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问世与发展
早期的滑膛炮
到了公元10世纪,抛石机演变到抛射火药包和火药弹,但射程没有多大变化。
公元13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药发射弹丸。
公元13世纪末,滑膛火炮在中国首先出现,称为火铳。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很快就传到了西方,火炮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公元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了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做臼炮。臼炮的威力已经很大了,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大面积杀伤敌人。于是人们又将火炮安装在舰船的两舷,用于海战。但很快,又有一种口径较小的长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现了从炮口装进去再发射的球形实心弹和爆炸弹。爆炸弹的出现,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大炮的威力。战争中谁拥有更多的可以发射爆炸弹的大炮,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到公元17世纪,火炮已有加农炮和榴弹炮。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发射球形弹,射速慢,射程近,因为只靠炮管赋予炮弹飞行的方向,所以,早期这种滑膛炮射击精度差。
冷兵器和火炮一同使用的时代。火炮用来轰击城门,弓箭手则用来压制突出城门的敌方士兵。
公元132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画的一幅最早的火炮图画。
公元15世纪的大炮。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线膛炮出现以前,所有的火炮均为滑膛炮。
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公元15世纪制造的滑膛炮。这种大炮从炮口装入不能爆炸的实心弹,主要用于海战。
可架在车轮上的火炮
公元17世纪初队的火炮,炮身45°倾角射击。
公元15世纪欧洲城堡的墙上的滑膛炮
古代攻城图
火炮的种类
人们通常依据用途、弹道特性、运动方式和炮膛构造来划分火炮的种类。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为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有些国家把火箭炮也算为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
按照弹道特性,火炮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
按火炮的运动方式,火炮可分为车辆牵引火炮、自行火炮、骡马挽曳火炮、骡马驮载火炮、机载火炮、舰载火炮和便携式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构造,火炮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清代“神威大将军”铜炮
古代战船中的火炮
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铸火铳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尊火铳是中国元代火铳。一尊是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盏口铜铳。它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铳口直径105毫米,全长353毫米,重6.94千克。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火铳是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铸成,重4.75千克,长435毫米,铳口直径30毫米,火铳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个篆字,前端刻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8个篆字。所谓札,即古代武士穿的铠甲上的甲片。该火铳比西方国家最早的两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铳。
古代战船上的火炮外视
中国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火铳。
虎蹲炮
虎蹲炮是中国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研制和使用的。他研究了当时的几种轻型火炮后,为了克服发射时容易产生后坐造成自伤的缺点,在炮口安装了支撑架,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该炮用熟铁制造,长约590毫米,重约21.5千克。炮筒外加5道箍,使用时不易炸裂。发射时前身加铁爪钉,后身加铁绊,将其固定于地。虎蹲炮炮身短,射程不远,但发射散弹,具有较大的杀伤面,而且体轻,机动性好,也可船载作战。公元1598年11月18日夜,中国与朝鲜联军的水军在露梁海峡附近海面对日军的数百艘船只进行突然袭击。中国战船追击日军至釜山南海,战斗激烈。中国船上众多虎蹲大炮连续猛烈地轰击,日军战船纷纷中弹起火,日军大败。在这次海战中,日军伤亡1万多人,战船除逃脱50余艘外,全部葬身海底。此战后,日军全部撤离朝鲜,20年中没敢再侵犯朝鲜。
红夷炮
中国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中国购买了4门西洋新式大炮。到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时,又购买了26门。中国为其取名为“红夷炮”。红夷炮的口径较大,为80~130毫米左右。管壁较厚,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厚,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还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这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当时明军与清军正在关外交战,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攻宁远,宁远守将袁崇焕仅有守军2万,但拒不投降,发炮还击。双方激战3日,明军用炮火击毙清军1.7万余人,清军战败。努尔哈赤也因受伤而死。
清代“红衣将军”炮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进攻松山和锦州。此时清军已装备红夷大炮,在大炮的轰击下,明军损失达5.4万余人,战马损失7000余匹。清军攻破松山,俘守将洪承畴,13万明军全军覆没。随后下锦州,攻塔山。在塔山西列红夷炮,将城墙炸垮70米,全歼守军7000人。而后又用红夷炮轰垮杏山城墙83米,破杏山。此后,明军的红夷炮尽皆落入清军之手。清军将红夷炮改名为“红衣炮”。
清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正月,清军仿制成功第一门红衣炮,钦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大炮
佛郎机
佛郎机是欧洲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流行的一种火炮。当时正值中国明朝,中国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因而也就把葡萄牙制造的这种大炮叫“佛郎机”。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多作为舰炮使用,并采用了子铳与母铳结构,较中国明朝军队的火炮先进。母铳即炮筒,子铳即小火铳。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发射完一个退出后,再装入另一个,于是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佛郎机还安装了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明朝正德年间,即公元16世纪初,葡萄牙军舰多次侵犯中国广东沿海,恃佛郎机舰炮逞威,中国军队以岸炮与舰炮还击,进行激烈交战。中国曾缴获葡舰两艘及佛郎机舰炮20余门。
线膛炮
19世纪初,人们受到来复枪的启示逐步认识到线膛的作用。不过开始时由于受到冶金技术的限制,还只能在炮膛里刻出直线,起到前装弹丸比较方便的作用。
1846年,意大利少校军官卡瓦利提出了用线膛炮发射卵形弹的设想。他的卵形弹是用铸铁制成的,弹丸侧面有两个斜形凸起,装填时将这两个凸起嵌入火炮的膛线,膛线为螺旋形。发射时,弹丸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会沿膛线产生高速旋转。但由于当时制造炮弹的技术水平很低,卡瓦利的炮弹在射击时因弹丸定心不准而堵在膛内发生爆炸,使火炮被毁。尽管如此,线膛炮还是开始受到重视。
由于线膛炮的问世,出现了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的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大大提高了弹丸飞行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增加了火炮的射程。同时,炮弹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稍后,英国机械工程师惠特沃思也造成一门线膛炮,用的是盘旋的六角炮膛代替旋转的来复线。这些改进的基本思想是使炮弹贴紧膛壁,以便增加射程并使炮弹发射后发生旋转以增强炮弹飞行的稳定性。
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与当时同口径的滑膛炮相比,线膛炮的射程增加了1~2倍,弹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同时,由于不再从炮口装药装弹,而是改为后装,所以线膛炮的发射速度快多了。
卡瓦利设想中的用线膛炮发射的卵形弹。
19世纪中叶,欧洲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即将出征的士兵们。他们正在往出征的战舰上装运火炮和炮弹。
此图展示的是19世纪中叶英军在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用大炮攻城的战斗场面。
这是1885年英国志愿兵在清洁炮筒的情景。
这是一张1850年正在安放大炮的照片,火炮被放置在架子上,炮身的倾角为45°,通过火药的多少决定射程的远近。
炮弹的发明和完善
所有早期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大约公元14世纪末才出现,但性能很差。在公元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圣博尼法斯的战斗中,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都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公元1510年,又出现了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做“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研究榴霰弹。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都把炮弹称为“枪榴弹”,这个词原意指“石榴”,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像无数的石榴籽。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里面装的炸药不多。而在此以前设计的炮弹都装药甚多,因为人们认为是用爆炸力量使弹片向四面八方飞散的。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弹壳,让弹壳内的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飞。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澳大利亚军队重炮阵地,炮弹整齐地码放在火炮后面,以便随时装填。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
德国列车炮的巨型炮弹
英国的一个兵工厂正在制造炮弹。
早期的火炮和炮弹已成为历史陈迹,供人们观赏。
美国M224式迫击炮弹
英国炮弹工厂的壮观场面
炮弹的种类
现代炮弹的种类繁多,达上千种。若按用途分,可分为主用弹、特种弹、辅助弹3种。
主用弹即直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的炮弹,如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这3种俗称“榴弹”)以及混凝土破坏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纵火弹、化学弹、霰弹等。特种弹即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了,如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曳光弹、干扰弹、电视侦察弹等。辅助弹是部队训练和靶场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炮弹,如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等。
按装填物的类别,炮弹可分为常规炮弹、原子炮弹、化学炮弹、生物炮弹等。
按配用炮种可分为加农炮弹、榴弹炮弹、坦克炮弹、航空炮弹、高射炮弹、岸(舰)炮弹、迫击炮弹和无坐力炮弹等。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炮弹和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射药质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可分为药筒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药筒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射速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发射药包和点具分3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其射速更慢。
按弹丸稳定方式可分为旋转稳定炮弹和尾翼稳定炮弹两类。旋转稳定炮弹由线膛炮发射,出炮口时获得高速旋转而产生陀螺效应,使弹丸稳定飞行。尾翼稳定炮弹可在滑膛炮或线膛炮上发射,利用其尾翼使气动力压心移到质心后面,形成稳定力矩以保持弹丸飞行稳定。
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可分为适口径炮弹、次口径炮弹和超口径炮弹3种。次口径炮弹的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初速高,有些穿甲弹和杀伤弹为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这种结构。超口径炮弹的弹径大于火炮口径,弹丸露于炮口外,可获得较好的毁伤效果,如迫击炮、长榴弹等。
各种类型的现代炮弹
对付活动目标的末制导炮弹
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目标或集团群体目标,所以一般使用具有显著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目标,普通炮弹就无能为力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发射这种“铜斑蛇”炮弹时,火炮就像发射普通炮弹一样,把末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飞行到靠近目标一定范围时,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所以是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这种末制导炮弹集中了许多优点,如火炮初速高、弹丸飞行大部分时间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导弹在飞行最后阶段可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
法国155毫米火炮阵地
英军在发射“莫林”式末制导反坦克迫击炮弹。
炮弹的构成
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药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
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
英国生产的炮兵观测瞄准器,由热成像器和激光测距仪结合在一起。
最早的指挥仪
1909年,俄国炮兵学家拉乌尼契设计了测远机。这种测远机有两个观察站,相距1500~2000米,由基线(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连线)两端对目标的角度读数可以测出目标的水平距离。但这种测远机不能连续求出目标的诸元,因而在实际战斗中满足不了对飞机射击的要求。
1922年,苏联科学家克鲁日创造了一种新仪器,俄国炮兵学家拉乌尼契发明的测远机相似,但它能够根据目标的运动特点,连续求出火炮的射击诸元。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指挥仪。
火炮定位雷达
俄罗斯ML-20式152毫米加榴炮
世界上最早的快速火炮定位雷达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AN/TPQ-37雷达。这种雷达专门用于给火箭炮定位。它可设置在敌人炮火的最大射程之外,不易被对方炮火摧毁。它的定位速度很快,只需跟踪飞行中的炮弹几秒钟,就可以测定出火炮的位置。这种雷达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甚至在敌人实施拦阻射击时,天空有大量的炮弹或火箭弹飞过时,它也能很快测出各门火炮或火箭炮的位置,并把数据显示出来,以便迅速组织火力进行反击。这种雷达还能为友军的火炮进行校射。AN/TPQ-37雷达是一种机动式雷达。天线装在拖车上,由一辆卡车牵引,卡车还载有一台4000赫兹、6万瓦的发电机组。雷达操作组由8~12人组成。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波束水平快速扫过一个90°的扇形区,就会触发目标识别波束,并进行自动跟踪。测炮位时,雷达采取对敌工作方式,只跟踪距离越来越近的炮弹;作校射时,雷达采取对友工作方式,只跟踪距离越来越远的炮弹。雷达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都由计算机控制。
英国桑恩公司生产的迫击炮定位雷达
自行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生产的38式150毫米自行火炮。
1914年,俄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不需外力牵引而自行运动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3年时间内生产的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自行火炮有取代牵引火炮的趋势。
巴西EE-18“苏库利”式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苏联SU-152式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自行榴弹炮
自行火炮按行驶方式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按装甲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式、半装甲式和敞开式。其最突出特点之一是机动性好。一般的自行火炮最大时速达30~70千米,最大行程可达到700千米,具有极好的越野能力,能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高速机动作战,可执行防空、反坦克和远、中、近程对地面目标攻击等任务。二是火力强大。使用数辆自行火炮便可迅速形成防空、反坦克和对地面攻击的合理而有效的火力配备系统,可根据目标的不同,最大程度地发扬综合性火力。三是防护力强。自行火炮吸收了坦克装甲防护好的优点,特别是现代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装甲车底盘,履带驱动,车体装甲厚度达10~50毫米,而自身又较坦克轻便灵活,所以可以安装比同样底盘的坦克更大口径的火炮,构成高度机动、火力强大而自身保护能力较强的一种火炮,在战争中起到过去的牵引式火炮无法起到的作用。
“巴黎大炮”
1918年3月23日清晨,法国巴黎突然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每隔15分钟,就有一次震耳欲聋的爆炸。这一天,巴黎遭到了21次重炮的轰击。这些炮弹是德国的一门巨炮发射的,这门巨炮因轰击巴黎而被人们称为“巴黎大炮”。
从3月23日至8月9日,德国从不同方向断断续续向巴黎分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180发落在市中心,140发落在郊外,导致巴黎市民伤亡1000余人。
“巴黎大炮”正在发射。
“巴黎大炮”的射程达到了120千米之遥。它的炮弹主要在同温层中飞行,射角是53°,初速为1700米/秒,最大弹道高达4万米。当炮弹进入同温层时,它还有1000米/秒的速度,这时弹道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恰在45°左右。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约100千米,然后重新进入对流层落到地面,击中120千米以外的巴黎。“巴黎大炮”的口径为210毫米,炮身长37米,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它的炮口要高过10层大厦的楼顶。这样长的炮身,用一般的炮架是支持不住的,炮身的重量就足以使其变形。因此炮身后半部加了一个支架,用很粗的钢杆通过支架拉着炮身的前半部,同时又与后面的炮身尾部相连。该炮的炮弹重达120千克,具有远射程弹丸外形。弹丸后部有两排突起,使它沿着火炮的膛线运动。为了使炮弹能得到1700米/秒的初速,每发炮弹的发射药就需200千克。由于膛压很高,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很大,所以要求有重而坚固的炮架。因此“巴黎大炮”非常笨重,它的全部重量约达750吨。德国人把它从工厂运到德法边界的库垒堡森林地区,装了近50节火车车皮。
由于弹重、初速和膛压都很大,发射时炮管膛线磨损很厉害,因此一个炮管打不了100发炮弹。发射一二十发后,射击精度就明显降低。这种炮的寿命不到普通火炮的1%。
由于“巴黎大炮”存在上述一些致命的弱点,加之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巴黎大炮”在人类火炮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火炮。
炮王——多拉火炮
1935年,大力扩军备战的希特勒下令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研制口径为700~1000毫米的大炮,作为攻克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之用。
克虏伯兵工厂经过长达8年的研制,到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一门世界上最大的巨炮。这门炮的口径为800毫米,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士兵。德军炮兵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多拉火炮”。1942年3月,希特勒在多名元帅和将军的陪同下观看了这门火炮的试射。火炮先是发射了1枚7吨重的炮弹,随后又发射了1枚4.8吨重的炮弹。
多拉火炮是个超级庞然大物,身管长达32.48米,身管重400吨。火炮全长42.9米,高11米,总重量达1329吨。运输时需将身管、炮尾、炮闩等部件拆卸下来,分车装送。装运整个火炮需要60节车皮。安装则必须使用大型龙门吊车,安装好一门炮需要1500人工作30天左右。多拉炮班的编制多达1420人,由一名陆军少将指挥。加上另外进行空中掩护的2门高炮,以及其他维修和警卫人员,总共需要4120人为它服务。
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轨道巨炮——多拉火炮。
多拉火炮曾在东征苏联及波兰的战斗中使用过,曾向塞瓦斯托尔市区的7个目标发射了48发炮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和莫洛托夫城的战斗中,则分别向两个城市发射了18发炮弹。在大战快结束时,还参与镇压过华沙起义。大战结束后,该炮被盟军解体,化为一堆废钢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欧洲各国口径在65~77毫米的加农炮、105~122毫米的榴弹炮连和营,一般编入师以下单位;口径在105~107毫米的加农炮、152~155毫米的榴弹炮连和营,则编入军和集团军内;155毫米以上的加农炮、榴弹炮、臼炮编入统帅部预备队炮兵。
各参战国已经装备了大量的炮兵:俄国7000多门,法国4300多门,美国1300多门,德国9300多门,奥匈帝国4000多门。
战争中又出现了许多特大口径的火炮,如24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400~500毫米口径的轨道炮,法国甚至还制造了520毫米口径的火炮。战役中火炮密度不断增加,突破地段每千米平均密度有时达到120~160门。
战争中炮弹的消耗量很大,仅1918年同盟国军队就发射了15200多万发炮弹。美军在进攻法国圣米西尔时进行了约4小时的炮击,就发射炮弹100万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炮兵阵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火炮受到重视,身管也越来越大。这是1916年的一个炮兵阵地。
凡尔登战役中的炮战
1916年2月,德法两军在凡尔登的会战开始了。德军在不到13千米的战线上集中了1400多门大炮,其中还有13门420毫米的巨型臼炮。该炮身管长为12倍口径,最大射程14千米,弹丸重约90千克,用汽车牵引,发射时响声震天动地。
2月21日,战役拉开了序幕。德军以每小时10万发的速度将200万发炮弹倾泻在法军防线上。此后战役持续数月。
战至7月,法军1发155毫米加农炮的炮弹落进德军的弹药库,引爆了40多万发炮弹,使德军炮火的火力受到很大损失。法军抓住机会进行了大反攻,最终取得了凡尔登战役的胜利。
在长达10个月的厮杀中,德法两军共发射了4000多万发炮弹,双方伤亡的官兵共计达100多万人。
炮兵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作用
1943年7月5日23日,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会战。德军集中了65个师、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2500架飞机,向苏联军队发起进攻。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2万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架飞机实施防御和反击。
在柏林郊外的阵地上,德军在准备使用重炮抗击苏军。
7月5日,苏军在得知德军将要发起进攻的计划后,朱可夫便于德军进攻前40分钟下令对德军率先进行炮火突袭。苏军的3000门火炮进行了30分钟急袭,打乱了德军的进攻计划。数小时后,德军才发起进攻,但攻势被削弱。此后,德军利用坦克部队加强进攻力量,苏军以炮兵进行直瞄射击,在德军突击正面每千米集中85门火炮,以密集的炮火阻击德军。
在库尔斯克前线的德军炮兵和152毫米榴弹炮。
从7月5日~15日,苏联炮兵共击毁德军坦克1000多辆,最终击退德军进攻,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战争之神”
1942年7月,德军集中50个师进攻斯大林格勒,经过长达4个月的苦战后,苏军开始进行反攻。11月19日晨7时30分,苏军集中数千门大炮,其中包括1937式152毫米榴弹炮,向德军发起猛攻。火炮突袭持续80分钟,仅一个方面军的炮火就歼灭和压制了德军100个炮兵连、60个迫击炮连,并破坏了196个掩蔽部和126个防御工事。战至11月23日,德军33万人被合围。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使用了210毫米重型加农榴弹炮。
1943年1月10日,苏军再次集中开火,对被围德军进行了55分钟的猛烈炮击。随后炮火逐步向后延伸,苏军在坦克的支援下发起冲锋。到2月2日,穷途末路的德军终于宣布投降。为了纪念炮兵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功绩,苏联政府决定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反攻开始的日子——11月19日,设为“炮兵节”。从此以后,苏联军队把炮兵称为“战争之神”。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使用SU-152式榴弹炮猛轰德军。
攻克柏林战役中的苏军炮兵
1945年2月,苏联军队已经攻到柏林城下。防守的德军总兵力约为100万人,各型火炮达10万门。防御正面每千米部署火炮17门,密度最大处每千米部署火炮达66门。苏军则以三个方面实施突击,共计有兵力250万人,41600门各型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7500架飞机。投入的总兵力超过卫国战争期间的历次战役。
1945年4月16日凌晨3时,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近万门各种火炮突然发起攻击,在20分钟之内,把50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阵地上,迫使德军放弃一线阵地,退守二线阵地。紧接着,苏军炮兵延伸炮火。在交战的第一天里,苏军即发射炮弹1236万发。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用火箭弹、燃烧弹指示炮兵形成弹幕。
4月17日晨,苏军在突破地段上又集中了每千米250~270门火炮,发射的炮弹量与第一天相当。通向柏林的道路被打开了。到4月26日,苏军各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柏林市区推进,逐渐紧缩包围圈。
4月29日,苏军开始攻击国会大厦。苏军用18式105毫米口径轻型榴弹炮对国会大厦和歌剧院的楼房区进行了10分钟的火力突袭。
4月30日13时30分,苏军又用89门大口径火炮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直接瞄准射击。当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终于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战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志愿军的两个连扼守在579.9高地和537.7高地,其面积仅为3.7平方千米。美军为了夺取这两个战略要地,共倾泻炮弹190多万发,航弹5000多枚,摧毁了全部表面阵地工事,将两山头削低了2米。随后,敌军占领了表面阵地,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
1952年10月30日,志愿军对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实施反击。志愿军首先集中了50门山炮、野战炮和榴弹炮,30门迫击炮,24门火箭炮,数十门无后坐力炮,进行大规模的炮火准备。仅野战炮和榴弹炮进行的两次急袭射,就发射炮弹2574发,将敌军工事全部摧毁,并且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志愿军随后夺取了表面阵地。
10月31日至11月5日,敌军每天以数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共进行了数十次反冲击。志愿军投入的火炮达395门,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志愿军火箭炮团的23门火箭炮一次齐放,在8秒钟内可发射368发火箭弹,创造了一次即歼敌600余名的纪录,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共歼敌1.3万人。此外,还击毁敌炮112门,击落击伤敌机270架,击毁敌坦克14辆、汽车14辆,摧毁敌地堡279个。
榴弹炮
美国M119式105毫米榴弹炮
俄罗斯M193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奥地利炮兵在校调一门325毫米榴弹炮。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并且将它作为地面炮兵的主炮种,用于大面积轰击敌人的阵地和进攻部队。19世纪,榴弹炮开始采用变装药,炮身长为口径的7~10倍。以后,随着线膛炮技术的出现,榴弹炮也发展成为线膛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野战工事增多,各国军队竞相装备榴弹炮,新型的榴弹炮不断出现。当时榴弹炮的炮身长为口径的15~22倍,最大射程可达14200米,最大射角一般为45°。德国军队攻击比利时要塞时,曾使用口径为420毫米M型榴弹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榴弹炮最大射程达18.1千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榴弹炮已发展到炮身长为口径的30~44倍,初速可达800米/秒以上,最大射角可达75°,能够完成同口径加农炮的任务,因而有些国家已用榴弹炮代替加农炮。新型榴弹炮通过加长炮身、增大膛压、提高初速和配用底部喷气弹、火箭增程弹等技术,射程大幅度提高。现代105~203毫米榴弹炮的最大射程已达到17.5~39千米,可更有效地打击敌纵深目标。
现代的榴弹炮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出更多的炮弹,有的实现了装弹和射击操作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射速。如法国1979年装备的GCT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射速达每分钟8发,一个炮兵团的50多门炮,1分钟就能发射20吨炮弹。
现代榴弹炮配用的弹种空前多样化,除了高威力的杀伤爆破榴弹之外,还有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和核炮弹。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制导炮弹和具有自动寻的能力的炮弹大量装备使用,大大提高了榴弹炮的命中精度,使之具有导弹的特点,而在破甲、杀伤等方面又优于导弹。如美国的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铜斑蛇”对20千米外坦克射击,命中概率高达80%~90%,相当于2500发常规炮弹的命中率。用203毫米榴弹炮发射的美国的“萨达姆”遥感反装甲炮弹,可分离出3个子弹头,具有毫米波自动搜索、识别、判断和攻击的能力,能击穿70毫米以上的坦克顶装甲。现代榴弹炮已经做到了一炮多用,几乎可以对付地面战场上的任何目标。
德军30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
德军210毫米榴弹炮
德国“蜜蜂”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
美国75毫米轻型榴弹炮
美国M12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射击准备中的美国M101式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西线战场上的德军野战炮。
塞尔维亚榴弹炮队
美国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
美军第82空降师装备的M102式榴弹炮。
CH-47直升机吊运M101式榴弹炮。
射击中的UFH式榴弹炮。
英国“阿拉伯”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
法国MKF3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海湾战争中的美国M-102式榴弹炮
1941年9月,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M18式210毫米榴弹炮轰击苏军。
德军榴弹炮轰击苏军。
美国M2火炮
英、德、意SP7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英国、德国、意大利三国共同研制的FH-7D式155毫米榴弹炮,1978年开始装备部队。
美国M109A1式自行榴弹炮
加农炮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于公元14世纪出现并应用于战争中。公元16世纪时,人们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为加农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0千米。20世纪60年代,一些新型加农炮最大射程达35千米。60年代以后,加农炮不再受到各国重视,只有苏联研制出几种新型号,但性能没有太大的发展和提高。
加农炮按口径可分为:70毫米以下的小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的中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大口径加农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的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
俄罗斯406毫米原子加农炮
俄罗斯M-46式130毫米加农炮
俄罗斯M-46式130毫米加农炮仰视图。
加农炮射程较其他类型火炮都远,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纵深目标、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轰击。
加农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即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简称为“加榴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其弹道低伸,接近加农炮的性能,可完成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弯曲,接近榴弹炮的性能,可完成榴弹炮的射击任务。
俄罗斯D-20式152毫米加榴炮
南非G5式155毫米加榴炮
奥地利GHN45式155毫米加榴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有堑壕体系的筑垒阵地防御战的发展,交战各国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为了适应战术上的这种要求,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制造把加农炮和榴弹炮合为一体的加农榴弹炮。加榴炮最早于1915年在德国进行了试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他国家军队中出现。1937年,苏联研制成M-20式V2毫米加榴炮,炮身长为口径的32.3倍,初速655米/秒,最大射程17230米,装药号数多达13个,战斗全重7.1吨。
由于加榴炮具有平射和曲射两种性能,其战术上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其他火炮,因此,它产生后受到了各国军队的重视,成为炮兵部队的重要装备。
各国榴弹炮与加农炮
美国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
M101式榴弹炮是美国生产的一种10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该炮由美国岩岛兵工厂生产,1940年3月出产,1953年停产,1980~1983年间为出口需要曾短暂恢复生产。
该炮重量轻,结构简单,坚固可靠,机动性较高,配用弹种较多。炮身长2574毫米,采用单轴开脚式大架,火炮用2.5吨(6×6)卡车或M5式高速牵引车牵引,也可用CH-47直升机吊运。瞄准装置包括有M16A1D式肘形瞄准镜,M12A7S式周视瞄准镜和M16A1D式肘形瞄准镜,M12A7S式周视瞄准镜和M4A1式象限仪。火炮口径105毫米,最大射程分别为11.2千米(榴弹)及14.6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小射程1.8千米,最大射速10发/分,持续射速3发/分,高低射界-5°~+66°,方向射界46°,战斗全重2.03吨,炮班8人。
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M101A1式105毫米榴弹炮。
美国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
M102式榴弹炮是美国制造的一种口径105毫米的牵引榴弹炮,该炮于1961年开始研制,1966年初在越南战场首次使用,90年代仍装备美国空降师、空中机动师等部队。
该炮由于采用铝合金结构,重量轻,因此可用直升机吊运或空运、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炮架、轮和瞄准装置等。为适应稻田地的特殊地形需要,专门研制了一种发射平台,使火炮能在600毫米深的水稻田地和沼泽地带作战。行军时火炮由M561(6×6)式卡车牵引,炮班8名炮手乘坐在牵引车上,车上携带弹药200发。火炮配用M1131A1式周视瞄准镜、M114A1式直接瞄准镜、M1A2式与M14A1式象限仪。
美国M102式榴弹炮
火炮口径105毫米,初速494米/秒,最大射程11.5千米。发射M546式榴霰弹,最大初速549米/秒,最大射程12.4千米;M548式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15.1千米。最小射程1千米。最大射速10发/分,持续射速3发/分。高低射界-5°~+75°,方向射界360°,战斗全重1.4吨。行军状态长5182毫米,宽1964毫米,高1594毫米,火线高762毫米,最低点离地面高330毫米。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为2~4分钟。配用榴弹、火箭增程弹、榴霰弹、发烟弹、照明弹、碎甲弹、子母弹。
美国M44式155毫米榴弹炮
M44式榴弹炮是美国的一种旧式口径155毫米的自行榴弹炮,于1953年定型并装备美军炮兵部队。该炮早已停止生产。
美国M44式自行榴弹炮
M44式榴弹炮由身管、炮架、制退机、炮闩等部分组成。它配用M12A7K式周视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还配有M93式瞄准镜和M1或M1A1式象限仪。该炮无红外夜视设备和三防系统,没有两栖能力。
火炮初速563.9米/秒,最大射程14.6千米。高低射界-5°~+65°,方向射界左右各30°。战斗全重28.3吨。单位功率12千瓦/吨,单位压力66千帕。车体长6159毫米,车体宽3238毫米,车体高(含篷布)3110毫米,车底距地高480毫米。履带中心距2602毫米。最大公路时速56.3千米,最大公路行程122千米。涉水深1066毫米,爬坡度31°,通过垂直障碍高762毫米,越壕宽1828毫米。发动机为6缸风冷汽油机,额定功率350千瓦,转速2800转/分。还装有4-41-2型辅助发动机。变速箱有4个前进挡,2个倒挡。车上携带155毫米弹药24发,机枪弹900发,装甲厚度12.7毫米。配用榴弹、照明弹、发烟弹和化学弹。
美国M109式155毫米榴弹炮
M109式榴弹炮是美国研制的口径155毫米的自行榴弹炮,它有6种型号,分别为M109A1~M109A6式。M109式于1963年开始装备美军师属炮兵部队,该炮此后多次改进并装备部队,是当前世界上装备使用国家最多的火炮。
M109式榴弹炮安装24倍口径长的M126式身管。发射M107式榴弹时最大初速为562.2米/秒,最大射程为14.6千米。高低射界-3°~+75°,方向射界360°。射速为3发/分。身管寿命为5000发。车体为焊接的铝结构。炮塔顶部装有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M109式榴弹炮战斗全重23.7吨。行军状态长6121毫米,宽3100毫米,高3280毫米。携弹量为28发。M109式榴弹炮可发射反坦克炮弹。
美国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美国M109A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M109A1式榴弹炮换装39倍口径长的M185式身管,采用M119式发射药,发射M107式榴弹,最大射程达24千米。身管寿命提高到6000发。
M109A2式榴弹炮在M109A1式基础上换装改进的M178式炮架。新设计了弹药架,使携弹量由28发增加到36发,其中22发为新式弹药,两发为“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M109A2式榴弹炮战斗全重为25.1吨,最大公路时速为56.3千米,公路行程为349千米,涉水深1米,爬坡度31°,通过垂直障碍高531毫米,越壕宽1830毫米。该炮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大量使用。
M109A3式榴弹炮主要改进了送弹器、反后坐装置与炮手安全装置等。
M109A4式榴弹炮装有三防系统,从而提高了半自主作战能力。炮上的地面导向系统与射击指挥系统合为一体,可为火炮和周视瞄准镜定位、定向。自动连测系统可自动显示火炮、地形与目标的位置关系。
M109A5式榴弹炮发射普通弹的射程增大到24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增大到30千米。采用半自动装填系统,使爆发射速达12发/分,持续射速达8发/分。该榴弹炮能在舱门全部封闭状态下发射,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
美国M109式自行榴弹炮
M109A6式榴弹炮与原型比加长了身管,增大了射程,采用半自动装填机构,增加弹药携行量。配有自动火控计算机和车辆定位定向装置,可独立实施射击。系统反应能力、生存能力、系统可靠性和弹药的终点效应均比原型有大幅度提高。
美国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
M114式榴弹炮是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一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1942年开始装备美军炮兵部队。1979年开始由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替换,但阿根廷、伊朗、以色列和日本等36个国家仍装备使用,而荷兰和比利时已将其改进为M114/39式。该炮可配用M107式榴弹、子母弹及照明弹、化学弹、核炮弹等。
M114式榴弹炮最大膛压256.6兆帕,初速563.9米/秒,最大射程14.6千米。最大射速4发/分,持续射速40发/时。高低射界-2°~+63°,方向射界左24°、右25°。战斗全重5.7吨。行军状态长7315毫米,车体宽2438毫米,车体高1803毫米,火线高1676毫米,最低点离地高229毫米,轮距2070毫米。炮班11人。
美国M114式榴弹炮
美国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
M198式榴弹炮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牵引榴弹炮,1979年装备美军炮兵部队,现装备美军步兵师、空降师、空中机动师及部分军属炮兵,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广泛使用。
该炮主要优点是:射程远,威力大;配用激光制导炮弹等新式特种弹,反坦克命中精度高;由于大量采用铝合金,重量较轻,可用直升机吊运,机动性强;配有氚照明装置,便于夜间射击。缺点是射速比较低。该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炮身、反后坐装置、摇架、上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下架、座盘、大架、炮轮和瞄准装置等。它配用的M137式周视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视界10°; M138式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8,视界6°。此外还配有M17式与M18式象限仪。火炮口径155毫米,最大膛压335.5兆帕,初速826米/秒,最大射程分别为18.15千米(M107式榴弹)及22千米(M483A1式双用途子母弹)、30千米(M549A1式火箭增程弹),最大射速4发/分,高低射界-5°~+72°,方向射界左右各22.5°,战斗全重7.1吨,行军状态长(炮身折叠在大架上)7440毫米,宽2794毫米,高2900毫米,最低点离地高330毫米,轴距2362毫米。炮班11人。配用榴弹、火箭增程弹、子母弹、布雷弹、激光制导炮弹、发烟弹、照明弹、核炮弹和化学炮弹等十余个弹种。
美国M198式榴弹炮发射瞬间。
美国“十字军战士”155毫米榴弹炮
1985年美国提出“先进野战火炮系统发展计划”,该计划对新式火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在目标毁伤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具体要求是:1.它的最大射程必须超过21世纪初期同类武器所能达到的水平,至少达到40千米,争取达到50千米;2.发射炮弹速度要尽量快,每分钟达12~16发,并具有4~8发同时弹着的能力;3.停车后15秒内应发射出第1发炮弹;4.射击命中精度要比M109A6式高50%,25千米的圆周概率误差为80米,只是M109A6式的一半;5.高机动性,越野时速达到39~48千米/时;6.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和最小发射痕迹;7.具有自主诊断与检测故障和自动修复能力等。
上图为美国“十字军战士”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上图为“十字军战士”自行榴弹炮俯仰范围。
“十字军战士”榴弹炮应运而生。该炮是一种双车系统,一门为XM2001式自行榴弹炮,另一辆为XM2002式“未来的装甲补给车”。两车采用同一底盘,有60%的通用部件。54倍口径长的XM297E2式身管采用整体式中壁制冷。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40~50千米,榴弹炮射速10~12发/分。供弹车上装有60个弹丸和60个装药,可在12分钟内通过遥控向火炮供应60发炮弹。越野时速39~48千米,公路行驶时速67~78千米,完全可以伴随主战坦克行进。有3名炮手,炮重50多吨。1996年中期,“十字军战士”榴弹转入初步计划阶段,2000年初转入工程制造和发展阶段,同年8月制造出首门样炮,2002年制造出10门样炮和10辆车,2005年开始装备部队。
美国M110式203毫米榴弹炮
M110式榴弹炮是美国研制的口径203毫米的自行榴弹炮。它有3种型号:M110为原型,1963年开始装备美军炮兵部队,1986年开始退出现役。M110A1式于1977年装备使用;M110A2式于1980年装备使用。该炮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广泛使用。
M110系列榴弹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炮架、瞄准装置和底盘等主要部分组成。
M110式配用M115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视界10°。还配用M116C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3,视界13°。此外还配有M15式高低瞄准象限仪与M1A1式炮手用象限仪等。M110A1式配用M139式直接瞄准镜,镜上装有数字显示装置。3种型号采用与M107式加农炮相同的底盘。车体为焊接的高强度合金钢结构。发动机功率为298千瓦。该炮装有红外夜视设备,无三防和两栖能力。底盘后部装有装弹输弹装置与大型驻锄。火炮射程为16.8千米。身管长25.3(37)倍口径。最大射速2发/分,持续射速1发/分。高低射界-2°~+65°,方向射界左右各30°。战斗全重26.5吨。最大公路时速56千米,最大公路行程725千米,涉水深1066毫米,爬坡度31°,通过垂直障碍高1016毫米,越壕宽2362毫米。携弹量2发。乘员5人。另有8名炮手乘坐在随行的M548式履带弹药车上。配用榴弹、核炮弹、化学炮弹、火箭增程弹和子母弹等。
美国M110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英国L118式105毫米榴弹炮
L118式榴弹炮是英国研制的口径105毫米的牵引榴弹炮,1975年开始装备英国陆军野战炮兵团。由于火炮重量轻,因此行军战斗转换程序简单,能迅速投入战斗和撤离战场。该炮配用菲斯野战炮兵计算机、奥达茨火炮诸元传输器和埃米茨自动气象探测装置等射击指挥系统,以提高射击精度。
火炮初速712米/秒,最大射程17.2千米,最小射程2.5千米。高低射界-5.5°~+70°,方向射界不用底盘时为左右各5.5°,使用底盘时为360°。最大射速8发/分,持续射速3发/分。战斗全重1.8吨。行军状态长6324毫米(炮身向前)、4876毫米(炮身向后)、宽1778毫米,高2630毫米(炮身向前)、1370毫米(炮身向后);战斗状态长7010毫米,高1778毫米。炮班6人。该炮配用榴弹、照明弹、底部排气子母弹和碎甲弹、发烟弹。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广泛使用了L118式榴弹炮。这些火炮经常以高射速进行长时间射击。实战证明,该炮在严寒、尘土、直升机反复吊运和长时间射击等条件下,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英国L118式榴弹炮
英国L119式105毫米榴弹炮
L119式榴弹炮由英国皇家军械厂生产。
英国L119式榴弹炮
火炮身管长3170毫米,采用双室炮口制退器,立楔式炮闩,高效率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空心钢管焊接而成的闭脚式大架。该炮全重1.86吨。高低射界-5.5°~+70°,方向射界360 °。初速732米/秒,最大射程为19.5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大射速为8发/秒(可发射3分钟),持续射速3发/分。行军状态长4900毫米(炮身向后),宽1800毫米,战斗状态长6人。炮班7人。配用榴弹、发烟弹、照明弹、碎甲弹和子母弹等。分装式弹药,弹丸重15千克。子母弹有效杀伤范围为250~500米。
英/德/意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
英/德/意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
FH70式榴弹炮是由英国、前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共同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牵引榴弹炮,1978年开始装备三国陆军。
该炮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远,杀伤力大,配用新式弹药,能发射北约155毫米制式弹与核弹,可攻击坦克装甲目标,具有爆发射击能力和持续高射速,机动性强,可短途自行、越野和用中型运输机空运。
FH70式榴弹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摇架、装填系统、座盘、辅助推进装置和瞄准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辅助推进装置安装在炮架前部,它可使火炮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自行,涉水深750毫米。同时可用于驱动炮轮,为转向、起落炮轮与架尾轮提供动力。行军时,炮身可转180°固定在大架上,用牵引车牵引最大时速100千米,涉水深1.5米。也可用C-130运输机空运。
火炮初速827米/秒,最大射程24千米(榴弹)及30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小射程2.5千米。最大膛压340兆帕,弹丸重43.5千克,后坐长1~1.4米。正常射速6发/分。高低射界-5.5°~+70°,方向射界55°。战斗全重9.3吨。行军状态长9800毫米,宽2204毫米,高2560毫米,火线高1525毫米,最低点离地高300毫米,转向半径9米。配用专用弹药,包括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可发射北约使用的各种155毫米弹药(包括美国的“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精度为距离公算偏差0.3%~0.4%。炮班8人。
英/德/意合作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
英国AS90式155毫米榴弹炮
AS90式榴弹炮是英国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自行榴弹炮,是新型的20世纪90年代火炮系统,1992年初开始装备部队。
AS90式火炮系统由履带式底盘、155毫米火炮炮身和火控设备组成。该炮射程远,机动性高,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火炮采用39倍口径长的单筒自紧身管。自动装填系统由摆动式输弹机、炮弹传送臂和弹丸架组成,可在任何射角下装填弹药。炮塔上装有1挺M2式12.7毫米机枪。火炮采用自主式导航与火炮瞄准系统,包括惯性动态参考装置、炮塔控制计算机、瞄准手显示装置和火炮显示装置等。可发射各种北约155毫米制式弹药。
沙漠试验中的英国AS90式自行榴弹炮
火炮最大射程分别为24.7千米(制式榴弹)及30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大射速6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供弹方式为自动,高低射界-5°~+70°,方向射界360°,最大公路行驶时速53千米,爬坡度31°,通过垂直墙高0.75米,越壕宽2.8米,涉水深1.5米,最大行程420千米,战斗全重42吨,乘员5人。
英国AS90式自行榴弹炮
该炮的特点是轮廓低,不易暴露,战斗室面积大,炮手操作条件好,射速高,精度好,机动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可向机动作战部队提供及时而有力的火力支援。
法国LG1式105毫米榴弹炮
LG1式榴弹炮是法国研制的一种105毫米轻型牵引榴弹炮,于1985年在法国萨托里陆军装备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法国LG1式105毫米榴弹炮装备法国快速反应部队。
它是为步兵师提供直接和间接火力支援而设计的,重量较轻,机动性强,既可用吉普车或各种卡车牵引,也可用美洲狮型直升机空运或空投。该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摇架、上架、平衡机、大架、下架、座盘、炮轮和瞄准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该炮的瞄准系统是专门设计的,主要由广角测角仪、瞄准装置和直接瞄准具组成。广角测角仪的放大倍率为3;高低射界-5°~+70°,高低与方向修正量±10°;直接瞄准具放大倍率为6。瞄准具装有氚灯夜间照明装置。
法国LG1式105毫米榴弹炮装备法国快速反应部队。
火炮身管长30倍口径,发射底凹榴弹时,最大初速675米/秒,最大射程15千米;发射研制中的底部排气弹时,初速650米/秒,最大射程17.5千米;发射破甲弹时,具有近距离反坦克的能力,最大弹道高2.3米时直射距离可达900米。高低射界-5°~+70°,不移动大架时方向射界40 °。最大射速12发/分,持续射速8发/分。战斗全重1.3吨。行军状态长(炮身折叠在大架上)5200毫米,战斗状态长6650毫米,宽1850毫米,高1480毫米,火线高900毫米,最低点离地高320毫米。公路牵引时速90千米。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0秒。炮班7人(含炮长和牵引车驾驶员)。配用底凹榴弹、底部排气弹、破甲弹、照明弹、发烟弹和练习弹等,也可发射美国的弹药。
法国AUF1式155毫米榴弹炮
法国AUF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AUF1式榴弹炮是法国制造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自行榴弹炮。AUF1式榴弹炮射程远,射速高,机动性好,但结构复杂,维护保养困难,价格较高。火炮身管长6200毫米,自动装填系统由弹药仓和自动装弹机组成。自动装弹机为液压式,可保证火炮在任何射角下进行自动装填。炮塔上装有1挺7.62毫米或12.7毫米高射机枪。采用AMX30式主战坦克底盘,但做了一些改进。火控设备包括随动系统、光电测角仪和显示控制台,火控设备与炮兵连计算机接口,能迅速将炮兵连指挥所的射击命令传递给火炮。该炮配用的弹药有普通榴弹、底凹榴弹、火箭增程弹等。火炮最大射程为23.5千米(底凹榴弹)及31.5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小射程3.25千米,最大射速8发/分,持续射速3发/分,高低射界-4°~+66°,方向射界360°,携弹量42发,最大行驶时速60千米,爬坡度60°,通过垂直墙高0.93米,越壕宽1.9米,战斗全重42吨,乘员4人。
法国AUF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法国TRF1式155毫米榴弹炮
法国TRF1式155毫米榴弹炮
TRF1式榴弹炮是法国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牵引榴弹炮。1975年,法国陆军决定发展一种现代化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以取代1950年装备的M50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该炮于1983年开始生产,1984年开始装备法国陆军步兵师属炮兵团。该火炮装有液压式输弹机,并有辅助推进装置,行军时由雷诺TRM1000(6×6)式卡车牵引,车上可搭载炮班全体人员和50发炮弹。瞄准装置包括1个周视瞄准镜,1个直接瞄准镜和1个GA81式测角仪。火炮最大射程分别为24千米(高爆弹)及30千米(火箭增程弹)。最大射速6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身管长为40倍口径,高低射界-5°~+66°,方向射界为左27°、右38°,装填方式为半自动,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为2分钟,战斗全重10.3吨,炮班8人。
法国TR式155毫米榴弹炮
法国TR式155毫米榴弹炮
TR式榴弹炮是法国制造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新式牵引榴弹炮,1984年装备法军炮兵部队,主要用来为步兵师提供直接和间接火力支援。火炮由炮身、炮架、反后坐装置、自动装填机、座盘、辅助动力装置、瞄准装置和炮轮等主要部分组成。由于配有自动装填机,使该炮射速较高。辅助动力装置可使火炮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自行,爬坡度31°,涉水深1米。火炮进入战斗状态需2分钟。由于有液压起重机帮助拔出驻锄,撤出战斗只需1.5分钟。瞄准手的位置在炮架左侧,由液压进行瞄准控制。火炮配有GA81式测角仪、直瞄和间瞄用瞄准镜。行军时,炮身可回转180 °,固定在大架上,由TRM1000(6×6)式卡车牵引。牵引车上可坐8名炮手,载运48发弹药。最大公路牵引时速80千米,行程600千米。火炮初速830米/秒,发射F1式底凹榴弹时,最大射程24千米;发射H2式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29.5千米;发射H3式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2.5千米。爆发射速10发/分,持续射速6发/分。高低射界-5°~+66°,方向射界左27°、右38°。战斗全重10.65吨。行军状态长8750毫米,宽3090毫米,高1650毫米,最低点离地高500毫米。
法国GCT式155毫米榴弹炮
GCT式榴弹炮是法国研制的一种155毫米自行榴弹炮,1980年装备部队。
GCT式榴弹炮由炮身、摇架、反后坐装置、自动装弹系统、火控系统和车体等主要部分组成。自动装弹系统由弹药架和自动装弹机构组成。弹药架分为弹丸架和药筒架两部分,它们的结构形状与大小都相同。自动装弹机构由弹丸选择器、药筒选择器与液压输弹机组成。通过选择器可自动选择所需的弹种和装药号。液压输弹机位于炮塔顶部,由两个平行导轨组成,其中一个输送弹丸,另一个输送药筒。该自动装弹系统可保证火炮处于任意角度均能实施高速射击。火控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由火炮控制装置、测角仪和显示台组成。火控系统可与炮兵连计算机相通,所要求的射击诸元可自动输入火炮计算机,从而可避免由于指挥口令的失误所产生的误差,又能将连部射击命令迅速送给火炮。
法国GCTSP式自行榴弹炮
法国GCT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GCT式自行榴弹炮采用改进的AMX30式主战坦克底盘,装有新式炮塔。车内有炮长、瞄准手、装填手和驾驶员1人。
发射OFF1式榴弹时最大射程24千米;发射OE-DTC式底凹弹时最大射程28.5千米;发射OE-PAD式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1.5千米。最大后坐长950毫米,高低射界-4°~+66°,方向射界360°。最大射速8发/分,持续射速2~3发/分。方向瞄速0.01°~10°/秒,高低瞄速0.01°~5°/秒。战斗全重43.5吨,行军重40.5吨。最大公路时速60千米,最大行程450千米(以40千米的时速计)。涉水深2100毫米,最大爬坡度31°,最大侧倾坡度15.5°,通过垂直障碍高930毫米,越壕宽1900毫米。可发射炮弹、2050发7.62毫米枪弹或800发12.7毫米枪弹,烟幕施放装置在炮塔前两侧,每侧2个。
法国“恺撒”155毫米榴弹炮
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针对20世纪9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中、低强度局部战争以及他们的购买能力,推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恺撒”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长的身管,使发射远程全膛弹底排气弹时,最大射程达到42千米;炮架采用法军现役TRF1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的炮架。火炮装在车体后部,炮身左侧储存18发弹丸,右侧为18发装药。由于采用了新设计的快速送弹装置,使开始射击的15秒内发射3发弹,然后以6发/分的速度持续射击。火炮的方向射界左右各17°,高低射界为+17°~+66°。“恺撒”的运载车由德国奔驰U2450L型6轮式卡车改装而成。战斗全重18.5吨,可以方便地驶入C-130型运输机的后部货舱,进行长途战略运输,快速投入使用。
法国“恺撒”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德国PzH2000式榴弹炮发射炮弹。
德国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装甲榴弹炮
1996年初,德国开始正式采用第一批国产15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被称为PzH2000式自行装甲榴弹炮,它的155毫米炮弹、自动装填结构、高级射击控制装置代表了火炮界最新的潮流。车体前方左部为发动机室,右部为驾驶室,车体后部为战斗室,并装有巨型炮塔。这种布局能够获得宽大的空间。乘员包括车长、炮手、2名弹药手以及驾驶员,共5人。战斗全重55吨。
PzH2000式装有专为155毫米榴弹炮研制的模式推进装药系统,使用普通炮弹最大射程为30千米,推进装药温度在升高至52℃时,炮弹的最大射程达34千米。20发炮弹的最短发射时间为2分30秒。自动装填装置使用电动系统,操作人员只要按动控制电钮,就可以自动装填炮弹。弹药舱内装有60发炮弹,自动装填装置的弹匣中装有32发供随时发射的炮弹。车载弹道计算机对弹药数据、目标数据以及射击数据进行自动管理。自行火炮车体采用了与坦克相同的防弹钢板全焊接结构,并在炮塔上面新增加了装甲组合板,由厚度为20厘米左右的几十个装甲钢板组成,以保护炮塔内的乘员和弹药舱免受炮弹和反坦克导弹的攻击。最高时速为60千米,最大行程可达420千米,具备了主战坦克级的机动能力。它的自卫装备包括安装在炮塔上面的7.62毫米机枪和炮塔前后的烟幕发射装置。装有主战坦克级的战斗瞄准系统,能够在夜间作战。它的155毫米炮弹的重量为45千克,初速每秒达900米。使用这种炮弹,只需一发命中,就可以将M1A1坦克摧毁。
苏联2S1式122毫米榴弹炮
2S1式榴弹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口径122毫米的自行榴弹炮。于20世纪70年代初装备苏联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
该炮是在D-30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炮身和轻型履带式装甲车底盘为基础组合而成,且有三防能力。火炮最大射程分别为15.3千米(榴弹)及21.9千米(火箭增程弹)。直射距离为940米,最大射速5发/分,高低射界-30°~+70°,方向射界360°,携弹量40发,最大公路时速60千米,而水中最大行驶速度为4.5千米/时。爬坡度60 °,通过垂直墙高1.1米,战斗全重16吨,乘员4人。
苏联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苏联2S3式152毫米榴弹炮
2S3式榴弹炮是苏联制造的一种口径152毫米的自行榴弹炮。该炮是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的改进型,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装备苏军,每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各配有18门。
2S3式榴弹炮由改进的萨姆-4式防空导弹发射车底盘和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构成,并配有三防装置。火炮采用机械装填方式,装填手从弹药架上取下弹丸和药包,放在装弹盘上,通过输弹机送入炮膛。炮塔上装有1挺7.62毫米机枪。2S3式榴弹炮最大射程17.3千米,射速3发/分,身管长28倍口径,高低射界-4°~+60°,方向射界360°,携弹量46发,行驶时速62千米/时,爬坡度60°,通过垂直墙高1.1米,越壕宽2.5米,涉水深1.5米,战斗全重27.5吨,乘员4人。
苏联2S3式152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
苏联2S5式152毫米加农炮
2S5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口径152毫米的自行加农炮。2S5式加农炮的主要优点是射程远,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无自动装填弹药装置,射速不高。
2S5式加农炮主要由152毫米加农炮与履带底盘组成。火炮装在底盘的后部,炮身和反后坐装置安装在上架的炮耳轴上,上架与车体连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装有两个平衡机。炮身上装有制退机和复进机。
驾驶员的座位在车体前左侧处,炮长的位置在驾驶员之后有观察孔的炮塔内。车上乘员2~3人。
2S5式加农炮行动部分有6对双负重轮,4对托带轮,中间两对托带轮安装在中心导杆外侧,前后两对托带轮安装在中心导杆内侧,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车上携弹量很少,主要由随伴弹药车供弹。
苏联2S5式自行加农炮
火炮发射常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千米。该炮长约7.5~7.8米,宽3米多。
曾参加过车臣战争的苏联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苏联M1987式152毫米加农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1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全重7吨。
苏联2S19式152毫米榴弹炮
2S19式榴弹炮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1989年装备苏军炮兵师和集团军炮兵旅。
2S19式榴弹炮的底盘是基于主战坦克上的,如悬挂和传动装置采用T-80主战坦克上的,动力装置则采用T-72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榴弹炮根据2A65式152毫米榴弹炮改进而成的2A64式长身管152毫米火炮,带三室炮口制退器和抽烟装置,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动式,采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高低瞄准自动化,方向瞄准半自动化。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并配有半自动装药装填装置,这样既可以8发/分的射速发射车内携带的弹药,又可以6~7发/分的射速,发射车外供给的弹药。炮塔顶部右前侧有指挥塔。该炮发射杀伤爆破弹、底排弹、发烟弹、子母弹、电子干扰弹和激光制导炮弹。初速810米/秒(杀伤爆破弹),最大射程24.7千米(杀伤爆破弹),身管长9米,高低射界-3°~+68°,方向射界360°,战斗全重42吨。
苏联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苏联2S7式203毫米加农炮
苏联2S7式203毫米自行加农炮
2S7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203毫米自行加农炮,1975年开始装备方面军所属重炮旅。该炮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无装甲防护,射程远。大型底盘是专门为该炮设计的。密闭式驾驶员与乘员室在车体前部,面积较大,可容纳2~4名乘员。发动机置于驾驶室后下方,传动装置位于驾驶室前下方。行动部分有7对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而诱导轮在后,另有两对托带轮。
火炮安装在车体后部。装有自动装填装置,可在任意射角装填弹药。装药和装定引信等弹药准备工作在火炮后右侧进行。车体后部装有一大型液驻锄,火炮射击时放下驻锄以支承火炮的后坐力。
车上携带少量弹药,供随时射击使用。另有一辆随伴弹药车运载炮手和大部分弹药。
火炮发射榴弹时,射程10~37.7千米;发射增程弹时,射程50千米。高低射界0°~+60°。战斗全重46吨。车体长12800毫米,宽3500毫米,高3500毫米。发动机功率330.98千瓦。配用弹药为榴弹与核弹。
意大利155/39TM式155毫米榴弹炮
155/39TM式榴弹炮是意大利生产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牵引式榴弹炮。1987年,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对美国的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进行改进,用新的39倍口径身管替23倍口径身管,并相应地做了其他一些改动,从而形成了155/39TM式榴弹炮。
意大利155/39TM式榴弹炮
155/39TM式榴弹炮的火炮最大射程为24千米(榴弹),高低射界0°~+60°,方向射界左24°,右25°(射角0°~45°时)。
新加坡FH88式155毫米榴弹炮
FH88式榴弹炮是新加坡新研制的一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由于它价格比较便宜,又能使用北约的155毫米弹药,因此可以向美国、墨西哥、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该炮在1988年亚洲宇航展览会上首次展出。它采用液压弹射式送弹机装填弹药,射速高,装有辅助推进装置,战术机动性比较强;同时配用火控计算机和电子瞄准系统等先进射击指挥系统,具有符合现代火炮作战要求的所有特点。它由炮身、炮架、反后坐装置、液压弹射式送弹机、炮轮和辅助推进装置等主要部分组成。火炮发射远程全膛弹时最大射程30千米,爆发射速3发/15秒,战斗全重13.2吨。使用辅助推进装置时越野时速8千米。行军时由6×6式汽车牵引,炮身向后回转180°,以缩短行军长度,降低行军高度。炮班6人。
新加坡FH88式榴弹炮
捷克DANA式152毫米榴弹炮
DANA式榴弹炮是捷克研制的一种轮式自行榴弹炮,由捷克国营兵工厂制造,1981年装备炮兵营,作为步兵师和坦克师的中程炮兵支援武器。该炮由炮身、摇架、装填机构、平衡机和车体等主要部分组成。炮身可能采用苏联2S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炮身。炮尾装有自动装填机构。车体系采用“太脱拉”815(8×8)式卡车底盘改装而成。炮塔为固定式,不能实施环射。它由装甲板焊接而成。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右侧炮塔上方装有1挺DSHKM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车体后部为“太脱拉”T3930-51V-12型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213.3千瓦。火炮最大射程15~20千米。高低射界-3°~+60°。战斗全重23吨。最大时速80千米,最大行程1000千米。涉水深1.4米,越壕宽2米,爬坡度31°。配用穿甲弹、榴弹、发烟弹和照明弹。
捷克DANA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南非G5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
G5式加农榴弹炮是南非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牵引加榴炮,1980年前后装备南非国防军。
G5式加农榴弹炮是在GC45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基础上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较远,精度较高,由于装有辅助推进装置,因此,它的越野机动性能比较好。该炮研制周期较短,成本较低。
南非G5式155毫米加榴炮
G5式加农榴弹炮由炮身、输弹机、炮架、座盘、辅助推进装置和炮轮等主要部分组成。火炮行军时由SAMIL100(6×6)式卡车牵引,车上还可载运8名炮手和15个弹药架。火炮身管长6975毫米(45倍口径),初速为897米/秒,发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30千米,发射远程全膛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为39千米,最小射程为3千米。最大射速为3发/分,持续射速为2发/分。高低射界-3°~+75°,炮身仰角在15°以上时方向射界为84°,炮身仰角在15°以下时方向射界为65°,战斗全重13.5吨。行军状态长11100毫米,宽2500毫米,高2300毫米。涉水深600毫米。
南非G6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
G6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是南非研制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轮式自行加榴炮,1988年开始定型生产。
南非G6式自行加农榴弹炮
G6车体和炮塔为全钢装甲焊接结构,底装甲用双层装甲板制作。炮塔内主要武器是1门155毫米加榴炮。炮塔上装有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时间为1分钟,战斗状态转为行军状态只需30秒钟。该炮配有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系统、激光测距机、炮口基准系统、弹道计算机、S700型气象测量装置、EMVAMK10B型初速测定仪、AS80型火控系统和专用头盔式无线电通信系统、全装药自动计算器、后坐长度指示器和炮弹计数器等。车上携带47发弹丸和52具装药。车上弹药发射完毕后,由弹药补给车从车体后门用传送带传送弹丸和装药。弹药补给车为6×6或8×8式越野车。火炮身管长45倍口径,发射榴弹时最大射程30.8千米,发射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39千米。高低射界-5°~+75°,方向射界80°。爆发射速1发/7秒,持续射速4发/分。精度为距离公算偏差0.48%,方向公算偏差0.1%。战斗全重36.5吨。通过垂直障碍高450毫米,越壕宽1300毫米,爬坡度50°,涉水深800毫米,最大公路时速90千米,最大行程600千米。配用榴弹、底部排气榴弹、发烟弹、照明弹和黄磷弹等,也可配用子母弹。
南非G6式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
澳大利亚“哈梅尔”105毫米榴弹炮
澳大利亚“哈梅尔”105毫米榴弹炮
“哈梅尔”榴弹炮是澳大利亚制造的一种口径105毫米的轻型榴弹炮,它是英国L118式和L119式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仿制品,到1988年已有大批火炮陆续交付使用,装备部队。
“哈梅尔”榴弹炮的技术和结构特点与英国火炮基本相同。
芬兰M74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
M74式加农榴弹炮是芬兰生产的一种口径155毫米的加农榴弹炮。该炮装备芬兰陆军,目前仍在批量生产。最大射程分别为24千米(普通榴弹)及30千米(底部排气弹),身管长39倍口径,高低射界-5°~+52°,方向射界90°,运动方式为牵引式,行军状态全重9.5吨。
芬兰M74式加农榴弹炮
西班牙SB155/39式155毫米榴弹炮
SB155/39式榴弹炮是西班牙研制的一种新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1984年制出1门样炮并开始进行射击试验。该炮用于为师一级的部队提供掩护和支援火力。它主要由炮身、炮架、反后坐装置、射击座盘、瞄准装置和运动部分等部件组成。
火炮身管长4045毫米,内有48条膛线。药室容积18.5升,最大后坐长1400毫米,最小后坐长600毫米。火炮全重9吨,用8号装药发射时初速827米/秒,最大射程23.9千米。高低射界-3°~+70°,方向射界左右各30°。行军状态长9200毫米,炮全宽2500毫米,高2400毫米。战斗状态长12000毫米。耳轴高1525毫米,最低点离地高300毫米。炮班6人。
西班牙SB155/39式榴弹炮
埃及R020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埃及R020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R02001式榴弹炮是埃及制造的一种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它是英国诺丁汉皇家兵工厂专门为埃及研制的,1985年正式开始研制,1986年在英国陆军装备展览会上展出。
R02001式榴弹炮由埃及阿布扎阿伯勒工程工业公司生产的苏联D-30式122毫米榴弹炮与英国的R02000式装甲车族通用底盘组装而成。钢焊接结构炮塔为全封闭式,塔顶左侧装有1挺可360°环射的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车长配用1具可以360°旋转的潜望镜。瞄准装置采用周视瞄准镜和直接瞄准镜。
火炮直射距离940米,最大射程15.3千米,采用人工装填方式,高低射界为-5°~+70°,方向射界左右各30°。配用弹种为榴弹和破甲弹,携弹量72发。采用帕金斯TV8-640型8缸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220.6千瓦,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时,爬坡度为60°,通过垂直墙高为0.75米,越壕宽2.2米,战斗全重20吨,乘员5人。
叙利亚T-34/122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叙利亚T-34/122式自行榴弹炮
T-34/122式榴弹炮是叙利亚研制的一种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由叙利亚兵工厂制造并装备叙利亚陆军炮兵部队。它由苏联D-30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与T-34/85式坦克底盘结合而成。
火炮炮身长4875毫米。最大射程15.4千米,高低射界-7°~+70°,方向射界120°,战斗全重29吨,全长6005毫米,宽2990毫米,高2700毫米,车底距地高400毫米,最大速度60千米/时。燃料箱容量560升,最大行程300千米。涉水深1300毫米,爬坡度35°,通过垂直障碍高700毫米。越壕宽2285毫米,转向半径4.6米。乘员6人。
日本74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
日本74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
74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日本研制而成,1975年开始生产。后由于日本决定集中力量生产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故到1978年只生产了20门。曾装备日本北方的第二炮兵团。
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右前部,配有3部潜望镜。火炮最大射程11.27千米。榴弹弹丸重19.06千克,战斗全重16.5吨。最大速度50千米/时,行程300千米。涉水深1200毫米,爬坡度60°,通过垂直障碍高610毫米,越壕宽2000毫米。发动机为4缸柴油机,额定功率220.65千瓦。乘员5人。
日本74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
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日本研制而成,1975年定型生产,1978年装备日本自卫队炮兵部队。
该炮主要由炮身、反后坐装置、炮架、供弹装填机构、瞄准装置和车体等组成。炮身长30倍口径。供弹装填机构由供弹机和装填机组成。由于该炮装有自动归位装置,弹药装填后,火炮能自动回到规定的射角位置,射击后能立即回到+6°装填位置,从而保证火炮获得较高的射速。瞄准装置为1部J2式周视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视界10°;还有1部J3式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视界10°。车体和炮塔均为焊接的铝结构。炮塔顶部装有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火炮发射日本制式榴弹时最大射程19千米,最大射速6发/分。高低射界-5°~+65°,方向射界360°。战斗全重25.3吨。最大速度47千米/时,最大行程300千米,涉水深1300毫米,爬坡度60%,通过垂直障碍高700毫米,越壕宽2500毫米。发动机为6ZF二行程6缸风冷柴油机,额定功率330.98千瓦。乘员6人。
阿根廷M77式155毫米榴弹炮
M77式155毫米榴弹炮是阿根廷研制的一种牵引榴弹炮,装备阿根廷炮兵部队。
阿根廷M77式155毫米榴弹炮
它是为适应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特别是为在巴塔哥尼亚地区使用而设计的。该炮采用法国F3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炮身、摇架、反后坐装置和平衡机。火炮射击时打高炮轮,使其离地,将火炮支撑在座盘和大架上。大架为开脚式。圆形座盘在球轴座上,悬挂在下架的下部。火炮身管长5115毫米(33倍口径)。发射榴弹弹丸重43千克,最大初速765米/秒,最大射程22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25.3千米。最大射速4发/分,持续射速1发/分。高低射界0°~67°,方向射界70°。战斗全重8吨。配用榴弹、火箭增程弹、发烟弹和照明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