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老的格斗兵器(3)

外国长矛

从公元前2700年起,在旧王朝和新王朝时期的古埃及,步兵都使用铜矛,后来则使用青铜矛。早于他们的苏美尔人,步兵和驾战车的将士都使用矛。矛也是古波斯人的主要武器,这一点可以从佩西波利斯王宫的石头浮雕上看出,那上面刻有波斯王大流士的手执长矛的私人卫士。

后来的希腊人也使用矛,掷标枪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一个比赛项目,它回答了怎样使用矛的问题。壁画上有个步兵手持马其顿矛,这种矛两头都是尖的,以防毁损。他显然是用这种矛来刺杀。矛在此时是骑兵和步兵的通用武器。荷马时代的英雄们常常是带着两支矛上战场,带着一支矛回来,这表明轻的一支矛是用来投掷的,重的一支矛是握在手里刺杀的。骑兵使用的长矛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最先开始使用的。他的骑兵穿着盔甲,带着剑、盾和长矛。从这个时候起,在罗马使用长矛的人已经很普遍了。在中世纪,欧洲为了提高武士们的作战技术,经常举办长矛投掷比武。长矛直到很晚的时候还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武器。

长柄斧

长柄斧是最古老的一种劈杀冷兵器,是一种斧背装在柯(长杆)上的半月形宽刃斧。有时斧背上带有钩子,步兵用它把骑兵钩下马。长柄斧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已出现。随着铁器的产生,长柄斧在许多民族中得到推广。长柄斧的平均尺寸为:斧刃长20厘米至30厘米,连同斧背宽13厘米至18厘米,柄长80厘米至100厘米。九至十五世纪,长柄斧在俄国军队中广泛使用。到16世纪,在俄国长柄斧被钺代替,在西欧被戟代替。

钺是一种古代冷兵器,斧刃宽阔,称半月形(40厘米至100厘米)装在两米多长的长柄上,也作火枪的辅助武器使用。15世纪至17世纪,在俄国被用作步兵的武器,用皮带背在肩上,18世纪,钺和戟成为宫廷卫士和岗哨的仪仗武器。

狼牙棒

狼牙棒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打击或投掷冷兵器。远古时代起即为步兵和骑兵使用。古代俄罗斯军人使用的狼牙棒叫“长木棒”。狼牙棒用坚木制成,形似粗木棒,长1.2米,一端比另一端粗2倍到4倍。狼牙棒的粗端有时包金属或钉有粗大的钉子,细端为柄。狼牙棒重达12千克。后来,俄国的狼牙棒又发展出狼牙锤、短锤矛等,这些也用作指挥官权力的象征。属于狼牙棒一类的,还有南美洲、澳洲、非洲及大洋洲诸部落的几种骨制和石制冷兵器及礼仪性兵器。这些兵器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中叶。投掷狼牙棒后发展成为回旋飞镖,古埃及、澳洲诸部落、南印度、东南亚及墨西哥的多用于作战和狩猎。

声名远播的刀

刀在最为常见的冷兵器,样式也极其繁多。古代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自己最为称道的名刀,它们形制各异,各有所长。其中,能够称之为世界级名刃的,主要有三大类:一个是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另一个是马来诸族(新加坡、马六甲、爪洼、婆罗洲、菲律宾)的糙面焊接花纹刃,俗称马来克力士剑;再一个是日本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俗称日本武士刀。

从地理分布看,三大名刃出产地都在亚洲,而且距离中国不远。这是因为,这些良刃都是古代中国能工巧匠所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欲立万世基业,在焚书坑儒的同时,还推行销兵禁铸,严禁民间私自制造和持有兵器。一些兵器铸造行家,为避免罹难逃亡四方。逃到琉球、马来诸岛,以及匈奴、突厥、大月氏等等地,战争的需求和优良的矿石,为工匠的技术传播创新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三大名刃终于脱颖而出,闪亮现身于古战场。

另外,中国唐朝的唐刀,也以其种类多、装饰美、实战性强而著称,它不仅对中国后来的战刀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随着文化传播被周边的国家民族吸收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马士革刀、马来克力士剑、日本武士刀

大马士革刀用乌兹钢锭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马士革刀独特的冶炼技术和锻造方式,一直被波斯人视为秘密,不为外界所知。

大马士革刀呈长弯月形,有的弯成弓背状。此刀虽然是单手所持,但刀身长而宽,重量大,劈砍时的威力强劲,可将敌人连人带甲一同劈开。伊斯兰部落的骑士们杀敌时不是用刀砍劈,而是策马疾驰将刀平持手中,使刀锋平划切抹敌人头部或身体。十字军东征期间,当伊斯兰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萨拉丁与英国国王、“狮心王”查理一世在耶路撒冷决战时,萨拉丁跃马扬鞭来到十字军阵前,将一方手帕抛到空中,然后猛地抽出大马士革弯刀凌空一劈,手帕顿时断为两节,刀锋之利可见一斑。如今一些被作为藏品收藏的大马士革刀,仍可以轻松将抛在空中的蚕丝斩断。

大马士革刀身上有手工纹饰,嵌黄金宝石,有的还饰有珐琅彩工艺,可谓珠联璧合,精美绝伦。1798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联军骑兵相遇,法军一阵枪击将敌击退,但敌军死士身上佩戴的弯刀,让法军士兵叹为观止,于是争相抢夺,场面大乱。就连素以制军严明著称的拿破仑,也禁不住心生好奇,选择了一件刀具,作为战胜品带回。如今,这把刀陈列于巴黎东方兵器博物馆。

马来克力士剑兴盛于13世纪的满者伯夷(今印尼泗水市西南)王国,刀体取材于陨石铁,锤锻入火500次左右,刃上的夹层钢有600层之多。早期人们对马来克力士并不在意,直到白人与马来人几次作战后,马来克力士的优良表现才使世人大为震惊。当时,荷兰枪手的火枪钢管经常被马来刀剑一劈而断,刀刃轻轻推送就可刺入敌身。根据在剑身糙面花纹孔隙里浸入的液体不同,该剑可分为香刃和毒刃两种,其功效发挥可持续上百年。这使得马来刃变得更为神奇。

马来克力士剑也非常注重装饰,有的将糙面刃纹铸成浮雕造型,有的用象牙、金银装饰柄和鞘,并且镌刻花鸟兽形。在马来旧俗中,男子腰插3件克力士剑,一件家传,一件自购,另一件是结婚时妻子所赠。作为结婚纪念品的那一把,往往造型最为精美。白种人统治以后,禁止马来人佩戴克力士剑,制刃业随之衰落。

日本武士刀由中国唐刀改良而成,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胁指、短刀,广义上还包括剑和枪。武士刀刀体呈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常见的有边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与众不同的是,这种刀不仅具备武器应有的锋利,同时还以造型优美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艺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

一般武士刀刀柄与刀刃的比例是1:4,刀柄双手持握,劈杀有力,其弯曲程度控制在锋尖下16.7毫米处,砍劈时此处力量最大,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刀背称“栋”或“脊”,用以抵挡攻击,有平、庵、三、丸四种。在制法上,武士刀集合了很高的技术,总体来说需要经过刀工制刃、淬火、打磨之后,由刀工配白木柄鞘以保存刀刃,而刀柄、鞘、镡等刀装为另一行当,由专门的刀工装饰。

《明史》曾记载,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部队与倭寇作战时,兵士刀剑常被日本刀削断。日本刀创造了世界刀剑史的神话,它的影响波及整个世界。从12世纪起,成千上万把钢刀出口远东市场,销售量与其他两种名刀相比毫不逊色。

大马士革弯刀缔造传奇

1260年8月,埃及马木留克苏丹忽都思率领12万大军,在艾因贾鲁特附近山谷同2.5万蒙古军队决战。

马木留克骑兵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锁子甲,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马木留克强弓射程远,穿透力强,但射速稍慢。马木留克骑兵的坐骑是阿拉伯纯种马,速度、耐力都可圈可点。马木留克骑兵的刀法出色,享誉世界的大马士革弯刀更使其如虎添翼。

蒙古大将怯的不花领军率先发动进攻,埃及军团佯装退却,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5万马木留克骑兵排成6千米长的阵线,而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7万北非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怯的不花立刻命令两个万人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木留克阵营两翼突击,重骑兵以马刀左劈右砍,轻骑兵以箭矢袭敌,马木留克阵营开始后退。

千钧一发之际,忽都思亲自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他的行为极大鼓舞了马木留克骑兵,他们狂呼着冲锋。良马,利刃,猛士,人与武器配合产生的效用,在激烈搏斗中发挥到极致。

蒙古轻骑兵历来以机动攻防见长,不擅于近距离格斗,所以当两军处于胶着状态时,蒙古军队明显处于劣势。这场混战一直从清晨持续到下午,蒙古军队伤亡渐增,渐显败象。怯的不花拒绝撤退,亲率卫队发动反冲锋,因战马跌倒而被俘,很快被杀。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夺路而逃。

马木留克骑兵追击至一个名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合围。又一场厮杀开始,可怜的蒙古士兵全部成为埃及军团的刀下之鬼。

中国唐刀,刀具曾经的巅峰

中国唐朝初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中,都出现了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唐刀具有礼仪和战斗两大功能,分为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四种样式。陌刀即长刀,为步兵所用,是军队重要的装备,用于击杀对手骑兵,唐中期被作为军队专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私藏。陌刀是传承汉之长剑“断马剑”,现在出土的汉长剑有的长达140多厘米,唐朝人在汉长剑其原有形制基础上,改进为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即陌刀。仪刀是羽仪所执,在晋宋时称御刀,后魏称长刀,到隋朝时称为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仪刀往往“施龙凤环”,“装以金银”,极尽奢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蹂躏,唐朝仪刀也逐渐消失了。横刀是卫府官兵佩带的主要兵器,此刀没有环手,比仪刀短,柄头由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手绳由环部挪到刀柄中间,可有效防止刀具脱手,此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障刀为护身刀,用以御敌和自卫。

唐刀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强盛,也对兵器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仪刀流向高丽、日本和吐蕃等民族,这些民族所制刀皆留有仪刀的意蕴。中国的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所以唐刀是中国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宋朝出现的绰刀、三尖两刃刀,也是唐代陌刀的直接继承者。仪刀和横刀在唐以后发展为佩刀,成为广泛使用的自卫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