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词

“必须”和“必需”词性不同

“必须”和“必需”词义十分接近,稍有不慎就会用错,必须仔细辨析。看看下文用的对不对?

维生素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

显然,作者搞混了。“必须”是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在事理或情理上的必要,意思是“一定要”; “必需”是动词,多作定语和谓语,意思是“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比如例句的正确说法是“维生素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果要用“必须”,则应换成“维生素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须摄入的营养元素”之类的说法。

风云“变换”要不得

“变换”和“变幻”是时常被人们搞混误用的一对近义词,下文就是较为典型的误用: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句中的“变换”一词用得不妥。“变换”“变幻”虽然都有“变”的意思。同属于动词,但词义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变幻”则指不规则地改变。“变换”指事比较具体,后面一般要加宾语,如“变换位置”“变换发型”“变换角色”等。“变幻”强调的是事物变化无常、动荡不定,使人难以预测。“变幻”后一般不跟宾语,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可见例句中的“变换”改为“变幻”才更加妥帖。

总被混淆的“不耻”和“不齿”

在实用中,许多人把“不耻”与“不齿”混淆。对于这对极容易混淆的词语,我们要深入辨析。看下文:

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哥白尼发表‘地圆说’时,不也违背了整个主流科学界的认知,虽然今天看当年的那些主流科学界,可能有许多人非常不耻他们的行径,但相同的故事可能在任何一个年代里发生。”

“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耻”为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不耻人后等。“不齿”中的“齿”原指牙齿,在这里用作动词,有提及、说到、列为同类的意思。“不齿”的意思就是不愿意提及,表示极端地鄙视,如,这种卑劣的做法为人所不齿。从例文的内容看,其中的“不耻”改为“不齿”才是正确的。

“不肖”有别于“不孝”

“不肖”和“不孝”不仅是同音词,词义上也有接近之处。故而,混淆误用的人不在少数。看下文:

这位姑娘的征婚启事很有个性,第一条就写着:对父母不肖者,免谈。

肖,似也,“不肖”原指“儿子不像父亲、不如父亲”。《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不肖”后引申为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而“不孝”则指“对父母等长辈不孝顺”,比如旧时将三种最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称为“三不孝”(分别是“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病句说的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没有“面试”的机会,用“不肖”说不通。而且“不肖”是形容词,也不能放在句中充当谓语的成分。因此例句中的“不肖”应改为“不孝”。

辨清“不只”与“不止”

《芬兰冰人遇酒即化 雷克南不只一次被列入黑名单》这已经不是雷克南第一次喝醉酒了,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位芬兰小飞人已经两次因酗酒上了芬兰报纸的头版头条,在芬兰的某些酒馆里,雷克南这个名字甚至已经被列入了黑名单,因为他曾经在这里“闯祸”。(某网体育频道2004年11月28日 转引自某报)

新闻标题中的“不只”使用错误,作者把它与“不止”混淆了。

不只:不但、不仅,如:河水不只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不止: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这种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了。“不止”含有超过,不仅限于某一范围之义。雷克南短短的一年半内就因酗酒而登上报纸头版头条,显然应该用“不止”。

注意“猜忌”与“猜疑”的差别

作为一对近义词“猜忌”和“猜疑”常常被人混淆,以致造成语言错误。看一个较为典型的病例:

《我国交通厅长进入事故多发期 多少钱决定多大权》……特别是这两件系统内部人人都可能猜忌的工程“,法院判决的结果果然证明张昆桐在其中拿了好处”。(某杂志2004年第9期)

“猜忌”的意思是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猜忌”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都必须是人。“猜疑”指怀疑、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既可对人也可对事。另外,“猜忌”有“不满”或“忌恨”之意,而“猜疑”则没有这层意思。

例文说的是人们对某个“工程”中的问题心存怀疑,并没有说这其中的问题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利,显然从句意和使用对象上都不适合用“猜忌”这个词。句中的“猜忌”宜改为“猜疑”,与句意是相符的。

空旷“苍茫”,繁茂“苍莽”

由于读音相近,再加上对“苍茫”与“苍莽”理解不准,不少人会混淆两个词,造成语病,请看下文:

《北国森林公园——阿尔山的苍茫林海》……阿尔山是一片绿色的土地,这里植被完好,林木森森,花草遍野,森林覆盖率达63%;林间常见的野生植物有57科190属269种。(选自某论坛)

“苍茫”和“苍莽”都是形容词,都有辽源空阔,了无边际之义。但用法有一定的区别。“苍茫”侧重的是地域边际旷远而朦胧,人的视觉不是很清楚;一般用于平原、水域、沙漠、暮色等。“苍莽”在含义上侧重指广阔无边,“莽”原指密生的草,所以“苍莽”经常用于形容森林、山岭等环境的辽阔。例文所介绍的是一片“植被完好、林木森森、花草遍野”的森林公园,显然“苍莽”要比“苍茫”更加贴合语境。

问则“查询”,找则“查寻”

邮编查询:输入所要查找的地市(或县)的拼音的首字母进行查询即可,例如:查询上海邮编需输入sh,其中sh是上海(shang hai)的拼音首字母的组合。(某邮政网)

文中“查询”当为“查寻”之误。

“查询”与“查寻”音同义近,很容易混淆。“查询”指调查询问,如:我们立即向各方面展开了广泛的查询,然而,回答只有一个:没有见到这样的一位同志。“查寻”指查找,如查寻邮件,查寻电话号码,信息查寻系统等。病例介绍的是网上邮编的查找,自然应用“查寻”。

强调频率用“常年”,强调时间用“长年”

《一朝荣誉 常年努力》,这是某日报(2007年9月4日)一则新闻的标题,文中写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表彰了100个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其中,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榜上有名。多年来,王哥庄街道调委会以创建平安街镇、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较好地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例文标题中的“常年”用得不对,作者把它和“长年”混淆了。

“常年”和“长年”是人们非常容易搞混的一组近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常年”,终年、长期;“长年”,一年到头、整年。我们分别从“常”和“长”这两个字上来推敲一下,就可以更明白这组词语的区别。“常”的意思是“经常”。“常年”就是指在一年或几年的这一时间段内,事情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如:常年帮助老人,常年出差,都是侧重指事情经常发生。“长”则表示“持久”, “长年”就是说一年到头、好多年都是如此,侧重指时间的长期性。概括地说,“常年”强调频率的“经常”, “长年”强调时间的“久长”。

所以,例文标题中的“常年”理应改为“长年”。“长年”同时还与“一朝”形成对比,使标题显得严整对称,更有趣味。

用途不同的“沉静”和“沉寂”

在21世纪初,早已沉静多年的病原微生物给人类世界带来了不小的波澜(。某网2007年11月7日)

这里的“沉静”用得不对。“沉静”是形容词,指环境安静,也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沉稳、文静,或心情、神色等安详。如:夜幕下的小山村格外沉静;她是一个温柔而沉静的小姑娘。该词只能用于人或环境。“沉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十分寂静,二是指消息全无。“沉寂”多用于环境和消息。

例句中显然是在说“病原微生物”很长时间以来没有消息,所以,用“沉静”不妥,宜改为“沉寂”。

“陈诉”委屈时,“陈述”退让

“陈述”和“陈诉”都有“说出来、告知”的意思,但各自表达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不能认清这种区别,就会造成词语误用。看下文:

受害者母女二人在法庭上含泪陈述了犯罪嫌疑人令人发指的罪行。

“陈述”是指有条有理地陈说、叙述,“陈述”不限定所说的内容,运用范围较广,可以指向原因,事件,理由,意见,看法,经过等。例如:陈述个人经历;陈述技巧;陈述养生秘诀。“陈诉”则指详细列举、说明事实。“陈诉”所“诉”的主要是委屈、痛苦、冤情等其他不好的遭遇,以引起别人的同情或帮助。如老舍《四世同堂》:“他们有什么委屈都去向李四妈陈诉,李四妈便马上督促李四爷去帮忙。”

显然,病例用“陈诉”更准确。

从哪里辨析“迟缓”与“弛缓”

由于理解不到位,不少人把“迟缓”混同于“弛缓”,如此一来,便会多有误用现象出现。下文就是一个典型病例:

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和家长们紧张的情绪才逐渐迟缓下来。

“迟缓”和“弛缓”都是同义复词,区别就在“迟”与“弛”上。“迟”即“缓”,意思都是“慢”, “迟缓”指缓慢、不迅速,如:老人的动作十分迟缓。“弛”的意思是“松开、松懈”,而“缓”也有放松、松弛之义,所以“弛缓”就是和缓,舒缓的意思,常用于心情、气氛、局势等。显然例句中的“迟缓”改为“弛缓”才对。

“充分”“充足”有同有异

该市有关部门近日对生猪生产供应市场监测显示……生猪存栏量达180万头,其中母猪存栏量恢复到20万头,市场供应充分。(某网—食品资讯2007年6月4日)

“充分”与“充足”词义接近,但同中有异,不能混用,例文中的“充分”就用得不对。

“充分”表示足够,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理由不充分”“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充足”意思是“多到能满足需要”,多用于具体事物,如光线充足;经费充足;时间充足;物资充足等。另外,“充分”还有尽量、完全之义,如: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等。而“充足”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病例说的是生猪市场供应不匮乏,应当用“充足”。

“处治”与“处置”的微妙差别

日常生活中,由于没有认真辨析,把“处治”与“处置”混淆,犯下语言错误的人不少。看下文:

新来的助理小江勤快好学又有礼貌,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也总是能很妥善地处治好,所以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

“处治”含义单一,即指“处分、惩治”,对象一般是违法犯罪者。如郭沫若《孔雀胆》:“那么殿下,请你处治我的诳报军情之罪。”“处置”指“发落、惩治”时,同“处治”;但“处置”还有“安排、处理”之义,比如鲁迅《书信集·致王育和》:“平复兄捐款,我不拟收回,希寄其夫人,听其自由处置。”而病例中用得正是“处置”的后一种意思,因此句中的“处治”应改成“处置”。

诗文可“传诵”,不能“传颂”

实用上,搞不清“传颂”与“传诵”区别的人很多。因此,使用两个词时误用现象很严重,下文就是较为典型的病例: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某网—历史名人《范仲淹简介》)

“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如:人们传颂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传诵”有辗转传布称道的意思,如传诵英雄事迹,这一点与“传颂”差别不大;但“传诵”还有辗转传布诵读之义,如“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传诵”,专门用于修饰“诗文”,这层意思是“传颂”所没有的。例文中要传布的是“诗文”,因此应改为“《岳阳楼记》是其传诵千古的名作。”

先后用“次序”,状态用“秩序”

“次序”和“秩序”是汉语中最容易被混淆误用的一对词语,虽然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看下文:

《讲究卫生遵守公共次序是公民的基本教育》: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低从人们行为的两个方面就可以反应出来,一、人们是否讲究卫生;二、人们是否遵守公共次序。(某网—市民心声2005年11月19日)

“次序”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如《水浒传》:“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秩序”则指有条理、不混乱,符合社会规范化状态,如“维持秩序”“社会秩序”等。由此可知,凡牵涉到“规范化状态”,都要使用“秩序”,而不能使用“次序”。

“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病例中的“公共次序”改为“公共秩序”才是正确的。

词义不同的“窜改”和“篡改”

“窜改”“篡改”这一组词语被混用的情况也非常常见。下面例文使用的几处“窜改”,都有问题。

《台湾外籍神父修女连署抗议日本窜改教科书》日本新教科书窜改二次大战有关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重大史实,引起中国大陆、韩国相继提出严正抗议,……台湾天主教男女修会联合会发动抗议连署,获得一千六百三十三名会员支持抗议连署。(某网站新闻专题)

“窜”有“改动(文字)”之义,如“点窜”(删减修改)、“窜定”(修补改订)、“窜益”(改动和增益)等等。“窜改”的意思就是对成语、古书、文件、文章等作文字上的改动,如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书上有些比较可靠的民间歌谣,虽然不多,但很可贵。因为它是第一手的资料,不是经过窜改的。”“篡”字释作“非法夺取”, “篡改”很明显是一个贬义词,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经典、理论、政策、历史等)。日本肆意改动教科书,企图歪曲历史真相,自然应当用“篡改”一词。

褒义的“典范”与中性的“典型”

德国犹太医生组织是一家致力于医学伦理道德的组织,该组织正准备与以色列巴以兰大学和以色列医学组织合作,共同为新医生进行医术和伦理道德知识方面的培训,并计划建造一所图书馆,其中包括对历史上反面医学典范约瑟夫·门格勒做全面的介绍。

上文摘自《德国公开出售纳粹“鬼屋”》一文(某网新闻中心2007年9月27日),文中“反面医学典范”的说法不当。约瑟夫·门格勒,纳粹战犯,二战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名医师。他曾进行种族和血缘研究以及令人发指的活人人体实验,并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无情地扔进死亡的深渊。这个被人们称为“死神”的人,如何能够成为“典范”?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典范”是一个褒义词,凡是称为“典范”的都是正面的、合乎规范的,因此不能用在坏人、坏现象上面。“典范”容易和“典型”混淆。“典型”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它属于中性词,用在褒贬语境中均可。“典范”强调“好的东西可以作为榜样、楷模(“范”字释义)”, “典型”侧重指“人或事情具有代表性”。很明显,例文的“典范”应改为“典型”。

用“发奋”还是用“发愤”

“发奋”与“发愤”读音相同,意思也十分相近,因此常被人混淆误用,看下面的病例:

《夏衍的两次发奋》……(夏衍说):“有一次吴晗、翦伯赞在谈明朝朱元璋的故事,我插了一句嘴,大概讲了一句外行话,被吴晗痛损了几句,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当时我觉得一方面惭愧,一方面发奋用功:每天抽出一个钟头念《二十四史》,看《资治通鉴》。”(摘自某杂志总第二期)

“发奋”意思是振作起来,强调精神由萎靡不振向奋力自强转变的状态,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发愤”则指决心努力,强调由于精神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内在动力,如发愤图强。“发奋”适用范围广,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团体或国家;“发愤”只能指个人。夏衍决心“恶补”历史知识,原因是被行家嘲笑,受了刺激,感觉十分惭愧。而非一开始浑浑噩噩,经此事才振作起来用功。因此,文中的两个“发奋”都应改为“发愤”才对。

“发扬”和“发挥”的不同

在实际运用中,把“发扬”和“发挥”混淆误用的人大量存在,看下面的病例:

“文革”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性中的恶发扬到了极致。(某杂志2003年第6期)

“发扬”指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如:发扬正气;发扬民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奉献精神发扬光大等。“发扬”绝对是一个褒义词,它所指向的必须是经人们认可的事物。“发挥”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二是指阐发,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病例说将“人性中的恶”发扬到了极致,既不合“发扬”词义,感情色彩也不统一。而用“发挥”则能恰当表达文意,另外,“发挥”是一个中性词,用在这里也合适。

“发泄”什么,“宣泄”什么

不能辨析“发泄”和“宣泄”指事对象的差别,是很多人混淆误用这两个近义词的重要原因,看下文:

某报2000年10月1日有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句:这时候,他们(海外游子)已经不单单是在看比赛,而是在发泄一种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怀念故国的思乡之情。

“发泄”,尽量发出,指事对象多为情欲或不满等负面情绪,主体一般是人,比如:发泄兽欲;发泄私愤。“宣泄”意为舒散吐露,泄露,也有排放泄出积水之义,比如:宣泄爱国激情;洪水宣泄无路。“宣泄”要比“发泄”的词义内涵丰富,适用范围也较大。

病句用“发泄”来描写海外游子内心深处怀念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显然不合适,应改为“宣泄”。

“法治”重在“治”, “法制”重在“制”

“法治”与“法制”是我们在中学政治课本上就能接触到的名词,不过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是经常将其混淆。看病句: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法治健全、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法治”即依据法律来治理,与“人治”(非理性)相对。“法制”广义上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指的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说,“法治”就是用“法制”去治理。只有“法制”,才有所谓“健全”或“疏漏”。理解了“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后,下面这些词组的含义就很好区分了。“法治社会”(依据法律来治理的社会), “法制社会”(有法律制度的社会); “法治观念”(不依据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根据法律制度来治理的观念)、“法制观念”(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谁的“反应”,向谁“反映”

“反应”和“反映”的使用频率很高,也是对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的词语。有必要对这对词语认真辨析,以求准确用词。看病例: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9日表示,人民币走势反应了市场供求状况,这是一件好事。(《周小川:人民币走势反应了市场供求状况》某网2006年11月10日)

“反应”一指化学变化,二指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而产生的对应变化。“反映”一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二指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反应”与“反映”的词义不同,词性也不同。前者是名词,表状态;后者是动词,表动作。人民币升值贬值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它的走势必然有其本质原因。所以例句应该改为“人民币走势反映了市场供求状况”。

宽的“范围”与窄的“领域”

“领域”与“范围”含义比较接近,因此常常被人混淆误用。其实,这两个词语还是有区别的。看病例:

他们的谈话领域很广,包括哲学、科学、政治等多个方面。

“范围”指“周围界限”,如:工作范围;活动范围;考试范围等。“领域”指“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如:思想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等。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领域”一词的使用范围比“范围”狭窄,它只能用在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方面;2“.领域”的语气更加郑重,一般用在书面语或很正式的场合中。上文中语气比较随意,探讨的不能确定是严格的学术问题,把“领域”换成“范围”更恰当。

侧重点不同的“妨害”和“妨碍”

《“六食”妨碍健康》……吃零食、偏食、暴食、快食、烫食、咸食,直接妨碍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

例文摘自某网—健康生活版。标题“‘六食’妨碍健康”很明显是一个只说了半截的句子,“妨碍”健康的什么呢?“健康的保持”还是“健康的维护”? “妨碍”应改为“妨害”才正确。

妨害:有害于,如:酗酒妨害健康。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如:自习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妨碍其他同学学习。“妨害”“妨碍”的区别在于:“妨害”强调“害处”,后面一般接名词;“妨碍”强调“障碍”,后面需接动词或短语。例文正文中说:“吃零食、偏食……直接妨碍人体对营养的摄取。”这里“妨碍”用得不错。但标题中说“妨碍健康”就不对了,应改为“‘六食’妨害健康”或“‘六食’妨碍健康的保持”等说法。

质的“飞跃”与空中“飞越”

按说,“飞跃”与“飞越”有着较大区别,本不该混淆。可在实用中,混淆误用的却不乏其人,看某网试车测评栏目刊载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不平凡的路虎——可以飞跃黄河穿越山岭》

“飞跃”指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变,比喻突飞猛进,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社会停滞着,文艺决不能独自飞跃”;也可指飞腾跳跃、腾空跳跃,如:小麻雀在树林中飞跃。“飞越”则指飞着从上空越过,词义十分明确,如: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

“飞越”与“飞跃”区别明显,例文标题中的“飞跃”换成“飞越”才是正确的。

“废黜”与“废除”的对象不同

弘德殿上书房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同治帝几乎每天都这样苦读。……他早已知道自己是大清国的第十位皇帝,自己将来的任务就是治理国家,完成先皇临终遗命,收复失地,废黜屈辱条约,重振祖宗家业。

例文摘自网络小说《帝王系列:同治皇帝》(某论坛2007年4月8日)。作者在这里混淆了一组词语——“废黜”与“废除”。

“废除”与“废黜”读音接近,都有“使原有的人、事物失去作用”之义,但指示对象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或取消王位、废除特权地位等。如:“杨孝政上书谏曰:‘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训诲,不宜废黜。' ”(《隋书·房陵王勇传》)“废除”则谓取消、废止,一般用于法令、法规、制度、条约等。如:废除奴隶制;废除现有的宪法;废除不平等条约等。

病例中的“废黜屈辱条约”显然应当改为“废除屈辱条约”。

落叶“纷纷”莫“纷纭”

记得一则日本著名禅师千利休的故事。那年秋天,千利休的儿子在院子里打扫落叶,千利休在旁边看见说:没有打扫好。……千利休走过去,摇动整个树干,一时间落叶纷纭,满地金黄。千利休说:“打扫好了。”(摘自某博客)

作者介绍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自然形态始终保持一颗尊敬和欣赏的心。文中有一个“落叶纷纭”,这种说法不妥,“纷纭”宜改为“纷纷”。

“纷纭”指的是(言论、头绪、事情等)多而复杂,如:众说纷纭;思绪纷纭等。“纷纷”则指(往下落的东西、言论等)多而杂乱。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落叶纷纷;议论纷纷等。“纷纭”不能用来形容自然物体的落下,病句宜改为“一时间落叶纷纷,满地金黄。”

“肤浅”的见识,“浮浅”的性格

在使用的时候,不少人只注意到“肤浅”与“浮浅”含义的相似性,而忽略二词各有侧重,以致造成误写误用。看下文:

他这个人特别肤浅,整个一纨绔子弟,同事们没一个看得上他的。

“肤浅”意思是“局限于表面、不深刻”,侧重于指“学识、观点、认识、理解、体会”等的浅薄、不深刻。“浮浅”指“轻浮、浅薄”,侧重于指人性格不稳重、不踏实,缺乏内涵及修养。弄清了二者的区别,也就明白,例句用“肤浅”形容人的性格是不合适的,用“浮浅”显然更恰当。

认罪“伏法”还是“服法”

《前火箭状元认罪伏法 桑普森将服刑两个月赔30万》前NBA明星球员、前火箭状元拉尔夫·桑普森已经同意服刑两个月的时间,并且支付30万元的子女抚养费。桑普森愿意服刑并支付子女抚养费的协议是在法庭正式审判开始之前两天通过庭外和解而签订的……

选文引自某网站体育频道(2006年9月6日),其标题太过夸张,“服刑两个月”如何能说成是“认罪伏法”?很明显作者混淆了“伏法”与“服法”这一组词语。

伏法:罪犯被执行死刑。只能用于被执行死刑的罪犯身上,而不能用于被判非死刑的罪犯。如:《请家教为名绑架女大学生杀人碎尸 凶徒今伏法》……“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绑架犯沈洪保宣判死刑,将其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某网—刑事案件2007年7月27日)服法:服从法院判决。前例文标题中的“伏法”显然应改为“服法”。

“富裕”“富余”,各有侧重

2006年4月27日的某网上有这样一篇新闻:《首钢搬迁六万富裕人员再就业可享“优惠税收政策”》 四月二十七日,针对首钢集团重工业基地迁出首都的计划出台及首钢六万余名富裕人员及下岗工人面临再就业问题,北京市石景山地方税务局落实再就业优惠税收政策,勉励首钢人勇于再就业,开创新生活。

这则新闻让人看了疑问重重。首先看标题,首钢有六万“富裕人员”?这“富裕”的标准如何界定?再看正文,“富裕人员”为何又要和下岗工人一起“面临再就业问题”?前后看两遍就会明白,原来是作者把“富裕”、“富余”这两个词混为一谈了。

“富裕”指(财物)充裕,“富余”意为足够而有剩余。“富裕”强调“富有”,一般只能指金钱财物;“富余”则侧重指“剩余”,指事对象比较宽泛,如时间、空间、人员、事物等等。例文中六万余名将与下岗工人一起面临再就业问题的人员,并非是“财物充裕”的人,而是在首钢集团搬迁后不再被企业所需要的“剩余”人员。所以,该文标题和正文中的“富裕”全部改为“富余”才是正确的。

三要点辨析“刚刚”与“刚才”

“刚刚”和“刚才”都含有“过去不久”的意思,很多人容易混淆。例如:

今天我大老远跑到了你们这儿,没想到一来就遇上了刚刚的事儿。

“刚刚”与“刚才”的区别可以从几方面看:首先,从词性上看,“刚刚”是副词,强调的是不太长的时间以前;“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指刚过去不太长的时间。其次,二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刚刚”必须用在动词之前,而“刚才”一般位于主语前,有时也位于主语后。再次,二者所强调的内容不同。“刚刚”是句子的主要信息,而“刚才”后面所引出的内容才是句子所要强调的主要信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例句犯了将时间副词当作时间名词来使用的错误,属于词性的误用,应该把“刚刚”写作“刚才”。

何时用“工夫”,何处用“功夫”

“功”比“工”多了右旁“力”,二者含义多有不同,多数时候不会混淆。但是,由二字组成的“功夫”和“工夫”,却极容易被人混淆。

功夫,可指本领、造诣,如他的文章功夫很深,这个木匠有真功夫;也可指武术,如中国功夫;还可同“工夫”。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如他不一会儿工夫就背会了这篇古文;指空闲时间,如没工夫搭理你;用于方言,指时候,如解放前那工夫,他还是个毛头小孩。

辨析可知,“功夫”用来指人的本领,“工夫”则表示时间,二者不可混用。

“勾通”“沟通”,感情不同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勾通”与“沟通”不但词义有别,而且感情色彩大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淆,否则就要出笑话了。看下文:

《吴建豪、安七炫组合进军歌坛 语言勾通靠英语》(某网站娱乐频道2006年6月13日)

“勾通”是一个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如:他们狼狈为奸、里外勾通,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沟通”原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后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交流彼此的意见,属中性词。如: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沟通思想;语言沟通等。例句使用“勾通”一词,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两人要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所以,为了不引起误解,还是改为“语言沟通靠英语”的好。

性格“怪僻”非“怪癖”

因为“怪癖”和“怪僻”的读音相同、词义接近,所以常常被人混淆误用。看下面的病例:

寒山是个寺僧,怪僧,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和合二仙》 某网2005年6月17日)

“怪癖”与“怪僻”词性不同。“怪僻”是形容词,指古怪而罕见的(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举止),如:张文的爷,是前清的举人,脾气极怪僻。“怪癖”是名词,指古怪的癖好,如:这是我从生下来就有的怪癖。

例文说的是寒山性格很怪异,以至于别人都说他疯了,显然应改为“脾性又十分怪僻”。

辨析“关于”和“对于”的要点

作为常用的一对关联词,“对于”和“关于”被混淆误用的现象很严重。看下文: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了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料。

“关于”与“对于”的用法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侧重指明范围;“对于”表示对待关系,侧重指明对象。二是“关于”与“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不能作标题。

因此例句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具体的“贯串”,抽象的“贯穿”

“贯穿”和“贯串”是很容易被混淆的一对近义词,实际中误用现象颇为严重。看下文的病例:

辩证规律贯串于万事万物之间,这是我们所熟知的。

“贯串”与“贯穿”都是动词,都可以带宾语,它们都可以表示“穿过一种东西或一系列事物,从一端直通到另一端”。虽然如此,这两个词所指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贯串”侧重于贯连,强调一样东西把事物的各部分或把一系列事物贯连起来,所指对象较具体;而“贯穿”侧重于贯通,强调一样东西贯通事物的各部分或贯通一系列事物,所指对象较抽象。上文所述对象为抽象的“辩证规律”,所以应当使用“贯穿”。

多“合计”,少“核计”

在实际运用中,把“核计”与“合计”混淆的人不少。看下面的病例:

这件事情咱们几个人得好好核计一下,别太快做决定。

“核计”与“合计”虽然读音相同,但词义区别还是明显的。导致混淆误用,多半因为对词义不够理解。“合计”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指“合在一起计算,共计”,如“四小组合计三十二人。”二指“盘算”,如“她心里老在合计这件事。”三指“共同商量”,如“大家合计这事儿该怎么办”。“核计”一词的含义比较单一,就是指“核查计算”,如“核计成本”。显而易见,病句中的“核计”应改为“合计”。

假“化装”,真“化妆”

我的手包里随时带着一个化装盒,里面只是一些化装基本用的东西,有假睫毛,黑色的眼线膏,眉影,还有一只粉色的唇膏。……“我从专业化装师那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个人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如何让自己更漂亮。”

例文摘自一篇题为《极尽奢侈 帕梅拉化装一天花九千英镑》的文章(某网站‘明星-国际’栏2006年9月11日)。文中的几个“化装”显然都应该改成“化妆”。

“化装”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或为了掩盖本来面目而改变自己的装束、容貌等。如:化装的道具有假发、镶牙、假胡子、眼镜等多种多样。又如:他在这出戏中将化装成一个少妇。“化妆”一般用于女子,指用脂粉、唇膏等化妆品使容颜看起来更漂亮。“化妆”侧重美容,只限于头面部;“化装”侧重假扮,包括整个形体。所以说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不能混用。结合例文的上下文,文章标题和引句中的几个“化装”都应换作“化妆”才对。

“汇合”与“会合”,差异细微

报刊和网络文章中,搞不清“汇合”与“会合”区别,混淆误用二词的现象十分普遍。看下面的例文:

《彭帅西部银行赛亮相硬地 晏紫两周后汇合新搭档》……晏紫、甜甜将在两周之后前往美国与彭帅汇合,在温网中有上佳表现的新组合晏紫/彭帅也将继续配对征战北美,温网的初次磨合也让两人很有信心在美网中再创佳绩。

“汇合”和“会合”都有“聚集”之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汇合”多指水流的聚合或精神、思想等抽象事物的汇聚,如:小溪在此汇合;民众的意志汇合成巨大的力量;“会合”则包含了相会、见面之义,多用在人员或具体的事物方面,如:参会人员将在此地会合,一同出发。例文中说晏紫与新搭档彭帅集合、见面,理应用“会合”。

“豁然”开朗说“霍然”

“霍然”和“豁然”是经常被人混淆的一对词语,误用的根源在于对它们的理解不准确。看下面的病例:

读了新华网这段话,霍然开朗。到底是新华社办的网站,有水平,高人多。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其实房价的涨和跌与穷人、小老百姓没有关系,等着国家的经济适用房就可以了。所以我就等着了,谁叫我是穷人呢?(摘自某篇网络日志)

“霍然”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突然、快速,如:霍然雾除,霍然云消。二是特指疾病迅速消除,如:病体霍然而愈。而“豁然”则形容开阔、通达、坦荡,如:豁然开朗;豁然醒悟。因此,例文说“读了新华网这段话,霍然开朗”,解释就是“……突然开朗起来。”这显然不太说得通,改为“豁然开朗”意思就很清楚了。

弄清“亟待”与“急待”的不同

“亟待”与“急待”是一对混淆误用率很高的词语。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详加辨析。看下面的病例:

《打工妹身患重病亟待治疗 老板同事捐款助其渡难关》某网站(2006年10月19日)新闻标题

有人认为“亟待”和“急待”含义完全相同,只不过前者是书面语。其实,这一组近义词用法有一定的差别。“亟待”“急待”都表示急迫待办,区别在于,“亟待”强调的是意义的重要性,常指较大的事件;“急待”则侧重指时间的紧迫性。“亟待”包含问题、状态已经严重到极点的意思,如:《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亟待回归“公共服务”本色》:“(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仅仅表示时间上的刻不容缓,应用“急待”。

如何区分“汲取”“记取”与“吸取”

作为一组近义词,“汲取”“吸取”和“记取”经常被人混淆误用,造成一定的语言错误,看下文病例:

孰料,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最后他还是被车祸夺去了的生命。……我的这位朋友,如果他能汲取第一次车祸的教训,如果这一次他能不“酒后驾车”,他完全可以避免这次“杀身之祸”。

上文摘自某论坛一篇题为《生命的话题》的帖子。其中的“汲取”使用不当。

“汲取”和“记取”的主要区别在于,“汲取”强调在加工、提高的基础上吸取,一般用在营养、智慧、知识和他人或外部的经验上;“记取”强调的是“记”,是“前车之鉴”,一般用于自身或内部的经验教训。所以说,例文中的“汲取”改成“记取”更妥帖。

“汲取”与“吸取”词义基本相同,只不过“吸取”在使用场合和搭配对象方面都要比“汲取”广泛。“汲取”主要用于比较文雅庄重的书面语中,常与抽象事物搭配;“吸取”则在书面语口头语中都可以使用,并且不论抽象还是具体的事物都能够搭配。

“简直”“几乎”有差别

不少人在使用中把“简直”和“几乎”搞混,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二词的真正区别。看下面病例:

我国渔场的面积,简直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简直”是副词,表示“完全如此”,强调等同,语气略带夸张,如:在你的眼中,他简直就是垃圾。“几乎”也是个副词,它的意思是“将近于”或“差不多”,强调很接近。对比可知,这两个词所表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细读上文,其所强调的是“接近”,所以应当改用“几乎”。

“俭”朴不同于“简”朴

“俭朴”与“简朴”读音相同,含义接近,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看下文:

她十分推崇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主张行文简炼、用字俭朴、剔除所有花哨无用的语句;创作时力争以最少、最贴切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最深刻的涵义。

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俭朴”侧重指生活用度俭省朴素、不浪费,如:周总理的生活一向很俭朴,一件大衣穿了十几年也不愿意换。“简朴”强调的是简单、朴素,除了表示生活作风外,还经常用于形容语言、文笔、器物风格等的简单质朴。如:这款轿车外表简朴、内置奢华贴心,深受许多低调商务人士的青睐。前面例句要说的是“文笔简炼朴素”,用“简朴”才更妥帖。

何人“骄纵”, “娇纵”何人

有的父母对孩子呵护过度,骄纵溺爱,造成孩子操作能力的欠缺。(《孩子为何会高智商低成就》某网站2007年8月26日)

引句中“父母对孩子……骄纵溺爱”的说法不妥,作者显然是混淆了“骄纵”、“娇纵”这一组词语。

“骄纵”的意思是骄傲自大、放纵专横,骄纵的对象通常是自己;“娇纵”则指娇惯放纵,一般用于家长对孩子。“娇纵”是动词,后可接宾语,如:奶奶娇纵孙子。作为形容词的“骄纵”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语法功能,只能用于诸如性格骄纵;骄纵惯了等说法。

因此,病句应改为“娇纵溺爱”。

何时“截止”, “截至”何时

综合外电1月31日报道,欧佩克官方新闻署31日称,截止1月27日当周欧佩克七种原油一揽子均价上涨1.25美元至42.67美元/桶,高于1月20日当周的41.42美元/桶。(某网站2005年1月31日)

如果根据句意,原油上涨现象于1月27日当天停止,以后将不会再出现任何变化。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符现实的。错因就在作者误用了“截止”一词。

“截止”的意思是到一定的期限停止进行,如:此次征文投稿已于昨日截止。而“截至”意为截止到某个时候,如: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用于廉租住房制度的资金已逾七十亿元。“截止”表示(事情)到此为止,不再继续。“截至”表示到目前这个阶段事情如何(并未结束)。区分“截止”和“截至”有一个小窍门。“截止”后不加时间宾语,通常说“于××年×月截止”。“截至”后一定会出现时间宾语,如“截至×年×月”。原油价格浮动肯定不会到某一时间段就永远不变了,因此,句中“截止”应改为“截至”。

小“界线”与大“界限”

在实际运用中,不少人只看到“界限”与“界线”的词义相近之处,而忽略其差异,导致混淆误用时有发生。看下文:

以前男女生同桌,一闹别扭时,总爱在桌子上画上一条界限,美其名曰“三八线”,以示井水不犯河水。

“界限”与“界线”虽然有“分界”的意思,但具体用法上还有一定的区别。“界线”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或某些事物的边缘,也指不同事物的的分界,所指比较具体,如:画了一条界线;房基地的界线必须划清。“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分隔或划分等,指示范围比较笼统,如:中国拟取消户口界限。在运用中,当说到“不同事物的分界”时,一般使用“界限”而不用“界线”。病例中说的是画一条线,所以应当使用“界线”。

“精心”做事,怎能漫不“经心”

在实际运用中,有的人漫不经心,把“精心”和“经心”混淆,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的病例:

我公司拥有大批优秀的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及经过长期培训的施工人员。精心设计,经心施工。完善服务,赢得了京城百姓的信任,并形成本公司以“回头客”为主体的客户网络。(引自某公司简介)

精心:特别细心、用心,如精心准备、精心呵护。经心:留心、在意,如漫不经心、不经心地说。例文中的“设计”和“施工”都应该用“特别专心、周密细心”来表示,因此“经心”应改为“精心”。

“举荐”的少与“推荐的多

《快来推荐陇原美景30多名读者热心举荐》……昨日,“甘肃省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评选的消息见报后,受到各方的热情关注和积极评价,广大读者纷纷通过本报开通的四种推荐方式,争先举荐他们心目中陇原大地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

这则新闻引自2006年1月12日的《某日报》。文中的“举荐”一词用得不对,宜改为“推荐”。

“举荐”和“推荐”意思接近,但用法有别,“推荐”的适用范围要比“举荐”广。“推荐”指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如: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儿童读物;他推荐的人选,绝对错不了。“举荐”指向他人推荐人才,希望获得任用,如姚雪垠《李自成》:“臣且愿趁此为陛下举荐贤材,为国效力。”可见,“举荐”只能用于人,“推荐”用于人或事物都可以。病例说的是介绍最值得游人去的旅游胜地,自然应用“推荐”。

快速“剧变”与大的“巨变”

因为“剧变”与“巨变”意思相近,所以把两个词混淆误用的现象颇多。看下文:

改革开放二十年,这个小山村如今也发生了剧变,再也不复往日贫穷落后的模样了。

“剧变”指剧烈的变化,强调变化“强烈而迅速”,如:东欧剧变;台风来袭,天气剧变。“巨变”指巨大的变化,强调“状态或面貌变化大”,如:一些韩国明星整形后相貌发生了巨变,完全没有了以前丑小鸭的影子。前文面例句说的是小山村在这二十年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显然用“剧变”是不合适的,应该换成“巨变”。

“卷曲”不能代替特定的“蜷曲”

从词形词义上看,“卷曲”与“蜷曲”十分接近,所以总有人把二者混淆,造成一定的语言错误。看下面的病例:

他躺在床上卷曲着双腿,豆大的汗珠不时地冒出来,忍受着胃部的剧痛。

其实,这两个词的具体词义并不相同,不能混用。“卷曲”词义为弯曲、使弯曲。要准确理解这个词,得弄清“卷”的字义。“卷”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可以卷成圆筒形的东西,如卷尺、烟卷、胶卷等。而“蜷曲”一般特指(人或动物的肢体)弯曲,如:她懒洋洋地蜷曲在沙发上等。由“蜷曲”一词的特指对象可知,前文句中的“卷曲”用得不对,改成“蜷曲”就可以了。

“扣压”何物,“扣押”何物

作为一对同音词,“扣压”和“扣押”被混淆误用的现象很严重。看下文:

电脑屏幕上,只见卢副连长手一挥,战士们立即分散向铁壳船围去。“报告连长,3名嫌疑人已抓获,扣压一批货物!”(某报2007年2月27日)

扣压:将文件、意见等扣留下来不办理。如:内外诸衙门的报告,有对自己不利的也就扣压下来。扣押:拘禁、扣留、依法没收或占有。如扣押赃物、扣押人质;嫌疑犯已被扣押。例文讲的是边防战士扣留犯罪分子的走私物品,无疑应该用“扣押”。

“拉拢”等于“笼络”吗

作为一对近义词,“拉拢”和“笼络”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看下文:

很多人说周某某很能拉拢人心,果然不假。

虽然“拉拢”与“笼络”都有“为了对自己有利,用手段使别人向自己方面靠拢”之义,但两个词还是有区别的。“拉拢”所指对象是人,强调的是出于不正当的目的,把别人拉到自己一边来,含有“有求于人或有利用他人”的意味;而“笼络”所指对象是人心、感情等,常和“人心”搭配,强调的是以讨好等手段,争取别人的感情,使别人亲近自己,其词义意思比“拉拢”较轻。

辨清“利害”才“厉害”

作为一对同音词,“厉害”和“利害”经常被人们混淆误用。为避免这类语言错误,在此做一下辨析,先来看一则病例:

这件事情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厉害,更关乎集体的荣誉。

在表示“严厉”之义时,“厉害”和“利害”可以通用。但不能因此认为两个词可以混用,因为它们另有区别。“厉害”还表示难以忍受或对付;剧烈、凶猛,如:跑完一千米,心就跳的厉害。此时,便不可换作“利害”。“利害”有利益和损害的意思。如:相信梁河县的人大代表在贱卖选票的时候也一定经历过一番周密的利害计算。此处也不可换作“厉害”。有此可知,病句应改为“关系到个人的利害”。

尊贵“莅临”,欢迎“光临”

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用词故意文一点,比如,该用“光临”时偏要用“莅临”,也不管合适不合适。看下文:

小叶书屋定于十一月一日正式营业,届时欢迎广大读者莅临。

其实,“光临”和“莅临”不能混淆。“莅临”意思是来到、来临,只能用于身份、地位比较尊贵的人;“莅临”同时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后面一般要接宾语来说明“莅临”的目的,如:欢迎省教育厅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光临”是对他人来访的敬称。

光顾书店的顾客身份并不明确,顾客是来买书、看书还是闲逛也不得而知,所以说用“莅临”是不合适的,应该换成商家欢迎顾客的常用词——“光临”。

两处“联接”与“联结”成一体

作为词义区分细微的一对近义词,“联接”和“联结”极容易被混淆误用。实际中也确实是这样,看下面的病例:

湛江是联接我国西部和珠三角的战略要地。

文中“联接”的使用是不恰当的,应改为“联结”。“联接”动词,义同“连接”,意思是互相衔接或使连接,如:山岭联接;联接道路。“联结”动词,义同“连结”,意思是“结合(在一起)”,如:开罗枢纽地,联结亚、非、欧。其区别要点在于,“联接”强调两个事物衔接,而“联结”强调联为一体。

“留传”与“流传”下来的各是什么

近义词“留传”和“流传”被混淆误用的现象很严重。这里深入辨析一下,帮助读者把二词区分开来。看病例:

其中,导演特别设计了一段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的踢踏舞表演,被问起这段舞蹈的用意时,导演品川能正解释:“这段舞蹈有象征意义。百年前欧美文化影响上海,而踢踏舞是黑人解放时广为留传的舞蹈,它正好像征着解放。”摘自《中日友好三十五周年<孙中山与梅屋庄吉>来京》(某网影音娱乐2007年11月7日)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和“流传”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侧重点不同,“留传”侧重于具体的物品;“流传”更多地用于信息或抽象的精神层面。2.传播形式的不同,“留传”一般是主观刻意的行为;“流传”则主要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随意、自然地传播。3.传播范围的不同,“留传”一般是纵向地,如:老祖宗一代代留传下来的;“流传”范围更广,可以兼指纵向的时间、横向的空间上的传播,如: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例文想说明的是踢踏舞在空间上的影响十分广泛,而不是强调“一代一代传递下来”,因此应改为“而踢踏舞是黑人解放时广为流传的舞蹈……”

首卖叫“面市”,首现称“面世”

在日常阅读中发现,把“面市”与“面世”混淆误用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对二词详加辨析。先看一则病例:

《“越洋”面试即将面市》(某网职场行情2005年1月12日)

“面市”与“面世”存在一定的区别。“面市”指(产品)开始供应市场;“面世”则指作品、产品问世,与世人见面。它们的区别在于,厂家生产出新产品以后,如果数量较少,只是先做一下公开的展示,并不出售,我们可以说“面世”;当新产品有足够的供应量,开始正式销售的时候,则应说“面市”。另外,“面世”还可以表示作品和其它不可出售的新事物,“面市”则没有这样的用法。如:新诗面世;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面世了。

前文介绍的是远程面试系统建立后,海外留学生就进行越洋面试,这将有助于提高“海归”的就业成功率,减少求职成本。文章标题中的“面市”用得不对,“‘越洋’面试”是一个新型的面试方式,怎么可能“面市”呢?应该说“面世”才对。

非法“牟取”与正常“谋取”

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感情色彩,不少人把“牟取”和“谋取”混淆误用,造成表意不当。看下面的病例:

《农民弱势的制度性根源——权利贫困》……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制度是农民牟取生存与发展的最可靠的保障,如果制度保障缺位,那么农民的生存状态当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某中心网)

“牟取”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名利),如:非法牟取暴利。“谋取”是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希望在健全的制度下谋求生存和发展,怎么能说成“牟取”呢?应当换成“谋取”。

“偶然”少,“偶尔”多

很多人容易将“偶尔”和“偶然”相混淆。如下例:

这一天,校园内的师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偶尔事件所震骇。

“偶然”和“偶尔”都有副词词性,都表示“间或、有时候”的意思。但是,“偶尔”明显具有频率词属性,而“偶然”重在强调出乎意料。“偶然”和“偶尔”还都有形容词词性,此时,它们词义有明显区别,“偶然”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比如偶然事故、偶然因素;“偶尔”表示偶然发生的,可以多次出现,比如:偶尔的事。两个词重要的区别在于“偶尔”只能修饰动词而不能修饰名词,“偶然”可以修饰名词。

所以,例句应该把“偶尔”改为“偶然”。

“披阅”不一定“批阅”

由于“批阅”“披阅”读音相同,都有“阅读”之义,因此常常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

为了做好这次大型演讲,沈先生批阅了无数的文献资料,认真准备翔实而确凿的材料,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批阅”意思是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如:批阅文件;批阅学生作业。“披阅”的“披”有“打开、散开”之义,如披露。“披阅”就是展卷阅读、翻看的意思,比“批阅”少了“批示或批改”之义。如明·李贽《与焦弱侯书》:“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披阅,得与其人会觌,亦自快乐。”病句说的是沈先生准备演讲材料而阅读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不可能“加以批示或批改”的,因此,句中的“批阅”应改为“披阅”。

不能用“品味”代替“品位”

“品味”与“品位”是混淆误用率较高的一对词语。因此有不要对它们详加辨析,以免出错。先看一则病例:

拥有一辆顶级跑车是所有男人的梦想,而这些打着名牌汽车头衔的手机有不少是限量版,价值不菲,昭显尊贵的品味。您,又看中了哪一台呢?(某网站手机专题)

“品味”与“品位”音同形近,但含义各有不同。“品味”意思是品尝滋味、仔细体会,也可以指食物的风味。除了后一种释义外,“品味”一词基本用作动词,如:品味咖啡;品味隽永的美文。“品位”则是名词,它原指官阶、品级;也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含量的百分率;现在最多的是用来表示品质、质量、档次或气质等。从病句句意来看,文章想说的是这些限量版手机品质高、有档次,男性使用会让人感觉很有尊贵的气质。而且动词“昭显”的宾语只能是一个名词。因此,句子应改为“昭显尊贵的品位”。

“歧异”一词无“歧义”

“歧异”和“歧义”是经常别人搞混的一对词语。看下文病例:

王先生还举了一系列在社会或媒体上并不鲜见的例子——“必须制止制裁法轮功”,“讨厌歌功颂德的彭德怀”。这些都是常见的一些歧异句,……有些广告,为了制造宣传效果,故意写歧异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实则造成了不良影响。摘自《情愿自己丢脸,不让“谬种”流传》一文(某网站—讲座荟萃2005年5月24日)

“歧异”指有分歧差异;不相同,“歧”即“异”,这是一个同义复词,如文化歧异、思想观点歧异。“歧义”是名词,指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狼狗”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为“猎人被狼狗咬死了”,也可以理解为“猎人的狼狗被别的动物咬死了”。根据病例的语意,显然应将“歧异”更改为“歧义”。

正常的“企求”与卑贱的“乞求”

一是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心安理得的心理,认为学校帮他是应该的,把家庭的贫穷当作企求施舍的资本。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准有偿资助” 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一文(某报2007年6月27日)

如例句所示,“企求”与“乞求”也是常常被人们随意混用的一组近义词,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企求”表示的是渴望得到什么东西的一种心理,如她为学生呕心沥血,从不企求什么。母亲无所企求,一心扑在这个家上。“乞求”意思是请求别人给予,如乞求施舍、乞求宽恕。“企求”侧重于心理状态,没有具体所指;“乞求”则表示一个动作,含有低三下四的意味,一般后面需跟宾语,说明“乞求”的东西。所以说这两个词不能当作同义词来换用,例句中“企求施舍”应改作“乞求施舍”。

招领“启事”非“启示”

在实际运用中,因搞不清“启示”与“启事”的差异而混淆误用的现象十分严重。看下面这则来自某大学网上新闻中心2007年7月20日发布的“启示”:

《××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招聘启示》……现因业务发展需要,公开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启事”指的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出来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如:招领启事;寻人启事;征稿启事。“启示”则是启发开导,使有所领悟的意思。比如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一部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便通过剖析最黑暗、最卑劣的人性来启发人们去思考去领悟故事的真谛。通过辨析可知,例文中的“启示”应当改为“启事”。

“起用”人,“启用”物

“起用”与“启用”也是较容易被混淆误用的两个词语。看下文: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领事部今天在汉城举行新址起用仪式,中国驻韩使馆大使宁赋魁及韩国外交通商部、华侨侨领等约80人出席。(某网2005年10月7日)

“起用”用于人,一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免职的官员,二指提拔使用。如美拟起用萨达姆时代军官;起用新人。“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用于物,如启用新设备;启用印章。引文说的是开始使用中国驻韩大使馆领事部新地址,应该用“启用”。

“驱除”人和物,“祛除”病与邪

经常被人混淆的“驱除”和“祛除”其实用法有别,注意到区别点就不会再搞错了。看下面的病例:

《开运:巧手制作驱除病魔的护身符》……这种驱除病魔的护身符不仅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送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呢!(某网站星座频道2005年9月14日转自杂志)

“驱除”指赶走、除掉,适用于具体的人或事物,如驱除蚊蝇、驱除杂念。“祛除”则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的邪祟等,其对象主要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如祛除风寒、祛除紧张心理、祛除邪魔。可见例句中的“驱除”显然换成“祛除”才对。

没有“权力”,也有“权利”

加拿大房客的权力和义务须知:1.房客的权力:(1)房客有权留客住宿(非牟利的)(2)……2.房客的义务:(1)应按照所签协议要求按时缴纳房租(2)……(摘自某留学网住宿篇)

“权力”与“权利”是很容易混淆的一组词语。例中“权力”应为“权利”之误。

“权力”指的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立法权力;公安机关有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权力。“权利”表示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与“权利”的区别从语素的不同上就可以看出来。“权力”侧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权利”侧重“利益”。“权利”常与“义务”相对,意思比较好懂。“权力”具有强制性、单向性、相互依赖性、工具性、等基本特征,是由地位和职责带来的;而“权利”则是由法律赋予的。

“溶化”与“融化”的不同

近义词“溶化”和“融化”是很容易被人们混淆误用,认真辨析一下,理清它们的词义与用法,以免再犯语言错误。看下文:

《石油天然气丰富 可开辟经济新航线 冰雪溶化 北极变能源宝库》在全球暖化影响下,北极冰雪不断溶化,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石油、渔业、钻石及开辟航线的新区域,其中地图上细小得毫不起眼的汉斯岛,近年已引起加拿大和丹麦出动国旗和军舰互相争逐。(某网2007年3月28日转载自某日报)

“溶化”即溶解,指固体或液体物质分子均匀分布于一种液体中,如:砂糖在水里很快就溶化了。“溶”字形旁是“水”,所以包含“溶”字词语都与水或其他液体有关,如溶解,溶剂,溶液。“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后引申为化解调和。“融”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冰、雪等有冻结变为液态,如:昨夜的降雪已经全部融化;冰淇淋在太阳下一点点地融化;二是用于调和、和谐之义,如融洽、融畅、其乐融融等。由此可知,例文应改为“北极冰雪不断融化。”

“神志”不清,无关“神智”

“神智”和“神志”也是人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组词语。下文例句中的这个“神智”就用错了。

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病人立刻止往了疼痛,恢复了神智。摘自《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神智”即精神与智慧。如北齐·刘昼《新论?知人》:“故明哲之相士,听之於未闻,察之於未形,而鉴其神智,识其才能,可谓知人矣。”“神志”则指知觉和理智,如:神志不清;神志模糊,就是指人的知觉和意识不清醒,陷入昏迷、半昏迷状态。“神智”侧重于“智慧”只能是增加或减少,不可能“丢失”后再恢复;“神志”侧重于“感知”。病句说“病人……恢复了神智。”根据句意,应改为“病人……恢复了神志。”

数目“实足”,信心“十足”

《再造一个国门又何妨? 蒋立升意气风发信心实足》……虽然目前“门将”是辽足整体布局中相对比较薄弱的一环,但是蒋导还是意气风发地表示,自己很有信心在任期之内把一号门将马东波塑造成国门级别的选手。(转自某晚报)

“实足”和“十足”都有“充足”之义,但词义侧重点和使用对象并不相同。例文标题中的这个“实足”用得不对。

“实足”指确实足数的,侧重指数目的实际情况,一般与数量或年龄搭配。如与会者实足二百二十人、校长今年实足六十五岁。“十足”指达到充足的程度或完全的地步,如:威风十足、干劲十足、十足的理由。例文说的是某人很有信心做某事,自然应当说成“信心十足”。

宽松的“试验”与严密的“实验”

在实际应用中,把“试验”和“实验”混淆误用的现象很普遍,辨析二词之前,先看一则病例:

张华这次物理试验考试不及格。

“实验”有两个义项,一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二是指实验的工作,如: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较差。“试验”是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事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含有试试、试行的意思,如: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任务。对假设或已有的理论进行操作验证叫“实验”。对新发明、生产的仪器、设备、武器装备等进行试运行检验叫“试验”。“实验”一般用于科学领域,而“试验”适用领域较广。

词性不同的“势利”和“势力”

作为一对同音词,“势利”与“势力”时不时会被人混淆,其实,它们的词性、词义均不相同。下面例句就混淆了“势利”和“势力”。

据气象中心预测,台风“拉尼娜”的影响势利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势利”是形容词,形容以地位、财产等分别对待人的恶劣表现或作风,如《醒世恒言》:那白行简的儿子叫做白长吉,是个凶恶势利之徒。见遐叔家道穷了,就要赖他的婚姻,将妹子另配安陵富家。“势力”是名词,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势力范围”即指“势力所能达到、控制的区域”,可用于比喻义。通过辨析可知,例文中的“势利范围”应改为“势力范围”。

自己努力“逃生”,他人帮助“得救”

词义基本相同的“逃生”和“得救”经常被混淆误用,报纸杂志也不例外。看2005年1月3日某晚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标题:

印尼渔民被困一周 严重脱水奇迹逃生

这个标题中的“逃生”一词用错了。“逃生”意思是逃出危险的环境以求生存,该词的重点在“逃”,这个字表示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上文中的渔民已经被困一周,严重脱水,身体不支,文章中也明确写道“后被救援人员救出”,因此“逃生”是不合适的。“得救”意思是得到救助,脱离险境,这个词强调的是被救,获救者是被动的。因此,将上述标题中的“逃生”改为“得救”更贴切。

“体裁”是形式,“题材”是内容

该剧体裁新颖,情节曲折,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已经把感情这部分内容演绎到了极限,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发人深思,是本年度大为看好的超级情感家庭伦理大戏。

病例摘自《<大声>上海收视飘红 开播三天收视率高开高走》一文(某网娱乐频道2007年6月8日)。作者在这里错用了一个词语——“体裁”。

“体裁”与“题材”经常被人们混淆,实际上两个词语的含义完全没有联系。“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用多种标准来划分。如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根据韵律可分为韵文和散文等等。“题材”则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题材新颖;历史题材;访谈的题材。根据病例的内容,文中的“体裁新颖”显然应改为“题材新颖”。

“体型”分胖瘦,“体形”有美丑

教练介绍说,游泳是帮助燃烧身体多余脂肪、塑造优美体型的最佳运动之一。

“体型”与“体形”二词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例句中的“体型”就属于误用。

体型:人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瘦长体型;矮胖体型;正常体型;特殊体型。而“体形”主要指的是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也可以指机器等的形状。如:体形纤瘦;体形匀称。“体型”无所谓“优美”,只有“体形”才能说丰满、苗条、优美、迷人等。可见,例句应改为“游泳是……塑造优美体形的最佳运动之一。”

“通讯”“通信”差别大

“通讯”与“通信”这组词语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以免误用。看一则病例:

《我国研制发射尼日利亚通讯卫星定点成功》综合新华社电:5月22日北京时间8时22分零5秒,我国研制发射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经过五次变轨,成功定点在东经42°赤道上空。(某网科学频道2007年5月23日)

“通讯”指的是一种详尽、形象而生动地报道人物、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通信”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信”就是通过书信来交流信息、反映情况,如写信时在信封上所写的地址就叫“通信地址”;广义的“通信”指沟通、交流信息,无论采取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可以叫做“通信”。比如利用电波、光波等电子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从一地传递到另一地,即为“通信”。“通信卫星”则指用于通信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它能够把来自一个地面站的信号转发或发射给其他的地面站。而“通讯卫星”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例文标题中应与正文统一,改作“通信卫星”。

细微之处辨别“凸显”与“突显”

“凸显”与“突显”是被混淆误用极为严重的一对词语。辨析二者之前,先看一则病例:

市场规范化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凸显”是个动词,意思是清楚地显露,如:草地上凸显一座花坛。“突显”也是动词,意思是突出地显露,如:胳膊上突显青筋。这两个词词义区分极为微妙,“凸显”强调的是“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而“突显”强调的是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突然地或突出地显露,辨析的要点在于观察事物原先的状态。由此可知,前文中的“突显”应该改为“凸显”。

“推托”找借口,“推脱”图干净

在运用中,不少人甚至是报纸杂志的编辑都会把“推托”和“推脱”混淆误用。现对二词进行辨析,看下文:

《大庆联谊案股民仍不服 申银万国推托掉大多责任》

这是某周刊(2005年8月15日)的一则新闻标题。题中“推托”使用不当。

“推托”意思是借故拒绝,即委婉表示不接受,推托的对象往往是别人让自己做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如:她以加班为理由,推托掉了这场无聊的聚会。“推脱”是指推卸、推辞,使与自己无关,推脱的对象多是责任、问题,如:推脱责任。由此可知,例文标题应该用“推脱”才对。

“枉顾”的敬意与“罔顾”的猖獗

《郝龙斌:阿扁应不至如此昏庸》:台北市长郝龙斌19日表示……“行政院”选择非假日举行路跑,未顾及交通繁忙,实在是枉顾台北市民的权益。但陈水扁却态度蛮横地说,“我就是要跑,够胆就把我抓起来。”(某报2007年10月20日)

该文中,作者混淆了一组词语——“枉顾”和“罔顾”。这组词语虽然读音相同,但词义并不一样,不能混用。

“枉顾”是敬辞,意思是屈尊看望,用于对方来访自己,如:承蒙先生枉顾,寒舍蓬荜生辉。“罔”字文言色彩较浓,含义之一是无,没有,“置若罔闻”中的“罔”用的就是这个释义。“罔顾”也就是不顾的意思。这篇新闻想说的是行政院路跑不顾及市民利益,显然应该用“罔顾”。

处境“危难”,形势“危急”

在互联网上“危难”与“危急”被混淆的现象很严重,为避免误用,作如下辨析。先看病例:

恶狼一步步逼近,正在危难之际,远处传来一声枪响。

“危急”是个形容词,意思是危险而紧急,如,形势危急。“危难”是个名词,意思是危险和灾难,如:陷于危难之中。认真揣摩,可知“危急”强调的是形势,“危难”强调得处境。前文明显强调形势,当改用“危急”。另外,“正在……之际”这样的结构中应用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不应用名词短语。

被严重混淆的“委曲”和“委屈”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在网络上,“委曲”与“委屈”被混淆误用的现象都很常见。看下面的病例:

一种无法形容的眼神,充满了怨恨、仇视、委曲和不解——从一个11岁的女孩子眼里直勾勾地射向他,令他心如针刺,无法摆脱。选自长篇报道(《在理想面前崩溃》)

“委曲”含义比较丰富,一指(曲调、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曲折延伸,如婉转委曲;委曲的羊肠小道;二指事情的原委和底细,如告知这其中的委曲;三指文辞曲折含蓄,如《暗香》一词委曲清婉;还可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委屈”比较常用,它的意思是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很难受;或指亏待别人、让人受到委屈,如真是对不起,委屈你了。根据例句句意,应该用“委屈”才对。

我“无愧”他“不愧”

这是一个伟大政党的清醒和自觉。它告诉人们:与时俱进、日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无愧于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例句摘自《新世纪的伟大启航》。句中的“无愧于”用得不妥,作者混淆了“无愧”和“不愧”这两个词语。

“无愧”意思是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之处、没有可以惭愧的地方,通常用到自己身上,如问心无愧。“不愧”意思是当得起某种称号,称得上,通常用到对他人的称赞上,如: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病句想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担当的起人民的领导核心,而不是重在说明共产党对于“领导核心”有没有惭愧的地方。所以说句中的“无愧”一词用错了,例句宜改为“……共产党不愧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无理”之事,“无礼”之行

不少人把“无礼”与“无理”搞混,造成词语的误用和理解的困难。看一则病例:

如何应对因需求没被满足而无礼取闹的孩子

无礼:缺乏对人的尊重,没有礼貌,如:“和鸾大声喝道:‘你们这些作乱的人,休得无礼。' ”(许地山 《缀网劳蛛》)

无理:没有道理、毫无理由,如:无理要求;无理取闹。

“无礼”强调的是人的素质和行为,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动宾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无理”侧重于某一具体事情,一般只能作形容词。

煤气可“泄漏”,但不能“泄露”

虽然词义和用法存在差别,但同音词“泄露”与“泄漏”还是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看下文:

2007年9月15日晚11时左右,我处值班室接到美兰公安分局指挥中心通报,在沿江五西路我校老北门外发生煤气泄露事件,要求派出警力协助处置。(某大学校网2007年9月16日)

“泄露”指的是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被别人知道了,如泄露机密;泄露风声;天机不可泄露。其所指对象多是事情、消息或秘密等无形的东西。“泄漏”则指液体或气体漏出,如汽油大量泄漏;天然气泄漏,其所指对象为液体或气体等物质。由此可知,病例中的“泄露”显然应该换作“泻漏”。

“行迹”不可疑,“形迹”才可疑

《认为乘客行迹可疑 美航班战机护送下返航》……8月23日,一架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便被迫返航,荷兰警方随后拘捕了机上的12名乘客,原因是他们“行迹可疑”。(2006年8月25日 转自某日报)

“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这就是那个行迹不定而久未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形迹”则指举止和神色,如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形迹十分可疑。

“行迹”表示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比较长的路线;“形迹”则表示相对固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举止和神态。

荷兰警方拘捕的这12名乘客的可疑之处在什么地方,下文有交待:“有消息透露称,有几名乘客在飞机上一直在查看所携带的塑料袋,还频频抽出手机,并且试图相互递送手机。还有部分人在警告灯未关闭的情况下便擅自解开安全带。”可以看出,这些“危险乘客”的可疑在于他们奇怪的举止和神色,所以说,文中“形迹可疑”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例文标题和正文中的“行迹可疑”当写作“形迹可疑”。

“学历”不等于“学力”

“学历”与“学力”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组词语,下面例句就完全用颠倒了。

他虽然没有什么学力,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刻苦努力,终于自学成才,具备了相当高的学历。

“学历”意思是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人们通常所讲的“学历”,指的是某人在正规教育机构中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经历(以获得合法学历证书为凭证)。“学力”则指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比如国家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就规定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也可报考。“同等学力”即指以自学、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等方式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相同的知识水平。可以看出,“学力”可以通过自学等方式提高,“学历”却必须是由正规、合法的教育机构来认证。因此,例句中的这两个成语前后互相调换一下就对了。

“一起”与“一齐”的时空差别

由于不太注意的缘故,人们混淆“一齐”和“一起”的现象很严重。看病例:

为商量这件事,今天早上,舅舅乘车,叔叔坐船,一起来到我家。

“一齐”是个副词,表示同时,侧重指时间上的共同性,强调从人或事物的每个个体出发;“一起”也是副词,表示一同,侧重指动作、事情发生在同一个场所,强调从整体出发,动作常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

例文强调的是“舅舅”和“叔叔”同时到来,况且,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出行方式,所以不宜用“一起”,应改为“一齐”。

不相干的“意谓”和“意味”

在具体应用中,把“意谓”与“意味”相混淆而导致误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看下文:

韩国的变化,对日本鹰派来说,这意谓着当韩国不再当“前线”,日本自己就要成为“前线”,这当然不是他们愿意的事,如何在东北亚边缘寻找新的“前线”,遂成了美日鹰派的目标,而台湾也就在这样的战略思维下“中选”。摘自《港刊忧‘台独’军事化:美日鹰派不愿见到两岸和解》

“意味”作动词时表示包含了某种意思,如: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的节省。“意味”作名词时指包含的某种情调、趣味或含蓄的意思,如:意味深长;意味无穷;细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意味。

“谓”同“说”, “意谓”即意思是说,如“无厘头”原本只是一个地域性语词,流行于广东佛山一带,意谓一个人言行无目的无中心,粗俗随意,莫名其妙。

病例说的是韩国发生的一些变化,对日本鹰派来说包含着其他的意思,即自己要代替韩国成为“前线”。根据文意,句中的“意谓”改为“意味”才是正确的。

顾忌而“隐讳”,含蓄而“隐晦”

……不过,对于为数不多性格倔强的元老来说,他们不会放弃为中国足球说话的机会。与会元老马克坚、金志扬和高丰文都在会上提出了意见。其中高丰文的话语也是隐讳地指责了足协。……也许这点弦外音也是昨天务虚会上唯一让足协感到不够圆满的地方。(某网转引自2007年8月22日)

读完这段话,读者都会感觉很别扭。“性格倔强”的高丰文既然“不会放弃为中国足球说话的机会”“指责了足协”,并且让“足协感到不够圆满”,那怎么会说是“隐讳”呢?文意的自相矛盾原因就出在其中错用的“隐讳”一词。

“隐讳”与“隐晦”的区别一定要注意分清。“隐讳”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隐晦”则指表达含蓄、意思不明显。从例句的上下文来看,明显应该将“隐讳”改为“隐晦”。

追求“营利”,才能“盈利”

说也奇怪,本来不该混淆的“盈利”和“营利”,在实际中却存在大量的误用现象。看下文的病例:

《国土部:土地储备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土地储备机构的定位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积极服务于政府土地宏观调控。(某网财经频道 原载某报2007年12月6日)

“营利”指的是谋求利润,谋求私利,如:此地的新书坊,大都以营利为目的。“盈利”作动词时指获得利润,如:每月固定盈利12%左右;作名词时即指利润,如:每天的盈利都很少。“营利”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主观色彩;“盈利”则侧重指一种自然的结果。依据病例的语境,文中的“盈利”改为“营利”更贴切。

“优遇”和“优裕”不是一回事

在实际运用中,不少人不太注意“优遇”与“优裕”的区别,导致一定程度的混淆误用,看下文病例:

没有优遇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想要创办一个学校可不那么容易。

“优遇”是动词,意思是优待。如《中国通史》:“世宗采用签入军籍,每月发给钱米的办法来优遇女真民户。”

“优裕”是形容词,指富裕、丰足,多用于财物、人力,如: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再如: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于外线……。病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创办学校需要丰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用“优遇”显然是不对的,应改为“优裕”。

“原形”毕露非“原型”

“原形”与“原型”音同义不同,容易被人混淆误用,在这对它们进行辨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看下文:

中央电视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亮剑》,其中主角李云龙的原形就是湖北红安籍将军王近山。(百度‘亮剑吧’)

“原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原来的形状,如:《地球最老古树重现原形 类似现代棕榈树》;二指本来面目(含贬义),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而“原型”的意思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病句应改为“李云龙的原型就是湖北红安籍将军王近山。”

“缘于”何因,“源于”何处

在阅读中,经常发现有人把“缘于”和“源于”混淆,为避免混用,这里做一下辨析。看下文病例:

《湖湘文化缘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几千年前,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某论坛2006年4月13日)

“缘于”的意思是鉴于、起因于、原因在于,多指事物产生、存在或发展的原因。如:女儿的成功缘于从小设计人生。“源于”指起源于、源自于、来源于,用于说明主体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础,如:艺术源于生活。从病例的内容来看,文中的“缘于”显然用错了,应改为“源于”。

词义迥异的“振动”与“震动”

“振动”和“震动”是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的一对词语,下文就是一则典型病例:

晚上看电视连续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的热情和燕妮的崇高使我从内心深处受到振动。(摘自某博客)

“振动”与“震动”词义完全不一样。“振动”是一个物理概念,指的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地做反复运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也叫振荡,如:自由振动;振动电机;振动控制系统。“震动”含义有二,一是颤动或使颤动,如:轰轰的春雷震动了山谷;二指使人心里不平静,如:消息震动了所有的学生。由此可知,例句应改为“……使我内心深处受到震动。”

“正轨大学”不“正规”

在实际中,不少人把“正轨”与“正规”混淆误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词进行辨析。看下文:

招聘启事上写了,要求正轨大学毕业,本科以上文凭,月薪面议。

“正轨”是形容词,意思是符合正式规定的或符合一般公认的标准的,含有权威、模范的意思,因此人们常把它与“假冒伪劣”等联系起来,作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正规大学”一般指经教育部批准注册、在国家教育部有备案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它是相对民办、函授、成人、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而言的。

“正轨”是名词,指正常的发展道路,如:走上正轨;纳入正轨。

显然“正轨大学”是说不通的,根据句意,应将其改为“正规大学”。

“指使”干坏事,“支使”做实事

作为一对近义词,“指使”与“支使”被人混淆误用的现象十分普遍。看下文:

新来的这个伙计愚笨不堪,指使他做的事儿没有一件能让人满意的,主人家和其他的工人没有一个喜欢他的。

“指使”和“支使”虽然都有派人做某事之义,但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含义和用法都不尽相同。“指使”是一个贬义词,指煽动某人去做某事,“指使”的主体常常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背地里派别人做某事,所“指使”去做的事情通常也是不好的事情。如秦桧指使他人诬告岳飞。

“支使”是中性词,指差遣、分派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具体的事情。如《红楼梦》:“只是你从今别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然还伏侍老太太去。”根据病例的语境,将“指使”改为“支使”才准确。

各有侧重的“终生”与“终身”

“终生”“终身”是一组比较难辨析的近义词,人们在使用的时候经常搞混。看下面的病例:

驾车撞人后千万不可逃逸,否则就会被终生禁驾!胡灼、熊准、蒋立良等9人因驾车肇事后逃逸,交警部门昨日吊销了他们的驾证,并规定9人终生不得重新领取驾证。(某晚报2007年2月1日)

“终生”与“终身”不是异形词,但两个词的含义又十分接近,它们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终生”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婴幼儿期可忽略),如:哺乳期妈妈的饮食影响宝宝终生;儿时读经,终生受益;“终身”的“身”可以解释成“身份”, “终身”即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如:终身总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终身大事。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例文中的“终生”用得是不对的,应改为“终身”。

傲慢“自恃”者缺乏“自持”

在阅读中不难发现,把“自恃”与“自持”相混淆的大有人在。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词进行辨析。先看病例:

李宗勉功进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但他虽居相位,仍清廉自恃,家若贫士,被誉为公清之相。李宗勉死后,皇帝赐谥文清,葬在富阳城北的小隐山。引自《一代名相李宗勉》(某网站旅游频道2006年1月6日)

“恃”字含义单一,本义是依赖、倚仗。常见的包含“恃”字的词语用的都是本义。比如“恃爱”指倚仗对方的爱宠,“恃才傲物”指倚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有恃无恐”指因为有所倚仗而毫无顾忌等。“自恃”是一个贬义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指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如他为人自恃;二指自以为有所倚仗,如自恃功高。无论哪一种含义,“自恃”放在前面的引文中都不对,应改为“自持”。

“自持”包含自我克制、自守、自行处理等义,最常用的就是自我克制,即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可见“自持”才符合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

注意“卓见”与“灼见”细微差别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一书用辛辣、幽默而充满睿智的语言深入透彻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独具卓见。这本书也是他第一部享誉欧美文坛的著作。

“卓见”与“灼见”读音相同,含义相近,很容易被混淆,但二词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卓”的本义是高而直,引申为高明。“卓见”就是指高明的见解。如杨沫《青春之歌》:“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卓见更是道静从来没有听见过的。”“灼”字本义是火烧,引申为明亮,再引申为明白、透彻。“灼见”指的是正确而深刻的见解,如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灼见”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个成语就叫“真知灼见”。根据例文的语境,用“灼见”更合适。

莫把“阻击”作“狙击”

生活中,把“狙击手”念成或写成“阻击手”的大有人在,有必要在此强调二词的区别看下文病例:

在警队里阻击手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往往在战斗中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享受着那一种没有刺激的战斗。从警察学校毕业,以至于来到警队的第一天直到现在,我一直死守着阻击手这个位置。也记得这曾经是一个无数阻击手前辈战果辉煌的阵地,但这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引自某原创网文)

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狙击”, 《现代汉语词典》:(狙击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狙”意为窥伺、伏伺,如“狙觑”(窥视)“狙刺”(伏伺行刺)等。“狙击”包含的是一种“趁人不备,突然袭击”的意思。狙击手原指从隐蔽工事射击的人,现在人们常常把经过特殊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称为狙击手。“阻”的意思是阻碍、阻挡,“阻击”即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狙击”和“阻击”无论是在作战方式、行动规模还是战斗目标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混淆。“阻击手”的说法不存在,例文应全部改为“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