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中商业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民营企业一方面不断吸收现代商业文明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在更加努力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期增强民营企业家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推动中华民族商业文明的复兴。现代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孕育企业成长的母体,“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民营企业理应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和企业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认真的思考。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传统走向创新,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外延走向内涵的一种必然选择。对于企业来讲,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公益捐赠和慈善事业,它更是企业发展、创新、增强竞争力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竭源泉。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讲法制、守信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自觉行动。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联合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制订工作,全球约12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专家参与该标准的制订工作。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制订社会责任生产守则,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出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党和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胡锦涛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改革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由此,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可以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是改革开放发展到当前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35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拓宽民间投资和增加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转方式、调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无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这不仅关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关乎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期望,也关乎民营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于国家及公众而言,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深化改革。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随思想解放奋勇前行,努力抓住国家快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机遇,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推动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增长、满足民生需求、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促进民富国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等建言献策,推动深化改革。民营企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中国民营企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推动者。

二是参与扶贫开发,维护社会稳定。民营企业秉承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宗旨,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以产业化扶贫推动区域发展,以开展公益慈善促进民生改善,尤其是在光彩事业扶贫开发项目中,通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安置就业、培训人才等途径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改善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状况,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是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地震、水灾、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民营企业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纷纷踊跃捐款捐物,甚至亲自奔赴灾区,抢险救灾,支援灾区重建,改善灾区人民生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为民解难,顾大局、保民生、讲贡献,自觉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并千方百计保障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以获得利润的同时,注重兼顾“公平”,构建“和谐”,把企业的运行与员工、客户、环境及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利益平衡、协调发展,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可持续性问题,避免责任危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对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有利于树立良好社会信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无形资产价值,赢得消费者、客户青睐,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同时赢得政府信任,降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减少市场准入壁垒,助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二是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员工权益,重视诚信经营,加强产品信息的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消费者及客户的忠诚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节省企业管理费用和培训费用等运营成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是被视为能够产生效益的行业。企业通过废料减量和资源再生利用进行环境管理,提倡节约,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具备良好素质和突出能力的人才,往往愿意在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中工作。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个人主动性与创造性,依赖于员工潜力的发挥。一个竞争力强的企业,一定是在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具知名度和认可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吸纳人才。

四是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现实。一方面,在国际供应链上处于末端的民营企业在获取订单、向国外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时候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成为出口型企业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不断壮大,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仅仅依靠成本优势不是长久之计,民营企业需要建立起更高水平的责任竞争优势立足于全球范围,企业社会责任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战略性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持久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五是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文化。民营企业如果能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运营体系,就能使企业的影响力、经营模式、品牌价值等得到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对于致力于长期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无疑是企业发展、创新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和源泉。

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历程及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虽然源于西方,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该理念与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辩”便是社会责任的雏形,中国传统工商业几乎都在儒家“礼以行义,义以生利”、“诚信为本”、“入世济世”等思想熏陶下发展、成长、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现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逐渐深化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逐步清晰、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主流的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明显特点。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总体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包括创造利润、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包括了道义(伦理)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等。

具体来讲,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最有创造力和最具潜力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民营企业是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重要力量,担负着依法纳税,支持国家发展的使命,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盈利,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实现健康良性发展,这就是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以发展为中心,着眼于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民营企业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

2.诚信经营的责任

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首要抓手,不仅能反映出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营企业通过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以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及客户利益,进而提升企业品牌。遵循诚实守信,坚持以质取胜,履行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

3.关爱员工的责任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确保工作与收入待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符合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也为了使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企业必须承担起保障职工生命安全、职业健康和福利待遇的责任。作为企业要坚决遵纪守法,爱护企业员工,搞好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4.保护环境的责任

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的过度开采,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的环保责任也已影响我国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要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努力转变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公益慈善的责任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还存在很多困难。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营企业要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正与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事业相衔接和补充,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为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广大企业,更应该主动承担起扶贫济困的责任。

6.科技创新的责任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总体来说,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刚起步,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然采用模仿跟进方式,进行自主创新的大部分企业尚处在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原始创新还不是自主创新的主流。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走上规模化持续发展之路和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可以预见,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定会成为自主创新的强大生力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1.经济责任主导阶段(1978~1992)

1978年,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民营企业复苏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并指出:“一定范围的个体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和必要的补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党的十三大肯定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出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建立一种新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这种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当时中国社会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民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相对较少。因而,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努力来发展并壮大实力。企业经营者难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面对着既不公平也不规范的残酷竞争时,尽管在提供产品、增加就业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从自身的意识和行动上来说,民营企业主要追求的还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客观上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主要承担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经济责任。

2.社会责任整合阶段(1992~2002)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使民营企业摆脱了“姓社姓资”的困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自此,民营企业步入了稳定的发展轨道,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

伴随改革浪潮的起起伏伏,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曲折发展之后,民营企业也开始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方面,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具竞争力的要素,开始重视善待员工。同时,民营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位在承担对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上,开始关注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使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急剧增强,诚信度明显提升。

3.社会责任规范阶段(2002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标志着民营企业开始步入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促使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清晰。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强化,ISO26000、SA8000等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颁布与推广实施,均为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我国民营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置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把消除贫困、支持教育、创建和谐、人文关怀、环境保护、慈善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相比,虽没有国企财力雄厚,经验丰富,但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潜力不可限量。首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不同,所动用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要素属性也不同,民营企业的动机来自企业家的认识和市场生存意识,完全是企业内生动力,后劲十足;其次,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比国有企业灵活性强,避免了履行社会责任时固定的制度和流程,完全由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内容,简单易行;第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机制、社会责任的作用对象及范畴间的差异也使得民营企业能更广泛、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其自身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是民营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

民营企业作为经济个体,其首要的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即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等,而经济责任正是民营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当企业处于创业期或衰退期时,谋求生存和提升企业效益是最主要的目标,因而企业会更注重通过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利润,维持经营。这个阶段企业致力于夯实发展基础,创造经济价值,经济责任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而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则更注重发展的长期性,力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试图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这个时期企业不仅自觉在纳税和就业方面做出较突出贡献,也更积极主动承担关爱员工、创造客户价值、重视环境保护、投身公益慈善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

2. “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中国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客户价值的核心理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普及,民营企业认识到只有以人为本,重视员工与客户的切身利益,并不断优化用工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提高员工凝聚力与客户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作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持续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回应各方诉求,让企业不断发展的成果惠及利益相关各方,推动整个产业链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持续快速运转,从而使利益相关方及企业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

3.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内在决定因素

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清晰与否,是导致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是否全面的直接原因;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理念,是决定民营企业投身社会责任实践的主要动因;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规范化与否的关键因素。

因此,众多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民营企业,其企业家往往一方面积极秉承社会责任理念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着力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核心文化当中,尝试构建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履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慈善事业,树立负责任企业家的形象,不仅使自己成为企业上行下效的标杆,还为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技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的战略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稳固发展根基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民营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更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民族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此,民营企业积极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效益,加速企业发展,甚至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使服务及产品不断满足甚至引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将高科技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影响力。依靠科技创新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的战略支撑。

5.党、工、团组织成为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

民营企业的党、工、团组织建设,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扎根民营企业的党、工、团组织,普遍注重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企制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引导服务作用。围绕企业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道德观,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工作。

三、工商联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推动者

全国工商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团结凝聚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全国工商联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分析民营企业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并结合自身优势,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项活动,帮助引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工商联在不同时期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起步阶段。1978年底,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全国工商联围绕“经济建设”,结合实业兴国的理念,开始推动原工商业者创办企业,通过指引、带动创办企业,协助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和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及专项培训工作等。在工商联竭力促进搞活经济的同时,积极团结非公有制经济力量参与四化建设,使非公有制企业从几乎是零的局面到蓬勃发展的状态,从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肩负新使命的探索阶段。199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央[1991]15号,以下简称中央15号文件),重新对工商联的性质、任务和职能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由此,工商联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15号文件明确提出,工商联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的方针是“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全国各级工商联在贯彻落实中央15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从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出发,开拓探索,推动工作深入开展。1994年,全国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发起实施了光彩事业,这一行动标志着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始从最初个别企业的善举向后来有组织、有理念、有目标的行动迈进。

三是进入新世纪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1991]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颁发,这在工商联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央16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工商联“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工作主题。工商联通过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人社部、民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政府部门合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各大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举办各种调研、宣传活动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榜样和示范。从政策、服务和树立典型方面共同推进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工商联组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握“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促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一)发展光彩事业,搭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化平台

光彩事业是民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的一项履行社会责任的创举,经过20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有效的运营机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且为社会和广大民营企业所广泛认同的组织化平台。以光彩事业为契机,继续传承发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精神,是引导企业找准“义”和“利”的最佳平衡点。

为此,工商联坚持以“光彩行”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努力打造品牌项目,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方面努力改变社会公众对光彩事业就是慈善捐赠的误解,完善光彩项目跟踪机制,提升光彩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做好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统计工作,适时在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建立密切联系,利用新闻发布会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以工商联的独特视角,宣传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光彩事业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二)促进“两个健康”,引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确方向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工商联的重要职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工商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工商联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简称“四信”)。各级工商联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情况,广交朋友,建立制度,通过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把推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与以“四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社会责任专题培训活动,包括光彩事业、国土绿化、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加强民主管理、创建平安民企”等专题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树立典型方面,工商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彰活动。评选并发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与全国总工会连续四年召开了“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经验交流表彰会;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与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开展了“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表彰了“诚信纳税先进企业”;与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广东省政府联合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展示会”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精神,展示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良好社会形象,激发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夯实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工商联积极开展组织化、专业化、协调化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扶持等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国工商联提出发展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支持企业走出去等建议;“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等调研成果,为国务院陆续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有关方面密切合作,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信息、人才、维权等多种服务。并与有关部门共同承担非公有制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和制度设计、“十二五”时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课题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国家从政策法律上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2009年以来,全国工商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以项目投资为主要方式,与10多个省级政府联合开展了民营企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活动,投资总额超过6万亿元。并参与主办中博会、西博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区域性活动,积极支持地方举办各类经贸活动,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推动法制建设,营造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政策环境

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小、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起来艰难,毁掉也容易,没有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民营企业就是一个“易碎品”。作为民营企业“娘家”的全国各级工商联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听取和反映他们的各种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以社会责任的担当为原则帮助他们协调和处理好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除了在各级人大、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外,工商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形式,积极推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出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政策环境。

一是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和完善。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营造其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和政策环境,在全国工商联的建议推动下,《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保护私有财产条款。自1999年以来,随着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相继出台,全国工商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商标法修正案、对外贸易法、公司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侵权责任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通过一系列努力,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

二是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和反馈。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全国工商联通过各种渠道,传达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非公经济36条”规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针对“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情况,全国工商联连续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了解和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提供了大量决策建议。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民间投资36条”)。“民间投资36条”起草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先后4次征求全国工商联的意见,其中19处采纳了全国工商联的建议。随着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善。

2013年,全国工商联积极开展第三方政策评价,形成了《民间投资36条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调研评估报告》和《“小微型企业29条”贯彻落实情况调查评估报告》。通过独立评估,客观地反映出政策措施在许多方面的落实情况,探索和拓展了工商联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助手作用的新渠道。

2013年,为进一步体现特色优势、发挥助手作用,引导、支持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不同角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国工商联又先后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与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现代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国家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

如果企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家觉悟是推动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那么全国工商联及各级工商联组织,就是引导、推动这一进程的“外在推手”。

四、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说明

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全国工商联在多年的调查统计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第一份《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客观全面地反映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经验借鉴,并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报告研究对象为全国民营企业,即除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外资绝对控股企业之外的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全面展现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报告运用数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历年权威统计数据、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研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大量翔实、客观的案例,从不同角度说明民营企业依托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履行社会责任载体,实现企业与社会共赢的实际现状。

报告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篇”,下编为“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典型案例篇”。其中,上编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包括:创造经济价值、创造客户价值、关爱员工发展、致力生态文明建设、投身公益慈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同时,全面阐述了光彩事业开展近20年来,民营企业通过这一组织化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下编通过列举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为我国广大民营企业脚踏实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经验借鉴。

报告中指出,民营企业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在努力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秉承“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然而,由于行业、规模、财务状况及所在地区等因素不同,应充分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递进性,既要有对优秀企业的“进步性”要求,也要有对广大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广泛性”要求。不宜强制其满足与自身实力不相符合的高社会责任履行标准。

首先,创造经济价值,依法纳税是民营企业应该担当的基本责任。持之以恒地把企业做好,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和纳税,是企业的根和本。其次,善待员工,承担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重视保护环境是民营企业能担当的必要责任。和谐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第三,慈善捐助、公益责任是民营企业要担当的更高责任。用公益慈善方式来达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仅彰显了企业对财富的态度,更决定着其发展的高度和未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需要积极凝聚民营企业的巨大力量,调动其参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引导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量力而行、勇于担当”为原则,担当应担当的责任、担当能担当的责任、担当要担当的责任,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出版和发布,能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