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批评:自我的发现与确认
-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 张燕玲 张萍主编
- 1357字
- 2016-07-19 15:47:43
洪治纲
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近300万字,部分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转载。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等个人专著10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新争议小说选》《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个人编著30余部。曾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和《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们所讲的就是我自己’。”法郎士的这句话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苍老,但这种苍老在我的眼中,像红木质地的家具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出鲜亮的光泽。是的,我所批评的,就是我自己。这没什么奇怪的。我的一切批评话语,都是为了与批评对象建立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关系,并在这种交流中发现和确认自我的阐释能力、判断能力和精神内在的审度能力。
批评不同于创作,它有着科学的成分但它又不可能不受批评家自身的方法、目的、表达过程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不带着某种主观化成分。绝对的公正、客观、准确,只是对批评的一种遥远的幻想,只是一种无法真正企及的终极理想。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朝这个理想逼近、再逼近。我想,作为一个批评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努力让自己站到批评对象的同一精神维度上,以平视或俯视的眼光去审度作品,而不是在一种情感交流或友情赞助中来打量创作。这是确立批评家完整独立的自我的先决条件,是维护批评自身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我们的批评之所以时常出现偏失、分裂,失去批评的有效性和尖锐感,甚至失去了批评家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思想锋芒,关键就在于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阐释和判断创作,而是我们没有把自己真正地放到对象应有的精神高度上,使话语交流形成了阻隔、滞胀的失语倾向,不仅让作家觉得隔靴搔痒,连批评家自己也觉得不尽如意。
在确保批评家自我的独立性之后,我们还必须解决批评方法、审美价值和观念取向上的科学性。这是维护批评行为公正性和批评话语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自身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定势中,以一种停滞的眼光去批评创作,就因为我们没有与文学自身的迅速发展保持审美的同步性,没有以开放迎纳的姿态去积极地修正、完善自己的批评方法和调整、充实自己的审美观念。批评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批评家对自身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是通过对创作的动态追踪,检视自己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确认自己作为批评家在角色上的胜任程度。盲目的权威意识、指导创作的优越感以及重建创作秩序和价值标准的奢望都是我们必须警惕和克服的思想误区。
批评不要过多地企盼反响。它应该以平静的心理、苛求的姿态去观照批评对象,力所能及地在话语表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思考。有道是:狮子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只有狐狸才会成群结队。这句话对于批评家来说,更具有隐喻的力量。
同期声(1999年第4期):
宿命的体恤——鬼子小说论◎洪治纲
个人的声音及其批评智慧——我对洪治纲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解◎李咏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