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 吴虹 高泽金主编
- 3315字
- 2020-06-25 20:50:52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我们对通货膨胀理论的介绍从货币开始。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1.货币及其分类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领袖M·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这种职能中包括在延期支付时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它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
在目前的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主要有这样几类:
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由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纸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
铸币;小额币值的辅币,一般用金属铸造。
以上两种货币称为通货或现金。
存款货币:又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是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近似货币:又称准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它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这种存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因此称为近似货币。
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它本身并不是货币,也不具有货币的职能,只是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2.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是由于分工与交换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最初许多物品都充当过货币使用,以后金银成为货币的一般形态。在金银作为货币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建立一个具体的货币制度,就首先要决定一种货币的基础与计算单位。这种货币的计算单位就是货币的本位。根据这一本位而制定的货币称为本位货币。在历史上各国曾实行过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
(1)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黄金来表示。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金本位制。
第一,金铸币本位制。这种金本位制的内容是:货币单位规定为一定量的黄金;黄金可以自由铸成金币,金币也可以自由熔化为黄金;黄金自由输入输出;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第二,金块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金币不流通,只有在一定的数额之上才可以购买与出口黄金。各国还出现过有限金块本位制,对黄金的使用、持有进一步加以限制,例如,禁止私人持有或买卖黄金等。
第三,金汇兑本位制。这就是规定货币单位为一定量的黄金,但这时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是可以兑换为一种外国货币,这种外币可以兑换黄金。
(2)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白银来表示。也可以分为银币本位制、银块本位制或银汇兑本位制。但只有银本位制被采用过,而且,实行过银本位制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印度等国)。在历史上,主要是在复本位的情况下,白银被作为货币使用。
(3)复本位制。复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用一定量的黄金和白银来表示。换言之,黄金和白银同时都是本位货币,即同时采用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关于兑换、买卖、进出口的条款同时适用于黄金和白银。
(4)不兑现本位制。以上讲的三种都是金属本位制。不兑现本位制是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单位,这种纸币由法律决定其地位,称为法偿货币。在许多国家,规定有纸币的含金量,但这种纸币并不能兑换成黄金。这时货币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含金量。
应该指出的是,在金属本位制下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除非特殊条件下,例如,17世纪由于北美黄金白银流人欧洲而发生的价格革命),因为贵金属量总是有限的。但纸币的发行可以是无限的,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兑现本位制,即纸币制度下的产物。无论什么时候,通货膨胀总是纸币过量发行的结果。所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
3.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反之。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曾提出了一个交易方程式来表述货币数量论,这个方程式就是:
MV=PT
在上式中,M是流通中的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一般价格水平,T是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总额。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当V与T为既定时,M与P就是同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是对通货膨胀的一种重要解释,尽管从现在来看,这种理论有点简单,但我们在研究通货膨胀时,仍要回到这个观点上来。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1.通货膨胀的定义
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所接受的是这样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例如,弗里德曼说:“物价普遍的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而萨缪尔森则说:“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
在理解通货膨胀时应注意:第一,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第二,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一般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加权平均数,即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计算物价指数的一般公式是:
在上式中,P0、Pt是基期和本期的价格水平,qt是本期商品量。
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三种物价指数;
第一,消费物价指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资料(即资本晶)与消费资料(即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在这三种指数中,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分类
经济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我们所介绍的是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在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第四,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问题:
1.通货膨胀是如何衡量的?
2.通货膨胀分为哪几种类型?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