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石器与陶器艺术设计

石器是人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石器工具的设计也就成为原始社会最早和最主要的设计内容。石器设计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人们的设计创造能力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不断设计创造出各种合乎实用功能的石器工具。

我国云南元谋出土的石器已有170万年,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的石器已有50万年。原始先民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萌启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原始先民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如图3-1所示。

陶器艺术设计

陶器的设计发明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获得的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从而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7000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中国原始彩陶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半坡型

半坡文化的彩陶其纹饰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则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一个分支。《人面鱼纹陶盆》是仰韶文化中最早的彩陶鱼形花纹,采用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人面鱼纹盆中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舞蹈彩盆》属新石器时代的陶质彩绘,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如图3-2、图3-3所示。

图3-2 人面鱼纹陶盆

图3-3 舞蹈盆马家窑型(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图3-1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口小是为了不易溢出,底尖是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2.庙底沟型

装饰多用直线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也有带状纹、花瓣纹、垂弧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羽状纹、鸟纹等。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颜色黑多红少,如图3-5所示。

图3-5 庙底沟型

3.马家窑型

装饰以点、螺旋纹居多,富有动感,显得旋动流畅如图3-4所示。

图3-4 马家窑型

4.半山型

装饰图案有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如图3-6所示。

图3-6 半山型

图3-6 1汉长信宫灯

5.马厂型

装饰从繁变简,有折线纹、回纹,有专家认为人形纹(龟纹)是作播种状的“人格化的生灵”。显得粗犷庄重豪放,简练刚劲,如图3-7所示。

图3-7 马厂型

图3-7 3佛光寺祖师塔

原始彩陶还有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黑陶薄而光亮以炊煮器的造型为主。

作为日用器皿的陶器,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因此,器物的造型设计得从实际使用的要求出发,实用性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没有再出现这种产品。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彩陶作为制陶工艺发展的产物,也是彼时彼地人类某种观念、精神和情感的体现。尤其是彩陶中那些相对稳定的装饰方式与纹饰结构,必定有着某种反映特定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的内涵,反映出中华原始艺术的特征来。因此,就艺术的发展来看,彩陶的成就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纹饰的形色结构上,但从更广泛的文化发展来看,彩陶纹饰又表现为特定文化状况下的产物,陶器表面遗留有编织纹,这种有规则而又富于变化的组纹组织启发人们模拟在装饰中,几何纹和劳动节奏感有内在的联系,图腾崇拜使部落为公共利益形成表号化,简化为图腾,从而也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在彩陶中图案设计的形式法则主要有:对比、分割、多效装饰、双关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