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共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记述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书,有纪、传而无志、表,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历来评价较高。同时裴松之的注重于事实的补充,分量多于原书数倍,是阅读《三国志》时必不可少的辅助读物。

魏武帝曹操

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所以他家里虽然很富裕,官也做得很大,但一般人还是看不起他们家。曹操从小就聪明机智,但并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当时的人基本上都觉得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当然,也有个别人看重他,名士桥玄就认为他是个能够安定天下的人。曹操20岁的时候被推荐为孝廉,进入了政坛。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加入了镇压起义的队伍,在战斗中立了不少功劳。他不畏权贵,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

董卓作乱的时候,地方上很多掌握兵权的人联合起来组成反董卓同盟,向他开战。曹操也参加了,但他威望不够,盟主的位子让给了家门显赫的袁绍坐。董卓把都城迁到长安后,同盟军谁都不敢追击,只有曹操带领人马西进。在战斗中,曹操负了伤,和敌人打了个平手。

⊙曹操像

同盟解散后,曹操将河内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那里招兵买马,打败了黑山贼,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没过多久,曹操率领部队打败了青州的黄巾军,收降了30多万士兵,将其发展成一支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称为青州兵。

汉献帝因为战乱而被迫四处逃难,曹操抓住这个机会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控制的许都,从此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吕布打败了刘备,刘备来投奔曹操。别人劝曹操将刘备杀掉,曹操拒绝了。没过多久,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反叛,曹操猝不及防,吃了败仗,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战死了,曹操也被箭射伤,好不容易才逃走。曹操对部将说:“我错就错在接受张绣投降的时候没有问他要人质。我现在知道失败原因了,你们等着瞧,我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失败了。”

曹操很重视人才。当年他举荐魏种为孝廉,一直认为魏种对他是很忠心的。兖州叛乱的时候,他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谁知道魏种早就跑了。曹操觉得很没面子,发怒道:“魏种,除非你跑到胡、越这种我去不了的地方,否则我绝对不会放过你!”后来魏种为曹操俘虏,曹操却说“:我只是考虑到他是个人才啊。”吩咐给魏种松绑,并继续任用了他。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又向曹操发动了进攻。当时曹操的实力远逊于袁绍,但是他善于用兵,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能使用奇谋妙计,奇袭袁绍军粮仓,一举歼灭了袁绍军的主力。最后将袁绍势力消灭,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决心统一全国,于是发动了南征。他先消灭了刘表的势力,然后又将矛头对准了江东的孙权。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好机会。不得已,只好退兵。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他下令只要是人才,不管出身贵贱、品行如何,都可以举荐。所以他手下人才济济,在三国里面,曹操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那些人帮助曹操整顿内政,发展军事,使曹操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马超发动叛乱时,曹操率军亲征,和马超隔着潼关对峙。曹操自己牵制住马超,暗中派徐晃等人偷渡黄河,占据了河西一带。曹操从潼关渡河,还没有渡过去,马超就发动了攻击。曹操好不容易才渡过黄河。马超派使者求和,曹操不同意;马超又派人挑战,曹操也没有搭理他。后来马超坚持要曹操割地,曹操假装答应了。当时马超和韩遂结成了联盟,韩遂来见曹操的时候,曹操故意和他聊了很久,但并没有说打仗的事。马超生性多疑,他问韩遂:“你们都说了些什么?”韩遂回答:“没有说什么。”马超根本不相信,对韩遂产生了疑心。曹操继续使用反间计,他给韩遂写信,故意涂改了很多地方。马超果然中计,对韩遂更加不相信了,两人之间出现了裂痕。曹操和马超约定日子决战,他先派轻装步兵作战,打了很久之后才出动精锐骑兵夹击,把马超杀得大败。当初敌人经常增兵,曹操每次听说敌人有援兵到来的时候,都面露喜色。打败马超后,人们问他原因,他说:“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如果敌人占据险要地形分散防守的话,那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平定不了的。现在他们集中起来,正好让我一举歼灭。而且他们兵虽然多,但谁也不服谁,军队没有一个主帅,那一仗就能打败他们了。所以当时我很高兴。”

曹操权力越来越大,后来强迫汉献帝封他为魏王。但是曹操本人没有篡位的想法,他想让自己的儿子称帝。曹操66岁那年去世,遗嘱上吩咐不要给他陪葬金银珠宝。曹丕建魏后,将曹操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在群雄并起的时候,能够运用计谋,将自己从弱小变为强大,能够广泛吸纳人才,不记旧仇,最终完成大业,算得上是盖世英杰。

毛玠蒙冤入狱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涌现出无数万世景仰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武功盖世,或者义薄云天,或者聪明绝顶,或者兢兢业业。但是历史不仅仅由那些盖世英雄创造,对于老百姓而言,廉洁奉公的官吏更加值得他们尊敬。

毛玠是陈留人,他早年在县里面当小吏,那时候就以廉洁公正而闻名。后来发生战乱,他想去荆州避乱,在半路上听说荆州刺史刘表赏罚不明,不是什么靠得住的君主,于是改道去了鲁阳。曹操后来征辟他为治中从事,他对曹操说“:现在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连饭都吃不饱,官府连一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这样老百姓也不敢定居下来,国家很难稳定。现在袁绍、刘表等人手下虽然有许多士人,但他们目光短浅,不是建功立业的人。用兵靠的是礼义,要保住地位必须要有财力,您应该尊奉天子而讨伐那些不守臣道的人,再用心发展生产,储备好物资,这样就可以成就霸业。”曹操很佩服他的见解,接纳了他的意见,把他调到自己府上做功曹。

曹操担任丞相后,毛玠和崔琰一起负责选拔官吏。毛玠推荐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有的人即使很有名望,但为人不正派,毛玠也不会任用他们。他特别重视一个人是否俭朴,把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全国的士人都用廉洁来约束自己,即使是那些达官显贵,他们的衣服器具也不敢违犯法度。曹操赞叹道:“像这样任用人才,让天下人自己监督自己,我还用得着费心么?”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曾经拜访过毛玠,托他照顾自己的亲属。毛玠却说:“我因为能够尽忠职守,所以才没有获罪,您刚才说的那些人不应该升迁,所以我不敢答应您。”

曹操平定柳城后,把获得的战利品分给大家,特别留下了素屏风和素茶几给毛玠,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我特意赏给你古人的东西。”毛玠虽然当了大官,但还是经常穿着布衣,吃很普通的饭菜,而且他抚养哥哥的遗子非常周到。得到的赏赐大多分给了贫苦人家,自己家倒没有什么剩余的财产。曹操刚刚当魏王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谁是太子,曹操本来很宠爱曹植,毛玠私下对曹操说“:当初袁绍就是因为没有区分嫡子和庶子,结果闹得家破人亡。废立太子是大事,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事发生。”曹操对毛玠更为赞赏。

崔琰被处死后,毛玠一直闷闷不乐。后来有人向曹操告状“:毛玠出门的时候看到脸上刺字的反贼,他们的妻儿被罚为官府的奴隶,他就说‘: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种做法啊!' ”曹操听了之后大怒,把毛玠抓进了监狱。大理寺钟繇责问毛玠“:从古时候开始,即使是贤明的君王,他们对罪犯的亲属也要处罚。司寇的责任就是把犯罪的男子判为奴隶,罚犯罪的女子舂米锄草。汉代的法律就规定了罪犯的妻子儿女要罚为奴婢,在脸上刺字。汉代法律中的刺字一条在古代就有。现在真正的奴婢因为祖先犯罪,虽然经过了上百年,但还是有在脸上刺字为官府服役的人。一是为了把良民的劳役减轻些,二是为了宽免别的刑罚。这怎么可能有悖于上天的本意而造成旱灾呢?你讥讽的话在民间流传开来,对朝廷不满的声音都传到皇上耳朵里了。你说话的时候不可能自言自语,你见到罪犯的时候共有几个人?被刺字的奴隶你认识吗?……不得欺骗隐瞒,快点从实招来!”

毛玠见钟繇强词夺理,只好辩解道:“我听说萧望之的死是因为石显的陷害;贾谊被贬是因为灌夫和周勃的谗言;白起被迫自杀和晁错被腰斩还有伍子胥自刎等,要么是有人妒忌在前,要么是有人诽谤在后。我从年轻的时候就负责文案方面的工作,靠多年的勤劳肯干才升到高位,掌管机要之事,从此就开始被人忌恨。说我有私心,那不可能找不到理由,冤枉我的话,那随便什么缺点都能找出来。人的本性就是热衷名利,但又被法律所约束,法律禁止私欲,所以必然会遭到那些追求私利的人的破坏。以前王叔、陈生和人在朝廷里争辩,评定谁有道理时,让他们立下誓言,最后得以明辨了是非,《春秋》对此表示了赞赏。我从来没有说过那些人告发我的那些话,也不可能有时间和人证。说我说过那些话一定要有证据,请求让我辩白,我也可以对证。如果我说的都是谎言,那么在受刑的时候我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如果赐剑让我自杀,那么将是和重赏一样的恩惠。只求让我以实情对证。”当时许多人也帮他说话,于是毛玠只受到了免官的处分,最后死于家中。曹操想起他的功劳,赐给他棺材和丧葬用的物品以及钱物,拜他儿子为郎中。

书法大师钟繇的政治才干

汉末魏初,书法艺术开始兴起,这个时期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钟繇,而钟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颇有才能。

钟繇在东汉末年被举为孝廉,担任过一些官职。当时李傕、郭氾在长安发动叛乱,曹操派人向汉献帝上书,有人认为曹操不是真心臣服天子,想扣留曹操的使者。钟繇却认为曹操是真心效忠皇帝的,如果拒绝了他,恐怕会让那些效忠皇帝的人寒心,由此朝廷才恢复了和曹操的联系。曹操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从这件事上看出了钟繇的见识,很赏识他。

当时割据关中的马腾和韩遂等人拥兵自重,互相攻杀,不听朝廷的号令。曹操因为在关东作战,不得分身,就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一职,让他统领关中军队,把关中地区的政事也托付给他。钟繇到了长安后,写信给马腾和韩遂,跟他们说清楚了利害关系。于是马腾和韩遂都愿意归附朝廷,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交朝廷。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决战,钟繇送去2000多匹战马,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后来匈奴人在平阳作乱,钟繇带兵包围了平阳,但没有能够攻下来。这时候袁尚派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他的兵力比较强,钟繇手下的将领们都想撤退。钟繇说:“袁尚的势力比较强大,郭援又来到了河东,关中的割据势力和他有联系,他们还没有公开背叛朝廷,是因为我在这里威慑他们,现在如果放弃而逃走,那么他们就知道了我们的软弱,岂不全面树敌?再说郭援这个人一向刚愎自用,他肯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可以等待他渡汾水的时候发起攻击,一定能获胜。”这个时候马腾被人说服前来帮助钟繇,他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战郭援,郭援到了汾水边上,果然下令渡河。结果渡到一半的时候,钟繇发动攻击,把他杀得大败。后来钟繇又平定了卫固的叛乱,他把关中的人民迁到洛阳,四处召集流民和败兵充实洛阳人口,几年后,洛阳的人口才稍稍恢复了些。后来曹操征讨关中的时候,洛阳才能够提供人力和物力。

⊙贺捷表 三国·魏 钟繇

钟繇是汉末魏初的书法大家,其字从容自如,笔法坚厚有气势。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升任相国。几年后,魏讽谋反,钟繇受到牵连,被罢官。曹丕建魏后,重新起用钟繇,任命他为廷尉。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当时的名臣,曹丕对身边人说“:华歆、王朗和钟繇他们3个都是一代伟人,很难再找到继承者了。”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还是说明了钟繇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魏明帝继位后,封钟繇为定陵侯,加封食邑500户,又升任他为太傅。本来大臣上朝是必须脱鞋步行的,但由于钟繇患有关节病,跪拜不方便,华歆也一身是病,所以皇帝特别允许他们坐小车上朝,然后让人把他们抬到殿上就坐。从此这也成了一个惯例,就是三公如果有病的话,上朝的时候允许坐车。

曹操有一次让钟繇等人审查那些将死刑改成宫刑的罪犯。钟繇认为,肉刑在古代就有,即使是古代的圣人,他们也都使用这种统治方法,所以请求恢复肉刑。因为肉刑是一种很不人道的刑罚,它是以残害人的身体作为惩罚手段,从汉文帝开始就逐渐被废除了。这次钟繇提出恢复肉刑,引起了群臣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后来魏文帝在一次宴会上又提出恢复肉刑,但由于赶上战争,暂时搁置了下来。魏明帝统治时期,钟繇再次把这个议题提了出来,他认为罪有轻有重,如果是因为犯了应该砍脚的罪而被处死,那是不对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是轻罪重判。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经过连年战乱,人口大大减少,那些犯罪的人年龄大多在20岁到50岁之间,即使处以砍脚等肉刑,也不会剥夺他们的生育能力。如果恢复肉刑的话,那么全国每年能有3000人不会被处死,他们就可以为恢复人口出力。所以恢复肉刑不但不是暴政,还可以算得上仁政了。钟繇的这种意见在现在看来很没道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魏明帝下令让大臣们讨论,王朗认为钟繇的意见不能说是不对,但是毕竟肉刑名声太臭,一般人很难理解恢复肉刑实际上是为了减轻刑罚,容易造成误会。如果传到蜀国和吴国那里,当地的老百姓就不敢来归附了。王朗的意见是把一些罪改成延长服苦役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死刑犯的人数,又不至于让人误会刑罚加重。当时参加讨论的人大多数都赞成王朗的意见,再加上蜀国和吴国还没平定,所以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钟繇去世后,皇帝穿着素衣服亲自为他吊丧,他的儿子钟毓和钟会后来都很有名望,尤其钟会,参与了灭亡蜀国的战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

名将贾逵

贾逵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和小朋友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他的祖父认为他很奇特,预言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将帅,还教他学习了兵法。贾逵长大后先在郡里做郡吏,后来代理绛邑县长。郭援攻打河东的时候,所经过的城池都被攻了下来,只有贾逵坚守的绛邑不能攻破。郭援没有办法,于是把匈奴军队请来一起攻打。绛邑人民和郭援约好,不能伤害贾逵,这才投降。绛邑被攻下来后,郭援想让贾逵作自己的手下,拿着武器威胁他,贾逵一点都不妥协。郭援的手下强迫贾逵叩头,贾逵大骂:“哪有国家的官员给贼人叩头的道理?”郭援大怒,想杀了他。绛邑的百姓们听说要杀贾逵,全都登上城墙喊道:“你们违背了当初的盟约,要杀死我们贤明的长官,我们宁可和他一起去死!”郭援的部下也很感动,替他求情,贾逵才没有被杀。

后来贾逵被任命为渑池令,高干造反时,张琰想响应他。贾逵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还跑去见张琰,结果听到兵变的消息,想回去又怕被扣留,于是装作给张琰出谋划策,一副已经投靠他们的样子,张琰就没有怀疑他。当时渑池的官署设在蠡城,城墙还不坚固,贾逵从张琰那里借了支军队来修城,他们以为贾逵和张琰是一伙的,所以那些参加叛变的人都没有对贾逵隐瞒阴谋,贾逵套出他们的话后就把他们杀了。城墙修好后,他抵挡张琰,导致了张琰的失败。

曹操讨伐马超的时候,经过弘农,觉得这个地方在战略上的意义非常重要,就任命贾逵为弘农太守。曹操召见贾逵和他讨论政事,聊得非常高兴,曹操对身边的官员说“:如果天下的太守都像贾逵那样,我还担忧什么呢?”后来在征发士兵的时候,贾逵怀疑屯田都尉藏匿了逃亡百姓,而屯田都尉认为自己不归贾逵管,言语中有冒犯的地方。贾逵非常生气,把他抓起来打了一顿,把脚都打断了。因为这件事,贾逵被免去了官职,但是曹操内心里还是很喜欢他的,很快任命他为丞相主簿。

曹操征讨刘备的时候,让贾逵先去斜谷打探地形。贾逵在半路上遇到水衡都尉的部下押着几十车犯人,那些车把路都堵住了,由于时间紧迫,贾逵当机立断,杀了一个罪大恶极的犯人,其他人都放掉。因为这件事,曹操更加看重他了,拜他为谏议大夫。曹操去世后,贾逵主管操办丧事,当时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彰从长安赶来奔丧,问贾逵曹操的玺印和绶带在哪儿,贾逵严肃地说:“太子现在在邺城,国家已经有了法定的继承人,先王的玺印和绶带不是您应该问的!”曹彰也拿他没有办法。

贾逵在担任丞相主簿的时候,因为受到牵连获罪,魏文帝曹丕因为贾逵有功,赦免了他。贾逵跟随军队来到黎阳,在渡河的时候许多人争抢,贾逵把带头抢渡的人杀掉,才把秩序稳定下来。他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把那些徇私枉法的人一一列出罪状,向皇帝上奏请求罢免他们,魏文帝赞扬道:“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啊!”向天下发布布告,以豫州为榜样让人们学习,并赐给贾逵关内侯的爵位。

魏明帝即位后,派遣贾逵统率满宠、胡质等向东关进军,曹休上表报告吴国有人前来投降,请求让他深入吴国去接应,朝廷命令曹休和贾逵合兵前进。贾逵估计吴国不会在东关防备,而是把军队集中在皖县,曹休在这个时候深入吴国,一定会失败。于是他部署军队,分兵两路一起前进,走了两百里后,抓到了吴国士兵,从他们口中得知曹休已经失败了。将领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贾逵说:“曹休已经战败了,我们的退路也被截断,向前不能进攻,向后也不能后退,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敌人以为我们没有后援才敢这么做。现在我们马上进军,一定出乎敌人的预料,敌人看到我们一定会逃跑。如果我们在这里等待援兵的话,敌人早把险要地形占领了,来的人再多又有什么用?”于是率兵继续前进,大张旗鼓,装作有很多军队来迷惑对方,敌人果然纷纷撤退。贾逵很快就占领了夹石,把军粮供应给曹休,重新振作了曹休部队的士气。以前贾逵和曹休有矛盾,当初魏文帝想把符节给贾逵,就是因为曹休说了贾逵的坏话才作罢。现在曹休战败后,如果不是因为贾逵及时赶来救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正好说明了贾逵不因私废公,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质。

威震敌胆的张辽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手下唯一能和关羽惺惺相惜的大将就是张辽了,以关羽高傲的性格能敬重佩服张辽,说明张辽确实是个很优秀的将领。历史上的张辽和小说比起来丝毫也不逊色,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

张辽本姓聂,后来为了躲避仇家而改姓张,年轻的时候当过郡吏。东汉末年,丁原因为他勇冠三军,征辟他为从事,派他率兵前往京师。何进又命令他去河北招募士兵,等完成任务回到京师,何进已经遇害,张辽只好归附到董卓手下,董卓死后他又投靠了吕布,被任命为骑都尉。吕布战败后,他跟随吕布逃到徐州,任鲁国相,年仅28岁。曹操彻底击败吕布后,张辽投降,就任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因为屡立战功,升为裨将军。袁绍失败后,张辽奉命平定鲁国,和夏侯渊一起围攻昌豨。打了几个月的仗,粮食都吃完了,大家商量是否退兵。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昌豨总是在城墙上凝视我,而且他们射箭也变得稀少起来。我想肯定是昌豨在计谋上犹豫不决,所以才消极作战。我打算和他谈谈,也许能让他投降。”他派人告诉昌豨,想让两人谈谈。昌豨下城和张辽谈话,张辽最后把他劝降了。回去见曹操时,曹操责备他:“这不是大将的做法。”张辽认错道:“因为您威震四方,我奉您的指令去昌豨那里,他肯定不敢加害我,所以我才敢这样做。”

后来他跟随曹操在讨伐袁谭和袁尚的战役中立了功,代理中坚将军,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南岸,再回去和曹操一起攻打邺城,胜利后又带兵攻下了赵国和常山,招降沿路的盗贼。灭掉袁谭后,又夺取了海滨地区。班师回到邺城时,曹操亲自迎接张辽,请他和自己同乘一辆车,任命他为荡寇将军。随后张辽带兵攻打荆州,平定江夏,一路所向披靡。跟随曹操攻打袁尚时,半路和敌人突然相遇,张辽劝曹操迎战,勇气十足,曹操同意了,把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给了张辽。张辽于是率兵出击,大败袁尚,将乌桓单于蹋顿斩杀。

⊙水陆攻战画像石

水上、陆地,刀光、剑影在狭小的空间里得到充分体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一个侧面。

当时荆州还未平定,张辽奉命驻守长社,出发时,有人企图叛乱,晚上的时候军中受惊而大乱,还失了火,全军陷入一片混乱。张辽很冷静,他对身边人说:“不要动,这不是整个军营都反了,一定是有人企图发动兵变,想用这场动乱来扰乱人心而已。”他下令不叛乱的人都原地坐下,他自己率领几十人站在军营中间,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然后把谋反的首领抓出来杀掉。陈兰和梅成叛乱时,曹操派于禁讨伐梅成,派张辽监督张郃等人讨伐陈兰。梅成假装投降,于禁班师,在半路上梅成率领部下投奔陈兰,躲进了天柱山。天柱山山势陡峭,道路狭窄险峻,只能步行,陈兰在山上设置防线,很难攻下。张辽命令进攻,大家说“:我们兵少,而且路也不好走,很难使用深入敌军的战术。”张辽说:“这就是所谓的势均力敌的两方,谁更勇敢谁就能获胜的道理。”他把军队开到山下扎下营寨,然后发动进攻,大败叛军,将陈兰和梅成杀死,全歼敌军。曹操论功行赏的时候将张辽列为头功。

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后,派遣张辽、乐进和李典率领7000多人驻守合肥,曹操前去征讨张鲁,临行前留下一封信,在信封边沿写着“:敌人到时再拆。”不久,孙权果然率领10万人马来袭,大家把信打开,上面写的是“:如果孙权来的话,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乐进守城,护军薛悌不准参战。”大家都糊涂了,张辽说“:主公在外面打仗,如果等救兵来的话,城池早被攻破了。所以信上才让我们在敌人还没有集中之前给他们个迎头痛击,先挫伤他们的锐气,稳定我们的军心,这样才能守住。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就在这一仗上面了,大家还疑惑什么?”李典的想法和他一样,于是张辽在当天晚上就募集了800人,杀牛设宴犒赏大家,准备第二天决战。清晨的时候,张辽披挂整齐,手持长戟冲在队伍最前面,向吴军发动攻击,亲手杀死敌兵数十人和两个将军。他一边大喊“我是张辽”,一边冲入敌人营垒,一直冲到孙权的指挥旗下。孙权大吃一惊,周围的人也目瞪口呆,赶紧退到一座山丘上,众将手持长戟把孙权保护在最里面。张辽在下面向孙权挑战,孙权动都不敢动,等看到张辽人少才下令将张辽包围。张辽率领部下突围,杀开一条血路,和几十个士兵冲了出去。那些留在包围圈里的士兵大喊“:张将军,您扔下我们不管了吗?”张辽听见后回头杀进了包围圈,把剩下的士兵也救了出来。孙权的人吓得纷纷逃跑,无人敢挡。从清晨杀到中午,孙权的士兵都丧失了斗志。张辽见目的已经达到,下令回城,城里的人心才安定下来,大家都很佩服张辽。孙权围攻了十几天,见实在攻不下来,只好回去了。张辽见吴军撤退,率兵追击,差一点活捉孙权。曹操对张辽的勇猛十分欣赏,提升他为征东将军,后来曹操路过合肥,巡视当年张辽和吴军大战的地方,感慨了很久。

魏文帝即位后,封张辽为晋阳侯,接见张辽的时候又询问当年打败吴军的情况,下令给张辽修建住宅,并特意为他母亲盖殿堂。还让张辽招募当年和他一起打败吴军的士兵,全部任用为虎贲。张辽生病时,魏文帝派去慰问的使者在道路上络绎不绝,还专门把张辽接到他的住处,亲自去看望,下令每天都赐给他皇帝的饮食。病刚好了一点,张辽就回到驻地了。后来孙权再次进兵,魏文帝派张辽和曹休前去征讨,孙权听说张辽来了,十分害怕,告诉手下人:“张辽虽然现在得病,但勇不可当,你们要小心他。”很快,张辽就率军打败了吴兵,不幸的是由于旧病复发,在江都去世。魏文帝听到噩耗后痛哭流涕,重重抚恤了张辽的家属。

记忆力惊人的王粲

魏晋时期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当时汉献帝年号建安,最出名的文学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除了他们之外,还有7个人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史称“建安七子”,王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三公,父亲王谦是何进的长史。何进觉得王谦是名门之后,而自己的出身比较低下,所以想和王谦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但王谦很有骨气,不和外戚联姻,没有同意。父亲的骨气后来也遗传到了王粲身上。

汉献帝迁都到长安,王粲也跟随过去,在那里他认识了蔡邕。蔡邕见到他后感到非常惊奇,很推崇他。当时蔡邕是公认的大学问家,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到他家来拜访的客人非常多,车马把街道都堵住了,家里坐满了客人。但是当他听说王粲来到门外求见的时候,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得把鞋子都穿反了。客人们都以为来了重要人物,结果王粲进来后,发现他还是个很年轻的少年,长得又矮小,在场的客人都非常吃惊。蔡邕解释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才华出众,我可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和文章以后都要送给他的。”

王粲17岁的时候,司徒想辟用他,皇帝也下诏书征用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战乱频繁,所以都没有就任。不久他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貌不惊人,再加上年少体弱,又不注重仪表的修饰,所以不是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辟用王粲为丞相的助手,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边上设宴款待宾客,王粲举杯祝贺说“:袁绍从河北起兵,倚仗人多势众,有志于统一天下。他喜欢招揽贤才却不能好好使用他们,所以那些天下奇才都纷纷离开了他。刘表在荆楚一带悠然自得,静观局势的变化,自以为可以做周文王那样的人。那些到荆州区躲避战乱的士人都是海内的豪杰俊士,但刘表不知道怎么任用他们,所以他的国家危急的时候却没有人辅佐他。而主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备,招募士兵,收罗当地的英雄豪杰到自己旗下并重用他们,所以才能横行天下。现在平定了江汉一带,把那里的贤才俊士招揽过来,让他们位列于百官当中,使海内的士人都归心于您,一听到您来就愿意接受您的统治,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各路英雄豪杰都竭尽全力来帮助您,这是尧、舜、禹3位伟大君王才有的举动啊!”后来王粲升任军谘祭酒,魏国建立后,他担任侍中一职。王粲精通万物的知识,是个很渊博的人,别人向他提问,没有他答不上来的。当时传统的礼仪已经荒废掉了,朝廷要重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王粲一直都负责这件事情。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在路边看到一个石碑,他们一起读石碑上的碑文,别人问他:“您能不能把它背诵下来?”王粲说可以。人们让他转过身去背诵,结果一个字都没有背错。他看别人下围棋,一不小心把棋盘上的布局弄乱了,王粲就按照记忆帮他们恢复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信,认为他是乱诌的,于是又摆出一个棋局,用手帕遮起来,让他用另一个棋盘再摆一次,结果完全没有摆错。王粲的记忆力就是如此之强。王粲还特别精通数学,他写的算术方面的书能够简明扼要地把里面的道理说得很清楚,可惜当时的人不重视数学方面的研究,王粲的数学成就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他的数学著作也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后人无法知道他的数学造诣到了何等地步。

王粲还很善于写文章,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好之后没有能够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经常以为他是事先就构思好了的。但是如果让他深思熟虑一番再写,也不能写得更好了。王粲写有近60篇诗、赋、论、议。公元216年,王粲跟随曹操一起去攻打吴国,第二年在行军途中病死,年仅41岁。后来王粲的两个儿子因为牵连进魏讽谋反的案件里,被在京留守的曹丕杀掉了,王粲就绝了后。据说曹操听到这消息后很惋惜,说:“如果我在家的话,肯定不会让王粲绝后的。”

邓艾灭蜀

邓艾少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以替人养牛为生。12岁的时候在碑文中看到“文为士范,行为士则”的话,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作范,因为家族里有人也叫范,就改名为艾。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能担任重要的小吏,充当了不用多说话的稻田守丛小吏。他每次看见高山大湖,都指指点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立军营,当时的人大多都笑话他。司马懿觉得他很有才能,于是征召了他,不久升任他为尚书郎。

当时朝廷打算开拓田地,储备粮食,派邓艾巡查东南。邓艾认为那里的土地虽然很肥沃,但缺少水源,所以应该在当地兴修水利,开凿河道,这样既能灌溉农田,又可以开通把粮食运往京城的水路。他为此专门写了本《济河论》,阐述了他的治河思想。司马懿觉得他说得很好,于是全部照办。河渠开通后,每次东南一带发生战争,都可以很方便地出动大军顺流直下,既可有充足的粮食又可运大军,这都是邓艾的功劳。

邓艾后来参与了对蜀国的战争,在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因为抗击蜀军入侵有功,被封为讨冠将军,赐爵关内侯,调任城阳太守。此后多次立下战功,为灭亡蜀国积累了经验,也锻炼了胆识。

后来姜维伐魏,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当时朝中的谏官们多数认为姜维兵力已经耗尽,没有能力再进攻。邓艾说“:我们刚打了败仗,对方有乘胜进攻的气势,而我们现在很虚弱,这是其一;敌人军队上下都很熟悉,兵器也锋利,而我们刚换了将领,补充了新兵,损坏的兵器没有修复好,这是其二;敌人用船行军,而我们步行,劳累安逸不同,这是其三;我们有很多重要地方需要分兵把守,兵力被分散了,而敌人把兵力都集中在一起,这是其四;姜维从南安和陇西出兵,可以补充羌人的粮食,而且祁山那里有上千顷成熟的麦子,这是吸引他们来的钓饵,这是其五。所以敌人一定会继续进攻的。”不久,姜维果然向祁山进军,听说邓艾已经有了防备,两军在段谷激战,姜维大败,退了回去。两年后,司马昭下令讨蜀,让邓艾牵制姜维。姜维在剑阁死守,钟会攻了很久也没有攻下。邓艾建议从阴平出发,走小路经过德阳再到涪县,那里离成都很近,在那里出奇兵向成都进攻,剑阁的守军必然赶来援救,钟会就可以轻松突破剑阁了。如果守军不去援救,那么那支奇兵就可以直接把成都攻下,现在偷袭空虚的地方,是肯定可以打败蜀军的。

当年十月,邓艾从阴平出发,走了700多里的不毛之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地山高路险,军队走得很慢,粮食也吃光了,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关头。翻越山崖时,邓艾毅然用毛毯裹着自己,从山上滚了下去,士兵们也都攀缘树木下了山,最后成功到达了平原地带。邓艾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了江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从涪县回到绵竹,摆好阵势等邓艾来进攻。邓艾命令儿子邓忠攻右边,师纂攻左边,结果出师不利,退回来和邓艾说:“敌人不能击破。”邓艾大怒“:生死存亡在此一战,有什么是不可能打败的?”让他们回去再攻,把蜀军杀得大败,诸葛瞻战死。刘禅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邓艾灭掉了蜀国,心里非常得意,他对蜀国人说:“其实姜维也算是英雄了,可惜遇上了我,所以才失败。”

邓艾居功自傲,对朝廷的诏命有点不太重视,被人弹劾,加上钟会妒嫉邓艾抢了他的功劳,联合师纂等人告发邓艾,于是朝廷下诏把邓艾关在囚车里送到京城去。

邓艾被囚禁后,钟会到了成都,掌握了当地的大权。他在姜维的唆使下发动了叛乱,结果失败被杀。邓艾的手下趁乱追上邓艾的囚车把他放了出来,卫瓘派田续等人征讨他,在绵竹相遇,把邓艾、邓忠父子杀了,他在洛阳的儿子也都被杀。邓艾直到晋武帝时期才被平反。

神医华佗

华佗是历史上有名的神医,直到现在,形容某个医生医术高明都常常用“华佗再世”这个词,说明华佗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惜华佗救了那么多人,最后却死于非命,连他用毕生心血写的医书都被焚毁,不能不让人感慨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华佗年轻的时候曾在徐州一带求学,学习了几种医书,当时很多人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华佗精通养生术,人们都以为他快100岁了,但还是保持着壮年人的外貌。华佗善于开药方,配药不用称量,心中自然掌握了药物的分量,他煮好药就让病人服用,告诉他们用药的次数,用完药就能痊愈。如果给病人针灸,不过选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灸七八个艾柱,病就好了。如果需要扎针的话,也就扎一两处。他下针时会告诉病人“:针扎进去后应该有某种感觉,如果感到了就告诉我。”当病人说感到了时,他就立刻拔针,疼痛马上消失。如果疾病靠针灸和药物治疗无效的话,华佗会给人开刀。开刀前,他会给人喝一种叫麻沸散的药,病人不一会儿就会睡死过去,什么都不知道,华佗就开刀割去患病的部位。比如病患在肠子里,他就把肠子切开清洗,然后把腹部缝合起来,用药膏涂抹伤口,过个四五天就好了,也不会疼痛,病人自己也没有感觉,一个月内伤口就能全部长好。华佗的神奇医术治好过很多疑难杂症。

有两个人一起来看病,都是头痛发热,症状都一样。华佗却让一个人吃泻药,另一个吃发汗药。有人就问为什么他们症状一样,但治法却不同。华佗回答道:“他们一个是因为肠胃有病,一个是受了风寒,治疗方法当然不一样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两个人都大有好转。

有一次华佗的朋友来看他,刚一进门华佗就问他:“你身体感觉怎么样?”那人说:“和平时一样啊。”华佗告诉他:“你有急病,千万不要多喝酒。”那人坐了会儿就走了,走了几里地后,他突然感到头晕,从车上掉了下来,回到家第二天半夜就死了。

彭城有一夫人晚上上厕所的时候被毒蝎子蜇了手,痛得一直呻吟,别的医生一点办法都没有。华佗让人把汤药烧热,让夫人把手放在汤药里,夫人的痛感减轻了很多,终于可以睡着了。然后让人多次换汤药,保持药的温度,天亮时手就好了。

有个太守得了病,请华佗去治疗。华佗诊断只要让他大怒就能痊愈,于是收下他的很多财物,但就是不给他治病,不久还跑掉了,留下一封信把那个人骂了一顿。那个太守果然大怒,命令手下去追赶,一定要杀了华佗。他儿子知道内情,暗中嘱咐手下不要去追。那人越气越难受,实在憋不住了,喷出好几口黑血,没过多久病就痊愈了。

曹操听说了华佗的医术后,把他召去给自己看病。曹操患有头风病,每次发病的时候都头昏眼花,华佗用针扎他的膈,一针见效。

⊙五禽戏

这是华佗发明的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的医方保健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作而成。

有一位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重,请华佗来医治。华佗说“:伤了胎,但胎儿没有流下来。”李将军说:“确实是伤了胎,但胎儿已经打掉了。”华佗说:“根据脉象显示,胎儿其实没有打下来。”李将军觉得华佗这次弄错了,华佗就走了。那女子也好了些,但过了100多天后,病情突然加重,于是再次来找华佗。华佗说:“根据这个脉象,肯定是有胎儿的。前一次应当生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被打掉了,出了很多血。后面那个孩子来不及流出来,所以母亲没有感觉,别人也不会知道,也就没有注意。那胎儿死了后,血脉不再顺畅,胎儿就干枯掉了,贴在母亲的脊背内,所以夫人才会脊背疼痛。现在我给她喝汤药,同时用针扎某个穴位,这个死胎就一定会下来。”结果照他说的方法做了之后,妇人感到剧烈疼痛,像生孩子一样。华佗说:“这个死胎时间太长了,没办法自己生下来,只能让人去把它掏出来。”果然最后取出一个死了的男胎,手脚都有了,只是颜色已经变黑,大约有一尺多长。

华佗本来是个读书人,但却因为医术高超而出名,而医生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他常为这事而感到后悔。后来曹操得了很严重的病,请华佗前来专门为他治病,华佗说“:这种病很难在短期内治好,必须长期坚持治疗才能痊愈。”但华佗离家时间太长,想回家看看,于是向曹操请假回去了。他到家后借口妻子有病,多次拖延回去,曹操连续写信让他回来,后来又让当地官员把他遣送回来。华佗还是不肯回去,曹操很生气,派人去查探,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病了就赐给他礼物,再延长他的假期,如果他妻子没病,那就把他抓起来。结果华佗被抓进了监狱,认了罪。荀彧替他说好话:“华佗的医术天下第一。这关系到人的生命,应该饶恕他。”曹操说:“用不着担心,天下难道就不会有这样的鼠辈吗?”还是把华佗处死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写的医书拿出来送给狱吏,狱吏害怕犯法,不肯接受。华佗也不勉强,把医书烧掉了。华佗死后,曹操还生他的气:“华佗明明能治好我的病,偏偏让它延续下去,用它来抬高自己,如果我不杀死他,他也不会给我除去病根的。”

后来曹操最疼爱的儿子曹冲病危的时候,曹操才后悔了:“我后悔把华佗杀掉,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了。”

“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描写成一个虽有才能,但却嫉贤妒能,是个心胸狭窄之人。这是小说家为了烘托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实际上周瑜是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而且心胸开阔,在东吴的威信非常高。小说是作了艺术上的虚构,和史实并不吻合。

周瑜长得高大健壮,面容俊美,他和孙坚的儿子孙策同岁,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孙策起兵后,周瑜召集了一支军队前去投奔,孙策很高兴,认为周瑜来投奔自己,让自己如虎添翼。周瑜跟随孙策打了很多胜仗,这时孙策已经拥有了一支几万人的部队,他让周瑜去镇守丹阳。回到吴郡后,孙策拨给他2000士兵和50名骑兵,当时周瑜年仅24岁,被人称为“周郎”。吴军得到了乔公的两个女儿,都长得非常漂亮,孙策娶了姐姐,把妹妹嫁给了周瑜,她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乔和小乔。

几年后,孙策去世,他弟弟孙权接管了江东的事务。周瑜率领军队前来吊丧,从此留在吴郡,以中护军的身份和长史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事。8年后,孙权征讨江夏,周瑜担任了前部大都督。

公元208年九月,曹操率军南下,荆州牧刘琮率领部下投降,曹操接收了荆州的人马,水陆两军达到数十万之多,东吴的士兵无不害怕。孙权召集部下讨论计策,大家都说:“曹操和豺狼虎豹一样,但是他借着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征讨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现在如果我们抗拒的话,就是和朝廷作对,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您可以对付曹操的无非是长江天险,但现在曹操占领了荆州,刘表的水军和几千艘战船都为他所用,曹操让战船顺流而下,再加上他的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由我们双方共有,而兵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觉得最好还是投降曹操。”周瑜反对说:“不对。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又有父亲和兄长的威名作为凭借,控制了江东的地盘,方圆数千里,手下精兵无数,英雄豪杰也乐意为您效力,本来就应该横行天下,为汉室除去污秽。现在曹操自己跑来送死,怎么还能去投降呢?请允许我分析:假设现在北方已经完全安定下来了,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和我们打持久战,但他真的可以在水上和我们决一死战吗?要知道现在北方并没有完全平定,马超和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心腹大患。而且舍弃车马,改用战船,和在水边长大的江东人打水仗,本来就不是中原士兵的长处。还有,现在是冬天,战马缺少草料,再说让中原地区的士兵来到这里,肯定会水土不服而病倒很多人。上面列举的都是用兵者最忌讳的,但曹操却冒险行动,所以将军活捉曹操应该就在今天了。我请求让我率领精兵3万,进驻夏口,保证打败曹操。”孙权回答道:“曹操那个老贼早就想废掉汉朝皇帝自立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而已。现在那些人都被消灭,只剩我一个人了,我和老贼势不两立。周瑜主张和曹操作战,很符合我的意思,是上天把周瑜赐给我啊!”

⊙赤壁大战绘画

这个时候刘备已经被曹操打败,打算南渡长江,在当阳和鲁肃相遇,双方一拍即合,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让他们和刘备联合迎敌,与曹军在赤壁对峙。当时曹军已经发生了瘟疫,所以初次交战就失败了。曹操把兵驻扎在北岸,两军隔江相望。黄盖献火攻计,周瑜采纳了他的意见。周瑜选了几十艘大船,装满灌了油脂的柴草,让黄盖诈降曹操,最后一把火把曹军的战船烧个精光,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周瑜和程普乘胜追击,进军南郡,和曹仁对峙,两军还没有交战,周瑜就派甘宁去占领夷陵。曹仁分出部分人马去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守卫,自己带兵去救援。解除曹军对甘宁的包围后,再回来和曹仁约定了决战的时间。当天周瑜亲自督战,被流箭射中右肋,伤势不轻,回到了大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发动攻击,周瑜勉强打起精神,到军营巡视,鼓舞士气,最后迫使曹仁退兵。

后来孙权任命周瑜担任偏将军,让他驻守江陵。刘备以左将军的身份兼任荆州牧,驻守公安。刘备去拜见孙权的时候,周瑜暗中上书说:“刘备是枭雄,而且手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大将,一定不会长久屈居人下,不是您可以任用的人。我觉得最好把刘备安置在吴郡,给他提供豪华的住宅,多给他美女和玩物,让他在娱乐中丧失雄心。同时,把关羽、张飞分开,让像我这样的人统率他们,这样大事可定。现在分给他们许多土地,让这3个人聚在一起,就好像蛟龙得到了云雨,不会长久留在水塘中的。”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事态的发展果然和周瑜预料的一样。

不久,周瑜就病死了,孙权非常悲痛,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又亲自去迎接周瑜的灵柩。

周瑜年轻的时候对音乐很有兴趣,曾经做过一番细致的研究,即使在他喝了酒之后,如果演奏的音乐有错误,他也一定能听出来,知道后就一定回头来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后来周瑜的侄子去世后,全琮推荐周瑜侄孙周护担任将领。孙权说:“以前能打败曹操,吞并荆州,这全是周瑜的功劳,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早就想任用周护,但听说周护性情凶狠,用他恰恰是害了他,于是改变了主意。我对周瑜的思念,难道还有终止的时候吗?”

大意失荆州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崇敬的武将,后人把他的地位提到了“武圣人”的高度,和“文圣人”孔子并驾齐驱。原因不光是关羽武艺高强,最重要的是关羽讲义气,懂仁义,有勇有谋,可以说是最符合儒家理想人物形象的武将。再加上民间传说和小说的渲染,关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历史上的关羽当然不会那么完美,但总的来说,关羽还是一个优秀的将领。

关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多年,战功赫赫,虽然刘备力量弱小,总是失败,但关羽从来也没有背弃过刘备。后来刘备好容易得到荆州作为根据地,就派关羽驻守,他本人带着诸葛亮等人到益州去了。

孙权多次向刘备索要荆州,都被关羽拒绝了,孙权很生气,但为了共同对付曹操,只好先忍耐着。

后来关羽率兵进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于禁前去救援,关羽水淹七军,斩了庞德,于禁投降。此战过后,关羽声势大振,许多县城都脱离曹操政权,转而接受了关羽的号令,曹操怕得差点用迁都这个办法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当时司马懿等人建议派人离间关羽和孙权之间的关系,让孙权去对付关羽,曹操同意了。

之前孙权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这本来是巩固蜀、吴两国关系的好机会,但一向高傲的关羽本来就很看不起孙权,所以不但不同意联姻,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番。孙权因为这件事很恨关羽。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平时经常被关羽辱骂和轻视,也很怨恨他。关羽出兵以来,两人负责供应物资,但并不尽力,关羽很生气,扬言回去后一定要狠狠处罚他们。两人很害怕,正好孙权秘密和糜芳、傅士仁联络,他们就投降了孙权。

⊙关羽擒将图 明 商喜

本来东吴这边由亲蜀派的鲁肃执政的时候,双方关系还可以,但鲁肃死后,对蜀强硬的吕蒙接替了他的位置。吕蒙一心想为东吴夺回荆州,等到关羽进攻曹仁的时候,他对孙权上书说:“关羽外出作战,却留下很多士兵防守荆州,一定是害怕我从后面偷袭,我请求您允许我以治病为名率领部分人马回建业,关羽知道后一定会撤走防守的军队,全力向襄阳进攻。这样我军主力沿江而上,趁他后方空虚发动袭击,就能攻下南郡,关羽也会被俘。”孙权同意了。于是吕蒙自称病重,孙权下令让他回去。关羽果然中计,撤掉了南郡的部队。关羽打败于禁后,人马增加了不少,借口缺粮,把孙权屯积在湘关的军粮占为己有。孙权知道后立刻采取行动,派遣吕蒙进军。吕蒙到达浔阳后,把精兵都埋伏在大船里,然后招募一些老百姓摇橹,命令士兵化装成商人,日夜兼程,把关羽布置在江边的士兵全部活捉,而关羽对自己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吕蒙很快就到达了南郡,接受了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吕蒙进入江陵,俘虏了关羽和将士们的家属,并安抚他们,下令不准骚扰百姓。他有个亲兵从百姓家里拿了一个斗笠来遮盖公家的铠甲,吕蒙认为他违犯了军令,流着眼泪把他杀了。吕蒙还经常派人去慰问当地的老人,很快就收买了当地的民心。关羽返回途中,多次派人和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热情款待,并让使者随意参观。那些士兵的家属都托使者带信,使者回去后,关羽手下的将士收到家里的信,知道家里一切平安,都无心再战。此时孙权带兵到了江陵,关羽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往麦城,再走到漳乡。手下的士兵军心已散,抛弃关羽四散而逃,多数投降了孙权。孙权派遣朱然和潘璋堵住关羽的退路,俘虏了关羽父子,收复了荆州。

关羽父子被俘后,孙权劝他们投降,但关羽宁死不降,反而破口大骂,于是都被斩首,一代名将就此死于非命。吕蒙为东吴立下大功,但好景不长,吕蒙旧病复发,很快就病死了。

关羽一生英雄,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而遭受了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

夷陵大战

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蜀汉地区的时候,人们都传说汉献帝已经被杀害了,刘备专门为汉献帝举行了丧礼。大臣们认为汉献帝既然死了,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就应该继承皇位,于是刘备就自立为帝。

当时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也被东吴抢了回去,这两件事让刘备非常痛心。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赵云进谏,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再说谋朝篡位的也是魏国,当务之急应该是联合东吴一起讨伐魏国,等灭掉魏国后,东吴自然就会屈服。

但刘备被怒火烧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他通知张飞前往江州会师,自己留下诸葛亮辅佐太子,准备出兵。还没等他出兵,坏消息就传来了:张飞被部将暗害,凶手投奔东吴去了。蜀汉一连损失两员大将,实力被削弱不少,但这件事更加激怒了刘备,他攻打东吴的决心已经无法动摇了。

孙权知道刘备前来讨伐的消息后也很后悔当初的举动,尤其听说这次蜀军声势浩大,心里很害怕,就派遣使者去向刘备求和,被刘备拒绝了。

不久,刘备大军攻下巫县,一直打到了秭归。孙权只好派陆逊任大都督,率领5万人马前去抵抗。

刘备军进展很快,没多久就占领了东吴大片土地,然后挥兵向东。黄权劝阻他,认为水军顺流而下虽然容易,但如果要后退就困难了。建议让自己充当先锋,在前面开路,刘备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但刘备急着和东吴决战,没有听进黄权的话。他命令黄权守住江北,防止魏国偷袭,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一直进军到了夷陵。

东吴的将士纷纷找到陆逊,要求出战,但陆逊认为现在蜀军士气高涨,而且地处上游,不容易攻破,如果硬拼的话,敌众我寡,反而对自己不利。所以他要求吴军坚守不出,等蜀军疲惫的时候再找机会出击。

刘备从巫县到夷陵,一路上设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将这些大营连接起来,前前后后共有七百里长。

刘备派吴班率领几千人在平地上扎营,向东吴挑战。陆逊手下的大将都想出战,陆逊说:“这里面肯定有鬼,先看看再说。”等了几天后,刘备知道陆逊不会出战,这计谋失败了,于是把事先埋伏好的8000人撤了出来。陆逊说:“先前我之所以不听你们的话去打吴班,就是揣摩着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当时孙桓和刘备的前锋部队交战,被刘备包围了起来,向陆逊求救,陆逊不让出兵,部下都说“:孙桓是主公的族人,怎么能不救?”陆逊说“:孙桓很得军心,加上他现在所在的城池很牢固,粮草也充实,所以不用担心。等我的计谋实现后,不用去救他,他自己就能解围了。”

就这样,吴蜀双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一天,陆逊突然召集部下,宣布要进攻蜀军。部下又反对了“:要打刘备就该在他刚来的时候打,现在他进入我们国界五六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他把要害都牢牢地守住了,去攻打的话必然不会有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家伙,而且身经百战,他的部队刚来的时候,士气正旺,所以不能打他。现在都待了那么久了还占不到我们的便宜,士气早已低落下来,他的阴谋诡计也使不出来了。所以,要歼灭他们,就是现在了。”于是陆逊先派了一支部队去进攻刘备的一个军营,结果吃了败仗回来。大家都说:“这分明就是去送死嘛。”陆逊却笑道:“我已经知道打败他们的方法了。”

陆逊下令每个士兵都拿一束柴草,采用火攻,刘备的大营都是被栅栏连接起来的,一点就着,很快火势就蔓延开来。陆逊趁机率领大军猛攻,连破蜀军营寨40多个。刘备逃到马鞍山,把士兵摆开,围绕在周围保护自己。陆逊督促士兵进攻,蜀军死伤数以万计。刘备只好连夜逃跑,吴军紧追不舍,最后驿站的人把遗留下来的铠甲堆在路口,把路堵住,然后放火,这才堵住了追兵。刘备狼狈不堪地逃到了白帝城,他的船只武器还有水军陆军的物资损失殆尽,江上漂满了蜀军的尸体。刘备又羞又怒,说“:我居然被陆逊这种人羞辱,莫非是天意?”

这时孙桓的包围圈也被解除了,他对陆逊说“:以前你不来救我,我心里还在埋怨你,现在才知道你有自己的方略安排啊。”

刘备吃了败仗,急怒攻心,很快就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向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托孤“:您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让您辅佐,那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干,您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含着眼泪表示一定辅佐刘禅完成统一大业。不久,刘备死在了白帝城。

夷陵大战将蜀国的实力大大耗损,刘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勇猛善战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尤其一大批蜀国年轻优秀的将领在这场战役中丧生,给蜀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从此以后,蜀国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可能性,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后,把收复中原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多次率军北伐,但是由于粮草始终无法保证及时供应,所以每次都半途而废。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遇上魏国大将司马懿统兵拦击。诸葛亮以木牛运粮,但还是不能保证军粮的供应,最后被迫撤军,魏将张郃紧追不舍,被诸葛亮事先布置的伏兵射死。

3年后,诸葛亮经过精心准备,率领10万大军进行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兵,用流马运输粮草。很快,蜀军占领了五丈原,在那里和司马懿的部队对峙。诸葛亮作了长期战争的准备,他派出部分士兵修筑堡垒,严密防守,另一部分士兵和当地百姓一起开垦耕种,以保证兵粮供应。

诸葛亮还联合孙权一起伐魏,孙权分兵三路向魏国进军,魏明帝清楚诸葛亮才是心腹大患,司马懿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一边派兵阻击孙权,一边对司马懿下了死命令,只准防守,绝对禁止和诸葛亮交战,想把诸葛亮拖垮。

很快,魏军击退了孙权的进攻,诸葛亮接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失望,于是决定和司马懿决战,以求速战速决,毕竟拖下去对自己不利。但是司马懿一直坚守,诸葛亮派人挑衅了许多次,但他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很着急,他觉得只有激怒司马懿,才能让他出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说你既然这么贪生怕死,那就回去做个女人好了。司马懿手下的将领见主帅受到这么大的侮辱,一个个气得都要去和蜀军拼命。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他并没有生气,对将士们说:“既然大家都要和蜀军开战,那我就给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同意吧。”

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人前来下诏,严禁出战,众将这才没有了话说。

⊙诸葛亮像

蜀军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很失望,只有诸葛亮明白其中的意思,他说:“司马懿根本就不想出战,他上奏章给皇帝是做给别人看的。不然哪儿有大将在外面带兵,连是否出战都要千里迢迢向皇帝请示的道理?”

司马懿也有忍不住想出战的时候,魏明帝也担心这一点,于是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让他拿着符节在军队中监督不准出战。有一次魏军实在忍不住了,人马都整顿好,准备杀出去了,辛毗一个人拿着节站在大营门口拦住他们,魏军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诸葛亮听说有个人拿着节站在大营门口拦住了魏军,不由叹息道:“那个人肯定就是辛毗!”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身体不好,一直在偷偷打听他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人向魏军下战书,司马懿很有礼貌地招待了使者。在聊天的时候,司马懿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你们丞相现在一定很忙吧?最近身体还好吗?胃口如何?”那个使者觉得他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丞相的确很忙,什么事不管大小他都亲自处理,起早贪黑地工作,每天都搞得很累。最近胃口不太好了,吃得都很少。”

使者回去后,司马懿很得意地对身边人说:“你们看,诸葛亮把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吃得又少,休息得也不好,看来他支持不了多久了。”

事情的发展和司马懿想象的一样,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于当年八月病倒了。

刘禅听说诸葛亮生病的消息后,很是关心,派使者前去探望。使者向诸葛亮转达了刘禅的慰问后,又交流了一下国家大事,然后就走了。几天后他回来,看到诸葛亮的病情反而加重了,伤心地哭了起来。诸葛亮听到哭声,醒过来一看是朝廷使者,于是说:“我知道你回来是什么意思,我看你要问的人,就是蒋琬吧。”使者问道:“是啊,皇上派我来问,丞相万一有个什么闪失,由谁来接替您。那么蒋琬之后,又该是谁继任呢?”诸葛亮说:“我看费袆很合适。”使者还想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过了几天,年仅54岁的诸葛亮积劳成疾,在军营中去世了。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没有泄露他去世的消息,而是暗中组织撤退。他们把诸葛亮的尸体用布裹着放在车里,然后有条不紊地撤军。

魏军打探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报告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领人马杀了过去。结果刚过五丈原,蜀军的旗帜就转了方向,向司马懿杀来。司马懿以为这又是诸葛亮引诱他出战的计谋,赶紧撤退。蜀军见魏军撤走,这才把全部人马撤了回去。

司马懿后来巡察诸葛亮扎营的遗址,不禁赞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就这样,一代奇才诸葛亮在五丈原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为历史留下了千古遗憾。

诸葛亮在遗嘱中说要把自己葬在定军山,挖个仅仅能放下棺材的坟墓就可以了,就穿死时的衣服下葬,不要用殉葬品。当初他向刘禅上表说:“在成都,我家有800棵桑树,15顷田,供应我的后代吃饭穿衣是绰绰有余的。我做官的时候,没有别的开支,吃的穿的都由官府供给,所以我不再经营产业,也不增加一点点财富。我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财物,怕辜负陛下的恩德。”他死的时候,情况正和他说的一样。刘禅对诸葛亮的死感到非常伤心,朝中大臣也都抱头痛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娶了公主为妻,后来和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在绵竹,继承了诸葛家忠义的传统。

司马懿算计曹爽

司马懿是名门子弟,曹操曾经征召他出来做官。那个时候司马懿觉得曹操出身低微,看不起他,于是不想应召。但是曹操权倾朝野,司马懿也不敢得罪他,他就宣称自己中了风,瘫痪在床,不能出来做官。曹操怀疑他是找借口推脱,派了个刺客去司马懿家里察看,如果真是有病就算了,如果装病的话,就一刀结果他。那个刺客溜进司马懿的卧室,看见司马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刺客还不敢确定他是否真的有病,拔出刀来做出一副要砍下去的样子。按说如果装病的话,一定会吓得跳起来,但司马懿很聪明,他猜到是曹操派人来试探他,于是只是瞪大双眼看着刺客,但身子却纹丝不动。刺客被他蒙骗住了,回去向曹操汇报司马懿确实中了风。

后来司马懿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而且也没办法一直装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放出消息,说自己的病好了,等曹操再次征召他的时候,他欣然应征。

司马懿先后侍奉了曹操和曹丕,等魏明帝即位后,他已经是魏国的元老了。诸葛亮几次北伐,司马懿都参与了抗击战争,渐渐地,魏国的军权大部分都落在了他的手里。后来魏明帝病重,临死时把司马懿从前线召回来,将太子曹芳托付给他和皇族曹爽。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当了太尉,曹爽就任大将军,两人地位相当,但曹爽的资历和能力与司马懿根本没法比。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曹爽很尊重司马懿,遇到事情都会咨询他的意见。但日子一长,曹爽周围的人就开始讲司马懿的坏话了,他们说:“大权可不能分给外人啊!”害怕外人抢去自己家的权力是历代皇族的传统,加上曹爽本来就是个庸才,别人的话他很容易就相信了。于是他照手下谋臣的建议,先以皇帝曹芳的名义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司马懿地位虽然上升,但兵权实际上被剥夺了。曹爽独掌大权后,把自己的兄弟和亲信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认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司马懿看在眼里,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表面上不说什么,借口自己年纪大了,又有病,干脆连朝都不上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了病,心里很高兴,但还是有点不放心,就派亲信李胜借辞行的机会去打探清楚。

司马懿装病也不是第一次了,他听说李胜前来辞行,早早地就布置好了一切。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后,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婢女在床边服侍他喝粥。司马懿没有用手接碗,只是用嘴去接,没喝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弄得满胸都是。李胜在旁边见到这种情景,觉得司马懿很是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我被调任为本州刺史(就是荆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马上就要去上任了,特地来向太傅您辞行。”

司马懿装做年老耳聋,喘着气说“:唉,那太委屈你了,并州在北方,要好好防备当地的胡人啊。我都病成这样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你了。”

李胜说:“太傅您听错啦,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说:“哦,今天就要出发呀?我这把老骨头是没办法送您了,要保重呀。”

李胜又大声地说了好几遍,司马懿才慢腾腾地说:“我年纪太大了,耳朵也不好使,实在听不清楚。您要去荆州的话,那就太好了。”

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司马懿那老家伙只差一口气了,您不用担心。”曹爽听了之后很高兴,更加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成天寻欢作乐。

不久,曹芳率领群臣去高平陵祭扫祖先坟墓,曹爽一帮人全部跟着去了。司马懿既然病得只剩了一口气,就没有人叫他去。

结果那些人刚一出城,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挂整齐,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兵占领了城门和武器库,并且以太后的名义免去了曹爽大将军的职务。

曹爽等人知道消息后乱成一团,有人建议让他带着皇帝逃到外地去,招兵买马,以讨伐叛党的名义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亲信们只知道吃喝玩乐,高谈阔论,一到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司马懿派人通知曹爽,要他投降。他的谋臣们都劝他不要投降,否则落入虎口就任人宰割了。曹爽却相信司马懿不会杀他,再说他是真心实意地打算交出兵权,只求能保住富贵就行了,于是投降了。

过了没几天,司马懿就找了个借口把曹爽和他的亲信们全部杀掉了。从此司马家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成为魏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杀了曹爽,两年后他也病死了,由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职位。司马师比司马懿更加专横,魏国进入了一个顺司马者昌,逆司马者亡的时期。曹芳很讨厌司马师的骄横,准备剥夺司马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他动手,司马师就把他废掉了,另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

魏国地方上有些将领不服司马氏的统治,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毋丘俭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镇压,把他们打败,战斗中司马师受了伤,在回师的路上死了。

司马昭接替了哥哥的职位,做了大将军,他比他哥哥还要厉害,把曹髦欺负得火冒三丈。当时曹髦年仅20岁,年轻气盛,早就看不惯司马昭的专横了。有一天他又受了司马昭的气,回到宫里把3个大臣找来,对他们说“:现在司马昭篡位的心思,连过路人都知道了!我可不能在这等着他来收拾我,我得先发制人!”

3个大臣都清楚司马昭不是好惹的,再说曹髦又没有实权,和司马昭作对是没有胜算的,他们都劝曹髦要好好忍耐。但曹髦哪里忍得下这口气,他从怀里掏出预先就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扔在地上,对他们说:“我已经下了决心了,就算是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是死呢!”说完就进宫禀报太后。

谁知道那三个大臣里有两个贪生怕死的,怕闯出祸来牵连到自己身上,于是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告了密。司马昭老奸巨猾,他不先动手,而是做好准备,让曹髦掉进早已挖好的陷阱。

曹髦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一些太监,拼凑成一支军队,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拿着一把宝剑冲在最前面。

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带了一队士兵前来抵挡,双方交战,曹髦大喝一声,从人群中杀出,直扑贾充而去。贾充手下的士兵见皇帝亲自上阵,都很害怕,有的人都准备逃跑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人见情况不妙,于是问贾充“:现在形势紧急,您看怎么办?”

贾充大喝道:“司马公平时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这还用问!”

成济这下胆子大了,于是冲了出来,举起长矛朝曹髦刺去。曹髦没想到会有人来杀自己,一时措手不及,被成济刺中,从车上掉下来死了。曹髦手下的人见皇帝死了,军心涣散,纷纷逃散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后,司马昭没想到他的手下居然把皇帝杀死了,也有点惊慌,赶紧到朝堂上去召集大臣开会商量如何处置这件事。司马昭流着泪问大臣们该怎么办才好。陈泰告诉司马昭:“只有砍掉贾充的头,才能向天下人谢罪!”贾充是司马昭最信任的人,他怎么舍得把贾充杀掉呢?于是他再问:“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呢?”陈泰义正词严地说:“照我说,只有比这更重的,而没有更轻的处理意见了!”司马昭一听,心里很不舒服,就不说话了。

后来司马昭以太后的名义下了道诏书,给曹髦安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把他废为平民,顺便就把杀害曹髦的事给遮掩了过去。

但是当时的人还是有很大的意见,都责怪司马昭不惩办凶手,司马昭虽然专横跋扈,但是人言可畏,加上做贼心虚,也不敢拖延下去。但他又舍不得杀掉贾充,于是就把罪名全部推到成济身上,给他定了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满门抄斩。倒霉鬼成济在官府去抓他时,知道司马昭拿他当了替死鬼,心里非常气愤,于是爬到房顶上大骂,把这件事的内情全部抖搂了出来,让司马昭非常难堪。

后来司马昭在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15岁的少年,让他接替皇位,就是魏元帝。司马昭不是不想篡位,只是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后来他灭掉蜀汉后,还没来得及篡位就死了。他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老爹的位子和遗志,把挂名的魏元帝废掉,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