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Shandougen

【药名】山豆根

【拉丁名】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etRhizoma

【别名】山大豆根、黄结、苦豆根、广豆根、南豆根、小黄连、岩黄连。

【历史】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言:“味甘,寒,无毒。”《本草经疏》云:“虚寒者忌服。”《本草汇》曰:“脾胃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得配本草》又云:“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广西民族药简编》始载:“有小毒。”临床也有关于其毒性的报道。

【基原】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

【分布】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炮制】拣净杂质,粗细分档,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或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毒。归心、肝、胃经。

【配伍】[1]

1.山豆根汤。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流连咽喉发肿,痰涎愁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方中山豆根清热消肿。

2.山豆根方。治咽喉上隔热毒患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方中山豆根解毒消肿。

3.喉痛方。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属实热证者。山豆根、射干9g,桔梗、牛蒡子各6g,生甘草3g。水煎服。方中山豆根利咽消肿,为君药。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治咽喉肿痛,齿龈肿痛,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痔疮,疥癣,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磨汁;或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化学成分】山豆根主要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

1.生物碱。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安那吉碱和甲基金雀花碱。

2.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桑枝槐酮、桑枝槐酮色烯、桑枝槐素、桑枝槐素色烯、紫檀素等[2]

【药理研究】

1.抗肿瘤作用。山豆根中的氧化苦参碱能诱导小鼠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提高其对环磷酰胺的代谢激活,使半量环磷酰胺有相当于原全量时的抑瘤效果[3]。山豆根2g/ml对急性淋巴型及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脱氢酶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其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1 抗心律失常作用。槐果碱可使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其对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类似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即延长APD和EPR,不降低APA和Vmax,它主要对抗室性心律失常,其作用与β受体无关,也可能是通过对心脏的直接作用而抗心律失常,但也可能因作用于神经系统而获间接抗心律失常效果[3]

2.2 对心脏的作用。静脉窦注入山豆根总碱0.2ml(>240mg/100g),3分钟后心缩振幅降低5.5±1.5mm,15分钟后恢复原位。

2.3 快速升压作用。山豆根中所含金雀花碱静注于麻醉犬则有快速的升压的作用,其作用与兴奋神经节有关[3]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报道苦参碱有明显的升白作用,1天20mg/kg肌注对X-线照射所致白细胞降低家兔有明显促进白细胞数上升,氧化苦参碱于照射前2天开始肌注200mg/kg也能明显防止60 Co照射所致家兔的白细胞降低,对照射所致小鼠白细胞下降也有明显效果[3]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苦参碱、槐果碱还能升高大鼠纹状体及前脑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但对多巴胺DA2受体、5-HT1、5-HT2受体无亲和力[3]

5.平喘作用。槐果碱腹腔注射可明显升高大鼠血浆6-酮-PGF作用,表明槐果碱的平喘作用还可能与其升高PGI2有关[3]

6.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氧化苦参碱50mg/kg腹腔注射可使正常大鼠体温显著降低,于10mg/kg还可使四联菌苗引致家兔的发热明显下降,表明有解热作用[3]

7.保肝作用。山豆根所含生物碱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为保肝有效成分之一,苦参碱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及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均有明显保护效果[3]

8.抗溃疡作用。广豆根素(sophoradia)具有强的抗胃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广豆根酮(so⁃phoranone)作用次之。

9.其他作用。有报道认为山豆根碱和山豆根苏林碱有很强的抗血小板生物活性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血小板内cAMP升高有关。

【毒性研究】

1.急性毒性。广豆根煎剂按10g(生药)/kg灌服,小鼠仅有竖毛、兴奋、轻度震颤反应;按25g(生药)/kg灌服,小鼠出现呼吸抑制、震颤、痉挛反应并死亡。延长广豆根的煎药时间,以同样剂量灌服,小鼠均出现相同的毒性反应和死亡。大鼠腹腔注射山豆根水提物2g/kg,嗜酸性细胞及单核细胞有增加趋势。山豆根水提物毒性较小,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5.58g/kg。山豆根总碱剂量大于2400mg/kg时,实验动物心率减慢25%, P-R间期延长5%, T波倒置,ST断下降。苦参碱小鼠腹腔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的LD50分别为652±47.3mg/kg、74.2±6.1mg/kg及64.9±5.4mg/kg[3]。苦参碱能作用于大脑引起的痉挛,能麻痹横膈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故临床毒性反应与此碱有密切关系。苦参碱对冷血和温血动物均引起痉挛并有抑制中枢作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剂量在0.133g/kg以上时,开始出现畏惧不安,接着四肢无力、痉挛、抽搐,最后呼吸困难而死亡。氧化苦参碱小鼠腹腔注射及皮下注射的LD50分别为521±70mg/kg、952.6±11.6mg/kg,局部刺激实验未发现氧化苦参碱的刺激性。槐果碱小鼠灌胃、肌注、静注的LD50分别为242±26mg/kg、92.4±15mg/kg及72±0.4mg/kg;大鼠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96mg/kg和124mg/kg。

2.亚急性毒性。小鼠腹腔注射氧化苦参碱100mg/(kg·d)、连续2周或150mg/(kg·d),连续4周,对血中SGPT及心、肝、肾等病理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影响。

3.药代动力学。氧化苦参碱在胃肠道内大部分转化为苦参碱被吸收。小鼠肌注氧化苦参碱后30分钟,药物在组织中分布以氧化苦参碱为主,含量顺序为肾、脾、肝、肺、心、血。24小时后由尿排出给药量的88.7%,且以原形为主。故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转化有较大差异。人口服氧化苦参碱后24小时排出给药量的51.4%,以转化物苦参碱为主。苦参碱给大鼠灌胃,在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组织分布以肾脏最高,依次为脾、肺、脑、心、血,药物主要以原形形式经肾脏排泄,苦参碱的吸收迅速而完全,长期给药不存在蓄积。苦参碱15、30、60mg/kg大鼠灌胃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3.7%、47.4%和31.6%,达峰时间 tmax平均为58(58.0±13.4)分钟,Cmax分别为2.17±0.85μg/ml、4.27±1.63μg/ml、5.22±1.92μg/ml, t1/2β分别为83.7±27.2分钟、93.5±39.7分钟、111.1±34.6分钟,AUC分别为426.7±130μg/(ml·min)、925.8±400.1μg/(ml·min)、1233.6±389.0μg/(ml·min);苦参碱30mg/kg大鼠静注的Cmax为17.91±8.18μg/ml, t1/2β为96.3±28.3分钟,AUC为1952.3±488.1μg/(ml·min)[4]。苦参碱静脉注射于家兔符合二室开房模型,能迅速于体内分布,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4.4分钟,15分钟左右达平衡,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79.2分钟,表现分布容积Vd为3.93L/kg。

【中毒机制】山豆根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酸性成分既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也是引起中毒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山豆根所含的苦参碱能作用于大脑,引起痉挛,能麻痹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临床上发生的毒性反应主要于此碱有关,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越明显[5]

【中毒症状】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恶寒、多汗、面色苍白、昏迷等。有个别报道山豆根引起亚急性基底核坏死脑病。少数人在用山豆根注射液后,有口咽干燥、咽喉痒感、轻度头昏及注射处疼痛等[5]

【解毒措施】[5]山豆根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临床宜间隔用药,并严格控制制剂量;山豆根入煎剂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宜后下;此外应注意品种鉴别。

【临床应用研究】山豆根临床用量一般在3~6g,中毒原因是因为用量过大。临床治疗中山豆根饮片在10g以上即容易发生毒性反应,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表现为头昏眼花。恶寒(毛孔竖立)、冒汗、恶心,甚至呕吐[6]。如用量过大则反应随之加重并可见四肢麻木、剧烈头痛、呼吸急促、脘腹胀满、全身肌肉颤动、手足抽搐痉挛、全身性扭转痉挛,继则昏迷、口唇发绀、瞳孔放大、呼吸衰竭而死亡。有服用山豆根煎剂60g而死亡的报道。但也有报告低至6g也出现中毒反应者[7]。有报道某单位为预防感冒。煎煮含山豆根的复方给81人服用,服后15分钟开始,陆续有66人发病,主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少数人抽搐、腹痛,个别有腹泻、四肢颤抖、心跳加快[3]。关于服用山豆根过量(>10g)致中毒的报道约有18例[8~10],山豆根常用量煎服致毒副反应的报道1例[11],服山豆根精制颗粒致儿童胃肠道反应7例[12]。另有认为山豆根与大黄配伍颇易发生毒性反应,以头昏眼花、足软无力、手指颤抖为典型症状。山豆根也可致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肤散在性片状丘疹,瘙痒难忍[13]。胡纪源等报道服用山豆根致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6例[14]

参考文献

[1] 郑晓敏,杨官娥,郑佳林.山豆根类生药研究进展[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1:59-61.

[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9-264.

[3] 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S].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47-50.

[4] 刘瑞林,辛顺妹,王鲁萍,等.苦参碱的利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J].中成药,1996,18(8):25.

[5] 夏丽英.有毒中药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有限公司,2005:10.

[6] 孙秀芳.泡服山豆根致中毒1例[J].新疆中医药,1998,16(1):24.

[7] 马玉起.山豆根毒性反应2例[J].甘肃中医,2000,(6):13.

[8] 林雪.服过量山豆根煎剂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559.

[9] 尤荣开.山豆根中毒15例报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3):46.

[10] 田景明.山豆根常用量煎服致毒副反应一例报道[J].贵阳中医学学报,2000,22(1):51.

[11] 宋国绪.服山豆根精制颗粒致儿童胃肠道反应7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696.

[12] 姜秀君.中药山豆根过敏一例报告[J].河南中医,1994,14(5):317.

[13] 胡纪源,陆松,何光远.山豆根中毒致亚急性坏死基底节脑病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20.

[14] 朱建琴.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J].吉林中医药,199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