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学习目标

1.说出内科护士具有的角色功能,对内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

2.记住内科护理常规包括的内容。

3.描述内科护理各等级的异同点、内科疾病各分期护理异同点。

内科学着重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表现、诊断、防治,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内科护理技术与内科学密切相关,是内科学与护理学的结合。学好内科护理学技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也为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内科护理技术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等多学科,其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理解,带着问题学习,将有助于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

一、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

1.照顾者 进行基础护理、内科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等。做好照顾者首先要对病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要具备耐心、细心的基本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对护理的需求,灵活采取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

2.协作者 与医师、其他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家属的协作与配合,使各种治疗方案及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育者 对住院病人的出院指导;对慢性病人群干预、管理;指导人们如何自我保健护理、如何识别病情变化、如何及时就诊、如何现场急救等;承担对护士学生、低年资护士、辅助护理人员的教育责任。要使教育行之有效,护理人员要注意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需求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4.代言者 尊重和维护病人或家属的知情权,代替病人或家属向其他医务人员询问疑虑,表达意见,帮助他们了解有关信息,协助他们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使病人或家属能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和决策。

5.管理者 内科疾病医嘱量大、用药多、检查项目繁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合理的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对时间、空间、人员、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提高工作效率,使护理对象得到优质服务。

6.计划者 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就应开始安排出院计划,尤其是对内科慢性疾病病人。评估病人自我照顾能力,主要照顾者是否有能力于出院后继续照顾病人等;初步制定出院后护理计划及住院期间相应培训指导计划;住院期间具体指导、教育病人及主要照顾者如何护理病人;出院时进一步完善出院护理计划。

7.研究者 内科护理技术的实践性与科学性都很强。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周密的思考能力、冷静的分析能力,通过研究验证内科护理中的科学规律,总结经验并使之升华为科学理论。

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简称内科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良好 病室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室温恒定。

2.热情接待病人 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危重者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病情准备床单位,必要时配置橡胶中单和中单。及时通知医生。

3.卧位正确、舒适 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疾病采取不同卧位。危重病人及特殊诊治需要的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病人取半坐卧位、端坐位,休克病人取中凹位。

4.必要时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

5.监测生命体征 对新入院病人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对病情稳定病人每日下午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体温超过37.5℃以上或危重病人,每4~6h测1次;体温较高或波动较大者,随时测量。

6.留取标本 病人入院24h内留取粪、尿、血常规标本。做好其他标本的采集和及时送验工作。

7.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科学地配合用药,敏锐地观察药物疗效。

8.入院指导 进行自我介绍,介绍环境,介绍病人权益及应注意的事项。若病人病情较重,此项护理可以等病情稳定后再进行。

9.文字书写 填写有关入院表格、卡片,收集资料,书写护理病历首页,制定护理计划。

10.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其他临床表现,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必要时观察神志、瞳孔、分泌物、排泄物、化验结果等,准确记录出入量。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11.饮食护理 按医嘱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饮食,并做好饮食标记。

12.心理护理 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帮助病人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

13.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内科专科护理工作。

14.执行交接班制度 书面交班和床头交班相结合,班班交接。

15.根据内科疾病特点备好抢救物品 如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物品、开口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器、三腔二囊管、静脉穿刺插针、呼吸兴奋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升压药、止血药等,并积极参加抢救工作。

16.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

三、内科护理等级

内科护理等级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而定的。

(一)特级护理

1.指征

(1)急需行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病人。

(2)多系统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病人。

(3)休克病人。

(4)抽搐病人。

(5)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6)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人。

(7)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病人。

2.护理要求

(1)设立护理组,专人护理。每日早、中、夜三班,班班交接,24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安置病人于重症抢救室、监护室或单人病室。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清新。

(3)制定、落实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4)根据所患疾病及病情备好急救药品、用物。

(5)准确、迅速地执行医嘱,严密观察疗效并及时反馈。

(6)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二)一级护理

1.指征

(1)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

(2)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者。

(3)各类大出血、意识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等病人。

(4)病情允许活动,但随时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病人。

2.护理要求。

(1)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min巡视1次。

(2)制定、落实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填写护理记录单。按时执行医嘱。

(3)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4)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三)二级护理

1.指征

(1)急性、重病症状消失,刚进入恢复期的病人。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病人,及其他不宜过多活动者。

(3)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

2.护理要求

(1)注意观察病情,每1~2h巡视病人1次。特别要注意观察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

(2)根据病情可让病人在床上、床边、走廊进行轻度活动。

(3)指导病人做好晨、晚间护理。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要协助喂饭及排便护理。

(4)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四)三级护理

1.指征

(1)慢性病、轻症病人。

(2)病情稳定的恢复期病人。

(3)能下床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者。

2.护理要求

(1)每日巡视病人2次,掌握病人的病情及思想情况。

(2)注意病人的饮食及休息,并进行相应指导。

(3)注重医院规章制度的宣传,提醒病人按时治疗。

(4)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四、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一)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门诊内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1)急诊病人 起病急,有强烈的求医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和依赖。

(2)慢性病病人 长期受病痛折磨,疗效甚微。表现为焦虑、怀疑、思想负担重,不易接受医护人员的解释。

(3)普通病人 起病时间短,病情轻,情绪较稳定、理智。表现为求医择优、审慎等。

2.住院内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1)不适应 不熟悉医院的环境,对检查、治疗、护理、饮食、睡眠以及病友感到不适应。

(2)思想负担重 内科病人不仅遭受疾病折磨,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少内科疾病病情比较复杂,有的疾病长期诊断不明,有的疾病需要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有的疾病可能会造成全身各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内科病人往往渴望能对疾病的病因、治疗、转归、预后有所了解,但常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以致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多种心理反应

1)焦虑、恐惧 与有些内科疾病至今尚未找到发病原因,有些病人对疾病诊断毫无准备,有些特殊检查、治疗对机体有一定影响,甚至受到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等有关。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对诊断半信半疑,注意力不集中,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入眠,哭泣、颤抖、心悸、呼吸加快等。

2)烦恼、抑郁 多在长期住院、病情经久不愈的病人中出现。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活动减少、交际减少、沉默寡言等。

3)悲观、绝望 与有些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有些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有些病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等有关。表现为消极怀疑、失去信心、检查不配合、抗药拒治,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依赖、自持 久病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病人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感,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康复。有的病人道听途说,盲目自信,随意停药,拒绝检查,对诊断、治疗、护理指手画脚,甚至提出一些毫无科学道理的要求。

(4)心理矛盾突出 有些内科疾病病程较长,经久不愈,往往易涉及经济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社会交往问题、个人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等,造成病人严重的心理矛盾,影响疾病康复。

(二)内科心理护理的常用措施

1.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 对于前来诊治的门诊病人要主动迎上前去,关切地询问。若是急诊病人要迅速配合医生采取紧急医疗措施。对于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尽量满足,若暂时不能满足,也不可简单拒绝,要有礼貌地耐心解释。使病人及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2.理解、同情病人

(1)鼓励病人倾诉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做出善意的反应,如同情地说“我能理解……”。也可以利用问卷、无记名提意见等方式鼓励病人把压在心里的想法尽量倾诉出来。

(2)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仔细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并根据病人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简要介绍病人所患疾病知识、介绍参与诊治的医务人员的经验等。

(3)尊重关心病人 做到热情、礼貌、真诚地对待病人,尽量为病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病人倍感亲切,消除陌生、恐惧感,增加信任感。

3.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诊疗护理前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和解释,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配合。对期望值过高的病人,要通过说服、解释降低病人的过高期望值,使病人明确治疗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安慰、开导病人 对有沮丧、绝望心理的病人,应多关心、体贴、安慰、鼓励,启发他接受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疾病,如介绍别人战胜疾病的事例,暗示病人“你看起来好些了”等,树立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引导病人产生愉悦的正性情绪,以利于康复。

5.缓解病人心理压力 对心理压力比较大的病人,尤其是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病人,要帮助其寻找心理疏泄途径,如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病人哭泣时给予安抚等,使病人产生满足感、被尊重感、被理解感,摆脱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心理平衡状态。也可利用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听广播、散步等方式转移病人的不良情绪。

6.加强健康教育 对盲目自信、产生否认心理的病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诊治。对合作的病人,可以指导病人有意识地放松肌肉、神经,指导其深慢呼吸,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对神志清楚的病人,可以告知有关疾病常识及自我保健措施,帮助病人消除焦急、忧虑情绪。

7.激励、支持病人 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在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的同时,可采用语言激励、暗示、行动支持等方法,消除病人疑虑,鼓励病人进行自我锻炼,增强自理能力。帮助病人争取家属、亲朋好友、同事、单位、社会及组织的关爱和支持,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一)急性病期病人的护理

1.急性病期特点 急性病期(或急性病)起病急骤,病势凶猛,进展迅速,自觉症状明显,如发热、疼痛、呼吸困难等。若诊断正确,抢救及时,治疗、护理得当,病程可以迅速缩短,较快痊愈;反之,病情恶化、死亡,或病程迁延,转为慢性疾病,不能完全康复。急性病期病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和陌生的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往往缺乏思想准备,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由于治病心切,渴望药到病除,急性病期病人及家属还特别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导致医患纠纷发生。

2.护理措施

(1)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倾听病人主诉,针对病人不同个人背景,选择简短、关切的语言予以解释和安慰,不与病人及家属发生争执。护理技术操作动作准确、快捷、熟练、轻柔,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疑虑,增加安全感。在进行每项医疗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均需向病人说明、解释,以取得理解、合作。

(2)加强病情观察 急性病期的病情变化较快,必须加强观察和记录。观察生命体征、临床表现、神志、尿量、饮食、睡眠情况等,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信息,随时与医师保持联系。

(3)疾病护理 根据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迅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高热给予降温护理、口腔护理、补充液体等,呼吸困难给予半坐卧位、吸氧及饮食、排便护理等。

(4)加强营养 根据疾病及病情需要,鼓励病人进餐饮水,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和液体的全面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选择适当的时间,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进行康复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慢性病期病人的护理

1.慢性病期特点 慢性病期指病程长达3个月以上,一般不能完全康复。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反反复复,疗效欠佳,身体不能及时康复,给病人带来了许多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负担,病人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易怒等严重心理问题。慢性病期病人若得到适当的治疗护理,症状消失,则转为缓解期。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对慢性疾病造成的病人痛苦和悲观失落感,应予以理解和同情,帮助病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适应能力。耐心倾听病人叙述烦恼,鼓励病人疏泄郁闷,给予心理抚慰,使病人认识到,即使目前不能彻底治愈,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坚持治疗,适当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病情是可以得到适当缓解的。

(2)满足病人因疾病而引起的需求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积极帮助他们,如给予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活动护理等,消除病人不适,防止病情加重。对能起床的病人,应鼓励他们离床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安全的训练,以调节机体功能,有利康复。对有长期消耗和食欲不振现象的病人,需要注意补充营养。对长期用药的病人,要了解用药的种类、名称、剂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指导病人不要随便改变和增减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3)帮助病人提高适应能力 对进入缓解期的病人,应积极为他们创造重归社会和家庭的条件,如在饮食、休息、用药、活动等方面的自理能力训练,训练以不感劳累为限度。帮助病人进行积极安全的自我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复发,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4)健康教育 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熟悉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知道如何自我护理、减轻病痛、避免诱因、预防并发症以及如何防止复发。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三)危重病期病人的护理

1.危重病期特点 危重病期病人病情重,身体虚弱,可有神志改变和大小便失禁,病情变化迅速,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危险。面对“死亡的威胁”病人常预感不测,十分惊恐,求治心切,往往把医务人员视为求生的希望,是他最需要、最可信赖的人。此时,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是病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2.护理措施

(1)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做到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动作敏捷、轻巧,用行动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守护在病床旁边,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恐惧和孤独感。低声细语的安慰是给病人最好的精神支持,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2)全力以赴抢救病人 对危重病期病人监测的护理技术复杂多样,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有关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程序、各种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做到连续、准确地监测和观察病情,搜集、记录各项数据、资料。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减少并发症。及时、准确地配合抢救工作,确保抢救顺利进行,取得最佳护理效果。

(3)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对护理的需求 尽量减轻病人不适和痛苦,如避免声、光和寒冷刺激;给予按摩肢体,协助排便,保持床褥清洁、舒适等;注意室内空气和器械用具消毒,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谨防交叉感染和并发症;对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病人要防止真菌感染。针对病情给予适当体位、排痰、吸氧、促进排泄等对症护理。尽一切可能减轻机体各脏器负荷,维护脏器正常功能。

(4)加强营养 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代谢亢进,必须及时补充所耗能量,防止负氮平衡和病情恶化。不能进食者尽量以鼻饲代替胃肠外营养,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四)康复期病人的护理

1.康复期特点 康复期病人病情基本稳定,机体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改变已基本修复,已进入了功能恢复阶段,有的病人有后遗症、残疾。康复期护理质量决定了病人病愈后机体整体功能水平状况。良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病痊愈、慢性病缓解、残疾部位功能获得改善。此期病人病情虽然比较稳定,但心情并不平静,尤其是慢性病和残疾者,常因个人前途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而消极、焦虑、抑郁。

2.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恢复心理平衡 同情病人,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建立带病延年的观点。帮助急性病康复期病人克服过于急躁或过于小心谨慎两种不良心理状态,指导病人逐渐恢复体力活动。帮助慢性病人及有残疾的病人解除消极的思想顾虑,树立坚持到底、有朝一日各方面功能会有所恢复的信念。在恢复病人肢体器官生理功能的同时,要注意解除由于疾病和残疾带来的情绪上和精神上的种种障碍,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愉快地生活。

(2)协助病人恢复机体功能 注意与其他医务人员(康复医生、心理治疗师等)分工合作,按不同病情和对象,具体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的种类、强度、次数和时间。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防止操之过急使病情恶化或发生并发症。根据病人情况适时调整康复计划。

(3)帮助病人重归社会与家庭 要注意训练病人掌握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如呼吸、饮食、排泄、独处、社交、工作、休息、安全、卫生、娱乐等,提高病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重新恢复“自主”生活,融入家庭,走向社会。

(4)培养病人康复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向病人说明疾病发生之时,即康复护理开始之日,康复护理的早迟及持续时间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的道理,调动病人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自我锻炼计划及合理的饮食搭配,鼓励他们持之以恒,自觉坚持锻炼,使疾病早日康复。

(五)老年病人护理

1.老年病人的特点 老年病人体内各脏器以及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机体免疫能力、代偿能力减低,常有多种疾病并存。记忆力减退,活动范围缩小,社会地位改变,可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如怀旧沮丧、孤僻抑郁、烦躁易怒、自卑固执等。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帮助老年病人正确认识自身衰老变化,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尊重关心老年病人,对待老年病人要主动、热情,了解他们心目中所悬念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并尽量帮助解决。重视老年病人的主诉和轻微的症状变化,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多加解释,多多安慰,讲究沟通方式。消除老年病人对独立能力下降的不安和疑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放手让老年病人自己管理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由于老年病人反应迟钝,行动不灵活,在护理过程中还应适当减慢速度,让老年病人有充分的时间穿衣、进餐、沐浴和回答问题,以维护老年病人的自尊和自信。

(2)保证生理需要

1)合理营养 大多数专家认为,老年人需要的热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但对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需要量则随年龄增长而应增加。老年人每日需要总热量6.3~10.0MJ,同时还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如优质蛋白质、以淀粉为主的适量糖类、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摄取足量水分,一般每日1500~2000ml。少量多餐,不宜多吃零食。不宜进食大量糖类、脂肪、胆固醇、坚硬的食物,适当控制钠盐摄入。进食环境要整洁、安静,心情要舒畅。

2)充足睡眠 早睡早起,保证每日有6h夜间睡眠和1h午睡。睡前忌饮咖啡、浓茶,但可食少量点心和热牛奶,以助入眠。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等不利因素的刺激。

3)适当活动 帮助老年人克服不爱活动的习惯,对于卧床老人要经常帮助翻身、按摩、活动四肢,指导做深呼吸运动,以防止肢体失用性萎缩,同时有利于增加肺活量,促进胃肠蠕动,有助消化,减少便秘。对于能下床活动的老年病人,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身体锻炼,但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活动量、活动时间和安全问题。

4)促进排泄 指导老年人平时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多饮水,多活动,少平卧,经常有规律地按摩腹部等。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好习惯。尽量不用导泻药,以免药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反而加重便秘。

5)减轻疼痛 可采取交流、按摩、放松治疗、音乐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减轻或消除疼痛,避免疼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焦虑等不良后果。

(3)满足安全需要 老年人活动区域应有照明,地面平坦、不滑,楼梯、卫生间均有扶手,以防跌倒。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哽噎。洗澡不必过勤,洗澡水温宜在45℃左右,洗澡时间不宜超过30min,以防烫伤或晕倒。大小便宜用坐式便器,以防下蹲过久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用降压药的老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尤其起床时要缓慢坐起,以防直立性低血压。

(4)口腔、皮肤护理 老年人常因牙龈萎缩,牙齿脱落,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减少而影响口腔卫生,需饭后漱口,早晚清洁口腔2次,防止口腔黏膜溃烂、感染。老年人皮肤干燥角化易裂,可涂油脂保护。内衣以全棉、柔软、弹性较好的布料为好,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缺乏、血液循环缓慢、御寒及抵抗力降低、感觉迟钝,应注意加强保暖,避免软组织长期受压。

(5)用药监护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肝、肾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对药物耐受性差,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和种类。避免长期使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以防蓄积中毒。由于记忆力、视力、听力减退,老年人易出现漏服、误服药物的情况,要注意给予详细、具体的用药指导,督促按时服药。用药期间需细心观察疗效,重视病人及照顾者的主诉,一旦出现轻微药物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6)自我保健 告诉老年病人自我诊治、自我护理方法,介绍自我保健类型。指导健康老年人根据自身状况和生活习惯,建立一套自我养生保健方法。达到防病治病,有利延年益寿,脑、体训练结合,适合自身生理、心理平衡的目的。注意维护老年人应有的生活节奏,鼓励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稳定愉快的心情。

(万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