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传经典·树文明·立风尚

——华中师范大学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精品素质课程

刘宏达 李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力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精品素质课程,并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学生每选修完一门课程即可获得相应素质学分。截至目前,全校已开设近20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精品素质课程,授课教师包括专职教师、政工干部、在读博士等共计60余名,学生共15000余人次选修了传统文化素质课程。学校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了“传经典·树文明·立风尚”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一、课程建设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以“传经典·树文明·立风尚”为主题,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素质课程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课程建设思路

(一)文化传播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学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开设“传统经典品读类”精品素质课程,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文明传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相结合

学校坚持文明传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相结合,通过开设“传统文明养成类”精品素质课程,传递古老华夏文明,传授各种文明礼仪,帮助大学生发展文明素质。

(三)课堂内讲授与课外实践锤炼相结合

学校坚持课堂内讲授与课外实践锤炼相结合,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践行类”精品素质课程,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理论修养,普及提升学生艺术人文气质。

(四)实体性课堂与网络在线课堂相结合

学校坚持实体性课堂与网络在线课堂相结合,着力构建实体与网络“双线”课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课程“微课程”建设,建立丰富的可供学生在线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资源。

三、课程建设成果

(一)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课程师资队伍

华中师范大学坚持“学校主导规划、学工主推建设、学院主持管理、教师主体参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拓展课程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学校一级设立项目指导办公室,负责主导整体规划;学工部设立项目建设办公室,学工部部长任项目主任,学工部分管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教育的副部长任副主任,思教办主任兼任项目执行专员,助推素质课程建设。学院一级设立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主持管理,接受学校项目办及学院党委副书记双重领导,各学院思政联系人为项目具体执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学院“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素质课程建设事宜。

(二)建设了一系列精品“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拓展课程资源

(1)“传统经典品读类”精品素质课程。学校开设了“诗词鉴赏”“红楼梦赏析”“中国画艺术赏析”等一批“传统文化经典品读类”精品素质课程,以讲授、品味、阅读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如古文、诗、词、曲、赋等,开展名篇名作名著诵读赏析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以分享会等形式交流品读感悟,增强大学生对经典原著的认识和理解,深化阅读效果,强化文化自信、打造精神家园,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

(2)“传统文明养成类”精品素质课程。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爱心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责任教育”“大学生普法教育”“中日礼仪文化”“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优质女生成长课堂”等一批“传统文化文明素养类”精品素质课程。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的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从思想和行动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学生,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3)“传统文化践行类”精品素质课程。一是传统艺术素质拓展课堂。学校开设“楚文化与汉剧表演”“声乐舞台表演”“自制乐器教学”“音乐会观摩”等艺术素质普及课,提升全校学生艺术素质。二是传统艺术技能培训课堂。学校现有南风粤语协会、南湖书画协会、文化遗产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华大古典艺术协会、桂乐山相声爱好者协会,博雅棋社、知音口琴社、桂棹国学社、摇篮文学社、华韵京剧社、吟风越剧社、倚丹青结艺社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学校依托社团力量,在社团建设学生素质拓展课堂。三是传统人文素养践行课堂。学校开设了“历史照亮明天”“‘一路一带’筑梦中国”“港澳台文化与社会工作”“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校史校情参观学习”等“传统文化艺术践行类”精品素质课程,学生以体验式参与和社会实践类学习完成课程。践行类素质课程,受到了学生热烈的欢迎,每学期学生选修人数多达4000余人次。

(4)“传统文化网络教育类”精品素质课程。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常态,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从线下实体课堂和线上虚拟课堂两个维度,拓宽自身传播渠道,辐射更多受教育者,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实施了两批素质课程“名师”培育计划,全校共有近30名教师参与其中,借助社会文化传媒公司力量,筹拍了“诗词鉴赏”“红楼梦赏析”“大学生爱心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责任教育”“桂子山常见植物鉴赏”等近20门网络精品素质微课程,并建立了素质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和官方发布网站,供学生在线自主选修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字化学习技能,更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化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

(三)营造了一片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氛围

素质课程是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运用校内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各新闻宣传媒介,向师生宣传学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素质拓展课程;学校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学校教师、政工干部开设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课程,以卓越的师资力量、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育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拓展课;学校拍摄了丰富的网络素质课程或精品微课程,建立了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教育资源,并以智能互联、移动互联、手机APP等形式,加强了宣传和教育,营造了浓郁的传授经典、学习经典和传承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