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4)
- 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护理
- 杨娟 胡雪飞 贺英 朱丽萍主编
- 4890字
- 2016-12-20 14:11:06
【诊断】
(1)颅盖骨折依靠头颅X线摄片确诊,凹陷性骨折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的深度。
(2)范围较大和明显的凹陷骨折,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
(3)小的凹陷骨折易与边缘较硬的头皮下血肿混淆,需经X线平片或CT骨窗相方能鉴别。
【常见并发症】
(1)癫痫:凹陷骨折因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产生挫裂伤,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病灶症状和局限性癫痫。
(2)颅内压增高:如并发颅内血肿,可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
(3)颅内出血:凹陷骨折刺破静脉窦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
【治疗原则】
线形骨折本身不需要处理。但如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时,应警惕发生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对凹陷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意见尚不一致。目前一般认为,凡:①凹陷深度>1cm;②位于重要功能区;③骨折片刺入脑内;④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者,应手术治疗,将陷入的骨折片撬起复位,或摘除碎骨片后作颅骨成形。非功能区的轻度凹陷,或无脑受压症状的静脉窦处凹陷骨折,不应手术。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了解受伤经过,包括暴力大小、方向,初步判断是否伴有脑组织损伤。
(3)观察有无脑损伤引起的癫痫、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
(4)伤后观察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5)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区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减少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感染。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氧。
(4)根据病情需要,鼓励病人多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吃饭速度要慢,避免呛咳。
(5)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发作前的征兆、持续时间及发作类型。
3)颅内继发性损伤病人可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因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更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4)早期发现继发颅神经损害,及时处理。
5)保护患者安全,对于癫痫和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专人护理。
(6)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癫痫药物,观察用药后疗效。
(7)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2)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新鲜流通,远离有刺激性的化学气体。
(3)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体力,适当活动。
(4)颅脑外伤后发生癫痫极为常见,外伤后两年内发生最多,以后逐减,遵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发作时要注意患者安全,注意保护头部及四肢,保持呼吸通畅。
(5)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可采用渐进教学法,根据失语不同类型及程度,给予正确指导。
(6)指导病人正确面对颅骨骨折,颅骨骨折达到骨性愈合需要一定时间,线性骨折,一般成人需2~5年,小儿需1年。颅骨缺损者应避免局部碰撞,以免损伤脑组织。
(7)嘱咐病人在伤后半年左右做颅骨成形术。适当锻炼,抵御外邪。
二、颅底骨折
【概述】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由于颅底结构上的特点,横行骨折线在颅前窝可由眶顶达到筛板甚至伸延至对侧,在颅中窝常沿岩骨前缘走行甚至将蝶鞍横断。纵形骨折线邻近中线者,常在筛板、视神经孔、破裂孔、岩骨内侧和岩枕裂直达枕骨大孔的线上,靠外侧者则常在眶顶、圆孔和卵圆孔的线上,甚至将岩骨横断。
【病因和病机】
颅底骨折大多由颅盖骨折延伸而来,少数可因头部挤压伤或着力部位于颅底水平的外伤所造成。如果暴力强度较大、受力面积较小,使受力点呈锥形内陷,内板首先受到较大牵张力而折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外板也将随之折裂,形成凹陷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当外力引起颅骨整体变形较严重,受力面积又较大时,可不发生凹陷性骨折,而在较为薄弱的颞骨鳞部或颅底引发线性骨折,局部骨折线往往沿外力作用的方向和颅骨脆弱部分延伸。
【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依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皮下或黏膜下瘀血斑。
(1)颅前窝骨折:骨折出血可经鼻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瘀血斑,俗称“熊猫眼”或“眼镜征”。脑膜撕裂者,脑脊液可沿额窦或筛窦再经鼻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气体经额窦或筛窦进入颅内可引起颅内积气。常伴嗅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流入上鼻道再经鼻孔流出形成鼻漏。若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血液和脑脊液可经中耳和破裂的鼓膜由外耳道流出,形成耳漏;如鼓膜未破,则可沿耳咽管入鼻腔形成鼻漏。颞骨岩部骨折常发生面神经和听神经损伤。如骨折线居内侧,亦可累及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展神经。靠外侧的颅中窝骨折可引起颞部肿胀。
(3)颅后窝骨折: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淤血(Battle征),或在咽后壁发现黏膜下瘀血。骨折线居内侧者可出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诊断】
(1)与颅盖骨折不同,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头颅X线平片的价值有限。
(2)CT扫描对颅底骨折有诊断意义,通过对窗宽和窗距的调节(骨窗相)常能显示骨折部位,还能发现颅内积气。
【常见并发症】
(1)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内压过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颅内低压综合征。
(2)颅内感染:颅底开放性损伤时,合并脑脊液漏,可导致颅内感染。
(3)颈动脉-海绵窦瘘或大量鼻出血:颅底骨折偶尔可伤及颈内动脉,造成颈动脉-海绵窦瘘或大量鼻出血。
【治疗原则】
颅底骨折如为闭合性,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合并脑脊液漏时,须预防颅内感染,不可堵塞或冲洗,不做腰穿,取头高位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给予抗生素。绝大多数漏口会在伤后1~2周内自行愈合。如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漏液,可考虑行手术修补硬脑膜,以封闭瘘口。对伤后视力减退,疑为碎骨片挫伤或血肿压迫视神经者,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了解受伤经过,包括暴力大小、方向、病人当时有无意识障碍,初步判断是否伴有脑组织损伤。
(3)有时由于伤情的影响不宜立即做颅底位X线检查,故临床判断极为重要,尤其是伤后随即出现的口鼻出血、外耳道溢血,而局部又无暴力痕迹,应估计有颅底骨折的可能。
(4)伤后早期耳、鼻有血性液溢出,应区别是鼻道或外耳道裂伤所致的出血还是混有脑脊液,以判断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5)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病房,同时限制、减少探视陪护人员,病室要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
(3)卧床休息,有脑脊液漏的病人头偏向患侧,尽量少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
(4)饮食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高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避免呛咳。
(5)病情观察
1)脑脊液漏:病人鼻腔、耳道流出淡红色液体,可疑为脑脊液漏。但需要鉴别血性脑脊液与血性渗液。可将血性液滴于白色滤纸上,若血迹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渍圈,则为脑脊液漏;或行红细胞计数并与周围血的红细胞比较,以明确诊断。另外,还应区别血性脑脊液与鼻腔分泌物。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中不含糖的原理,用尿糖试纸测定或葡萄糖定量检测以鉴别是否存在脑脊液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地放置于棉球,随湿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以估计脑脊液外漏量。有时颅底骨折虽伤及颞骨岩部,且骨膜及脑膜均已破裂但鼓膜尚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进而被病人咽下,故应观察并询问病人是否经常有腥味液体流至咽部。
2)颅内继发性损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3)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内压过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重,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表现,可遵医嘱补充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
4)促进颅内外漏道尽早闭合:病人取半坐卧位,头偏向患侧,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促使脑膜形成粘连而封闭漏口,待脑脊液漏停止3~5日后可改平卧位。如果脑脊液外漏多,应取平卧位,头稍抬高,以防颅内压过低。
5)保持局部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腔,注意消毒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病人勿挖鼻、抠耳。
6)预防颅内逆行感染:脑脊液漏者,禁忌堵塞、冲洗鼻腔、耳道和经鼻腔、耳道滴药,禁忌作腰椎穿刺。脑脊液鼻漏者,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如头痛、发热等。
7)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6)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观察用药后疗效。
(7)做好心理护理,有脑神经损伤导致视力、听力、嗅觉损害以及面部周围性瘫痪者,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因密集的人员流动,增加感染机会,也影响病人休息。
(3)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周,过早的下床活动,不利于疾病恢复。头向患侧卧,使耳漏液自行流出,说服病人勿挖耳、抠鼻,也勿屏气用力排便、咳嗽或打喷嚏,严禁堵塞、冲洗耳鼻,防止脑脊液反流入颅内或气体进入颅内造成颅内感染。
(4)预防便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导致大便秘结,告诉病人多吃蔬菜及水果,必要时给缓泻剂。教会病人床上排便的方法,以防止长期卧床难以排便。
(5)嘱病人出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定期复诊。适当锻炼,抵御外邪。
第三节 脑损伤
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所发生的损伤。
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造成脑损伤的基本因素有两种。①接触力:外力作用于头部,由于颅骨内陷和迅即回弹或骨折引起的脑损伤,这种损伤常发生在着力部位;②惯性力:头部遭受外力后的瞬间,脑与颅骨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损伤,这种损伤既可发生在着力部位,也可发生在着力部位的对侧,即对冲伤。
脑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大类。本节介绍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和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水肿、脑肿胀和颅内血肿等。
一、脑震荡
【概述】
脑震荡是由轻度脑损伤所引起的临床综合证候群,其特点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丧失,旋即清醒,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精神系统缺损表现。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病因和病机】
关于脑震荡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有争议。一般认为脑震荡引起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损的结果。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脑室液经脑室系统骤然移动)、外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功能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1)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有的仅表现为瞬间意识混乱或恍惚,并无昏迷。
(2)可出现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微弱、肌张力减低、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自主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表现。
(3)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伤前近期的情况,而对往事记忆清楚,称为逆行性遗忘。
(4)常有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恶心、呕吐、心悸、畏光、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一般持续数日、数周,少数持续时间较长。
(5)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如作腰椎穿刺,颅内压力和脑脊液在正常范围。CT检查颅内无异常。
【诊断】
(1)CT检查颅内应无高密度出血灶。
(2)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
【常见并发症】
(1)颅内高压:颅脑损伤可引起颅内血肿,颅内血肿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引起颅内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