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突发事件药物救治指南
- 梅旭辉主编
- 12056字
- 2020-06-25 21:23:39
第四节 信息储备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常常伴随着人员伤亡,以美国为例,20世纪以来,发生的5次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了12021人死亡,我国的汶川地震,仅住院人数就达10万人之多。历史证明,药品保障是否及时、准确,和药品信息的提供是否及时、准确有直接关系,做好患者救治过程中的药品保障工作,对降低伤死率和伤残率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做好药品保障工作,就必须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信息储备。
一、突发事件中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对药品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主要包括与保障机制及时性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与药品保障机制准确性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与药品储备机制标准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与药品捐赠机制合理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与药品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等。
(一)与药品保障机制及时性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灾区的医疗救援工作迅速展开,灾区随之建立药品供应渠道。这一过程中,药品保障机制及时性十分重要。药品保障通常有“携行药品”和“补充药品”两种形式。以5·12地震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疗队为例,出发时医院紧急准备,为医疗队随行携带了100万元的药品和敷料器材,选派5名药师参加医疗队。到灾区后第2天,经了解联系从洛水镇卫生院领到维生素B2片、滴眼液、喉片等非常少量的药品。到灾区后第4天,从什邡市卫生局联系并领到抗生素类、感冒药类、藿香正气口服液、三七伤药片等部分药品。经过药师们的努力,较快地建立起补充药品的途径,在定点保障单位建立了户头。军队途径有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成都军区某部野战兵战;地方途径有德阳、什邡、绵竹三市的卫生局。5月下旬开始,经过审批后直接从上述单位领取药品。在兵站和什邡市等地卫生局领不到的药品,从当地的医院、药店、医药公司购买补充。从7月中旬开始地方卫生主管部门不再负责保障医疗队药品。药师们到达灾区后迅速展开工作,请领和运送3支医疗队的药品,与近3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使药品供应从最初的100余种上升到700多个品规,发放药品总量达800余万元。
从全局来看,虽然医疗队所需的药品,可以凭报告到供应站(灾区、地方)直接领取,但药品发放渠道不畅、下发程序不明确、灾区药品补充渠道不健全的现象在一些环节和部位仍然存在。一些医疗队和医疗救援人员不知道补充渠道在哪里?怎样去补充?救援队伍与后勤保障的关系不明确,军队与地方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构缺乏统一指挥,主要是指挥协调层面不畅,尤其在救援行动初、早、中期,药品少、器械的供应保障链不完整。此外,信息传输通道不明晰,救援用药信息传递途径不明确,多途传递,缺乏专一通道。医疗队和供应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特别是医疗队等救援人员的用药需求不知道往何途径反映;表现在医疗队所需药品、器械不能及时地反映到供应部门,因此造成医疗队所需要的药品不能及时得到。
(二)与药品保障机制准确性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不可预知,发生的灾难不同,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是灾难对于环境都会带来破坏和影响,都会对人造成伤害。汶川抗震救灾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伤病和用药有不同。搜救患者阶段以外伤救治用药为主,卫生防疫阶段以消毒药剂为主,恢复生产阶段皮肤科用药量大,重建家园阶段发生割、划伤多,止血敷贴等用药量大。另一个特点是灾区患者分流,重症患者送成都华西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等大医院实施重点救治;需要手术等治疗中等伤情的患者分送20个省、区、市的367家医院治疗;此外灾区群众原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突发疾病防护工作如破伤风、狂犬病防护的需求等都有发生。医疗队在灾区执行任务时间长,最长达100多天。灾区的患者、部队官兵都有用药的需要。
地震造成的伤情主要有外伤,如骨科、神经外科等挤压伤;极端恶劣的环境引发的大量皮肤过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灾区群众原有的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也很常见。因此,灾区用量最大的药品主要是皮肤病用药、抗生素、外伤止痛药,其次是感冒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眼科用药,降血压用药、镇静安神及心理障碍用药也常有需要。由于灾情严重,药品需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及制药企业生产品种的局限性,造成支援灾区的药品有的品种过剩、有的品种短缺。容易补充的药品有感冒类药、抗生素类药、防中暑药、防蚊蝇药等,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抗病毒药、藿香正气口服液、人丹、风油精、清凉油等药品供应量大,随时可以从当地卫生部门请领和补充。比较紧缺的药品有消化系统用药、眼科用药、皮肤科用药、外伤及常用专科外用药、镇静催眠药、降血压药物、祛痰、镇咳、平喘类药品。救援早期,创可贴、伤湿止痛膏、皮炎平霜、达克宁霜等皮肤外用药短缺。随后,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麻仁丸、果导片、开塞露等消化系统的药物,氯霉素、磺胺醋酰钠等各种滴眼液出现短缺。
对药品保障机制准确性的药品信息需求在5·12地震救灾中比较突出,一些环节出现应急响应速度慢,信息混乱,协调不力,任务不清现象。特别是在早期,正常程序已被打乱。虽然经过当地卫生局审批后可以直接从供应站领取药品,但有些急需药品如果通过报告、批示,再行发放,时间太长,解决不了救治的紧急需要。一些机构的药品发放采用生活物资的发放方式:通知当地医院领药后,分发部门有什么药,医疗机构就拿什么药,导致药品请领计划的被动。与帐篷、食品不同,药品有针对性,不是通用型的。有的药品明显不足,如胃药、皮肤病用药等,有的紧急抢救用药,在第一线十分缺乏,一些急需药品供应始终不理想。而有的药品很多,救治患者用不上,造成堆积,救灾结束后,如何处理都是问题。
(三)与药品储备机制标准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现阶段缺乏应急药品国家统一制订的目录。因为在应急药材品种目录方面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灾难突然降临,救援任务紧迫,医疗队在接到任务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据经验来准备随行携带的药品品种和数量,因此在到达灾区后,经常发生部分药品较多和部分药品不足的问题。医疗队准备药品没有应急药材随行携带品种目录,准备药品心中无数;前方救援人员不知带了些什么药,心中无数。
作为储备的救灾药品,缺乏药品的便携概念,药品的包装不够科学实用。有的过大不便于携带,纸盒子装药,淋雨后全部垮掉,长途行军也都容易散架。外用药包装规格大,落后,不先进,不方便使用和携带,如大瓶装的碘酒、双氧水等。在各种药品的使用上繁琐、不方便,如针剂、外用药与平时一样使用。急救用的器械也很落后,一些先进的技术很少应用,如仍用绷带包扎,没有头套,药箱的式样、功能几十年一个样。
(四)与药品捐赠机制合理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5·12地震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在5月20、22、25、28日4次发布了抗震救灾急需捐赠的药品目录和接收捐赠的联系方式,很多制药企业、公司捐赠了大批的药品,这些捐赠的药品在救灾药品最紧缺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的建立和药品供应发放相对滞后,出现了为救灾捐赠的药品品种不全、数量不足、数量过剩等问题。5·12地震药品保障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药品供应初期短缺、后期过剩,灾区短缺、后方充足,因运力有限造成的供应品种短缺或过剩;在灾区急需药品目录中甚至有个别品种刚刚发布,马上又通知停用的问题。这些都反映出由于药品需求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药品供应保障滞后等情况发生。捐赠药品的发放缺乏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在抗震救灾中有国家卫生部下发药品,有军队下发药品,还有省市及捐赠药品,药品接收、储存、下发各环节不顺,缺乏有效管理。应急药品发放较乱,管理也欠妥善,造成药品堆压浪费、分布不均。捐赠灾区的药品有的不足,急需的甚至没有,不需要的大量过剩,部分药品不能用,不需要;急需的药品或器械又不够,后期各类药品和器械又太多,造成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浪费。
(五)与药品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的药品信息需求分析
医疗救援队伍中药学人员缺乏。从普遍的情况看,没有充分发挥药师在医疗救援中的作用。很多医疗队没有药师参加,在药品管理上存在发放药品的随意性太强,发放药品的人员随意性也太强,有时护理人员及医务人员也参与发放药品。此外,临床医师和药师在各种应急事件中本身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缺乏专项训练。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医疗队中的药师,与平时相比较,还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承担哪些额外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突发事件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突发公共事件对药品信息的需求,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信息体系构建的要求。有关方面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药品信息储备,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做好药品信息服务工作,发挥药学人员自身作用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一)药品应急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信息储备
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构建一个功能齐全、应答灵敏、反馈准确、操作方便的药品保障体系。药学人员应该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体系构建的积极推动者、建设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因此,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系统的构建,应该符合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有全局观、系统观、标准观和安全观4个方面:①全局观。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体系首先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它只是一个从属子系统,不是孤立的,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一部分。②系统观。药品保障贯穿了药政、科研、生产、储备、配送、使用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相互牵连,环环相扣。③标准观。全局观和系统观产生了标准观要求。标准观不仅仅反映在系统软件设计上,还应体现在系统机制及一些基本的元素上,包括职责、流程和制度等细节。当前,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体系相关的系统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机遇。药品保障体系的标准化改革可能会带来药品保障体系质的飞跃。④安全观。完整的安全观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体系的合法性,应考虑药品保障体系的准入资格,体系获得哪一级认可?网站准入备案机制和服务违约惩罚机制是否完善?其次是信息的正确性,体系的药品信息有无准入机制?是否可信?第三是有效服务能力,体系的有效运行时间有多少?能给多少人同时使用?第四是权限的严肃性。权限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并有章可循?能否阻挡黑客入侵?
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体系的特点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相关,应该具备简洁性、准确性、易用性和经常性:①简洁性。突发公共事件不可预知,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针对事件特点快速提供药品信息。无论是信息内容还是获取方式,应该简洁明快,少一点原理说明,侧重于如何执行。②准确性。突发公共事件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对药品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同,药品信息的提供要准确,要准备得更细些。③实用性。药品保障体系最终是用来服务的,应该易于操作,培训简单,要与真实情况相结合。通过这个药品保障体系,确实能解决药品供应或药品使用的问题。④经常性。平时要做好维护,通常的办法是进行应急演练,但更好的方案是建设平战通用的药品保障平台。
现阶段,在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保障系统构建上,有两项工作比较急迫,一是组织机构的建立,二是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必要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的药品信息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对相关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进行定位。组织机构上有了保证,才能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限定周期、保证效率。有必要从国家角度,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药品保障应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应急能力评估可以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确定今后建设的重点,进而改进药品保障系统服务功能,确保药品供应和合理用药。
(二)药品应急配送流程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药品只有送达使用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药品配送直接关系到药品供应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和经济性。药品配送方式复杂多样,按药品流向,有纵向、横向,也有逆向或交叉。药品随着信息流动,信息流混乱,则药品配送混乱;信息流有序,则药品配送有序。药品配送的管理,本质上就是药品配送信息的管理。
汶川地震后,灾区药品供应渠道很快建立,但是由于药品供应保障机构缺乏统一指挥,协调不够顺畅。在救灾药品的分发上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知当地医院领药,按分管部门的安排给什么药就拿什么药;一种是医疗队凭当地卫生局批条在供应站领药。这就出现了有的药品灾区医院救治患者用不上,救灾结束后有的药用作常见病治疗几年都用不完;医疗队需要的药品品种和数量都不够,不需要的品种多、数量大的情况。一般来看医疗队随行携带的药品仅能保证到达灾区后最初几天的用量,后续保障中有不少医疗队不清楚从什么途径可以补充药品,以致有的仍采取从后方医院派车运送或空运等方式补充药品。对于医疗队来说,需要补充的药品到哪里去领?怎样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对于药品供应保障机构来说,当各种救援药品源源不断到达灾区,接收捐赠的大量救灾药品给哪里发?发给医疗队和灾区医院的药品品种数量应按什么原则分配?这些都需要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分发原则,做到不仅建立起药品供应渠道,还要让医疗队知道哪里有药品供应渠道,从而实现供应站能按需发放、有效供应药品,医疗队能就地补充、及时使用上急需的药品。
从国外看,美国的战略医疗储备物资分为“12小时紧急物资”和“针对性急需物资”两种。“12小时紧急物资”是比较广谱的医疗用品,有抗生素、疫苗、解毒剂、抗毒素、生命支持药物等等。突发事件早期,在灾害类型不明的情况下,12小时之内,这些物资就应送到事发地点。“针对性急需物资”主要针对天花、炭疽、化学战剂等,要求送达事发地点的时限是24~36小时。“针对性急需物资”平时由合同销售商存储、管控,配送环节更简洁。这些物资送到事发地点后,集中在预定的发放点,公众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到获取所需医疗用品的地点和方式。
药学人员应该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药品应急配送体系的信息平台设计者、建设者、操作者和反馈者。
(三)应急药品储备活动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药品信息储备保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药品分布信息储备和药品储备信息活动。
(1)药品分布信息储备。将药品在各地的库存分布情况进行汇总,称药品分布信息的储备。它是优化应急体系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单位药品库存不足。以群体药物中毒抢救为例,依靠医院大量储存解毒药是不现实的,解毒药会过期失效,一个医院也许10年都不会用到,大量储备可能导致宝贵医药资源的浪费,但不储备又会耽误抢救时机。因此,通过药品分布信息储备,并依靠网络建立国家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调剂中心和分布全国的网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美军的“主供货商”计划和“供货商管理库存”计划,就是由费城的国防供应中心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对不同的药品,列出主供货商名单、库存水平、价格协议等信息,供军队医疗单位选择。这套体系在药品储备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信息、物质(药品)和能量(财务)的全流通,供货时间可缩短到24小时。既保障了药品供应的充足、及时、准确,又压缩了库存,减少了药品过期带来的浪费。
(2)药品储备信息活动。这些活动是一个系列,包括储备药品品种遴选、储备药品基数的确定、生产和储备体系的布点选择以及储备点的配送能力分析等4个环节。近年,应急药品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1999年国内制定出台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医药储备体制,可以预见,相关的信息活动将会日益活跃。当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品种遴选这一环节,即《应急药品目录》的制订,这标志着药品储备活动的开始启动。
目前在应急药材品种目录方面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在国家已制定的药材应急保障预案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修订一份比较科学的应急药品目录和应急药品分目录。修订应急药品目录应考虑以下问题:同种药品的不同剂型、规格、包装在目录中应明确,拟多一些以供不同需要;目录中的注射剂要有但不要多,片剂、胶囊剂等口服制剂应多一些;大输液以软包装方便携带和使用,尽量不配备玻璃瓶包装的输液。目录中要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应在保证灾区患者用药的同时保证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灾难造成人体的应急反应增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会激增,因此消化性溃疡、镇静安神类药品应列入目录。灾害有共性的东西,又有不同点。应急药品目录常备的药材是有共性的,但不同灾害需要的品种、数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因此有必要制定应急药品分目录。如1998年抗洪和抗震救灾比较,抗洪救灾很多战士发生烂裆,“5·12”抗震救灾中有专家反映发生烂裆,但一般不多见。非典期间是指定医院收治患者,这次抗震救灾是进村入户、伴随医疗保障。抗洪救灾、抗雪救灾、热带风暴执行任务时间短,一般在30天以内,这次抗震救灾奋战100天。
(四)药品政策执行反馈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药品政策执行反馈,既包括一些正常条件下已经完善,突发事件中具体涉及的政策信息,也包括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专门制订的政策信息。有几个方面应该关注:①药品捐赠政策。国家SFDA对捐赠药品有许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例如,有几类是不能用于捐赠的:第一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不允许捐赠;第二是没有获得国外政府机构批准上市的境外生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第三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试用或者试生产的药品;第四是医院制剂不可以作为捐赠。此外,境外生产的生物制品不允许捐赠;②专利强制许可。除了强制阻止的政策外,还有一些强制放行的政策,专利的强制许可就是一种,例如针对禽流感暴发、罗氏公司生产的达菲,针对炭疽的威胁、德国拜耳生产的西普洛,这些都曾经险些被专利强制许可。专利的强制许可是一把双面刃,从长远看会从根本上伤害研究者及投资者的积极性,所以就需要进行权衡;③药品价格信息。一方面是政策上如何稳定紧缺药品价格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向决策者提供主力药品成本信息。在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决策者也需要了解哪些药品更为经济,毕竟国力所限,要量力而行。
目前,药品捐赠带来的问题受关注程度较高。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发布了抗震救灾急需捐赠的医药器材信息,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的建立和药品供应发放相对滞后,出现了为救灾捐赠的药品品种不全、数量不足等问题。在灾区发放的药品也存在急需用的药品不足,不需要的药品大量过剩等问题。对此,有专家认为,为了保证救灾药品的供应,建议补充完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有的捐赠药品的相关办法,按规定进行捐赠与接受捐赠的药品。拟制定捐赠药品基本目录,按照目录中发布的药品捐赠。明确捐赠与接受捐赠药品的流程与管理,加强捐赠药品品种、质量与数量的把关与控制。也有比较激烈的观点认为应取消药品实物捐赠。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确保有限的医药物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总之,药学人员应该不但是突发公共事件药品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同时也应该是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关注者、反馈者、考察者和评估者。
(五)突发事件合理用药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与合理用药相关的药品信息作用巨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1)用药选择信息。药品选择是一个指挥棒,如果药品选择上发生错误,会极大地干扰整个治疗体系的运行。“非典”流行初期有“衣原体说”,于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成为主力药品。随着“冠状病毒说”的出现,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
(2)用药方案评价。用药方案包括已有的和临时拟定的,其合理性都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再评估,并及时进行总结。引起关注的消毒剂的过度使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还涉及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的一个评估。对“非典”激素疗法的股骨头坏死病例也应有所总结。
(3)捐赠药品替代。突发公共事件中,药品企业捐赠的多为自己生产的药品,药品短缺情况下,药品捐赠导致的一个特殊情况是药品替代,替代药品不一定是首选药品。如何做好替代,防止滥用,这需要药品信息的支持。
(4)用药信息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工作还是要依靠群防群治,要让药品使用知识得到普及,就需要宣传和培训。这方面的服务不到位,也会发生问题。在消毒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其他一些治疗性药品的使用中,都曾发生过一些问题。有的人将手伸入容器搅拌,引起了化学性灼伤;一些操作者不清楚浓度稀释方法,导致药液浓度不够;在含氯消毒剂(84、921等)使用上,相对多见的错误是将84消毒液用于空气消毒。
突发事件中,因为要兼顾的因素更多,并且涉及群体性、紧急性,一旦药品信息保障跟不上,不合理用药现象产生的危害也更大,因此,必须意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医疗机构药师开展合理用药的任务很多,有以下8个方面:①疾病相关医学研究进展的及时通报;②针对疾病变化的用药指南的出台和修订;③针对一线医疗人员的用药指南的培训;④针对大众的合理用药知识普及;⑤药师向临床提出用药方案建议;⑥用药指南运行情况的分析反馈;⑦对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警示;⑧捐赠药品的合理替代、防止滥用及妥善处理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既涉及疾控中心、红十字会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涉及各级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处在一线的医生、药师、护理人员和患者要紧密配合、及时沟通,保证合理用药。
突发公共事件中,药学人员不仅仅成为药品实物的提供者,还应该努力成为药品知识的提供者和普及者。
(六)信息传播媒介开发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发布了抗震救灾急需捐赠的医药器材信息,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的建立和药品供应发放相对滞后,出现了为救灾捐赠的药品品种不全、数量不足等问题。应建立合理高效的药品信息传递途径,建立与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相对应的药学信息服务体系,对相关的工作机构、专家库进行定位,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研究建立起应急药品科研、生产、储备、供应信息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库。让各级主管部门在平时就了解和掌握应急保障药品由哪些单位负责研发、承担生产、分管储备、安排配送。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启动应急药品的研究、生产、征用、供应的使用程序,通过构建的专用信息平台迅速发布信息。使药品管理部门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药品最急需,需要多少?怎样通过最简单,快速的办法集中,又通过何种途径最迅速的送到一线。国家和省级均应在相应的机构中设立专门的药品应急中心,专人负责对各类应急药品的工厂库存的了解。一旦有事,在对灾情做出大体评估后,制定出供应品种、数量,征询各医疗队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拨分配,发往灾难发生地。同时,使各级分管部门、医疗机构、救灾医疗队都能及时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联系并获得药品。使救援人员能迅速快捷掌握现场信息,明确救援现场需要的药品品种数量。充分发挥药学信息在灾难来临时的作用,使之有效的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药品保障服务。
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信息保障,必须依靠并合理使用不同的信息手段,因为无论有多少设想,最终还是要通过诸多模式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些信息手段有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局域网)、音频视频(电视、收音机、有线广播、户外大喇叭、户外电影)、户外广告(墙体广告、小报宣传、车体标语、传单)、宣传活动(定点访问、基层宣传、办培训班、马路宣传)、纸质传媒(报纸、书籍、杂志)和邮政系统(信件、手机、固定电话、电报)等。有必要积极研究、掌握、利用、影响、监督甚至控制不同的信息传媒和服务模式,形成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服务模式。其中,特别要重视3个屏幕的作用:①电视屏幕。电视的功能因为是单向的,作用受限,但它们的宣传功能十分强大,不容忽视。要研究、利用、监督这一信息手段,在知识普及和传播方面形成宣传平台。提前做好程序和媒体资料的准备,在紧急状态下,成为宣传和信息发布的有效手段;②电脑屏幕。电脑尤其以互联网功能最为强大,药品信息保障的6个平台,都可以依托互联网发挥最大功能。从技术角度看,开展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③手机屏幕。手机因为其灵巧便携、拥有者众多,继电视电脑之后,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三大屏幕之一。其中的短信功能特别值得关注。手机短信可用于以个体为对象的信息发布、反馈、交流体系的全新工具。例如,基于短信功能的不良反应申报系统、基于短信功能的药物警戒发布系统、基于短信功能的罕用药物搜索系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利益上,都是值得研究的。
总之,药学人员不仅仅要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药学信息平台的使用者,更要成为利用各种媒介手段的信息平台构筑者。
(七)突发事件应急分队中的药品信息储备
地震发生后,有许多医疗机构派出医疗队前往一线进行抢救,队员中也有药师。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为例,在5月13日派出的3支医疗队共110人,药师共5人次,于当天深夜11时抵达重灾区什邡市洛水镇。医疗队在什邡市的红白镇、洛水镇、蓥华镇,绵竹的金花镇、汉旺镇和中江县等两市一县10个镇的110个点,组织开展抢救。在70天的时间里,医疗队共派出1000多批次医疗小组,救治群众23708人,抢救重患者1166人,开展手术396台次。从废墟中挖掘抢救患者13名,成功营救被埋(被困)107小时、122小时、124小时、196小时、216小时等重患者。医疗队所保障的官兵没有出现重大意外伤情,没有出现疫情,确保了部队战斗力。医疗队取得医疗救援的重大成果离不开医疗队药师们努力的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队应配备药学人员参加,在救援的重要环节选配药师参与工作。充分发挥药师在抗震救灾及其他重大灾害医疗救援中的作用。各级救援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药品或器械应由药学人员或医疗人员进行分类,不需要的就不要送往前方。抗生素发放要按所处理的伤病情况分别对待,避免将三线抗生素下发给最基层医疗机构从而造成滥用或闲置浪费。所携带药品及器械必须由药学人员掌握各类数量,药品消耗量、医疗救援任务结束后的药品回收情况等信息要及时与主管部门通报。平时要建立药师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使他们有意识、主动的做好医疗救援中的药品供应保障。通过明确药师职责,使他们在出发前备足医疗队随行药品的品种数量,到灾区后迅速了解药品供应途径,及时补充后续药品。在做好医疗队救灾药品供应管理,完成医疗队撤离灾区时的药品回收、清理移交等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合理用药、用药指导,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参与卫生防疫的宣传和部分人群的心理疏导。
医疗队在灾区能否顺利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医疗队里的药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药师要有意识、主动的做好医疗救援中的药品供应保障。灾难突然降临,救援任务紧迫,各单位派出的医疗队在接到任务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据经验来准备随行携带的药品品种和数量。因此在到达灾区后,经常会发生部分药品较多和部分药品不足的问题。一般在救援初期药品紧缺,后续补充药品相对滞后,不能及时保障到位。因此,医疗队自带的救治药品相对要全,使医疗队在抵达灾区后的第一时间里,能够及时有效的展开救治工作。搜救阶段一般都是外伤患者,应以抢救药、镇痛药、止血药、治疗外伤的药物、抗感染药等药物为主。但地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卫生条件,使得常用的滴眼液及皮肤科用药等都要准备充足。医院制剂在抗震救灾全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的制剂市场无售,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医疗队出发时要尽量多带。地震造成了部分人群心理障碍,抗焦虑的药物也应适当配备。
很多时候药师还要单独执行任务,独自处理一些轻伤小病。因此药师在平时要注意学习和积累,掌握一些卫生防疫知识,这样在参加医疗救援时要既做药剂师,又能做卫生员,还会做卫生防病的宣传员和心理疏导员。这次地震灾难,全国有不少医院的药师参加医疗队,特别是军队医院的药师,参加的人数多,执行任务时间长,最长达到100多天。药师们在灾区执行的任务也不再只是救援药品的发放保障,而是根据救灾任务的要求和安排有新的扩展。北京市卫生局调集5家大医院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5名高职药师组成临床药学指导组,她们主要负责医用药品的翻译、使用及注释工作,这是国内药师第一次以临床药师身份参加灾区救援医疗队,参与救治患者,合理用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两名药师作为第一支中国红十字应急队的队员,在灾区开展应急制水与供水工作,对灾民进行用水教育,开展供水防病的宣传培训。卫生防疫阶段药师们进村入户消毒防疫,给灾区群众、救灾官兵宣讲卫生防疫知识。参加医疗队的药师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中有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有药学博士、硕士,有年近六旬的专家,也有80后的年轻人。在灾区一线药师和医生护理人员一起,经历艰险、全力以赴的工作,共同完成抗震救灾任务。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药师的神圣职责,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药师们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紧急救援能力、在执行各种不同任务中体现出来的专业优势,为药师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作用拓展了新的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声湧.汶川地震救援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管理[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19-320.
[2] 吴久鸿,吴晓玲.突发事件中的药学保障与药品供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于双平,姜晓舜,王松俊.美国的灾害救援应急医疗物资国家战略储备[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 (4):228-230,238.
[4] 张宜,王方,王琳.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的合理用药[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1):38-40.
[5] 郑静晨.美国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体系现状[J].现代职业安全,2008, (8):62-63.
[6] 朱晓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