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诗之道也大

【题解】

本文原为黄宗羲所著《南雷诗历》题辞,题目为编者根据文意所加。作为明末清初最为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黄宗羲的诗不仅文辞精美,而且意境高远。本文叙述了黄宗羲学习作诗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于诗的理解。在他看来,作诗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更重要的是,诗是表达个人情操、志向的载体,个人之情怀、天下之治乱,皆可于诗表达出来。如果作诗者没有情怀,不关心天下治乱,即使再华美的文辞,其诗也难免淡而无味。以天下为己任,诗才会有高远的意境。

【原文】

余少学南中①,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柱、闽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②,如何盛唐③,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④,妄相唱和⑤。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⑥,意绪阔略。其间驴背蓬底,茅店客位⑦,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⑧,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⑨,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枕籍⑩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

【注释】

①南中:南方,这里指南京。

②汉魏:指汉魏时期的古体诗。

③盛唐:这里指唐诗的全盛时期,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李白、杜甫则是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④崖略:犹粗略。崖,边际。略,粗略。

⑤唱和(hè):互相作诗酬答。

⑥风雅: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后以风雅指诗。

⑦驴背蓬底,茅店客位:骑在驴背上,坐在船篷下,住在旅店,总的指在旅途中。

⑧永漏:长夜。永,长。漏,更漏。

⑨愿力:佛教指誓愿的力量,这里指人的心愿的力量。

⑩枕籍:亦作“枕藉”。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