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2)

科学发展观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内在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也体现在是不是能够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革命是推翻旧的生产关系,目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设、改革的目的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长期、根本的任务。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2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做到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发展的内核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思想是建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点上的。离开了经济建设谈发展,就离开了生产力发展这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最初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注重产出数量上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凸显得更早、更突出、更集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区域、国内建设与外部环境等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出现了许多不平衡,有的还相当尖锐、突出。这些矛盾如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及时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就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导致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中断。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1.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问题,做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误区,纠正了形而上学片面的思维方式,扬弃和超越了传统的发展理念。其辩证性、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作为发展的社会就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制度的演进等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的。相反,则会伴随着人的失落,“人不在场”等负面效应,引发一系列的贫富差距、政治动摇和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这种忽视人、忽视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恶的增长”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方向相违背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吻合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人的发展的问题。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7]。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不可能实现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条件。只有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丰富而广泛的领域。推而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外部条件。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教育,以此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不仅从根本上保证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且在实践上对加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开创性的深远意义。[28]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着眼于为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经济、政治和人文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单一发展、片面发展、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各种消极后果,最终导致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这就要求把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自然、社会、人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实现社会和谐和新的进步。

2.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人对自然、社会、思维过程不断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29],“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30]。经济建设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绝不是拜物教,而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鲜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这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二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按照中央明确提出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加快社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协调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31]

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