么华丽富贵,这难道是我想要的吗?”妻子回答:“我这么做其实是想试探您,看您的志向到底如何。我当然准备了隐居穿的衣服的。”于是把发型改了,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布衣服走到梁鸿跟前。梁鸿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说道:“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这下你可以侍奉我了!”于是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两人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后,孟光对梁鸿说:“我听说您一直都想隐居以躲避战乱,怎么到现在还没有行动呢?是不是向世俗低头了?”梁鸿说“:当然不是了,我们现在就隐居吧。”于是两人一起到了山中隐居下来,梁鸿种田,孟光织布,闲下来的时候就一起读《诗经》、《尚书》,或者弹琴取乐,内心里非常景仰那些高洁的人,并为以前的24个隐士写了称颂的文章。

后来两人到了吴国,投奔名士皋伯通,平时靠替人舂谷物为生。每天回到家里,孟光都为梁鸿做好饭,在梁鸿面前低下头不敢看他,把饭放在小桌子上,举到和自己眉毛平行的高度,将饭菜送到梁鸿跟前。这就是“举案齐眉”成语的由来。皋伯通看到这种情况后,说:“这个人能让妻子如此的敬重他,肯定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梁鸿平时闭门在家写书,一共写了10多本书。后来梁鸿得了重病,在弥留的时候,他对皋伯通说:“过去季札把儿子埋在赢和博这两个地方之间,而不把尸体运回故乡,所以千万不要让我的儿子把我的灵柩送回故乡。”不久梁鸿就去世了。皋伯通等人替他在要离墓边找了一块地将他安葬。大家都说:“要离是一个勇烈的人,而梁鸿则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所以可以把他们葬在一起。”梁鸿被安葬后,孟光就回到了故乡。

梁鸿和孟光夫妻二人品行高洁,双双隐居,过着恩爱而又遵守礼节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景仰,成为夫妻的典范。

由憨直到圆滑的郅恽

郅恽是东汉有名的儒生,生性憨直,但到了晚年,他却变得圆滑了起来,是一个性格转变巨大的典型例子。

郅恽是汝南人,12岁的时候母亲死了,他在守孝期间的哀伤超过了礼仪的规定。等长大后,他学习《韩诗》和《严氏春秋》,并精通天文历算。

王莽统治时期,郅恽到长安,向王莽上书,建议他退位。王莽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他逮捕,给他定了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想杀死他。但郅恽的建议是根据经书等当时很受推崇的东西推断出来的,所以王莽还很难找借口杀他,就让心腹去找郅恽,要他承认自己是得了疯病而胡言乱语。郅恽听了之后破口大骂:“我所说的都是根据天象推断出来的,这不是疯子能编出来的!”王莽没办法,只好把他关押起来,等到冬天再处死他,结果赶上大赦,郅恽被放了出来,出狱后和同乡郑敬一起隐居起来。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将军傅俊听说了郅恽的名声,派人聘请他,把他聘为将兵长史,负责军政大事。郅恽当众宣誓,绝不滥杀无辜,严禁挖人坟墓。但傅俊的士兵还是有盗墓挖财宝的,郅恽劝谏傅俊,要他命令手下停止这种伤天害理的行为,傅俊听从了郅恽的意见,结果百姓很欢迎他,所过之处无不臣服。

傅俊得胜回朝后,向光武帝汇报了郅恽的功劳。但郅恽以因为军功而取得官位为耻辱,于是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县令对他非常尊敬,要他做自己的帮手,他就在县衙当了个小吏。郅恽的朋友董子张的父亲被人杀害,董子张还没来得及报仇就得了重病。郅恽去看他的时候,董子张已经快死了,他看着郅恽,一直在抽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郅恽说:“我知道你不是为了要死而悲伤,而是因为不能替父报仇而哭。你活着的时候,我为你担心但不能帮你报仇。现在你要死了,我就可以动手而不必为你担心了。”董子张已经病得说不出话了,只能用眼睛看着他。郅恽站起身来,带领门客出去把那个仇人杀掉,然后把头颅带回来给董子张看,董子张看了仇人的头颅一眼就去世了。郅恽马上赶到县里投案自首,县令不想抓他,故意拖延了好久才出来见他,郅恽说“:我为朋友报仇是我的私事;而秉公执法是您的责任。我为了自己能活命而让您品行出现污点,这不是我做人的态度。”于是自己主动进了监狱。县令急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追到监狱里,拔出刀对着自己,说:“你今天如果不答应我从监狱里出去,我就马上死在你面前!”郅恽没有办法,只好出来了。

郅恽后来被任命为看守洛阳东城门的官员。有一次光武帝外出打猎,很晚了才回来,郅恽吩咐把城门关严实,不准开门。光武帝让随从去找郅恽,郅恽说:“天太晚了,城门不能开。”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从另一个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向光武帝上书,劝谏道:“以前周文王不敢在外面随便打猎,是怕惊扰了百姓。而现在陛下却跑到远远的山林里面去打猎,从白天玩到晚上,把江山社稷,还有祖宗的宗庙放在什么位置上?这样鲁莽冒险,我很担心会有不测之灾发生啊!”光武帝看了奏章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赏给他100匹布,并把昨天放自己进进城的守门官员贬了职。

后来光武帝让郅恽做太子的老师,教授《韩诗》。郭皇后被废后,郅恽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夫妻之间的事,连父亲都管不了儿子,何况大臣能管君王呢?这本来是我不敢进言的原因,但即使是这样,我仍然希望陛下能够考虑一下这样做是否适当,不要给天下人抓到话柄。”光武帝听了,说:“郅恽善于以宽厚之心来体谅君主,他知道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而忘记天下的。”

郭皇后正式被废后,太子觉得自己的地位不保,心里很害怕,这个时候郅恽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反而来劝解太子放弃储君之位。他说:“太子之位其实是最容易受人怀疑的,你长久处于这个地位,对上不符合孝道,对下则面临危险。以前武丁是明君,而尹吉甫是贤人,他们俩还因为一些小事而把自己那么孝顺的儿子给放逐掉了呢。《春秋》也说过,母亲因儿子的地位而高贵,太子您应该引咎退位,把精力放在奉养母亲上面,不要违背自己的父亲。”太子就照着郅恽的话去做了,结果光武帝同意了太子的请求,另立了太子。这件事表明郅恽开始圆滑了起来。因为太子并没有犯什么过失,完全没有退位的必要。即使皇帝想废掉太子,按照郅恽以前的性格,他也应该极力保护太子的地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反而教给太子这种明哲保身的方法,这不符合他以前做人的原则。看来,人到了晚年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爱国甚于爱家的孔奋

⊙耕地图 东汉

孔奋是东汉有名的孝子,他少年时期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传》,刘歆曾经称赞他说:“我已经从孔奋那里学到了大道理。”王莽篡位后,孔奋带着老母亲和弟弟逃到河西地区避难。东汉建立后不久,窦融聘请孔奋到自己官署来当助手,在姑臧县当县长。他工作很勤奋,把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3年后被赐爵关内侯。当时天下刚平定不久,各地还很混乱,只有河西地区还算安定,尤其孔奋负责的地区被别人称为富县。那里是和羌人还有胡人贸易的地方,一天有4次集市,要从中捞油水是非常容易的事。以前来到这里的县官,上任没几个月就能富裕起来。只有孔奋是个例外,他在这里当了4年县官,家里没有增加半点财产,可见他是个难得的清官。

孔奋侍奉母亲殷勤周到,对母亲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他为官清廉,收入一直上不去,生活过得非常俭朴。但他却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吃上好东西,收入的一大部分都用来赡养母亲了,而他和妻子儿女吃的却是普通的饭菜。当时的士大夫普遍都不注重操守,贪污腐化问题很严重,而孔奋在有富县之称的姑臧当县长,却能清廉自守,反而被别人嘲笑他死板,有的人还说他身在富裕的地区,却不能让自己富裕起来,是自讨苦吃,看不起他。孔奋知道后也不去辩解,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孔奋施政以教化仁义为基础,太守梁统很敬重他,平时孔奋前来拜见的时候也不以对待下属的礼节对待他,而是经常亲自到大门口迎接,还把他带到家里拜见自己的母亲。

隗嚣和公孙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和县令都被征召进京,其他官员的财物都装满了好多车辆。只有孔奋没有钱财,乘了一辆空车入京。姑臧的官员百姓还有羌人胡人在一起商量说:“孔县令又清廉又讲仁义,对咱们那么好,全县人民都蒙受了他的恩惠。现在他要走了,我们难道还不报答他吗?”于是大家一起凑了许多财物,准备了牛马车辆,派人追了好几百里才追上孔奋,想把那些东西都送给他。孔奋见到这种情况只是拜谢而已,但那些东西他一点都不要。

孔奋到了洛阳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当时陇西地区残余的盗贼隗茂等人乘晚上攻进了官府,将太守杀掉了。那些人害怕孔奋前来追剿他们,就抓住了孔奋的妻子儿女,把他们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已经50岁了,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他只知道为国尽忠,丝毫不惧怕贼人会残害他的家人,仍然率领部下征讨。那些官员和百姓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拼命地和贼人作战。当时武都境内居住着许多氐人,他们很熟悉山里的道路,首领齐钟留很受族人的敬爱。孔奋于是说服齐钟留帮助自己,命令他率领氐人把守要道阻击贼兵,而官兵在外面猛攻不舍。贼人受到内外夹击,形势非常窘迫,决定孤注一掷,打出最后的王牌,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要孔奋退兵,否则就杀了他们。孔奋不为所动,反而率军攻打得更加猛烈了,终于把隗茂等人捉拿归案,贼人余党被一网打尽。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儿女都被贼人杀掉了。光武帝因为这件事而专门下诏表彰了孔奋,并升任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担任郡丞的时候就已经深受军民的爱戴,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修身养性。孔奋施政善于明断,他表彰善行,对恶行深恶痛绝。他看到别人有美德,爱护他们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人和事,他都像痛恨仇人一样讨厌他们。在他的治理下,武都被治理得非常好,全郡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

孔奋有个叫孔奇的弟弟,以前在洛阳求过学,孔奋认为孔奇对儒家经典钻研得很透彻,比自己强,应该做官。于是自己就称病辞官,把官职让给弟弟做。他辞官后回到故乡,在家中去世。孔奋虽然为国献出了自己的儿子,但好人有好报,晚年的孔奋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孔嘉,后来成为有名的儒学学者。

骄横跋扈的梁冀

东汉中后期,皇帝通常年龄都很小,所以权力一般都掌握在外戚手中。那些外戚普遍没什么本事,只是仗着是皇帝的亲戚而得以掌握大权,所以都干了不少坏事。梁冀的两个妹妹都是皇后,他权倾一时,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

梁冀外表丑陋,也没有什么才学,但他出身高贵。从小就和一帮狐朋狗友鬼混,当时公子哥儿当中流行的东西他无一不精,别的本事却一点都没有。长大后仗着家里的势力反而官运亨通,一直爬到了执金吾的高位。

后来他被任命为河南尹,在任上残暴贪虐,干了不少坏事。洛阳县令吕放是他父亲梁商的好朋友,看不惯梁冀胡作非为,在梁商面前说了不少梁冀的劣迹。梁商责备了梁冀,但他不但不知道悔改,反而对吕放怀恨在心,派人暗中刺杀了吕放。

梁商死后,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顺帝去世,还是婴儿的汉冲帝即位,梁冀的妹妹梁太后临朝听政,命梁冀等人辅政。梁冀虽然表面上推辞,但却更加横行霸道了。

⊙陶院落 东汉

这个院落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结合了起来,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

冲帝很早就死了,梁冀为了独掌大权,故意扶立年仅8岁的汉质帝。但汉质帝虽然岁数小,人却很聪明,他很清楚梁冀的骄横。有一次在朝会上,他指着梁冀说:“这是个跋扈将军。”梁冀非常生气,又不好当面发作,只好忍了下来。后来他命令心腹给汉质帝吃下掺有毒药的饼,把汉质帝毒死了。

梁冀随即又扶立汉桓帝,他害死了太尉李固和前任太尉杜乔,只手遮天,独揽大权,前前后后给自己封了多达3万户的封地。梁冀的仆人秦宫和他妻子孙寿私通,在梁家很有地位,就连那些刺史、太守来京城,都要向来拜见秦宫,可见梁冀本人的权势有多大了。

梁冀怕老婆,孙寿要他多多提拔孙家的人,他就以显示自己谦让为理由,罢斥了梁家的许多人,转而提拔孙氏。那些人上台后别的都不会,贪污腐败却一个比一个狠。他们让心腹把有钱人的名单开出来,然后随便安个罪名逮捕那些人,关起来拷打,直到那些人出钱赎人为止。扶风郡有个叫士孙奋的人,非常有钱,但有点吝啬。梁冀想敲诈他,先送了一匹马给他,然后问他“借”5000万。士孙奋知道梁冀不可能还钱的,只给了3000万。这下可把梁冀激怒了,他硬说士孙奋的母亲是自己家掌管财物的奴隶,偷了钱逃跑了。于是把士孙奋兄弟抓起来活活打死,把他们家全部财产据为己有。全国各地进贡的物品,一向是先给梁冀最好的,次等的才送到宫里。梁冀搜刮钱财不遗余力,上他们家行贿送礼的官员络绎不绝,可见东汉王朝已经腐败到了什么地步。

梁冀喜欢兔子,专门在河南县修建了一个兔苑,然后从各地征调活兔,在它们身上做上标记,如果谁不小心触犯了兔子,就会被抓起来处死。曾经有个西域人不知道规矩,误杀了一只兔子,结果牵扯进了不少人,因为这件事而被杀的人竟然多达十余个。梁冀还到处抢掠良家子弟,强迫他们充当自己家的奴隶,称为“自卖人”。

有个叫吴树的人被任命为宛县令,临行前向梁冀辞行。梁冀在宛县有不少宾客,托他照顾。吴树是个很正直的人,他告诉梁冀:“那些小人人人都该杀,大将军位高权重,应该多多举荐贤良,宛县是个大县,贤才很多,但我从没有听说您举荐过谁。而您托付给我的都不是什么好人,所以很难办到。”梁冀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吴树上任后杀了几十个鱼肉百姓的梁冀的宾客,梁冀恨透了他。后来吴树升任荆州刺史,又去向梁冀辞行。梁冀在他吃的东西里下毒,把吴树害死了。辽东太守侯猛只是因为初次上任没来拜见梁冀,就被梁冀找了个借口把他给腰斩了。

很多正直的人看不惯梁冀的跋扈,纷纷站出来指责,但都被梁冀害死了。而且梁冀还非常多疑,他的弟弟梁不疑喜欢读书,和士人关系很好,和哥哥性格完全不同。梁冀因此很妒嫉他,于是把梁不疑调任,让自己的儿子接任。梁不疑很生气,回到家里闭门自守,梁冀派人监视他。有几个人只是因为拜见过梁不疑,就被梁冀以别的罪名陷害致死。

汉桓帝渐渐长大了,看到梁家的人权力越来越大,而自己却没有什么实权,心里早就不满了。后来太史令说天象有变,责任在梁冀身上,梁冀不由分说,把太史令抓起来,活活打死在监狱里,这件事让汉桓帝极为震怒。梁冀越来越过分,甚至把魔爪伸向了汉桓帝的舅舅家。汉桓帝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和身边最受他信任的几个中常侍开始秘密策划除掉梁冀。

梁冀对皇帝的计划也有所耳闻,暗中做了防备。但他用人不当,他的内应很快就被抓了起来,汉桓帝抓住时机,派兵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把梁冀的大将军印收了回来。梁冀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梁家和孙家的人不管年龄大小,全部斩首,被牵连进去的党羽被杀了数十个,加上罢黜的300多人,整个朝廷几乎都空掉了。百姓们知道梁冀被杀后,无不欢呼雀跃。梁冀的家产全部收缴拍卖,前后共有30亿之多,相当于全国租税收入的一半,而梁家从此一蹶不振。外戚的权力被转移到了宦官的手中,东汉进入了另一个黑暗时期。

深受百姓爱戴的第五伦

第五是一个很少见的姓,但也不是没有,百家姓的最后一句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终”,也就是说第五是百家姓中倒数第二个姓。而最给第五家族争光的,莫过于东汉清官第五伦了。

第五伦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后代,田氏在西汉时期四处迁移,按照迁移的顺序来作为姓氏。第五伦年轻的时候就很耿直而且讲义气,在家族中有很高的声望。王莽末年,农民起义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盗贼,为了保护自己,第五家族的人争相依附第五伦。第五伦在险要的地方修筑堡垒,如果有强盗进犯,他就率领族人拿上武器躲进堡垒死守。前后有数十支部队前来骚扰,都没能突破堡垒。第五伦觉得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他找到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很欣赏他,把他聘为自己的下属。后来鲜于褒因为失职而被降职,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说“:我只悔恨和你认识得太晚啊!”

第五伦由于鲜于褒的推荐,在长安担任管理市场的官员,他统一了度量衡,消除了市场上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现象,树立了自己的名声,百姓们也很高兴。后来他见到了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很欣赏他,向他咨询政事,一直谈到天黑,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他虽然年俸有两千石,但还是亲自锄草喂马,让妻子下厨做饭。他领到俸禄后,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百姓们很热爱他。后来第五伦因为犯法而被征召入京,会稽的百姓扶老携幼赶来送他,大家都攀着他的车子,拉住马,边哭边跟随其后,一天只能走几里路。第五伦怕误了进京的日期,只好暗中坐船走了。大家知道后,又来追赶,一直追到京城。第五伦被送到廷尉那里后,会稽人民赶到京城为他上书求情的多达千人。后来汉明帝巡查的时候发现了第五伦的案子,把他给放了。

几年后,第五伦被重新起用,升为蜀郡太守,蜀郡很富裕,一般的官员家里都很有钱,行贿受贿之风大盛。第五伦到任后,把家境富裕的官员都精简回家,提拔了一批贫穷而有操守的人,从此扭转了腐败的风气。第五伦因为政绩卓著,7年后被调入朝廷担任司空。

当时汉章帝因为马太后的缘故,很尊崇舅舅马廖等人,让他们做了大官。而马廖也喜欢和王公贵族交往,人们也争相依附他。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太大不是好事,于是向皇帝上书,想让皇帝稍微削减一下他们的权力,但是皇帝因为感激马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第五伦虽然是个很耿直的人,但他同时也讨厌一般官吏的苛刻,为政比较宽松,正好汉章帝也是一个忠厚之人,所以第五伦很赞成皇帝制定的一些良好的政策。第五伦还向汉章帝检举揭发了陈留县令刘豫和冠军县令驷协等对待百姓苛刻的官员,他们只知道用严刑峻法约束百姓,给百姓带来很大的痛苦,但往往这种人还被称为能干的官员。第五伦认为这上不符合天意,下不顺应人心,建议不光要处罚他们,还要将举荐他们的人连带责罚,这样才能断绝那些苛刻的人的仕途,给百姓安定的生活。第五伦就是一直这样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

第五伦在另一道上疏中提到外戚窦宪位高权重,虽然他为人谦虚又喜欢行善,但是他所交结的人多数品行都有问题。这些人集结在外戚门下,一呼百应,既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又玷污了外戚的名声。所以他建议让窦宪闭门自守,不许他随便和士大夫来往,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发生祸乱,窦宪也可以长久地保持荣华富贵。但窦宪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第五伦一心只为国家着想,所以他平时给皇帝提意见从来也不说违心的话,他的儿子们担心这样会招来祸端,都劝他不要这样了,他反而叱骂他们。他的下属向皇帝上奏章,经过他的手的时候,他从来不压着不上报,而是专门密封好交给上级,他的公正无私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天性就不喜欢装饰文采,是出了名的清官,受到百姓的爱戴。有人问过他:“您有没有私心?”第五伦回答:“以前有人送给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次三公选拔官员的时候我心里都不能忘记这件事。我侄子生病的时候,我一晚上去看望10次,但回来后却能安然入睡;而我自己的儿子生病,虽然我没有去看望,但整个晚上都担心得睡不着。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我这个人怎么会没有私心呢?”第五伦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如此的严格。

后来第五伦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最终批准了,赐给他50万钱,让他终身享受一年两千石的俸禄,并送给他一栋住宅。第五伦几年后去世,享年80多岁。

东汉贤王刘苍

封建帝王通常会把自己家的直系亲属封为诸侯王,而这些人一般也没有什么本事,无非靠着亲戚关系而获取高贵的地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昏庸无能,只会寻欢作乐,但汉光武帝的儿子刘苍却是个例外。

刘苍于建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平王,他少年时期就喜欢钻研经书,有儒雅的风度。他哥哥汉明帝很喜欢他,汉明帝即位后,拜他为骠骑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刘苍没有辜负自己的显贵地位,他不但不像其他诸侯王那样不是胡作非为就是争权夺利,反而经常谏阻汉明帝的一些过失行为。

有一年春天,汉明帝打算去河内打猎,刘苍知道这件事后赶紧上书,认为现在正是春耕季节,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践踏农民的庄稼,让别人知道的话,会说汉明帝是个昏君的。汉明帝看了奏章后醒悟过来,马上回到了宫中。

刘苍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他辅佐皇帝多年,给皇帝提了不少好意见,威望也越来越高。刘苍不但不骄傲自满,反正更加谨慎,他觉得这么高的威望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请求汉明帝让他辞职,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汉明帝见他这么谦虚谨慎,心里很高兴,专门下诏褒奖他,但不让他辞职。刘苍后来又多次上书,汉明帝见他决心已下,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准他上交上将军的大印,还赐给他5000万钱和10万匹布,让他回到了封国。

第二年,汉明帝又把刘苍召了回来,阴太后去世后才让他回去,又送了他许多东西。

几年后,刘苍和其他诸侯王入京朝见汉明帝,住了一个多月后才回去。汉明帝送走刘苍后回到宫里,因为思念刘苍而心情不好,就写了诏书派人送给刘苍的太傅,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汉章帝即位后,对刘苍更加尊敬了,其他诸侯王所受的待遇和刘苍根本没法比。刘苍仍然没有骄傲,还是和以前一样对皇帝提出正确的意见。有一次,汉章帝想在原陵和显节陵建立县邑,这两个地方分别是汉光武帝和汉明帝的陵墓。刘苍认为这样做不妥,赶紧上书说:“我听说皇上您想在原陵和显节陵设立县邑,我以前以为是别人的谣传,后来才知道您连诏书都发了。我以前看到过光武帝勤俭节约的做法,就丧葬制度而言,人死了为他修建陵园和墓地,应该和古代的制度相吻合。光武帝曾经发过诏书,告诫不要修筑山陵,不能堵住流水。明帝充分贯彻了光武帝的旨意,所以为自己修筑陵墓的时候比光武帝本人还要节省,可见他的品德之美好。而且我认为陵园坟墓的兴起是从秦朝开始的,以前埋葬死者只造墓而不修坟,更何况为坟墓修筑陵园和设立城池呢?您现在违背了先皇的旨意,徒劳地耗费国家的财用,让百姓们辛苦劳动,这样做不但不能国泰民安,反而会招来灾祸。陛下虽然品德圣洁,但我担心别人会说您的不是,所以冒死进谏。”汉章帝听从了刘苍的意见,停止了错误的做法。刘苍客观上确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节约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从此以后,朝廷每次遇到疑难的事,都会派人前去咨询刘苍的意见,而刘苍也都耐心回答,他的意见都会被汉章帝采纳。刘苍因为功劳很大,按照惯例给诸侯王的女儿封号的时候,应该封乡主,而刘苍的5个女儿都破例被封为县主。

后来遣送诸侯王回封国,汉章帝特地只留下刘苍一个人,以表示对他的宠爱和尊敬。但是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规定,所以有关部门的官员上奏请求让刘苍回去。汉章帝没有办法,只好下诏书让刘苍回封国。他用车驾送刘苍,临行时痛哭流涕,依依话别。随后又赐给刘苍无数金银珠宝,价值数以亿万计。

刘苍回国后不久就得了重病,消息传到京城,汉章帝急忙派名医前去为他诊治。皇帝派去的宦官围在刘苍周围,以方便掌握病情,随时向皇帝通报,从京城到东平国的使者络绎不绝。皇帝还专门在中途设立了驿站,用来传达刘苍的病情和饮食起居。但已经无力回天,刘苍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刘苍能得到这种超常的宠幸是靠他自己过人的品行和敢于向皇帝提出正确意见,他为东汉王朝的巩固做出了贡献,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王。

文武双全的虞诩

虞诩是东汉中期的名将,他是陈国武平人,12岁的时候就能通读《尚书》。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对奶奶非常孝顺,县里推举他为顺孙,表彰了他。陈国国相认为他是个能人,想任用他为吏,但他以奶奶年老、需要人奉养而推辞了。后来奶奶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被征召到太尉府当郎中。

不久羌人发动叛乱,在并州和凉州一带烧杀抢掠,大将军认为现在钱粮供应不足,决定放弃凉州,把力量集中在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上面。虞诩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对太尉说:“先帝历经辛苦才取得了这块土地,现在却因为害怕耗费钱粮而放弃它,这是不对的。况且凉州是三辅的屏障,如果凉州丢失,那么祖宗的陵园就会暴露在外面,这是绝对不行的!凉州人骁勇善战,胡人之所以不敢来侵扰三辅,完全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如果放弃凉州,那么那里的人民必然不肯迁移,反而会背叛,这样就很难抵挡了。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放弃凉州!”太尉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又没有计策可以保全凉州,于是向虞诩询问。虞诩回答:“现在凉州人心不安,可能会发生事变。我建议让朝中的王公大臣各自征召当地的豪杰之士,然后把当地官员的子弟授予官职,这表面上是一种奖励,实际上是把他们控制起来作为人质,这样就不会轻易叛变了。”大家都赞同虞诩的意见,就照他的话去做了。

大将军因为虞诩反对他的意见,对他产生了不满,打算找机会陷害他。后来朝歌人宁季率领数千人造反,当地官府无力镇压,大将军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让他前去镇压。虞诩的朋友们都为他感到担心,虞诩却笑笑说:“立志不求容易达到的目标,做事也不回避难做的事,这才是我们做人臣子的责任啊!而且不遇到盘根错节,怎么能知道刀斧是否锋利呢?”于是轻松上任。他上任后请求上级允许他放开手脚去做,不要约束他,上级同意了。他四处招募勇士,制定了3个等级:抢劫行凶的,属于上等;打斗伤人、偷东西的属于中等;穿丧服而不管家事的属于下等。一共招募了这样的人100多个,把他们的罪行全部赦免,然后命令他们混在叛贼当中,把叛贼诱入埋伏圈,杀死数百人。还派会缝纫的人去给叛贼做衣服,在衣服上用彩线做好记号,等叛贼穿上那些衣服进城的时候就把他们抓起来。叛贼以为神灵在保护官府,全都吓跑了,朝歌从此安定了下来。

后来羌人到武都骚扰,太后知道虞诩有将帅之才,任命他为武都太守。羌人得到虞诩上任的消息后,派了几千人在半路上埋伏堵截。虞诩得知后,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自己已经请到了援兵,等援兵到了再出发。羌人放了心,转到周围的县城抢劫去了。虞诩趁这个机会赶紧前进,走了一百多里才停下来。他让部下每人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于是不敢接近他们。有人问道“:以前孙膑用的是减灶的计策,现在您却用增灶的计策,而且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好保持士兵的体力以防意外,而您却一天行军将近两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回答“:现在敌众我寡,走慢了万一被追上就麻烦了,走快的话,敌人就不知道我们的底细。至于增灶嘛,那是为了让敌人以为武都已经派来了援兵,这样敌人以为我们人多,走得又快,那么就不敢来追了。孙膑是故意示弱,而我是故意示强,这是因为形势不同而已。”羌人果然不敢来追赶,虞诩他们顺利抵达了武都。

到达武都后,一点兵,发现武都军队人数不到3000,而敌人却有1万多,已经围攻赤亭达数十日之久。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强弩,只能使用弱小的弩。羌人以为汉军的弩箭力量弱,射不远,于是发动猛攻。虞诩这才下令使用强弩,每20个弩射一个敌人,因此百发百中,羌人大惊,被迫后退。虞诩乘胜发动攻击,杀死敌人无数。第二天,他集合全部部队,命令他们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换衣服,往返循环多次。羌人以为援军源源不断,非常害怕。虞诩估计羌人会撤退,事先在河道上埋伏了500人,等羌人一撤军,伏兵杀出,把羌人杀得大败,解除了武都的危机。随后虞诩构筑了180个堡垒,把逃亡的百姓都召集起来,渐渐恢复了生产。

后来虞诩担任了司隶校尉,刚上任几个月就接连弹劾了好多朝廷重臣,人们对他很不满,认为他太苛刻了。虞诩辩解说,自己是为了严肃法纪,并声明自己并不怕死,哪怕是尸谏也要和恶势力斗争到底。

当时中常侍张防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虞诩多次上书请求将其法办,都没能得到批准。虞诩十分愤怒,跑到廷尉的监狱把自己关了起来,向皇帝上书控诉。张防向皇帝哭诉,于是虞诩被判有罪。但张防没有放过他,他唆使别人多次拷打虞诩,狱吏看不下去了,劝虞诩自杀,但虞诩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不肯死。宦官孙程、张贤等人知道虞诩冤枉,在皇帝面前替他申诉,洗清了虞诩的冤情,把张防流放。皇帝对虞诩的忠诚很赞赏,重新征召他为议郎,又提拔他为尚书仆射。

虞诩上任后,废黜了许多盘剥百姓的陋规,并勇于和恶势力作斗争,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他喜欢揭发不法,从来也不包庇,所以多次触犯权贵,9次被责备,3次遭受刑罚,但他刚正不阿的个性从来没有变过。他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为官以来一心忠君爱民,没有可以惭愧的行为。唯一一件让我后悔的事是当初镇压朝歌叛贼的时候杀了几百人,其中怎么会没有冤枉的呢?以后20多年来家里没有增加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事得罪了上天啊!”

黄昌夫妻团聚

东汉有很多酷吏,这些酷吏当中,黄昌是最滥杀的一个。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黄昌对已经失身的妻子能够毫不嫌弃,坦然接纳,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想象的。所以黄昌虽然有酷吏之名,这件事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黄昌是会稽余姚人,他出身贫寒,但他的家在学宫附近,平时经常见到儒生在学宫里面学习,很是羡慕。于是他也对学问产生了兴趣,到处拜师请教,学习儒家经典。后来他因为熟悉法律条令,被征召到郡府里担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到各郡巡视,在余姚见到了黄昌,经过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人才,很赏识他,辟他为自己的从事。

黄昌工作兢兢业业,颇有政绩,很快就升任为宛县令。他处理政事非常严厉凶狠,喜欢揭发坏人坏事,但处理手段却过于残酷。有一次有人偷了他的车盖,黄昌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声张,等到偷车盖的人松懈下来,他才突然派亲信搜查,最后在他部下贼曹的家里搜到了丢失的车盖。按说这也不是什么大罪,顶多把贼曹革职,再打一顿板子也就完事了。但黄昌心确实狠,他居然下令把贼曹全家都抓了起来,然后全部处死。这件事让他的残忍出了名,当地的大家世族都吓得发抖,称黄昌为神明。

朝廷选拔有才干的官员,黄昌因为政绩卓著而被提升为蜀郡太守。他的前任李根岁数大了,很糊涂,所以当地不法之徒很猖獗,百姓们经常蒙受不白之冤,生活很悲惨。黄昌上任后,百姓们听说了他的名声,纷纷前来控诉冤情,前后有700多人。黄昌接到控诉后一一替他们申冤,每件案子都判得合情合理。有一次他暗中抓了一个盗贼首领,迫使那个人交代出蜀郡各县里面为人凶狠、残暴不仁、危害一方的人的姓名和住处,然后派人发动突然袭击,将这些人一网打尽,一个漏网的都没有。那些在蜀郡长年干坏事的人不得不逃到其他地方去了。

⊙陶仓 东汉

当初黄昌在老家当州书佐的时候,他的妻子回娘家,在半路上遇到盗贼抢走了她。他妻子辗转流落到了蜀郡,最后嫁给了别人。黄昌担任蜀郡太守后,他妻子不知道太守就是自己以前的丈夫。后来她儿子犯了法,她跑去找黄昌,想替儿子求情。黄昌见这个女人不像是当地人,说话也带有自己家乡的口音,于是问她的身世。他妻子说:“我本来是会稽郡余姚县戴次公的女儿,我丈夫是州书佐黄昌。有一年我回娘家,在路上被强盗抢走,后来就流落到了这个地方。”黄昌非常吃惊,叫她上前,问道:“你知道怎样认出黄昌来吗?”她回答道:“黄昌的左脚脚心上有黑痣,他因为这个而常说自己命中注定能够当上两千石的太守。”黄昌这才相信面前这个女人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于是他脱下鞋子,把脚伸给她看。妻子也认出了他,两人抱头痛哭。黄昌并没有嫌弃妻子失过身,而是把她接回了家里,仍然把她当成原配妻子看待,两人和以前一样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了一起。至于她现在的丈夫,听到妻子原来是太守的原配后,吓得躲都躲不及,哪里还敢前来纠缠?在那个时代,黄昌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他很重感情,不在乎世俗流言,是个难得的好丈夫。

黄昌当了4年的蜀郡太守,后来被征召,改任陈国相。当地的彭氏是有名的土豪,平时一向行为放纵。他家修筑了一栋大房子,在路边盖了座高楼。黄昌每次巡视路过的时候,彭家的妇女都喜欢登上高楼看他。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礼教规定的,黄昌很不高兴,下令把那些登上高楼看他的妇女全部抓了起来,投进监狱,然后给她们定下罪名,全部杀掉了。这件事平心而论,黄昌做得实在过分,虽然彭氏是土豪,但并没有触犯法律,妇女擅自抛头露面虽然不被允许,但也够不上死罪,黄昌对这件事的处理加重了他滥杀的名声。

黄昌的事迹并不多,后来历任河内太守和颍川太守,又升任为将作大匠和大司农。最后被贬为太中大夫,死在任上。但他和妻子的戏剧性重聚给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十常侍之乱

汉桓帝很年轻就死了,即位的是汉灵帝,这是个更加荒淫无道的皇帝。他出了名的贪财,把朝廷的官职标上价码公开出售,即使是正常的升官,也得交钱,然后把那些钱都用来给自己修筑宫室园林。在他身边的宦官帮助他搜刮钱财,有10个人被升任为中常侍,于是人们把他们叫做十常侍。

十常侍不光替汉灵帝刮钱,他们也从中中饱私囊,只要向他们行贿,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够办成,一时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很快就激起了黄巾起义。很多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郎中张钧上书弹劾十常侍,认为黄巾起义的根源就在于十常侍安置私人,残害百姓,所以才官逼民反。他建议皇帝把十常侍全部杀掉,向百姓谢罪,这样可以不用打仗就平息起义。

汉灵帝把张钧的奏章拿给十常侍看,十常侍看了之后吓得要死,赶紧脱掉帽子和鞋,跪在地上拼命叩头,请求让他们自己去洛阳的监狱,并把财产拿出来作为军费,只求免自己一死。汉灵帝命令他们照常任职,然后对张钧发怒说:“你这个人太狂妄了!难道十常侍中间就没有一个好人?”张钧又一次上书弹劾,但这次皇帝根本不理睬他。

不久,汉灵帝下令廷尉搜捕加入黄巾道的人,十常侍暗中唆使御史诬陷张钧学黄巾道,把张钧抓进监狱活活打死。汉灵帝并没有从黄巾起义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起来。他本来出身侯爵,家里不算富裕,经常感叹汉桓帝不会积蓄钱财,等他当了皇帝后,就想尽各种办法捞钱,还在宦官那里寄存了几千万的钱。昏庸的汉灵帝还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爸爸,赵常侍(赵忠)是我妈妈。”可见他对十常侍的信任。而十常侍仗着皇帝的信任更加胡作非为起来,他们模仿皇宫给自己修筑了华丽的住宅。由于汉灵帝曾经登高望远,他们害怕皇帝看见他们的住处,于是唆使党羽向皇帝进谏:“天子不应该爬到很高的地方上去,天子登高,百姓就会离散。”汉灵帝相信了他们的鬼话,终其一生都再也没有登过高。

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即位。当时执掌军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何进其实也没有什么本事,无非仗着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已。当时的中军校尉袁绍实在看不惯十常侍的跋扈,劝何进想办法除掉十常侍。何进说要问问太后的意见,而太后则不同意,这件事就被耽搁了下来。何进想调集地方上的军队进京剿灭十常侍,袁绍等人坚决反对“:大将军掌握兵权,要除掉几个宦官,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调集地方军队的话,万一走漏了风声,岂不是适得其反?”但何进没有能够听从,还是下令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勤王。

结果消息泄露了出去,十常侍很害怕,决定先发制人。他们在宫里设好埋伏,趁何进进宫见太后的时候把何进杀死。何进死讯传出后,袁绍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带兵前往皇宫,将赵忠等人杀死,并四处逮捕宦官,不管年纪大小,一律处决。有的人并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长胡子,也被当作宦官杀掉了。

⊙骑射俑 东汉

马昂首奋蹄,骑俑跪于马背射击,展现了汉代骑马弩射的生动场景。

张让等人见事态紧急,赶紧带了几十个人挟持汉少帝和陈留王冲出皇宫,向黄河逃去。这个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开到城外,见皇宫起火,知道事情有变,赶紧向城西进军追赶,很快就追上了张让他们。张让等人见已经无法逃脱,一个个痛哭不已。张让对少帝说:“臣等死后,天下就彻底乱了,希望陛下保重!”说完就投河自尽了。

董卓追上来后,向皇帝询问情况,汉少帝早吓糊涂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倒是陈留王很冷静,虽然年纪比少帝小,但说话头头是道。董卓觉得陈留王才适合做皇帝,于是在掌权后把少帝废掉了,拥立陈留王为皇帝,就是汉献帝。

十常侍之乱开启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次内乱中,外戚和宦官势力两败俱伤,而地方军阀势力控制了朝政,为日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大奸臣董卓

董卓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过羌人居住的地区,和羌人的首领们交往甚密,后来他回家后,羌人来找他,他很慷慨地把家里的耕牛杀掉用来招待。羌人很感动,回去后送了上千头牲畜给他,从此董卓慷慨豪侠的名声就传了出去。后来他当了官,武艺高强,能够左右开弓,羌人很怕他。

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军司马,参与讨伐叛乱羌人的战争,在战斗中立了功,朝廷升了他的官,还赏赐他9000匹布。他说:“虽然立功的是我自己,但赏赐应该归将士们。”于是把赏赐的布全部分给了部下,自己一点都没有留,得到了军心。

汉灵帝末年,朝廷征调他为少府,他没有应征,朝廷因为不能控制他而感到担心。汉灵帝生病的时候下诏书升他为并州牧,并让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找理由推脱了,把军队带到河东一带,静观形势的变化。

十常侍之乱后,董卓进入了洛阳。他只带了3000人来,兵力太少,怕控制不了局势。于是隔几天就悄悄地把军队开到城外,第二天又大张旗鼓地把军队开进来,让别人以为他的援兵来了,把洛阳人都瞒了过去。不久他把何进和何苗的军队划到自己部下,又收买吕布杀死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这样,董卓的军事实力强盛了起来,开始具备左右朝政的实力了。他先让朝廷免去司空刘弘的职务,自己取而代之,然后把少帝废掉,立了汉献帝。又诬陷何太后逼迫汉灵帝的母亲,犯了悖逆之罪,把何太后迁到永安宫,随后就把她杀了。

董卓自任太尉,控制了军政大权。为了收买人心,他主张为当年的党人平反,将当初受害者们的子孙提拔起来。然后以朝廷名义晋升他为相国,允许佩剑穿鞋子上殿,封他的母亲为池阳君,董卓家族势力兴盛起来。

当时洛阳城内富豪很多,董卓放纵士兵到处抢劫,随便进出别人家里抢走财物和奸淫妇女,称之为“搜牢”。安葬何太后的时候,董卓把汉灵帝的陵墓打开,把里面陪葬的宝物抢了个精光。他公然奸淫公主,把宫女抢到自己家里做姬妾。还任意使用残酷的刑罚,手下人只要犯一点小错就被处死,大臣们朝不保夕。董卓有一次派军队到阳城去,当时人们在社庙那里集会,董卓下令把那些人全部处死,然后驾上他们的车马,把抢来的妇女装在车上,人头挂在车辕上,一路高歌而还。董卓销毁废除了五铢钱,改铸小钱,把洛阳的铜器都搜集起来熔化掉做铸钱的材料,结果搞得货币贬值,民不聊生。

黄巾军的余党郭太等人拥兵十几万,攻破了河东郡,董卓派牛辅率兵镇压,却没有击退对方。而袁绍等地方军阀又联合起来兴兵讨伐他,董卓害怕了,想把都城迁到长安去,他把反对他的人杀掉,然后将汉献帝迁到了长安。

长安当年被赤眉军烧了个干净,一直没有恢复过来,那里只留下了汉高祖的庙和京兆尹的府衙,董卓临时把汉献帝安排在那里住下,后来才迁到未央宫。董卓把洛阳几百万人全部迁到长安居住,迁移过程中,他手下的军队任意践踏百姓,再加上饥饿和路上经常遇到强盗抢劫,一路全是尸体。离开洛阳后,董卓把皇宫、宗庙、官府和民房一把火烧掉,两百里内都没有人家。他又让吕布去挖掘历代皇帝的陵墓和大臣的坟,把金银财宝挖出来归为己有。

当时,长沙太守孙坚率领人马讨伐董卓,董卓派部将徐荣和李蒙前去抵挡,击败了孙坚,将俘虏的士兵用布包裹起来,倒插在地上,然后往上面浇热油,活活把人烫死。

董卓在长安城东建造堡垒供自己居住,还在郿县建造了一座坞堡,城墙高厚各七丈,称为“万岁坞”,就是一万年也攻不破的意思。他在里面储存了可以吃30年的粮食,认为万无一失,说:“大事如果能够成就,我就是天下的主人;即使不能成功,我也能在这里守一辈子。”他曾经前往郿坞,百官前去送行。他摆下宴席,然后把几百个被他诱降的在北地造反的人拉进来,当着百官的面把他们处死。先割下他们的舌头,然后砍掉手脚,挖掉眼睛,最后用锅来煮。那些人还没有断气,又把他们送到宴席上给大家轮流看。在场的人都吓得浑身发抖,连筷子都拿不住,只有董卓若无其事地又吃又喝。他手下的人言语稍微触犯了他,就会马上被杀。

王允除董卓

董卓干尽了坏事,朝中大臣人人痛恨他,许多人密谋暗杀他,都失败了。但司徒王允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决心由自己来完成大业,拯救汉室。

王允知道董卓手下第一猛将吕布和董卓有矛盾。吕布本来是丁原的部将,后来被董卓收买杀死了丁原,董卓很信任吕布,认他为义子。董卓知道自己干了很多坏事,害怕别人对他不利,所以平时经常让吕布跟随左右保护自己。董卓脾气暴躁,有一次吕布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他,董卓不由分说就拿起手边的手戟朝吕布掷去。幸好吕布武艺高强,闪开了,于是赶紧向董卓道歉,这才没事。吕布曾经和董卓的婢女私通,怕董卓知道,心里一直很不安。他去找王允,想让王允帮他想办法。这个时候王允正在和别人商议刺杀董卓的事,见吕布来了,索性向他透露要杀董卓的事,要他当内应。吕布很犹豫,说道:“我和他有父子的名分呢。”王允劝道:“您姓吕,他姓董,本来就没有血缘关系。现在担心被他杀死还来不及,还管什么父子?再说当初他拿手戟掷您的时候,想到你们是父子了吗?”这段话把吕布说动了,于是答应作为杀董卓的内应。

消息传了出去,但没有人敢告诉董卓。有人在布上写了个“吕”字,背着在街上走,边走边唱:“布啊!”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董卓,但董卓没有醒悟过来。

不久,汉献帝生了场病,痊愈后设下宴席请大臣来吃饭。董卓穿上朝服登上车准备前去,结果马突然受惊了,董卓摔倒在地上。他回去换了身衣服,他的小妾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叫他不要去了,董卓不听,还是走了。但董卓毕竟心里有鬼,他下令在他家到皇宫的道路两边都站满士兵,层层保护他,又命令吕布等人紧随自己周围保护自己。王允和士孙瑞向汉献帝秘密递上诛杀董卓的奏章,让士孙瑞写诏书交给吕布,然后命令骑都尉李肃和吕布手下的心腹十余人穿上皇宫卫士的衣服,埋伏在北门,等候董卓。

董卓快要走到的时候,马又受惊了,董卓觉得很奇怪,想回去。吕布劝他还是先进宫,于是他就进了北门。早已埋伏好的李肃见董卓过来,抓起长戟便刺,董卓在外衣下面穿有铁甲,没有被刺入,但胳膊受了伤,人摔在车下面。董卓赶紧回头大叫:“吕布在哪里!”吕布接口道:“奉诏书讨伐贼臣!”董卓大骂:“你这条蠢狗竟然敢这么做!”吕布手持长矛向董卓刺去,催促士兵把董卓斩首。董卓的手下田仪和仓头向董卓的尸体跑去,吕布把他们杀了。然后派人带着皇帝的赦令,骑着马宣示皇宫内外。士兵们听见董卓被杀,全都高呼万岁。老百姓都跑到街上跳起舞来,城里的女子把珠宝和衣服卖掉来买酒肉庆祝。然后又派皇甫嵩率兵攻打郿坞,将董卓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全部杀掉,灭了董卓全族。袁绍家的门生把董卓全族人的尸体都堆在一起,烧成灰,然后扔在道路上任人践踏。

但人们高兴得太早了,董卓虽然死了,他的残余势力还没有被消灭。董卓在遇刺前,把女婿牛辅派出去屯驻在陕县。牛辅派遣部将李傕等人率领数万人马到处抢劫。吕布派李肃奉诏命讨伐牛辅等人,结果李肃吃了败仗逃回来,吕布把他杀了。后来牛辅军营出了变故,牛辅害怕逃跑了,他身边带了许多金银珠宝,身边的人贪图那些财物,于是把他杀掉,将他的首级送到了长安。

⊙王司徒巧使连环记 年画

此为《三国演义》中对王允计除董卓的故事的描绘。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设计了一个名叫“貂蝉”的美女,她深明大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最终促使吕布倒向王允,刺杀了董卓。

李傕等人因为董卓遇害而痛恨并州人。当时他们的部队里有数百个并州人,全部被拉出来处死。牛辅死后,部下想逃散,李傕等人害怕了,派使者去长安请求赦免他们。王允认为一年之内不能赦免两次,于是拒绝了。当时贾诩是李傕部下,他向李傕建议杀进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失败的话,再逃也不迟。李傕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孤注一掷,向长安发动进攻。王允听说叛军来袭,派兵迎战,结果被杀得大败,李傕一路上收拢散兵,开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有10多万人了。他们和董卓的旧部联合夹击,将长安包围了起来。围困8天后,吕布部下中有人反叛,作了李傕的内应,城被攻破。叛军入城后大肆抢掠,遇害者多达数万。吕布抵挡不住,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了,王允保护汉献帝退到宣平门城楼上。李傕等人要求王允出来说明董卓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诛杀他,王允无奈之下只好走了下来,几天后被处死。李傕等人把董卓埋在郿县,并把董卓族人的骨灰收集起来,放在一个棺材里埋掉了。结果在下葬那天,风雨大作,一道闪电劈在董卓的坟墓上,水流进墓穴,把棺材冲走了,大奸臣董卓最后还是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蔡文姬归汉

蔡文姬的父亲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蔡邕的学问在当时是第一流的,但他和朝中的权贵不太合得来,所以他在汉灵帝统治时期就辞官归隐了。

董卓上台后,听说蔡邕很有学问,征召他出来做官,蔡邕知道董卓不会有好下场,于是称病推辞。董卓很生气,大骂:“我的威严能够让人灭族,蔡邕如此不给我面子,我让他立刻大祸临头!”严令当地官员推举蔡邕到他府上做官。蔡邕见实在躲不过去,只好应征。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见他确实很有才学,很敬重他。后来任命蔡邕为侍御史,又升任侍书御史和尚书。3天之内换了3个官署,也就是说,接连被提拔了3次。

董卓的爪牙们想让董卓和姜太公并列,也被称为尚父。董卓为这事向蔡邕请教。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天子,灭掉了商朝,所以才有如此特别的名号。您现在的功劳和威望固然很高,但和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该等到关东平定下来,天子从长安迁回到洛阳,到那时候再说。”于是这事就搁了下来。

董卓被杀后,蔡邕到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这事,叹息不已。王允很生气,斥责他:“董卓是国贼,差点颠覆了我们汉朝!你作为国家的大臣,不但不恨他,反而还对他的死表示遗憾,念念不忘他对你的私人恩情,你不是也和他一样犯了谋反之罪吗?”于是把蔡邕抓了起来,送到廷尉那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刺面砍脚,把他的命留下好把《汉史》写完。由于蔡邕名望很高,朝中很多人都想办法营救他,但都没有用。太尉找到王允说:“蔡邕是个奇才,他对汉朝的史实很熟悉,所以应该让他写完《汉史》。况且他一向以忠孝闻名,给他定罪也缺少证据,杀了他只怕会失去人心。”王允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让他写出诽谤的史书,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国家正值危急关头,绝对不能让这种臣子在年轻的皇帝面前记录史实。这样既不利于对皇上品德的培养,也会让我们被他的史书讽刺。”太尉退出来后对别人说:“王允可能活不久了。完美的人是国家的代表,经典的著作是国家的典籍守则,毁灭纲纪、废除经典的人难道还能长久活着吗?”结果蔡邕还是被杀了。蔡邕死后,王允也很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

蔡邕有个女儿名叫蔡文姬,蔡邕很喜欢她,从小就教她读书写字。蔡文姬是个很聪明的人,很快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才女。后来她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可惜丈夫没多久就死了,没有留下孩子,只好回到家里。蔡邕被杀后,蔡文姬流落民间,正值天下大乱,蔡文姬不幸被匈奴骑兵俘虏,把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很喜欢她,和她生了两个孩子。蔡文姬在胡地生活了12年,已经习惯了胡地的生活。这个时候,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想起了她。曹操和蔡邕交情不错,为蔡邕没有后代而感到难过。他听说蔡文姬流落胡地,就派使者去南匈奴,用金银珠宝把蔡文姬赎了回来。曹操见她一个人孤苦伶仃,于是把她嫁给了陈留人董祀。

董祀在做屯田都尉的时候犯了法,要被处死。蔡文姬很着急,跑去找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宾客,各路王公大臣和使节齐聚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来找他,对众人说:“蔡邕的女儿现在在外边,我让大家见见她吧。”于是请蔡文姬进来。蔡文姬蓬乱着头发走进来,向曹操叩头请罪,声音非常悲哀,在场的多数人都认识蔡邕,见到这个情形都很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但是处刑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您马厩里那么多快马,为什么非要怜惜一匹马的腿,而不怜惜一个快要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打动了,于是派人把文书追了回来,放了董祀。当时天气已经有点冷了,曹操见蔡文姬衣着单薄,赐给她头巾鞋子还有袜子。曹操问她“:听说您家里以前收藏了许多古书,现在还有吗?”蔡文姬回答:“我父亲曾经留给我4000多卷书,但因为战乱,现在已经没有一本保存下来的了。我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只有400多篇了。”曹操说:“那我现在派10个人去您那里把它们记下来。”蔡文姬推辞道:“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照礼法不应该当面传授给他们。我只要求您给我纸和笔,我自己就能默写出来。至于要写草书还是楷书,就由您决定吧。”后来她把那些文章都默写了出来,没有一点遗漏错误的。

蔡文姬最大的贡献就是保留了那些历史文献,她还写过追思故乡及儿女的《胡笳十八拍》,使她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