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2)

当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时,对该商品的消费就该停止了,因为下一个商品的效用就是负的,还不如不消费。此时,从该商品的消费中,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当消费的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都达到零时,消费者的总效用就达到了最大。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效用看成是所消费商品的数量的函数,消费商品的数量决定了消费者的效用,而边际效用就是这个效用函数的导数,当导数为零时,函数值达到了最大。

注意,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是无穷多时,消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才是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条件。此时,根本不必考虑如何花钱,如何节省。

可是,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这时,消费者就得考虑如何花钱了,不可能购买每一种商品直到边际效用是零。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消费者应该这样花钱:让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例如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都相等。

效用可以用数字表示,例如1、2、3、4等,越大表示满足感越强烈。效用都是整数,零也可以,一般不能是负的。

现在,我们把消费者的消费商品简化成两种。如果他花在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得到的效用是5,而买第二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是3。那么,如果他把买第二种商品的最后这一块钱,转移到第一种商品上,他就在减少3个效用的同时增加了5个效用,总的效用增加了2。只要投在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大于第二种商品,这种转移便能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直到投在两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相等,效用才达到最大,没法再增加。

反过来,如果购买第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是3,第二种商品是5,则当我们把购买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转移到第二种商品上时,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增加2。这种转移直到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相等,都可以增加总效用。

所以,消费者应该通过“边际调整”,也就是只比较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使得投在不同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获得的效用相等,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

实际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经常吃自助餐,我们胃的容量有限,胃容量就相当于收入,可是我们要让自己吃得值,尽量达到最大的满足。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要每样都吃一点,喜欢的多吃点,不怎么喜欢的,也会少来一点。不会看见一种喜欢的东西,就一直吃下去,因为虽然你喜欢它,但是多好吃的菜,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多吃一点,味道就淡一些,所以,你吃一会儿,就会去吃点别的。因为别的东西,你还没有吃过,它的边际效用比较高,再吃前一种,就不如吃这个更合算。

你的最佳状态是,你吃的每种东西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也就是最后一口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吃的每一口,相当于前边的一单位的货币。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吃的每种菜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都一样。我们吃每种东西的数量仍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即边际效用必须是一样的。

所谓购买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可以用该商品的价格除以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是消费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来表示。例如,商品A的价格是10,共消费了100个A,第100个的效用是10,那么购买A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就是10。为了达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购买任何其他商品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也都必须是10。也就是说,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是一个常数,在这个例子中就是10。

这样说也隐含着一个假定,即每单位货币的效用是不变的,是10。为什么这样假定?因为我们说过,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一旦收入定了,收入的边际效用也就定了。这个10,就是收入的边际效用。

收入的边际效用,跟商品的边际效用一样,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即边际效用递减。当你有一块钱的时候,这一块钱对你非常重要,每一分钱,你都会十分珍惜,如果丢了,可能会很难过。而当你有1000万元的时候,即使丢几百块钱,你也不会伤心的。对于是同样的最后一块钱,富人的效用低于穷人。上面的10,就是收入的边际效用。

钱花出去,相当于损失了效用,是购买商品的成本,即坏处。当你购买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即好处大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你所获得的效用就大于你失去的效用,是值得的,你得到的是净好处,你会继续购买该商品。

反之,如果把钱花出去所获得的效用比这一块钱的效用还小,你不如把这一块钱放在手里更好,于是你就会减少购买。

所以,你会购买到这种状态:花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运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它蕴含的思想是,如果一种行为的边际好处大于边际损失,我们就继续这种行为。

我们需要做出抉择时,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我们一直也没有说效用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我们用的是边际分析的方法,不同单位不过是大小不同罢了,把效用单位增大或减小,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就像水结冰的条件,跟我们衡量水的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还是华氏度没有关系一样。有了上边的边际相等的原则,我们就可以预测消费者的行为了。经济学就是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如果周围世界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购买行为将会怎样?这是经济学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假设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例如,爆米花和电影。如果爆米花的价格下降,消费者的反应是什么?

假定开始的时候,消费者在爆米花和电影的消费上已经实现了均衡,即最佳状态,花在两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是相等的。因为爆米花的价格下降了,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那么,他原来投在爆米花上的最后一块钱的边际效用提高了,这个数值是用最后一袋爆米花的效用除以爆米花的价格得到的。要想让买爆米花的最后一块钱与买电影票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重新相等,就必须买更多的爆米花,让爆米花的边际效用下降。因为收入不变,买爆米花的钱多了,就得减少电影票的购买。经过这样的调整,买爆米花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和电影票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重新相等。所以,爆米花价格下降,人们买爆米花增加,买电影票下降。

同样道理,如果电影票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就必须减少电影票的购买,以便让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的边际效用重新相等。

这很符合我们的直觉: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我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增加对它的替代品的购买。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这种直觉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在现实中,消费者不会通过如此精确的计算来购买商品。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消费者在方向上,好像真的是在遵循这样的原则,而且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消费者的满足感才会更大。

均衡价格

在介绍均衡价格之前,我们首先来弄清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这两个概念。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所谓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即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它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

当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将会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将会下降,这称为供求定律。市场的供给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振荡调节,使市场的无规律性地自动调节呈现规律性。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强制着价格均衡。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的是价格机制。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决策,使消费者的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机制决定市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市场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产量组合,恰好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消费量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那么,价格是在经济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把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种作用是密切关联的。根据弗里德曼的解释,价格起作用的情况也就是价格机制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作为指示器的价格反映了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的供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种难以直观察觉到的变化都可以在价格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人们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及时、准确地了解供求的变化。某商品价格上升,表示此商品供不应求;反之价格下降,表示供过于求。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价格起到供求状况指示器的作用。

价格变动可以调节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依照市场价格的变动决定自己的购买与消费,以实现效用或满足程度的最优化。由于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享有完全的消费自由,他们的消费决策只受价格的影响。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他们会增加购买;而价格上升时,则减少购买。价格对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

通过价格变动可以调节厂商的供给。厂商同样也要按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销售的决策,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也是享有完全的生产自由,他们生产、销售行为只受价格影响。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他们会增加产量供给;而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则会减少产量。价格对供给的调节作用也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价格的调节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通过价格对需求和供给的调节,最终使需求等于供给。此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分配于各种用途上,这种分配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得以实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状态。从以上对价格机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价格机制是在自发地调节经济,不需要外力的干扰。自发性这一特点是价格机制的基础,也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保证,没有自发性就没有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价格也可以调节经济。如果谁要设法消灭这种自发性,自以为是的利用价格机制,那么价格机制就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了。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在被发现之前一概定价为零,但价格是不能随便改变或者制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总要为不同的商品付出不同的价格呢?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在消费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竞争中决定的,而与商品的提供者是否收费无关。一块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石头,如果我们争相去买,那么它的价格就会很高。这就是说,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会在饿汉的争抢下而涨价!

学经济的效果,就是时刻都清楚地意识到,万事万物,其真实价格一概不是某人或某机构可以随意制定的。也许有人认为,政府有义务和能力去制定价格,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免费交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而在经济学的教育下,却让我们反问两个问题:为什么“应该”免费这些东西?究竟这些免费的行动是否“可行”?

那么,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呢?要是人人都有权免费获得某些福利,谁又有义务免费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呢?美国前总统胡佛,在1928年提出的竞选口号十分诱人,要实现“顿顿有鸡,户户有车”。愿望如此美好,无人反对。问题是:由谁去负责养鸡呢?由谁去负责造车呢?很显然,如果说有人有权利低价或免费得到这些,那就是说有人必须有义务低价或免费提供。他们分别是谁?还有“究竟是否可行”的问题。政府提供了低价车票,便有人会做倒卖车票的生意;政府提供了低价医疗,便有人收受红包;政府提供了义务教育,便出现了乱收费的现象。这些全是价格受到人为扭曲后,被竞争规律“逼”出来的现象。从道义上说,这些现象绝对不是好现象;但作为了解了经济学的人,我们得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全是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不能通过呼吁、舆论、行政强制、法律制裁所能根除的。

所以掌握一些经济理论,合理地利用价格机制,我们会把很多现象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