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中药毒性研究进展及应用
- 张耕 马威 徐宏峰主编
- 236字
- 2022-08-05 17:44:46
乌梢蛇
Wushaoshe
【药名】乌梢蛇
【拉丁名】Zaocys
【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南蛇。
【历史】乌梢蛇始载于《药性论》,名乌蛇。云能:“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等。有小毒。”《本经逢原》又云:“忌犯铁器。”
【基原】该品为脊索动物门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分布】主产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其次安徽、河南的南部也有分布,但产量很少。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头在中央,盘成圆盘状,干燥。
【炮制】
1.乌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2.酒(炙)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照酒炙法炒干。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配伍】该品忌犯铁器。凡痹症日久,偏寒者,可与麻黄、桂枝、附子、威灵仙等相伍。凡小儿惊风或破伤中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者,可与蜈蚣、白花蛇等配伍。凡风疹瘙痒者,可与荆芥、蝉蜕、白蒺藜、地肤子等配伍。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9~12g。或者研粉吞服3g,入煎剂用9g。也可泡酒。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内服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多不超过12g,且不宜久服。
【化学成分】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lysine)、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苏氨酸(threoneine)、丝氨酸(serine)、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络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等17种氨基酸成分。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酯酶、原肌球蛋白(TM)[1~2]。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乌梢蛇水煎剂10~20g/kg或醇提取液5~10g/kg,对大鼠琼脂性足肿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强度相当于15mg/kg的氢化可的松[3]。
2.镇痛作用。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试验表明,上述剂量的乌梢蛇水煎派或醇提取液,均有显著镇痛作用,作用强度相当于40mg/kg的罗痛定[3]。
3.其他作用。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取液具有抗惊厥作用[3]。乌梢蛇血清有抗蛇毒作用。
【毒性研究】急性毒性 研究显示小鼠腹腔注射乌梢蛇水煎剂的LD50为166.2(146.4~188.7)g/kg。
【中毒机制】呼吸抑制[4]。
【中毒症状】腹腔注射乌梢蛇水煎剂的小鼠姿势固定,较僵硬,不爱活动,喜群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数小时后出现呼吸抑制和发绀等[4]。
【临床应用研究】乌梢蛇祛风除湿散寒祛瘀汤治疗风湿热游走性关节炎[5]共199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181例,好转18例;其痊愈者96例,服药296剂,85例服药390剂,好转18例服160~191剂,仍坚持治疗。用乌梢蛇配合刺猬皮治疗皮肤瘙痒症[6]。
参考文献
[1] 夏丽英.现代中药毒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245.
[2] 夏丽英.现代中药毒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246.
[3] 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17.
[4] 林喆,胡丽娜,李娜.动物药整理研究——乌梢蛇[J].吉林中医药,2009,29(11):982.
[5] 文昱,李陈泉.自拟乌梢蛇祛风除湿散寒祛瘀汤治疗风湿热游走性关节炎199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30.
[6] 刘瑶,秦悦思,谢祥锟,等.艾儒棣教授运用乌梢蛇配合刺猬皮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