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防范
- 艾义明 徐喆主编
- 260字
- 2020-06-25 21:07:48
第一章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控制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难以预测的,但对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认识、准确判定、合理处理、积极防治,则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出现,提高抗结核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结核病治疗的控制工作的影响。
一、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是控制结核病重要策略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1979—1992年在世界地区性实验的结果和经验表示,督导短程化疗是一种能使每一患者治愈的策略,目前肺结核督导短程化疗已覆盖我国人口近100%,它是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治疗肺结核2个月新涂阳患者有92.7%痰菌转阴,治愈率可达90%。
WHO《2008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为131万,占全球的14.3%,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459/10万。
由于结核病治疗是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时间至少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加之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多、嗜酒人多以及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存在的高危因素,这就使得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轻则给患者增加痛苦,重则可能危及生命。根据国内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为12.6%,若我国现有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患者450万估算并接受治疗,则不良反应的人数约达到50万以上。因而结核病防治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识别与处理,不但关系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的合理性,还关系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获得良好的成本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