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脾气会小一点,微笑会多一点(2)
- 引爆正能量(经典珍藏版)
- 周艳
- 3217字
- 2016-09-22 16:21:11
高僧笑道:“你还知道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生活中人们不快乐,常生气,有烦恼,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来目的。气就像泼出去的茶水,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变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生活中为琐事生气,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因此,与其在这些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为自己的远大目标而认真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前途。常常为一点点小事而抓狂的人,往往没有镇定的心态,而这样的人则很容易一时冲动,因小失大,甚至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令人不快的事,在不快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以不同的心态来对待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为计较生活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为计较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带给自己的可能就是坦途。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拥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快乐而富足。
太较真的人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较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做人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是应该的,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不仅容易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而且也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被动受阻。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和情绪不对的时候,如果当时不加以控制,让自己陷入一种气愤的状态中,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跟世界较真,跟自己较真呢?要知道,只有生活在一种不较真的状态下,保持心态的平和,才能够延展生命的快乐。
美国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年轻的时候也曾犯过小错误。在一次宴会上,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甚至提到这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因为他确切地知道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卡耐基当场纠正了那位先生的错误,让人家一时下不来台。于是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就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之口。”“是的,当然。”
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为了那么一点小事就和别人较起劲来,值得吗?再说,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而说出实话得罪他呢?”
一个人如果做事太较真了,就会给人一种固执、死板、不灵活的感觉。处事太较真了,就会锱铢必较,凡事都要争个输赢;对朋友太较真了,就会遭人厌烦,以至于闹个不欢而散和悔不当初;对工作太较真了,才有了待遇不公平时的抱怨。棱角太分明,事事太较真,就会处处摩擦受阻。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照顾到了对方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而是为了体现为人的大度。
太较真的人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对什么都容不下,只有看自己才是最顺眼的,这类人总是过分地喜欢把一件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对待什么事情都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这样的人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藏巧露拙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而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缺少的也是这种品质。
“认真”是需要我们去仔细权衡的。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较真常会得罪人,给自己多设置一个障碍。鸡毛蒜皮的烦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要想真正做到不较真,有容人之量,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良好的修养,更需要善解人意,凡事都能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活得潇洒轻松。
当然,不较真也不是一味地姑息迁就、丧失原则,而是要讲究方法,巧妙转换,以谋略胜之,这样才能够在不经意间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双赢。学习与每一个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诚意、你的随和、你的善良,让自己多一份体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和谐。
在生活中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快乐。不要跟自己太较真,让自己拥有容忍的胸襟、沉默的气量,这也是糊涂中的智慧学,是细水长流、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
发牢骚不如反躬自省
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说:谁掌控了情绪,谁就能掌控一切。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当一个人灰心气馁、遇到不满意的事情的时候发点牢骚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骚满腹,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点不正常了。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都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人在不如意时总会有抑郁不平的宣泄,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与其人人都无所顾忌地乱丢“垃圾”,不如把发在牢骚上的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让思想跃上新的高度,探寻适合自己人生的坐标。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抱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骚满腹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意思是说:只要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问;我是不是真有什么毛病以致心中这样的不平静?下狠心自我反省,下决心戒除不足。心平气和谦虚恭谨,不只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终保持这种平和的心境,还可以消灾减病。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我们不能像裁判员、检察官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抨击和指责别人,而应当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满腹牢骚,不仅于事无补,有时反而会陡生祸乱。因此,有什么不满之事,切忌滥发牢骚,冷静下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它,才是最好的办法。反之,则不仅可能会使事情越弄越糟,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生活当中,有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多地发泄自己的牢骚情绪,说明他们的心理弹性空间小,对逆境缺乏合理的认知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就产生挫折感以及失望和痛苦的情绪。发牢骚的人也许是想通过倾诉获得别人的安慰和帮助,但是,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只能宣告自己是个失败者,让他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