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夜巡

天才的伦勃朗

荷兰是郁金香的王国,也是绘画大师辈出的地方,她和邻接的佛兰德斯组成了欧洲的“北方画派”。

伟大的天才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世界级艺术大师伦勃朗的故居就傲然挺立在阿姆斯特丹那幽静秀丽的街道旁。

1606年7月15日,在荷兰弥漫着浓重文化氛围的莱顿小镇,伦勃朗出生了。

童年的伦勃朗,还是一身奶气,就从神奇的民间故事和人物的多彩服饰中,如饥似渴地吸取智慧和灵感,他深深地迷上了绘画,且立志献身于艺术,做一名大家。

在少年时代,他总是到郊外去画大自然的风景。独具慧眼的父亲毅然支持了孩子朦胧的志向,14岁的伦勃朗在莱顿大学就读,虽然在高等学府学习,伦勃朗却无心于书本上考究过时的东西,不到7个月便办了休学,找老师学画去了。从此开始了他艰辛的漫漫绘画征途。

匆匆迈入画坛的伦勃朗似刚刚出浴的朝阳,幸福地徜徉在人生的小道上。父亲为他精心选择着导师,导师精心地为他的未来启蒙解惑,指点迷津。初出茅庐的少年,以出奇的天分很快在画家中引起了波澜,不久就声名远播,人们把他看作是近似于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家鲁本斯似的人物。

17岁时,伦勃朗到阿姆斯特丹闯荡,找到了同乡的前辈画家拉斯特曼,并做了他的学生。他的画艺进步得很快,几乎是稍顷间便在异乡得到了重视,他便开始为人们作像赚钱。当他回到故乡时,已经是众望所归的青年画家了,在小城中有了显赫的声望。

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母、兄、姐的肖像,其中以他兄长的一幅戴金盔的肖像最为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为“紫金色的黑暗”。

24岁时,伦勃朗的成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于是他便定居在阿姆斯特丹潜心作画。不久,他的名为《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的巨幅集体肖像画使他一夜之间闻名于画坛。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都喜欢悬挂这种画。

名誉与金钱在他并不需要的时候向他伸开了臂膀。达官贵人,私家公会,应声而至,订单洽谈滚滚而来,天才的伦勃朗迎来了他人生和创作的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

上帝赐予的礼物——莎斯基亚

美术商威廉布尔是伦勃朗家中的常客,伦勃朗也经常到他家串门,两人结成了好朋友。不久,一位风致楚楚、令人怜爱的少女走进了伦勃朗的视线,她就是威廉布尔的表妹莎斯基亚。这是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孤儿,伦勃朗的目光自从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莎士基亚,总是请求为她画像,最后终于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她。

自小失去双亲的莎斯基亚是已故吕华顿市长的女儿,并拥有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因此她的养父母不允许他们的婚事,认为她不能随随便便地嫁给一个画家。但两人的确到了生死相随的地步,在经过了3年的不懈斗争后,他们终于结合在了一起。

莎斯基亚的到来,为年轻的伦勃朗带来了丰厚的财产,也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无尽的创作灵感。美丽动人的莎斯基亚一时成了伦勃朗笔下心驰神往的女神。这对幸福浪漫的伉俪,尽情享受着人生,尽情憧憬着未来,尽情开辟着绘画艺术新天地。

伟大的天才伦勃朗,此时他淋漓尽致的艺术水准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使他运用光线和阴影增添作品的厚度、力度和神秘感的作画技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成为明暗对比画法无可争议的大师,至今都无人能与之匹敌。

这时是伦勃朗一生中事业与生活的顶峰时期。

改变命运的杰作

如果在浩若烟海的世界艺术史中排列出5位顶级美术大师,伦勃朗当之无愧地便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独特的绘画方式代表了北欧民族的最高艺术天分,当我们提到“光和影”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也许并不是印象派的画家们斑斓的作品,而是这位17世纪的绘画巨匠的一系列画作。

伦勃朗是一位勤奋的肖像画大师,他一生历尽坎坷,生前仅以素描能手和版画家受到称颂,而他真正堪称杰作的油画却一直受到批评家们的冷遇,甚至在他去世几个世纪后,还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1642年,这是一个黑色的年头,它彻底改变了伦勃朗的一生!

这一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公会的房间里。

画作的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而出发前的情景。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是“夜景”。

画家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右侧是神气的击鼓者,左侧是挑着旗帜的巡警形象;班宁·柯克正在画面中心与他的少尉威廉·凡·雷伦勃克谈着话;其余人物都被安排在中景和后景。有的在擦枪筒,有的在举长枪,大有当年荷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那种阵势。可是由于明暗变化强烈,有的人就处在暗影中。这样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由于每个人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因为出同样的钱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画家提出抗议。

画作遭订货者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伦勃朗很快蒙受事业上的严重挫折,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

《夜巡》引起的轩然大波,渐渐超出了艺术本身的争论,一些维护旧道德的无知小市民以伦勃朗曾经以他妻子莎斯基亚为模特儿画过一些裸体宗教题材的历史画为由,轮番对他进行肆无忌惮的诽谤和攻击。但是,倔强的伦勃朗我行我素,毅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毫不动摇,决不修改。

其实,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来看,《夜巡》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坚持不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可惜,在17世纪40年代,荷兰的资产阶级已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他们只能欣赏肤浅、庸俗的东西,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反映出意志的没落与情操的低下。

伦勃朗对他们大声吼叫:“你们崇高吗?你们不是都戴着宽檐的高顶帽吗?”他真有点后悔把他们画得过分理想了。

曾经,《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画作使伦勃朗一鸣惊人。只是在这黑色的1642年里,年轻气盛的伦勃朗在身单影只地与旧势力、旧习惯搏斗着,声誉和地位悄悄地衰微了。

祸不单行,在《夜巡》风波阴风冷雨的冲击下,与伦勃朗心心相印的爱妻莎斯基亚这年的6月一病不起,最后离开了伦勃朗。

不幸的伦勃朗,可怜的莎斯基亚,在他们相爱相伴的短短8年中,曾先后生育了4个儿女,但最后只有小儿子蒂图斯活到成年,其余3个都早早夭亡,这给年轻的夫妇带来了多少眼泪,多少痛苦。

1644年,成为了伦勃朗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在生活的悄无声息中,他的世界也在无声无息中渐渐地走向了崩溃。

在妻子去世3年后,伦勃朗破产了。从那个时候起,他的生活落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不久之后,由于和自己的女佣同居并生下一个女儿,他遭到了阿姆斯特丹教会的公开斥责,在人们眼里,他成了一个老不正经的神经病;58岁时,已经成为他后妻的前女佣去世;63岁时,他的小儿子也扔下他撒手人寰。

1669年10月4日,这位17世纪荷兰画派的伟大首领、杰出的艺术大师,在饱尝了人世间丧亲、贫困、孤独和冷遇等一切不幸之后终于闭上了深沉智慧的双眼。当他含泪告别这个充满了磨难和苦痛的世界时,他的身旁只留下了几件破旧的衣衫、朝夕与共的画具和一本《圣经》。他被悄然无声地草草掩埋在早逝的儿子的墓旁。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这是伦勃朗的人生信条,也是左右他一生创作路线的根本思想。当300年前的公众用赞赏的眼光接纳他,又用嫌隙的眼光对他的创作横加指责的时候,他用这信条约束着自己、约束着自己心中缪斯的形象。

而如今,这位磨坊主的儿子已经被公认为是17世纪两个最优秀的绘画大师之一,同时他的伪作也遍布全球,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说:“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0幅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