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国时期

杂 帖

(魏)钟 繇

【题解】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与东汉的张芝被合称为“钟张”,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这封短牍主要是为安慰精神愁闷的友人而作。由鸟听乐而高翔、鱼闻乐却逃避,得出“所爱有殊,所乐乃异”的道理,将落脚点放在“审己而恕物”的生活态度。这篇短牍不足百字,但说理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堪称绝妙之作。

【原文】

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①?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②。岂丝磬之响、云英③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己而恕物,则常无所结滞矣④。钟繇白。

【注释】

①忧虞:忧虑。何乃尔耶:何至于到这种地步呢?尔,代词,指代前句中的“遂积疾苦”。

②“张乐”句:语出《庄子·天运篇》:“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张:放置,陈设。值:遇到。此处指听到音乐。

③云英:神话中的仙女名字。

④审己:自我反省。恕物:宽容地对待其他事物。结滞:积聚在心头的愁绪。

与钟繇谢玉玦书

(魏)曹 丕

【题解】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

这是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对老臣钟繇献来美玉而表示感谢的信。信中先用大篇幅写玉如何被昔日的权贵看重,如何被诗人赞美,如何使帝王亡国,如何使大臣抗节。此后笔锋一转,叙述得闻美玦的过程,说自己“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值”,就能观赏到您的“希世之宝”,顿时“笑与抃俱”,表述夸张却不失真诚,字词间流露出他的感谢之情。

【原文】

丕白。良玉比德君子,珪璋见美诗人。晋之垂棘,鲁之玙璠,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①,贵重都城,有称畴昔②,流声将来。是以垂棘出晋,虞、虢双禽③;和璧入秦,相如抗节④。窃见《玉书》,称美玉白若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⑤。侧闻斯语,未睹厥状。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⑥,私所仰慕。然四宝邈焉已远,秦、汉未闻有良比也。是以求之旷年,不遇厥真,私愿不果,饥渴未副。

近见南阳宗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俱⑦。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⑧。乃尔忽遗,厚见周称⑨,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猥以矇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宝⑩,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值,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

嘉贶益腆,敢不钦承[11]!谨奉赋一篇,以赞扬丽质。丕白。

【注释】

①垂棘、玙璠、结绿、和璞:均为美玉名。越:超出,超过。

②畴昔:往昔,以前。

③“垂棘出晋”二句:《左传·僖公二年》载:晋国以垂棘美玉收买虞国国君,借虞国的道路侵略虢国,后来把这两个国家都灭掉了。禽:通“擒”。

④“和璧”二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时,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让人写信给赵王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于是,赵王命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并无意以十五座城易之,于是便以璧有瑕玭指给秦王看之际,将其夺了过来,并倚柱而立,怒发冲冠。后让人将璧送回了赵国。

⑤《玉书》:已失传。截肪:在腰部割下来的脂肪。侔:相等,齐。

⑥“高山景行”:语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里借指对美玉的仰慕之情。

⑦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君侯:对元老重臣的尊称。玦:古玉器名,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抃:鼓掌,表示欢喜。

⑧当:正当,正准备。未审:未经推究和分析。子建:曹植的字。荀仲茂:魏太子文学掾。鄙旨:谦词,指自己的意见。

⑨乃尔:竟然如此。遗:给予,馈赠,赠送。厚见周称:承蒙厚爱,对我经常称赞。

⑩矇鄙:愚昧鄙陋。猥:谦词,犹言辱,指自降身份。希世之宝:世所稀有的珍宝。

[11]嘉贶益腆:嘉贶,精美的礼物。这里犹言礼物丰厚。敢不钦承:怎敢不敬纳。

与吴质①书

(魏)曹 丕

【题解】

这封信是曹丕写给友人吴质的,当时作者在孟津小城,吴质则出任朝歌令。信的开头感叹友情不易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着追忆昔日同游的场景,往日的记忆也历历在目,友人却一个个远走,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封信作为魏晋时期的散文名篇,文采焕然,情意深切。

【原文】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②。足下所治僻左③,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④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博奕⑤。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鹜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⑥,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⑦,天气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⑧,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⑨。行矣自爱!丕白。

【注释】

①吴质(177~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定陶)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辅佐曹丕登基的谋士。

②局:近。官守有限:被自己的职务所限制。任:担当,忍耐,能承受。

③僻左:偏僻的处所。

④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距离吴质的家乡比较近。

⑤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百氏:指经书以外的诸子百家。弹棋:古代的一种游戏器具。博奕: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是展现古人智慧和运筹的重要方式。

⑥匿:隐藏。

⑦蕤(ruí)宾:古代乐律分为十二律,古人又将十二律代指十二个月,“蕤宾”为十二律中的第七律。景风:夏天的风。

⑧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境。黄河由北而南,至此折向东。

⑨邺:古县名,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曹操曾定都于此。枉道相过:绕道相访。过,从某地经过,这里指拜访、探望。

与王郎书①

(魏)曹 丕

【题解】

这封写给王郎的信中,通过写建安二十二年盛行的瘟疫,以及在这场瘟疫中相继离世的文士,表达了对脆弱生命的忧思,但这又激起了他积极进取,力求扬名以求不朽的决心,让他更加努力地去著书立说,从中可以看到很多积极的意义。

【原文】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②。

疫疠(lì)数起③,士人凋落④,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⑤,集诸儒于肃城门内⑥,讲论大义,侃侃无倦⑦。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官大理寺丞,入魏官至司空,封乐平乡侯。

②著篇籍:著书立说。

③疫疠数起:建安二十二年(217)瘟疫盛行,许多有名的士人在这场瘟疫中丧命,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幹、刘桢、陈琳等。

④凋落:零落。

⑤《典论》:曹丕所著的论文集,凡五卷,今仅存《论文》一篇完文,其余皆散佚。

⑥肃城:洛阳城门名。

⑦侃侃: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

诫子书

(魏)王 修

【题解】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今山东昌乐县)人。中国三国时期魏国人。为人正直,抑强扶弱,赏罚分明,官至大司农郎中令,后病死在任上。

这封《诫子书》表现了王修“严父”与“慈父”的特点。前两段写自从儿子离家后,自己老是惶惶不安。从学习必须“不爱尺璧而爱寸阴”,到修养应“效高人远节”,再到为人的“左右不可不慎”,最后交代言行举止,琐碎絮叨。结尾几句又说:“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读罢,一位即“慈”又“严”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原文】

自汝行之后,恨恨①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②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③也。

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④。时过⑤不可还,若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⑦,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⑧。左右⑨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⑩也。行止与人,务在饶[11]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12],皆用[13]情实道理,违斯败矣[14]。

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15],其余无惜也。

【注释】

①恨恨:抱恨不已的样子。

②恃:依赖,依靠。

③遑遑:匆忙,焦虑不安的样子。

④禹:大禹,传说中夏后氏部落的首领。为天下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晋书·陶侃传》:“大禹圣人,乃惜尺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尺璧:尺寸较大的美玉,直径约一尺长。

⑤过:过去,逝去。

⑥若:你。

⑦见举动之宜:见习一下那些得体的举止。

⑧志在“善人”:立志成为“善人”。

⑨左右:身边的人。

⑩际:中间。

[11]饶:宽容。

[12]“言思”二句:说话之前务必要三思,行动之前则要详加考虑周全。

[13]用:因为。

[14]违斯败矣:违背了这些道理一定会失败。

[15]“唯不能杀身”二句:父亲若想使儿子向善成才,除了不愿儿子殒命以外,任何严格的要求都在所不惜。

答韩文宪书

(魏)应 璩

【题解】

应璩(190~252年),字休琏,汝南(今河南项城南)人,应玚之弟,三国人曹魏文学家。

这封信是作者写给友人韩文宪的,韩文宪四十岁时想求学,但信心不足,于是作者给他写了这封鼓励信。他先是通过举例,后又说只要能废寝忘食,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原文】

昔公孙宏皓首入学①,颜涿聚五十始涉师门②。朝闻道夕殒③,圣人所贵。

足下之年,甫在不惑④,如以学艺,何晚之有?若能上迨南容忘食之乐⑤,下踵宁子黑夜之勤⑥,穷文尽义,无微不综,规富贵之荣⑦,取金紫之爵⑧,是夏侯胜拾芥之谓也⑨。

【注释】

①公孙宏:字季。四十余岁始学《春秋》,汉武帝时官至丞相。

②颜涿聚:春秋末期人,《吕览·尊师》载:“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③“朝闻”二句:《论语·里仁》载: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殒:死亡。

④甫:刚刚,才。不惑:指四十岁。

⑤迨:及,达到。南容:即南容括,为孔子弟子。

⑥踵:追随。宁子:宁越,战国时人。《吕览·博志》:“宁越苦耕稼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

⑦规:谋求。

⑧金紫:秦汉时丞相所佩的金印紫绶,这里代指爵位。

⑨夏侯胜:字长公,西汉人。他说过“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诫子书

(蜀)诸葛亮

【题解】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早年隐居隆中,后经刘备三顾茅庐选择出仕,跟随刘备,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本篇家书意在说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道理。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心境宁静淡泊,节俭朴素,修身养德,静心寡欲才能掌握学习的要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非宁静无以致远③。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④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

【注释】

①静:指专注而沉稳的精神状态。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俭以养德:以朴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明,显明,此处引申为明确。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能以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④慆慢:漫不经心,怠慢。慆,喜悦。

⑤险躁:冒险急躁,心境险恶躁动。理性:陶冶性情。

⑥枯落:大而无当,老而无用。

⑦不接世:脱离时代的主流。

⑧穷庐:贫者居舍。

诫外甥

(蜀)诸葛亮

【题解】

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外甥的,也是自己人生感悟的总结。信中告诫外甥做人要立志高远,拒绝杂念纷扰,否则最后只会被埋没在平庸凡俗之中。简短的文字,深远的意境,发人深省,值得学习和借鉴。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③。忍屈伸,去细碎④,广咨问,除嫌吝⑤,虽有淹留⑥,何损于美趣⑦?何患于不济⑧?

若志不强毅⑨,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⑩,永窜伏于凡庸[11],不免于下流矣[12]。

【注释】

①凝滞:指郁结在心中的杂念。

②庶几之志:先贤的志向。

③“揭然有所存”二句:使远大的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揭然:显然,明显的样子。恻然:备受触动的样子。

④细碎:琐碎烦人的杂念。

⑤嫌吝:嫉妒、吝啬。

⑥淹留:羁留,这里引申为才德不显于世。

⑦美趣:高雅的志趣。

⑧不济:无法成功。

⑨强毅:刚强坚韧。

⑩情:这里指俗情。

[11]“窜伏”句:淹没在平凡庸碌之辈中。

[12]下流:指才德品行低劣的一类人。

与弟书

(吴)虞 翻

【题解】

虞翻(164~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人。三国时吴经学家。

这封信中作者从为儿求妇一事中表现了反对门第之说,在那个崇尚门第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也是极为不易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原文】

长子容,当为求妇。其父如此,谁肯嫁之者?造求卜姓①,足使生子。天其福人,不在旧疾。扬雄之才②,非出孔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③,家圣受禅,父嚣母顽④,虞家世法出痴子。

【注释】

①造:古代祈祷的祭名。卜:占卜。

②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思想家。

③芝草:菌类,生长于朽木之上,古人认为食之可长生不老。醴泉:在今陕西麟游县。醴:甜酒。醴泉指泉水甜似酒。

④“家圣”二句:指虞舜接受唐尧禅位为帝,但其父母却是愚顽之民。嚣:浮躁。家圣:虞舜与作者同姓,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